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陆玉良  邱升强  杨向军 《心脏杂志》2007,19(3):309-310,325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测定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58例患者中的FG和DD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1例,三支病变组29例。结果冠脉两、三支病变组FG和DD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P<0.01),三支病变组显著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其值愈高,冠脉病变愈重。  相似文献   

2.
宋国华  高凤兰 《山东医药》2005,45(13):50-51
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是血管内皮释放的血管舒张因子,具有调节血管舒张,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及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等功能,血管内皮功能障碍NO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降解产物,其在冠心病中的作用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2000~2004年,我们对13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简称冠脉造影)患者同时检测其血浆NO、D-二聚体水平,旨在探讨NO和D-二聚体变化与冠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A组(肝硬化组)及B组(健康体检组)D-二聚体含量,并分析A组(肝硬化组)中Child-Pugh评分与D-二聚体含量的相关性。结果 A组D-二聚体含量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肝硬化组)中Child评分与D-二聚体含量呈正相关(P=0.37)。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肝硬化病情判断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80例肺癌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肺癌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组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肺癌转移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测定对肺癌与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分期、有无转移及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冠心病 (CHD)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 6 7例CHD患者和 4 3例健康对照者的D 二聚体水平 ,以性别 ,年龄 ,体重指数 (BMI) ,是否并发高血压、糖尿病、CHD家族史 ,白细胞计数、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尿酸、纤维蛋白原 (Fib)浓度、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为危险因素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HD组的D 二聚体水平为 ( 338.5 2± 15 6 .92 ) μg/L ,对照组为 ( 2 2 1.72± 4 2 .0 2 ) μg/L ,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采用多样本的秩和检验发现稳定型心绞痛 (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陈旧性心肌梗死 (OMI)、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D 二聚体水平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 ,AMI患者最高 ,依次为AMI >UAP >SAP和OMI≥对照者。与血浆D 二聚体水平具有等级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年龄、BMI、吸烟量、Fib、Hcy、hs CRP、并发高血压和糖尿病。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年龄、Hcy和hs CRP与D 二聚体独立相关 ,Fib与其有独立相关的趋势。结论 :CHD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 ,不同类型的CHD患者的血浆D 二聚体水平也不同 ;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D-二聚体是检测凝血障碍的敏感指标,在肿瘤疾病早期可出现异常.相关文献表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的早期诊断、分期、转移、化疗疗效、生存时间、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1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对照组58例的FG和DD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5例,两支病变组21例,三支病变组29例进行PG和DD比较。结果AMI、UA组DD、FG含量明显高于SA和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SA组与对照组DD、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病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凝血系统激活在肺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2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肺部疾病患者血浆 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肺心病急重期和缓解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 ,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x2 =34.89,P<0 .0 1) ,急重期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 5 ) ,与肺结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肺小细胞癌及非小细胞癌患者 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与肺结核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肺结核进展期与好转期患者血浆 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D-二聚体浓度检测对肺部疾病的诊断、预后及疗效判定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及其变化情况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3例。常规检测患者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0~2分为预后良好组,90 d内死亡或mRS 3~6分为预后不良组。结果同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入院和出院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P<0.001)。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对患者功能预后预判的效能最大,出院D-二聚体水平的效能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出院D-二聚体水平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特异性最高,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差值预判患者功能预后的敏感性最高。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糖尿病、心房颤动、冠心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及超敏C-反应蛋白后,入院和出院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无显著关系(均P>0.05)。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的差值位于-0.66~-0.08 mg/L组预后不良风险是参照组的1.76倍,而出院与入院D-二聚体水平差值>-0.08 mg/L是参照组的2.30倍。结论检测D-二聚体水平动态变化对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68例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后12~24 h肌钙蛋白Ⅰ(cTnI)是否≥1.0 ng/ml而分为肌钙蛋白阳性组及肌钙蛋白阴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进行两组间的比较.结果:肌钙蛋白阳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术后即刻及术后12~24 h均高于术前(P<0.05),在各时间点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肌钙蛋白阴性组(P<0.05).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及术后即刻血浆D-二聚体含量、术前血管狭窄程度是术后cTnI升高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术后cTnI升高的最佳界值为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0.345 mg/L.结论: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是术后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前血浆D-二聚体含量≥0.345 mg/L者应视为术后cTnI升高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与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冠心病(CAD)冠状动脉病变形态学的关系。方法: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88例观察对象进行分组:(1)按照冠状动脉病变形态特征分为:简单病变组,复杂病变组;(2)按照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3)按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法)分为:轻度狭窄组(A组),重度狭窄组(B组)。用酶免法(ELASA)检测血浆D-D含量,比较各组间D-D含量变化。结果:血浆D-D含量:复杂病变组高于简单病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狭窄程度A组略高于B组,但不显著(P>0.05)。结论:血浆D-D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及病变范围相关,与狭窄程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通过检测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以评估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体内新鲜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并研究此类改变与诸血脂指标的相关关系。方法:对124例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与26例正常人分别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DD水平和脂蛋白(a)[Lp(a)],酶法测定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SAP)、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患者DD水平未改变(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DD水平升高非常显著(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DD水平亦显著升高(P<0.05),AMI组DD水平显著高于UAP组(P<0.05);与SAP、OMI组比较,UAP、AMI组DD水平升高显著(P<0.05);(2)DD与TG、ApoB和[Lp(a)]呈明显正相关(r=0.393,0.650和0.579,P<0.001);与TC亦呈正相关关系(r=0.235、P=0.009);与ApoA1和HDL呈负相关(r=-0.496,-0.178,P<0.001,P<0.05);(3)多元逐步回归可见ApoB和Lp(a)为独立影响DD的血脂指标。结论:在AMI、UAP组患者中,有与新鲜血栓形成相关指标DD的增高,以AMI组更为严重;血脂异常对冠心病患者的DD水平有影响,其中ApoB和Lp(a)为独立影响DD的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13.
