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SanderⅡ和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Ⅱ1类错牙合)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分为T、S两组,各13例患者,T组采用Twin-Block技术矫治,S组采用SanderⅡ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0个月。测量治疗前、后摄X线头侧位片,测量项目28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上颌发育均受抑制,经Pancherz分析,覆盖均显著减小,骨、牙因素没有差别;下颌均有显著生长,S组下颌升支长(Co-Go)比T组增加明显,S组下颌Ar-Go-Me角增加明显;S组的平均矫治时间为5.5个月,T组为7个月。结论2种矫治器均能明显促进下颌骨生长;SanderⅡ比较适合垂直生长型的Ⅱ类患者;SanderⅡ较Twin-Block疗程缩短。  相似文献   

2.
徐春华  胡小坤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1,(10):586-587,591
目的研究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矫治作用。方法选择27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应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后磨牙调整为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上下颌关系及软组织侧貌协调。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疗效显著,能促进下颌生长,改善下颌后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反式Twin-Block和Frankel-Ⅲ功能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错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替牙期、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0 例(男9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11 岁2 个月,随机分为T、F 2 组,每组各10 例患者,T组采用反式Twin-Block矫治器矫治,F组采用Frankel-Ⅲ矫治器矫治.全天戴用矫治器治疗4~11 个月.分别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 组下颌骨位置均后移,稳定在治疗前的下颌后退位处(P>0.05);2 组上颌骨长度及突度均增加,F组效果优于T组(P<0.05);F组有明显的牙齿代偿性移动(P<0.01);T组的平均疗程6.5 个月,F组为9 个月.结论: 2 种功能矫治器均能有效的使下颌后退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Ⅲ类错.Frankel-Ⅲ对上颌的作用大于反式Twin-Block,反式Twin-Block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Frankel-Ⅲ.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ion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骨性错的效果。方法:对12例患儿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Bionator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②使用Bionator矫治器可使下颌体及下颌升支长度明显增长,使下颌生长方向有利于软硬组织侧貌面型的改善;③Bionator矫治器可减少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患者的上前牙唇向倾斜,上下前后牙槽高度均增加。结论:Bionator矫治器对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的骨性错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盛海静 《口腔医学》2012,32(6):357-358
目的评价应用Twin-block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AngleⅡ类Ⅰ分类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0~14岁,均为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X线头影测量显示主要为下颌后缩及轻微的上颌前突,ANB>5°,左手腕片显示为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所有病例均采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结果平均疗程7~8个月,X线头影测量结果分析:SNB增大;ANB减小明显,Go-Co增大,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表明Twin-block矫治器能促进下颌生长。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AngleⅡ类Ⅰ分类错可取得明显的骨骼改变,是一种疗效肯定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orsus矫治器的治疗对安氏Ⅱ类错硬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恒牙初期的安氏Ⅱ类错患者12例,年龄11~15岁。采用Forsus矫治器治疗,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并评价其疗效。结果12例患者经过4~7个月(平均6个月)的治疗,面形改善明显,并获得Ⅰ类磨牙关系,前牙覆覆盖正常。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中下颌骨的B、Pg、Co三点的变化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在覆盖和磨牙关系的变化中,骨性改变占总变化的38.2%和32.3%;上、下颌平面角及面下高无显著变化,但上下平面发生顺时针的旋转。结论Forsus矫治器对于生长期的安氏Ⅱ类错可以产生一定的生长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AngleⅡ1错畸形侧貌外形的变化。方法:选择以下颌后缩为主要表现的AngleⅡ′错畸形病例11例。Ⅰ期治疗采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Ⅱ期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器。应用X线头影测量进行软组织分析,并对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结束后,软组织面角增大,颏部软组织增厚,角、颏唇沟深度减小。下唇突点-H线距离、鼻突度、上唇凹深、鼻下点-H线、上唇基部厚度无显著性H变化。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有助于改善AngleⅡ′错畸形的软组织面型。  相似文献   

8.
