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肝脏恶性肿瘤扩散加权成像与T2加权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和T2WI反映肝脏恶性肿瘤扩散特征、病理特征及肿瘤范围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肝脏恶性肿瘤44例48灶(肝细胞癌30例30灶,肝转移瘤10例14灶,胆管细胞癌4例4灶),比较DWI与T2WI图像液体(脑脊液,胆囊胆汁)和肝脏恶性肿瘤的信号,肿瘤/肝脏信号强度比(SI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肿瘤范围,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在b=600 s/mm2的图像中,所有病例的脑脊液均显示为低信号.肝脏恶性肿瘤多表现为高信号,其信号分布特征与T2WI不同;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瘤/肝SIR,DWI与T2WI不相关;DWI信号强度与ADC值呈负相关.DWI的病灶对比噪声比高于T2WI,二者差异有显著性.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差异无显著性.结论b=600 s/mm2的肝脏DWI图像受T2穿透效应影响较小,能够较好地反映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DWI肿瘤对比噪声比更高,有助于病灶边界的确定.DWI反映的肝脏恶性肿瘤的扩散特征,可作为其影像学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肿瘤磁共振扩散成像的技术可行性和b值的选择,比较扩散成像与食管钡餐造影、CT、T2WI在显示病变长度方面的差异.方法食管肿瘤32例,进行常规MRI及DWI横断面扫描b=200、300、500、800、1000s/mm2,分别测定图像SIR和CNR并与常规T2WI图像进行比较.测量食管肿瘤病变的扩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选择合适的b值.在DWI图像上测量病变长度,与食管钡餐造影、CT、T2WI及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显示的病变长度进行比较.结果不同b值DWI图像与常规T2WI比较,SIR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为200、300、500 s/mm2时,DWI图像CNR与T2WI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200、300、500 s/mm2DWI图像的SIR和CNR与b值选择800、1000s/mm2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b值选择500 s/mm2较为合适.b值500 s/mm2磁共振扩散加权图像显示病变长度与病理结果、食管钡餐造影及T2WI图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8通道阵列线圈结合ASSET技术一次屏气扫描,b值采用500 s/mm2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食管肿瘤扩散图像,DWI测量的病变长度与手术切除病理大体标本无显著性差异;DWI与钡餐造影和MRI T2WI在显示病变长度方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肝外胆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中b值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外胆管癌的显示能力,确定肝外胆管癌DWI的较佳b值;并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肝外胆管癌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25例肝外胆管癌患者术前行DWI (b=100、300、500、800、1000 s/mm2) 和常规MRI.测量肿瘤的ADC值,计算多b值扩散成像和T2WI图像中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病理分级,比较不同b值时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例肝外胆管癌由DWI检出,DWI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敏感度为92.00%.随着b值的升高,肿瘤的SNR和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逐渐下降,而肿瘤的SIR逐渐升高.b值为800 s/mm2时DWI图像肿瘤与正常肝脏的CNR、肿瘤的SIR和SNR均高于T2WI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b值的增高,肿瘤ADC值逐渐变小.结论 b=800 s/mm2是肝外胆管癌扩散加权成像的较佳b值,可以得到良好显示的肝外胆管癌DWI图像;病灶ADC值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WI)显示能力及较佳b值选择。方法对22只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多b值DWI成像及T2WI成像。计算不同图像中肿瘤信噪比(SNR)、肿瘤与肝脏对比噪声比(CNR)及信号强度比(SIR)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成像能显示T2WI所显示的所有肿瘤。DWI显示病灶范围与T2WI无统计学差异(F=0.048,P>0.05)。DWI图像中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及SIR随b值升高而降低,均高于T2WI图像,与T2WI间有统计学差异(FSNR=58.012,FCNR=47.743,FSIR=12.353,各组P<0.05)。b值600s/mm2与900s/mm2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SNR、肿瘤与肝脏CNR均有统计学差异。b值300、600、900s/mm2间及300与2000s/mm2间肿瘤与肝脏SIR无统计学差异,其他各b值间肿瘤与肝脏SIR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5T磁共振可以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模型进行DWI成像,b=900s/mm2是DWI成像较佳b值。  相似文献   

5.