尿激酶治疗冠心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了31例冠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2例。结果:AMI及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AMI组高于UAP组(P<0.05)。应用尿激酶治疗后,AMI组中血浆D-二聚体含量又再度升高(P<0.01),以溶栓后6h升高最为显著。而UAP组1周内均无明显改变(P>0.05)。提示:①AMI及UAP的交联纤维蛋白D-二聚体增多有血栓的形成和溶解;②AMI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再度升高,可为溶栓成功的指标之一,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UAP后,D-二聚体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 CHD 患者78例,测定其血浆 Hcy,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此外选非冠心病患者29例测定血浆 Hcy 作为对照。结果:CHD 患者的血浆 Hcy 水平较非冠心病者的血浆 Hcy 水平明显升高[(14.56±6.15)μmol/L:(9.89±3.98)μmol/L,P< 0.01]。急性心肌梗塞(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浆 Hcy 水平皆较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明显升高[(16.69±7.20)μmol/L、(14.70±5.21)μmol/L vs,(11.59±4.51)μmol/L,P 分别<0.01、0.05],AMI 患者与 UAP 患者的血浆 Hcy 水平无差异(P>0.05)。3支血管病变较1支、2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浆 Hcy 明显升高 [(18.14±7.14)μmol/L vs.(11.14±4.99)μmol/L、(13.43±3.51)μmol/L,P 皆<0.01]。2支血管病变与1支血管病变患血浆 Hcy 无明显差别(P>0.05)。血浆 Hcy 水平与冠状功脉病变积分呈轻度正相关(r=0.375,P< 0.05)。结论:血浆 Hcy 水平越高,提示其冠状动脉病变越重、病变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Ma JL  Wang S  Li XM  Su ZT  Li B  Chen GL  Li J  Wang W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8):724-726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中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变化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0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20例正常对照组体内的D—dimer、GP含量,并分析有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冠状动脉事件检出的敏感度。结果UA组D—dimer、GP含量与SA组、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与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者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GPⅡb、GPⅢa对冠状动脉事件的检出均较为敏感。结论D—dimer、GPⅡb、GPⅢa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指标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122例患者均于入院后第二天清晨空腹取血,查血脂全项。入院当天或数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44例为单支病变,52例为双支病变,26例为三支病变。结论不能忽视血脂正常的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糖代谢异常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并发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468例,分为糖尿病组(101例)、糖耐量减低组(70例)和非糖代谢异常组(297例),所有患者均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观察其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吸烟)和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3组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冠状动脉双支和3支病变发生率(59.4%,36.6%)均明显高于非糖代谢异常组(29.6%,10.1%),双支病变发生率(59.4%)明显高于糖耐量减低组(11.4%),而单支病变发生率(3.9%)均显著低于糖耐量减低组(51.4%)和非糖尿病组(60.3%)(P<0·05),多节段病变发生率(43.5%)则显著高于非糖代谢异常组(11.1%)(P<0·05)。结论: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对预后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效果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住院治疗,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06例,根据造影结果区分为单支病变组(54例)、双支病变组(52例)、多支病变组(67例),正常组(33例);根据临床症状区分AMI组(45例),UAP组(91例),SAP组(43例),正常组(27例);测定血浆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狭窄严重程度。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正常组[(2.94±0.24)比(2.74±0.15)比(2.28±0.22)比(2.18±0.69),P〈0.01或〈0.053;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病变组L(2.44±0.38)比(2.69土0.34)比(2.98±0.28)比(2.07±0.43),P〈0.05]。血浆NT-proB-NP水平与Gensini积分水平呈正相关(在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r分别为0.51,0.67,0.73,P均〈0.05)。结论:N末端脑钠肽前体浓度可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3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各4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各25例;多支血管病变58例,单支病变72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50名为非冠心病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ET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冠心病各组血浆E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均<0.01);STEMI组、NSTEMI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和SAP组[(95.6±14.7) pg/ml、(89.6±11.2) pg/ml比(67.2±8.5) pg/ml比(35.7±5.8) pg/m门,且UAP组显著高于SAP组(P均<0.01),STEMI组和NSTEMI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冠心病组中多支血管病变组血浆ET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81.3±12.6) pg/ml比(64.5±10.3) pg/ml],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内皮素水平显著升高,其检测对于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