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1945年Brotzu发现头孢菌素,特别是从1942年青霉素G应用于临床,1962年又制造成功头孢菌素Ⅰ以来,β-内酰胺抗生素在细菌性感染症的治疗中一直起重要作用。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发展,加上近年来发现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β-内酰胺抗生素族。β-内酰胺抗生素在近年来的发展及其在医药工业、临床应用上的地位已有许多专著和综述。众所周知,从发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到现在,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2.
头孢菌素乃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发现的第二类型β-内酰胺抗生素。它在化学结构、生物学性质、以及由前体生物合成方面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唯一已知的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只是到最近,才知道有一个新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一硫霉素。头孢菌素的特点是分子中有一个由β-内酰胺和双氢噻嗪环构成的缩合双环系统(Ⅰ)。  相似文献   

3.
引言青霉素母核6-APA的发现为研制半合成青霉素铺平了道路,并使化疗取得了惊人的进展。7-ACA制备方法的发现促进了广泛研制半合成头孢菌素。β-内酰胺抗生素选择性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葡聚糖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给化疗带来一种最适的作用机制。因此,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在抗生素生产中占首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仍有很大兴趣。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来源于青霉素G或头孢菌素C。两者均由发酵产生。多年来,β-内酰胺生物合成局限于这两种化合物。通过各种微生物(如青霉菌和曲霉菌)生  相似文献   

4.
新型结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的发现回顾总结五十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正如图所示,1929年从天然发现青霉素以来,1955年、1971年又先后发现了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化学家们由此而研制了大量高效的β-内酰胺抗生素药物。然而,近年来还发现了一大类与原先的天然β-内酰胺抗生素具有不同骨架结构的新抗生素,即非经典β-内酰胺。这类抗生素的涌现其数量之多使人应接不暇。这一卓越的贡献应归功于先进的发酵技术和筛选方法。诺卡杀菌素A(1)是最早发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陆续又发现了棒酸(2)和以疏霉素(3a)、橄榄酸(3b)为代表的碳杂青霉烯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众所周知,所谓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指的是相应于天然β-内酰胺,如青霉素G和头孢菌素C的化学衍生物,因为它们颇为有效,副作用又少,在感染疾病的治疗上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由于发现了所谓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诸如克拉维酸、Thienamycin和单环菌素,它们有着很特殊的生物学性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又掀起了一个新高潮。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得到生物学性能更好的β-内酰胺抗生素,大多数是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母体化合物的侧链上进行化学修饰。当1974年我们开始研究β-内酰胺时,核的类型甚少。我们认为侧链的修饰已快要过时,应当去探索核修饰的可能性。因为关于β-内酰胺抗生素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自1940年青霉素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又发现了许多新的抗生素药物,尤其80年代是抗菌药物开发研究的光辉十年。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分子中都含有β-内酰胺结构,因而统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现状作一综合介绍,并对其未来发展略加展望。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发酵进展涉及青霉素与头孢菌素C的β-内酰胺类,在抗生素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1980年世界青霉素产量共达17000吨,年产值3.8亿美元(表一),其产量和产值均大大超过了其它任一种抗生素,且目前青霉素生产仍保持很高的年增长率.对青霉素的这种需求,反映了这种抗生素没有毒性及其分子易进行增强其有效性的化学修饰.最近,青霉素的价值由于发现了可增强其作用的β-内酰胺类  相似文献   

8.
以半合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为代表,具高选择毒性的β-内酰胺抗生素是抗生素中前途最广的一类药物。1971年到1983年至少已有18个半合成青霉素与22个半合成头孢菌素引入临床。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β-酰胺抗生素的产量已达抗生素总产量75%以上。其原因在于通过对β-内酰胺母核的化学修饰,改变侧链的结构,可获得一系列高效、低毒的新一代β-内酰胺抗生素。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开发了抗生素生产的新技术,生物转化β-内酰胺抗生素的工业应用,是研究开发活跃的领域之一。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有多篇综述。本文就有关β-内酰胺抗生素的生物转化及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9.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是继青霉素之后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第二种类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在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上与青霉素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即化学结构上都具有稠合的β-内酰胺环,抗菌作用机制也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的合成,对人体安全、低毒。  相似文献   