扩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胰腺癌患者12例,正常对照组12例,进行DWI扫描.比较DWI与T1WI、T2WI序列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信号强度比(SIR).结果 DWI及T1WI图像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SIR均明显高于T2WI(P<0.05),而DWI与T1WI相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可以较清楚地显示胰腺癌病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志愿者及13例胰腺癌患者在3.0TMR上行胰腺DWI成像。比较DWI与T1WI、T2WI序列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信号强度比(SIR);比较胰腺癌、癌周及志愿者正常胰腺的ADC值并绘制ADC值诊断胰腺癌的ROC曲线。结果DWI及T1WI图像中胰腺癌相对于癌周的SIR均明显高于T2WI(P<0.05),而DWI与T1WI相比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胰腺癌与癌周及志愿者正常胰腺的ADC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39±0.088)(P<0.05)。结论DWI成像及ADC值的测定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胰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椎体转移瘤扩散加权成像与MRI增强扫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RI增强扫描对MRI增强扫描有强化的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恶性肿瘤合并脊柱转移病例57例,行常规MRI(T1WI,T2WI,STIR,MR增强扫描)及DWI扫描,113个病灶有强化;测量DWI与MR增强扫描对比噪声比(CNR),计算病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骨髓对比率,比较病变椎体在DWI和MR增强扫描的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WI和MR增强扫描序列的CNR无显著差异;椎体转移灶ADC值平均为(1.37±0.56)×10-3 mm2/s,正常椎体ADC值(0.64±0.22)×10-3 mm2/s,两者ADC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DWI和MR增强扫描病灶骨髓对比率平均为(1.54±1.39)和(0.64±0.54),二者有良好相关性(P=0.01),DWI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结论DWI在显示病灶方面有一定优势,病灶骨髓对比率高于MR增强扫描.临床上应用DWI结合ADC值,可以提高对椎体转移病灶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扩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正常子宫宫颈3层结构及宫颈癌的扩散加权成像(DWI)特点,探讨其及相应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5例非子宫疾病女性患者及12例宫颈癌患者在1.5TMR上行盆腔DWI成像。DWI序列的b值为0、800s/mm^2。在DWI及ADC图中观察正常宫颈的层次结构,并比较不同分层的ADC值;在DWI图像中测量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信号强度比值(SIR),并与常规T1WI及T2WI同法获得的SIR比较;测量宫颈癌组织的ADC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对照组中有73%的病例(11/15)在DWI图像中可以分清宫颈的3层结构,而在ADC图中则为100%。3层结构的ADC值分别为(1.83±0.37)×10^-3、(1.23±0.24)×10^-3及(1.87±0.24)×10^-3mm^2,s(内膜层、结合带及肌层),3者间有显著差异。所有宫颈癌组患者的宫颈正常分层结构均消失,在DWI上均表现为弥漫高信号,ADC值为(0.86±0.08)×10—3mm^2/s,癌灶明显低于正常宫颈各层结构的ADC值。DWI、T1WI及T2WI图像中宫颈癌病灶相对于闭孔内肌的SIR分别为2.97±0.69、0.06±0.02及1.96±0.32,3者间有显著差异。结论:正常宫颈及宫颈癌在DWI及ADC图中均具有一定特征,其中DWI能较常规序列更加突出宫颈癌病灶,有助于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椎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病人76个病变椎体,行常规T1WI、T2WI、STIR、DWI和T1WI增强扫描(部分病人)检查。椎体良性病变10例18个病灶(n=18),其中血管瘤8例12个病灶,结核性病变2例6个病灶;椎体恶性病变20例共58个病灶:其中肺癌转移12例35个病灶,肠癌转移4例13病灶,乳癌转移4例10个病灶。分析病变椎体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DWI信号改变,并定量测定病变椎体感兴趣区(ROI)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恶性病灶在DWI序列上的信号多数为高信号,无统计学差异,椎体良性病变ADC值为(2.029±0.814)×10-4mm2/s,椎体恶性病变病灶ADC值为(1.129±0.725)×10-4mm2/s,两者ADC值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椎体良恶性病变在DWI上的信号变化对鉴别诊断中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概率较高,ADC值的测定对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脾脏实性良恶性肿瘤鉴别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脾脏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14例,观察两组病例的T1WI,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SWAN)序列后处理得到的幅度图、相位图、R2*图中肿瘤信号强度,以及肝脏快速容积成像(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肿瘤强化类型,并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各序列信号强度及强化类型的差异。