高美琴  姚宁  陆建锋  熊斌  顾永佳 《口腔医学》2008,28(12):646-648
目的骨性Ⅱ类错患者采用单期或双期矫治,比较这两种矫治方案的疗效。方法选择骨性Ⅱ类错患者30例,以下颌后缩为主,深覆Ⅱ°以上,∠ANB>5°,磨牙为远中关系,其中15例,恒牙期直接采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15例在混合牙列期或恒牙早期,Ⅰ期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矫治,Ⅱ期再用直丝弓矫治器矫治。每位患者均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和全景片,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评价疗效。结果双期矫治后,SNB角增加、下颌体长度(Go-Pg)、下颌升支(Go-Co)和软组织面角均增加,ANB角和H角减小,以上变化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单期矫治后以上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论单期和双期矫治,均能使骨性Ⅱ类患者的覆覆盖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双期矫治较单期矫治能明显促进患者下颌骨生长,有效改善下颌后缩的面形,使患者面部侧貌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激动器矫治生长期Ⅱ类Ⅰ分类错的作用机制,矫治器戴用时间的合理选择。方法:选择处于生长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Ⅱ类I分类错20例,使用肌激动器矫治。按患者合作程度分为两组,A组:全天(至少20h)戴用矫治器,B组:仅夜间(戴足12h)戴用矫治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矫治结束后,磨牙及尖牙均达到中性关系,覆覆盖正常,下颌骨及下颌支长度增加,髁突生长改建,下颌位置前移,上下后牙牙槽高度增加,下颌向前上旋转,Ⅱ类骨面型得以改善。两组之间在疗效上无显著性差异。但12h组疗程明显比20h组长。结论:早期应用肌激动器矫治Ⅱ类Ⅰ分类错,无论全天戴还是仅夜间戴(戴足12h)都可有效地抑制上颌骨发育,促进下颌骨生长发育,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T4K矫治器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年龄为8~10岁(10男、10女)。戴用澳大利亚MyofunctionalResearch公司的T4K矫治器。对照组20人,年龄为9~11岁,同样是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但未经矫治。矫治前后均通过X线头影测量并记录。经过(12.1±1.8)月的治疗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测量后的均值及标准差采用配对样本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治疗组显示显著的变化,包括面形的改善和下颌矢状向的发育,SNB角及面部高度的增加,ANB角减小,下前牙长轴有明显改善,及前牙覆盖减小。对照组仅表现为面高增加。结论T4K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早期治疗中作用十分明显,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 SanderⅡ型矫治器治疗青少年下颌后缩者颅面软硬组织的改善情况,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5例青少年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男6例,女9例),采用 SanderⅡ型矫治器矫治,比较其治疗前、后 X 线头影测量的28项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 SNB、B-OLP、Pg-OLP、Ii-OLP、Ms-OLP、Mi-OLP、N-Me、ANS-Me、S-Go、软组织面角、鼻唇角、颏厚度均显著增加;ANB、覆盖、H 角、U1-E 线距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SN-MP、SN-OL 和Y轴无改变。结论:SanderⅡ型矫治器可有效地促进下颌骨健康的生长发育,通过协调上、下颌骨位置而有效的改善下颌后缩面型。  相似文献   

12.
SanderⅡ型矫治器矫治青少年下颌后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anderⅡ型矫治器治疗青少年下颌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6例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男性6例,女性10例,采用SanderⅡ型矫治器矫治。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片中11项硬组织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SNB平均增加1.81°,ANB平均减小2.19°,L1-X平均增加5.96mm,其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MP-SN,U1-SN等指标改变不明显。结论SanderⅡ型矫治器有效地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协调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改善下颌后缩面型。  相似文献   

13.
高翔  包柏成 《广东牙病防治》2010,18(11):568-571
目的探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用于Twin-Block矫治器矫治骨性Ⅱ类错疗效评价测量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处于发育高峰期的骨性下颌后缩患者20例,男女各10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采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以S点为极坐标原点,前颅底平面(S-N)作极轴,建立极坐标测量体系,选取7个颌骨标志点A、Ptm、B、Po、Gn、Go、Ar,分别测量各标志点治疗前后极径和极角的大小,并作相应统计分析。结果 Ptm的极角和极径无明显改变,A点的极角和极径则均明显增大,说明Twin-Block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下颌标志点B、Po、Gn、Go点的极径在治疗后明显增大,但反映下颌骨改建方向的极角在治疗后则均无明显改变,说明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的生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下颌骨生长方向没有明显影响。结论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可以对颌骨标记点的生长量和生长方向作出准确的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可弥补传统测量方法的不足;极坐标测量分析也表明,Twin-Block矫治器主要通过促进下颌骨的生长,而非通过抑制上颌骨的生长来调整上下颌骨矢状不调的位置关系,改善下颌后缩患者的侧貌美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早期矫治骨性Ⅱ类错所引起的牙、牙槽以及颌骨的变化。