10.
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生素产品中,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展最快。目前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仍以化学合成法为主。但化学法存在收率低、副反应多以及三废公害等问题,因而人们不断地对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进行研究,其中酶法制备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Ⅰ和头孢菌素Ⅳ已可供实用。本文介绍最近几年酶法制备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定向筛选天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某些病原性微生物产生β-内酰胺酶的能力与这些细菌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具有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成为寻找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推动因素。能够有效地抑制β-内酰胺酶的物质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大大扩大现有β-内酰胺抗生素治疗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的可能性。某些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可抑制β-内酰胺酶。很明显,这些抗生素的抑制作用与其侧链结构有关,由于仅仅在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开发的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世纪90年代抗生素的研究开发,仍以β-内酰胺类为主,尤以半合成头孢菌素居多,碳青霉烯与青霉烯有增长趋势,青霉素与单环β-内酰胺无明显进展.据统计:1990年至今,各国投放市场的新抗生素(表1)共有19种,其中β-内酰胺类占14种,包括头孢菌素11种,青霉素1种,碳青霉烯2种.其余5种为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兹分类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可以专一性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由于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进行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一些革蓝氏阴性细菌和少数革蓝氏阳性菌能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而使细胞具有抵抗这类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伤能力。已经证明β-内酰胺酶产生与质粒和染色体基因有关。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抗生素是应用最广的一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是临床抗感染治疗不可缺少的一类药物。临床常将β-内酰胺抗生素溶于输液中配成1%~2%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产生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使抗细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拯救了千百万患者,推动了抗生素事业的发展。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不断被发现:1954年发现头孢菌素,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自40年代初应用临床以来,由于其高效、低毒,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强有力武器,但由于长期广泛的应用,使多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人们通过研究发现,β-内酰胺酶(β-lase)是大多数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因此酶能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失  相似文献   

17.
<正> 抗生素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化疗药物。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展更是可观。据1986年统计,这类药物的世界消费量占世界抗生素消费量的58%,而日本β-内酰胺的销售额占抗生素总额的83%。从目前国外β-内酰胺抗生素研究情况来看,世界各大医药公司规划发展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中,以非典型的β内酰胺抗生素为最多,其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最少。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仍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它仍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发展的品种和产量都在急剧增长。  相似文献   

18.
最近几年发现细菌能产生一系列的新的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单酰胺菌素),碳青霉烯和一系列的头孢菌素。在作者开始研究时,仅仅知道β-内酰胺酶的作用物是β-内酰胺抗生素。这些分子除了作为酶作用物外,也具有在革蓝氏阳性菌和革蓝氏阴性菌的某些菌株内诱发β-内酰胺酶产生的能力。作者充分认识到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能增加象金葡菌、杆菌、肠道菌和绿脓杆菌这些菌株的β-内酰胺酶产生量。  相似文献   

19.
在具有不同作用方式的抗生素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选择性毒性,故曾是抗生素筛选的主要目标。在过去数十年中,已在真菌发酵液内发现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自1971年发现了放线菌产生的头霉素(cephamycins)以来,诸如诺卡菌素(nocar-dicins)、碳青霉烯与克拉维酸之类具有新型骨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发现均可由放线菌产生。最近报道了许多由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预计它们将会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另一方面,作为新抗筛选的检测系统,敏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抗生素为一类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化合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单环β-内酰胺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含β-内酰胺环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克拉维酸(Clavlanic acid)、碳青霉烷(Carbapenam)及Thienamycin等,它们结构间的关系见图1。β-内酰胺抗生素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主要是因此类药物具有其他抗生素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优点:高效低毒。尤其是近年来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开发,第三代头孢菌素相继出现,又使其抗菌范围大为扩大。据统计,在目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