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SCI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20例,通过对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性应用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运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经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加强排尿训练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早期给予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月内排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排尿功能第15天恢复情况实验组显效10例,对照组4例;实验组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15.67士1.82)d.实验组第15天PaCO2(47.8±6.1)mmHg,对照组(58.4士5.6)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法,可有效促进急性脊髓炎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排尿功能训练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宫颈癌根治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优于对照组(P=0.017),两组患者膀胱充盈感和自主排尿及排尿完全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3)。结论:系统排尿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效果.方法 45例伤后1~4周脊髓损伤伴有排尿障碍患者,其中23例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者纳入观察组,22例进行单纯膀胱功能训练者纳入对照组.对这些患者均进行6~10周的规范训练.结果 观察组完全拔除尿管者10例,明显改善4例,部分改善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8.3%,对照组完全拔除尿管6例,明显改善2例,部分改善3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50.0%.结论 生物反馈技术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功能,有效促进反射性膀胱的建立,较单纯采用膀胱功能训练的疗效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及效果.包括帮助患者建立脊髓性膀胱自主排尿功能,实行膀胱充盈训练、间歇性导尿、中医穴位按压诱导、手法挤压等刺激患者的排尿反射的方法,同时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认为膀胱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脊髓损伤致截瘫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截瘫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行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体表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S2-4脊髓损伤或马尾、盆神经损伤后自主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47)。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膀胱肌肉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24 h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残余尿量明显减少(t3.251,P0.01),每次排尿量显著增加(t5.000,P0.001),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增加(t1.922,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显著减小(t8.302,P0.001);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1.919,P0.05)。结论肌肉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自主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根治性切除Studer原位新膀胱术后,不同的膀胱功能训练策略对于患者尿控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术后接受不同的功能训练计划,我们将35例膀胱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8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并给予排尿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之间术后6个月内的排尿情况和尿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尿量明显增多,日间控尿率较高,尿动力学参数也明显改善。结论通过优化排尿功能训练的策略,可以显著增强患者术后的尿控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和晚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126例脑卒中并发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早期和晚期康复组各63例,早期康复组在神经病学体征稳定后1~4 d开始介入,晚期康复组在5~10 d介入.两组采用相同的康复方法,包括水出入量控制训练,尿道括约肌控制力训练,排尿反射训练,代偿性排尿方法训练,留置尿管期的膀胱充盈训练和心理康复.排尿功能的评估:记录每天排尿的尿量和次数;每次排尿的尿量与时间;是否有尿意;压迫腹部刺激会阴是否能引起排尿;排尿有关的末梢神经功能是否正常.结果:经3~15d治疗,两组排尿功能均显著改善,排尿功能康复,但早期康复组改善时间明显优于晚期康复组(P<0.05).结论:早晚期康复训练均能显著改善排尿功能,但早期康复训练使恢复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收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8例,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排尿情况、尿动力学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排尿量和排尿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5),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能够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改善排尿困难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膀胱功能训练仪对拔除尿管后患者自主排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1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泌尿外科需要留置尿管5d以上的患者60例,按照人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仪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则常规续开放尿管,在拔尿管的前Id间断夹闭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情况及排尿5次后的残余尿量.结果 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成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尿5次后,观察组患者的残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功能训练仪可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减少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菌间歇导尿与常规留置尿管行膀胱训练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7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采用传统的留置尿管下膀胱训练方法,观察组34例采用拔除尿管间歇导尿方法,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每日自排尿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残余尿量少,每日自排尿量多,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损伤4周后即使未出现拔管指征,也可以将尿管拔除采用间歇导尿的方法继续训练膀胱功能,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每日自主排尿量,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应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热庵包热敷的效果。方法对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东莞市道滘医院在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的干预方法采用热庵包热敷。评估2组的疗效、舒适情况、膀胱功能、首次排尿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总舒适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1 d和5 d后,2组的膀胱每次排尿量和膀胱最大排尿量均多于护理前,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护理前(P均<0.05);观察组的膀胱每次排尿量和膀胱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同期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热庵包热敷可改善在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疗效、舒适情况和膀胱功能,提高首次排尿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应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热庵包热敷的效果。方法对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于东莞市道滘医院在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基于对照组的干预方法采用热庵包热敷。评估2组的疗效、舒适情况、膀胱功能、首次排尿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总舒适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1 d和5 d后,2组的膀胱每次排尿量和膀胱最大排尿量均多于护理前,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护理前(P均<0.05);观察组的膀胱每次排尿量和膀胱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同期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均少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首次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热庵包热敷可改善在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疗效、舒适情况和膀胱功能,提高首次排尿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SCI)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电针俞募穴,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 联合组总效率达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3.3%(P<0.05)。两组康复治疗后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量、残余尿量及充盈期逼尿肌压力等各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而联合组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两组24 h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及24 h排尿量均明显改善,而联合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针俞募穴应用于SCI后NB可改善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盆底肌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随访观察其长期疗效。方法:①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将176例骶髓以上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n=67例)、观察组(n=109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给予膀胱功能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排尿日记和尿动力学指标,并通过尿失禁生存质量量表(I-QOL)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②观察组治疗结束半年及以上,通过门诊随诊和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临床症状有效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3例进行随访,以观察该方法的长期疗效。结果:①治疗前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每次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充盈末期逼尿肌压、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后2组患者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减少,每次排尿量增加。最大膀胱容量、初始尿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增加,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减小。生活质量明显改善(P0.05),同时对照组与观察组在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入选的76例随访对象中,成功随访63例,随访时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盆底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能保持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8.
电兴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机制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1例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传统的护理方法外,增加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能明显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为膀胱逼尿肌收缩乏力或逼尿肌反射亢进的46例神经源性膀胱男性患者采用定时、定量饮水计划,间歇开放导尿,托特罗定、溴吡斯的明及盐酸坦索罗辛药物治疗,中频电脉冲刺激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等治疗方法,分析治疗前后患者排尿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排尿症状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46例男性患者在接受综合治疗后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相较于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排尿症状及生存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指力刺激法在缓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排便障碍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脊髓损伤平面为胸腰段急性横贯性脊髓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存在排便障碍,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排便护理法,观察组在常规排便护理基础上采用肛门指力刺激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自行排便效果好于对照组(Z=-2.795,P=0.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指力刺激法可改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患者排便障碍的状况,有助于患者建立定时、规律的排便习惯,从而解决患者的排便问题,此方法取材方便、安全、低价高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