方法:对23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以下颌后缩为特征的Ⅱ类患者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对其治疗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进行Pancherz分析。结果:治疗后,磨牙关系与前牙覆盖得到改善,下颌向有利的方向发育。前牙覆盖的改善51%为骨骼因素,49%为牙性因素。磨牙关系的改善66%为骨骼因素,34%为牙性因素。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对骨性Ⅱ类错的矫治是有效的,包括矫形作用与正畸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对安氏Ⅱ类1分类拔牙矫治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以了解该类患者矫治后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方法 对2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酌情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方丝弓矫治器矫治。对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统计及分析。结果 上中切牙倾斜度(UI-NA)减小15.44度。上中切牙突度UI-NA(mm)减小4.72mm。前牙覆盖减小6.22mm。下颌基骨(Go-Po)生长5.11mm。后面高(ANS-Me)及前面高(S-Go)各增加了4.94mm和5.0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 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矫治后深覆盖的改善主要是上前牙的内收及下颌骨的向前生长和向前移动。Ⅱ类的矫治使得下颌骨的长度得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和单纯拔牙固定矫治对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骨性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后缩的病例。其中,18例采用Ⅰ期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联合Ⅱ期固定矫治;13例采用传统的单纯拔牙后使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治疗。在治疗前、Twin-block矫治完成后以及全部固定矫治结束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利用Pancherz测量分析法进行分析,使用SPSS15.0软件包分别比较前导矫形组、单纯拔牙组治疗前后的组内差异以及2组的组间差异。结果 前导矫形组下颌骨长度增加并向前移动,上切牙相对于上颌骨的位置向后方移动,下切牙、下颌第一恒磨牙相对于下颌骨的位置均向前方移动,覆盖减小(P<0.05)。单纯拔牙组上、下颌骨的位置、髁突位置及下颌骨的长度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在前牙覆盖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39.5%,骨性因素占60.5%,拔牙组牙性因素占86.9%,骨性因素占13.1%;在磨牙关系的纠正中,前导组牙性因素占44.9%,骨性因素占55.1%,拔牙组牙性因素占90.3%,骨性因素占9.7%。结论 前导矫形联合固定矫治与单纯拔牙固定矫治相比,在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患者中,疗效近似,但能更显著地改善患者的骨性侧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排除了自然生长因素后,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青少年安氏Ⅱ^1错(牙合)引起的硬组织改变,从而更为真实、准确地评价该矫治器的矫治效能。方法于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选择30例手腕骨片为FG—G期的安氏Ⅱ^1下颌后缩患者。治疗组15例,平均年龄11.5岁,采用Twin—block矫正器治疗,平均治疗及保持时间14个月;对照组15例,平均年龄11岁,作为自然生长对照,平均观察时间13个月。对治疗及观察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的32项硬组织项目进行Pancherz测量分析,评价矫治疗效。结果排除了自然生长因素的影响,治疗组在采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后,下颌全长、升支高度及下颌体长分别净增加了4.95、4.03和1.67mm,SNB角(蝶鞍中心、鼻根点及下齿槽座点所构成的角)增加了2.39°;全面高、下面高及后面高均明显增加,但下颌平面保持稳定;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在4.76mm的覆盖减少量和5.22mm的磨牙关系改善中,牙齿效应分别占61%和75%,骨骼效应占39%和25%。结论Twin—block矫治器使发育期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均得到改善,有效促进了下颌骨矢状方向上的生长发育,Ⅱ类骨面型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析FRⅡ型功能矫治器与肌激动器对儿童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    2008—2012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6例安氏Ⅱ1类患儿分别采用FRⅡ型功能矫治器(13例)和肌激动器(13例)进行功能性矫治,在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选择指示颅面部软硬组织形态位置特征的17项指标定点测量,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矫治后所有患儿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关系达中性或偏近中。两组矫治器均能有效促进下颌生长,回收上颌切牙,减小前牙覆牙合、覆盖,但对上颌骨生长的抑制作用均不明显,肌激动器能有效地控制下切牙的倾斜度。两组矫治器矫治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RⅡ型功能矫治器和肌激动器均能有效改善上下颌骨及牙弓的Ⅱ类关系,改善患者侧貌面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Forsus(F)和Frnkel-Ⅱ(FR-Ⅱ)2种功能矫治器对生长发育高峰期下颌后缩患者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32例患者,随机分成F组与FR组,分别采用Forsus和Frnkel-Ⅱ进行治疗。以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片评价其疗效,并进行对比。结果:2种功能性矫治器都能促进下颌骨生长,增加下颌骨长度;FR-Ⅱ对上颌骨有一定抑制作用,与F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2种功能矫治器产生下前牙唇倾量以F组更多,2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Forsus、FR-Ⅱ对青春生长发育高峰患者都有明显的下颌骨矫形效果;Forsus矫治器适用于下颌发育不足、上颌发育正常且下前牙较为直立的Ⅱ类患者,Frnkel-Ⅱ则适用于伴有上下切牙牙轴较前倾、上颌正常或轻度前突的下颌后缩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