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治疗支架内再狭窄( ISR)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9例ISR患者重复行CAS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重复置入颈动脉支架,术后造影显示狭窄程度≤10%者6例,11%~20%者2例,>20%者1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造影复查狭窄程度仅1例加重,其余未改变。结论重复CAS治疗ISR患者安全、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起在我科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67例脑血管狭窄患者资料,在行支架置入前及置人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了脑出血、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等手术并发症,对其施以配合治疗的临床护理。结果:1例患者术中出现血管破裂、脑出血死亡,2例患者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闭塞,及时发现后行溶栓治疗后好转,3例患者术后出现中风症状加重,其余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结论:做好脑血管狭窄支架置人术的术前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经脑血管造影确诊的、符合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指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下置入PRECISETM自膨胀支架,观察各临床指标。结果手术成功率100%,10例行预扩张中4例(40.0%)出现颈动脉窦反应,2例(16.7%)术中发生颈内动脉远端痉挛,术中滤网保护系统捕获栓子的阳性率41.6%,围手术期内无症状性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近期随访均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使用ANGIOGUARDTMXP远端滤网保护系统和PRECISETM自膨胀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弓上颅外动脉狭窄(SEC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SECAS患者32例,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后行支架置入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年支架再狭窄率、卒中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24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支架置入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2例,其中6例为同期行颈动脉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技术成功率为100%;颈动脉支架患者18例发生颈动脉窦反应,5例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无症状性腔隙性梗死灶,1例出现穿刺部位损伤,1例出现桥脑腔隙性梗死,所有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损害;无动脉夹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脑出血和心肌梗死等并发症。随访1年,1例椎动脉支架狭窄,无临床症状;无卒中复发和死亡患者。结论支架置入术是一种治疗SECAS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纳入患者和规范操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13,(2):193-19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78例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随访治疗1年后的患者主要症状和颈动脉狭窄变化以及死亡、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8例CAS中,3例CAS失败转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1例术后并发脑出血死亡,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经治疗后恢复。74例CAS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和前向血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死亡2例、脑卒中再发3例,严重心肌梗死发作3例,经冠脉支架治疗康复。36例经颈动脉超声复查,1例手术侧并发了再狭窄。结论:CAS是安全有效地治疗症状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之一,但治疗效果与术者的手术操作技巧有着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8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共置入支架96枚。根据狭窄位置选择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经过血管内支架置入,81例96处狭窄血管都得到明显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从术前平均80.26%(70%-95%)下降到术后9.94%(0—20%),效果显著。1例术后第2天出现同侧颅内出血.经手术治疗生活基本自理。另1例由于血管狭窄严重,手术未成功,术后出现对侧脑梗死,经抢救植物生存。其余患者无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症状性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介绍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的方法和围手术期的管理。结果: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6年,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无脑缺血症状,无脑梗死发生。结论: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有效地预防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疗效。 方法 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 3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39个目标血管进行了颈动脉支架成型术,并发症可控,术后动脉狭窄程度从(74.6±13.7)%降至(18.1±9.6)%,中长期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满意。 结论 颈动脉支架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前后颈动脉超声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62例,均予CAS治疗,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CAS前后狭窄处管径及血流参数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CAS中,2例手术失败改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余60例均获成功,共置入支架60个。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发现,患侧颈动脉狭窄处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血管内径(R)、血管搏动指数(PI)和前向血流明显增大(P<0.05),术后1周时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随访,经颈动脉超声复查发现手术侧再狭窄1例(3.3%)。结论 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可靠手段,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在CAS前后对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1.
血栓保护伞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血栓保护伞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效果。方法:19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时采用血栓保护伞,首先将血栓保护伞通过狭窄部位并释放,然后进行支架成形术,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情况,大体观察回收支架。结果:19例血栓保护伞放置及支架成形均成功实施,回收的保护伞中13个发现碎片组织,无手术死亡及血栓栓塞并发症,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使用血栓保护伞可能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支巢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7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予以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1.7%,术后残余狭窄率〈20%。术后1周内患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3例,血压下降15例,血管痉挛7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各1倒。随访3个月-1年,共有9例复查了DSA,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50%,无症状性狭窄〉75%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血管狭窄情况,选择合适球囊预扩后满意后,将自膨式支架送至预想的位置释放,覆盖狭窄部位。结果78例患者共治疗80支血管,置入81枚支架,配合使用56枚保护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狭窄程度由原来的(87±10)%下降至(13±6)%,狭窄血管最大血流速度从(190±14)cm/s下降至(84±6)cm/s。21例发生短暂性血压及心率下降,29例发生持续性低血压及心率下降,1例(未使用保护伞)术中出现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事件,紧急溶栓、碎栓后血管开通,其余77例术中无中风并发症。13例围术期出现过度灌注表现,无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6~32个月,颈动脉超声检查77例支架内无再狭窄,1例出现再狭窄(〈50%),但患者无症状,继续随访观察。结论应用自膨式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临床效果好,只要正确选择适应证,围术期处理得当,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SMART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17例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SMART(shape memory alloy recoverable technologystent)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选择颈动脉狭窄大于 5 0 %或有内膜病变的患者 17例行SMART支架内置入治疗 ,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部分行颈部超声检查。手术采用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结果  17例手术操作顺利 ,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 ,残余狭窄均 <5 0 %。无症状脑梗死 1例 ,无死亡。结论 应用SMART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08,29(5):542-544
目的分析总结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对41例因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置入术。其中22例狭窄严重者使用了脑保护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50%,手术成功率100%。41例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非脑保护装置支架植入术中)。术后随诊2~24个月(平均随诊12±2.6个月),临床疗效满意。1例发生非支架侧脑梗死。结论血管支架置入术为颈动脉狭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采用多支架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笥颈内动脉狭窄1例。方法:采用2个球囊膨胀支架及1个自膨胀支架治疗1例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串珠样狭窄从颅外颈内动脉起始部到颅内海绵窦段,长约82mm。结果:一次性植入3个支架,成功进行血管成形,患症状消失,临床短期随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5个月血管造影随访显示支架植入段血管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性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方法5例脑供血动脉狭窄分别为:颈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优势椎动脉开口部狭窄1例、优势椎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1例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病例由于手术径路差,支架无法到位而中止手术,其余4例均获得技术上的成功,残余狭窄率小于10%。术申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经使用阿托品后恢复正常,术后该患者48h内出现血压下降,经使用多巴胺后血压逐渐恢复正常。1例椎动脉支架患者术后穿刺点部位出现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而治愈。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现。手术成功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无症状复发。结论对存在严重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可能是有效的、安全性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Miao Z  Ling F  Li S  Wang M  Hua Y  Guo D  Dong Y  So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57-660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