由两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DWI序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以及ESWAN序列的相位值、R2*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位观察者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并应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各参数间有无差异,根据ROC曲线下面积评估ADC值、相位值及R2*值对良恶性肿瘤鉴别的效能,找出相应界值。结果:脾脏实性良恶性肿瘤在T1WI、T2WI序列上信号强度没有差异,在DWI序列及ESWAN序列的幅度图、相位图及R2*图上,恶性肿瘤信号复杂,以混杂信号为主;两组病例在LAVA序列强化类型存在差异,但有重叠;两位观察者获得两组图像的ADC值、相位值及R2*值数据结果一致性良好,良恶性肿瘤的ADC值、相位值及R2*值分别为(1.80±0.44)×10-3 mm2/s和(1.40±0.40)×10-3mm2/s,0.071±0.037和-0.003±0.119,(13.46±9.00)Hz和(42.09±19.82)H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0.721、0.941,ADC值≥1.23×10-3mm2/s、相位值≥0.440、R2*值≤20.47 Hz为诊断良性肿瘤的界值。结论:脾脏实性良恶性肿瘤在MR常规序列(平扫及增强)征象重叠,缺乏特异性,但恶性肿瘤在DWI及ESWAN后处理图像上混杂信号较多,ADC值、相位值及R2*值可以作为定量指标对良恶性肿瘤进行鉴别,且R2*值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以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使用GE 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对30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行常规SE序列扫描,其中16例为恶性肿瘤,14例为良性病变,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 s。分析30例病例的DWI与ADC值特点。结果在DWI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C值为(0.849±0.197)×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598±0.218)×10-3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DWI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是一种快速可行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 MRI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鉴别诊断价值,以及优化最佳 b 值选择。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 CT 检查发现 SPN 患者82例,并经手术、针刺活检、综合影像或临床治疗随访后证实,其中恶性患者45例,良性患者37例,全部行 MRI 胸部常规 T1 WI、T2 WI 和 DWI 检查,b 值选择300,500,800和1000 s/mm2。以 SPN 在 T1 WI 最大直径15 mm 为标准分为两组,分别测量在不同 b 值情况下的 ADC 值。结果良、恶性 SPN 的 ADC 值均随 b 值增加而逐渐变小,最大直径小于15 mm 组中,良、恶性 SPN 在 b 值=500 s/mm2时,其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5,P <0.05);最大直径大于15 mm 组中,良、恶性 SPN 在 b 值为800~1000 s/mm2时,其 ADC 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0,P <0.05;t =4.08,P <0.01)。结论 SPN 大小是 DWI 的 b 值选择影响因素,DWI 鉴别诊断 SPN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乳腺叶状肿瘤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MRI特征,提高对本病MRI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水平.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叶状肿瘤的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动态增强TIC形态、DWI信号及ADC值特点.结果:9例乳腺叶状肿瘤中良性6例、交界性1例、恶性2例.6例良性病灶5例表现为分叶状,1例表现为卵圆形,MRI平扫T1WI均呈低信号,T2WI示4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TIC Ⅰ型4例、Ⅱ型1例、Ⅲ型1例;1例交界性病灶为分叶状,T1WI及T2WI呈混杂信号,TIC呈Ⅲ型;2例恶性病灶为分叶状,T1WI呈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TIC呈Ⅱ型,1例呈Ⅲ型.9例乳腺叶状肿瘤于DWI上均为高信号,5例ADC值低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结论:MRI检查有助于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当病灶较大,其内出现裂隙、囊变或分隔,曲线呈Ⅱ型或Ⅲ型,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腺体时,应考虑到交界性或恶性可能,但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及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评估单一方法诊断与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将T1WI动态增强TIC为流出型的病变诊断为恶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6.7%。弥散敏感系数(b)=1 000 s/mm2时,以ADC<1.18×10-3 mm2/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以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9%。T1WI动态增强扫描、ADC值、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预测百分比分别为79.3%、79.3%、87.9%及89.7%。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