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DCG)简称Holter,是一种可以连续长时间记录并编辑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的心电图,并动态观察心律变化,比常规心电图更能提高对非持续性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是心血管领域诊断老年人心律失常的重要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电图监测是指24h内或更长的时间内可连续记录受检者日常生活状态下多达10万次左右或以上的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可提高对非持续性异位心律、尤其是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已经成为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心血管病诊断手段之一。1技术员  相似文献   

3.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疾病又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有研究指出冠心病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而早诊断、早治疗则可以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状况。在临床中广泛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其中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 h的心律状况并显著提高一过性冠心病和短暂心肌缺血的诊断[2]。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我院选取300例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又称活动心电图,首创并于1961年应用临床。动态心电图检查是通过给受检者随身携带一个记录仪,能记录24h以内各种生活状态下的心脏活动情况,特别是一过性短暂心率失常,其检出率最高;对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规心电图正常的心肌缺血的诊断率更有价值。我科自2003年3月至今应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64例,心肌缺血198例,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DCG)是一种不影响受检者日常生活的情况下,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活动的方法,是当今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无创检查的主要诊断方法。普通心电图(ECG)在临床中应用已非常普遍,但只能描绘瞬间的心电变化,而心律失常、心绞痛多为短暂发作,故DCG不仅可以准确无误地、完整无缺地记录24小时心电图变化,而且能将患者的主观感受给予客观证实。我们对1998~1999 1年内动态心电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24h动态心电图是1957年由美国理学博士Holter发明,196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可在日常活动过程中长时间(24h)不间断地记录到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图形,对短暂发作的心律失常的捕获非常有利,为临床诊断较为理想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并记录患者24h持续心电图信息,详细记录患者活动、活动强度、进餐时间、休息、睡眠等日常活动,记录患者心肌缺血发作阵次。结果:86例患者中,发生心肌缺血者42例,心肌缺血总检出率48.84%,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1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26例,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大多发生在6:00~10:00这个时间段,其余时间段发生阵次率基本相当,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发生率与年龄呈正比。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较高,可实时记录其发生时间,为临床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如何提高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先进的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的引入,临床心电图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心电图的诊断有很多新的进展.临床心电图学迄今仍是一门经验学科,它的诊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者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水平,但是,在平时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师往往以片论片,或以电脑系统诊断报告为准,忽视了心电图医师的记录质量等与心电图诊断有关的内容,而造成心电图误诊.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电图的诊断水平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胸痛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对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连续监测,并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内的生活及活动情况。结果:65例患者休息、活动时均有ST段压低,但以活动时发作较多,ST段压低时快频依赖者占64.6%,发生心律失常占70.8%,其中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占92.6%。结论:动态心电图是诊断短暂或持续心肌缺血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冠心病(CHD)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发作率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动态心电图(DCG)是监测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对SMI更有其独到之处,它可以记录患者在日常活动、休息或睡眠状态下心电变化情况,主要价值是用以发现并记录在通常短暂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1.
白桦  卢贺  胡怡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6):535-536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诊断意义。方法20例心电图呈早期复极改变者,随访12—24个月,每6个月复查心电图1次,在随访期接受次极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每2分钟记录1次心电图,休息20分钟后再次记录心电图。结果随访期间,20例者中1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特征无明显变化,另2例ST-T有明显改变。运动试验中随心率增快,特征性的ST段抬高可逐渐回落甚至降至基线水平。休息后,18例恢复早期复极心电图表现。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特征性ST段抬高具有慢频率依赖性,平板运动试验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长时间连续心电图记录法(Holter法),有以下三个特点。即:①可长时间连续记录心电图,②可在日常生活中记录,③可进行快速分析。Holter心电图对于心电图异常可做出比较早期的诊断,对于心律不齐和ST—T异常,不仅能进行定性分析,而且可做定量分析。这是短时间记录所不可比拟的。本法不仅有极大的诊断价值,而且系非创伤性检查,其对于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方面,均有很大帮  相似文献   

13.
曹明芳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0):1101-1102
常规心电图(ECG)在临床上使用普遍、应用已久,但有它的局限性,结果只能记录检查者静息状态下较为短暂的心电变化.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使用动态心电图(DCG)检查,能更好地弥补ECG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985年4月至1986年8月住院诊断为冠心病患者47例(其中2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无典型心绞痛症状,常规心电图正常,排除其它继发性ST-T改变,每例均有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 本组在监测中发现ST-T异常者共103例次,其中ST段下降者81次,T波倒置22次,无痛性者占79%和81.8%,休息状态下发生ST-T缺血性改变者51例次占49.5%,提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 1 资料 患者男性,27岁。临床诊断: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记录此次心电图时,患者血钾8.5mmol/L,心电图呈一系列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其前无P波,QRS时间0.16s,T波高尖对称,心率34次/min,结合临床诊断:高血钾症。心电图诊断:窦-室传导节律(又称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顾卫琴  穆桂琴  李川 《微创医学》2002,21(3):299-301
目的对21例急性右室梗塞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入院后即刻记录18个导联心电图,72h内每天记录2~3次,以后每天1次,2周后7天1次.结果所有右室梗塞病例右胸导联ST段上抬≥0.1mv;右胸导联ST-T有动态变化;是诊断右室梗塞的良好指标;右胸导联QRS波群形态非诊断右室梗塞的可靠指标;急性下壁梗塞ST段抬高程度Ⅲ导联>Ⅱ导联提示合并右室梗塞;急性右室梗塞合并前间壁梗塞时V4R导联ST段抬高程度大于V1-V3导联;下后壁梗塞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或右束支阻滞提示合并右室梗塞.结论心电图是一种诊断右室梗塞可靠、无创性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7.
结间束阻滞     
结间束阻滞导致体表心电图P波—过性改变并不少见,但尚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本文结合实例就结间束阻滞的心电图诊断进行讨论。 患者男,68岁。临床诊断直肠癌。1984年3月16日记录心电图(附图):(1)P-QRS-T顺序出现,P-R间期0.12s,P-P间距0.80s(75次/分);(2)P波呈多种形态,但P-P间距绝对规则,提示P波形态改变与频率无关 心电图诊断:不全性结间束阻滞。  相似文献   

18.
<正> 脑卒中与心电图改变早在1938年就有报道。但脑内出血与心电图改变的专篇报导甚少。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有心电图记录的脑内出血38例,就其心电图异常与脑内出血的相互关系作一探讨。38例脑内出血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诊断要点。入院后心电图常规描记,其中正常9例(Ⅰ组),异常29例(Ⅱ  相似文献   

19.
动态心电图,也称Hoher,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Holter NJ发展的一种新的心电图记录方法,即在较长时间内动态记录心电图,在动态情况下研究心电图的变化,开创了一个心电图诊断方法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时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阵次及昼夜发生频度。结果,共40例患者,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期共1875次,其中夜间发生1296次,占69.1%;昼间发生579次,占30.9%,发生频度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时,应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发生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