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检测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 lα、IL 6、TNF α的含量及其与临床的关系。观察丙型肝炎患者病情转归。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分析法。结果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 1α、IL 6、TNF α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IL 1α与IL 6呈正相关。IL 1α、TNF α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 (P <0 .0 5 ) ,慢性肝炎者 1L 6含量高 (P <0 .0 1)。结论 提示IL 1α、IL 6、TNF α高低对观察病情、判断疗效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IL-6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血清白介素 6 (IL - 6 )水平的变化。方法 :以 10名正常人做对照 ,采用放免法 (RIA)测定 40例OSAS患者血清IL - 6含量。结果 :OSAS患者血清IL - 6明显升高 (P <0 .0 5 ) ,且升高程度与病情有关。进一步分析与小于 90 %血氧饱和度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呈正相关 (r=0 .383,P <0 .0 5 ) ,与呼吸暂停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呈正相关 (r=0 .35 7,P <0 .0 5 ) ,与呼吸暂停 /低通气指数 (AHI)呈正相关 (r=0 .382 ,P <0 .0 5 )。结论 :IL - 6与OSAS关系密切 ,对于阐明睡眠相关因子在OSAS的变化规律及其在OS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病人血清胆红素 (TB)水平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关系与意义。方法 :用改良J—G法检测病人血清中TB水平。结果 :高脂血症TB水平 (6 .40± 1 .2 3) μmol·L- 1 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1 2 .37± 5 .1 6) μmol·L- 1 ,TB水平随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升高而减低 ,呈负相关 (r=- 0 .88,- 0 .89,- 0 .94) ;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呈正相关 (r=0 .94)。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病人血清中TB水平 (7.1 3± 2 .2 ) μmol·L- 1 比正常对照下降42 %~ 45 %。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中低水平TB可作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 ,如果与TG、TC、LDL -C和HDL -C等因素联合起来全面考虑 ,还可预测和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α(IL 1α) ,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 ,白细胞介素 6 (IL 6 )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肿瘤坏死因子 β(TNF β)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nstableangina ,UA)的关系。 方法 在 1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和 80名健康对照者中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IL 1α ,IL 1β ,IL 6 ,TNF α和TNF β浓度。 结果 UA组患者血浆TNF α及TNF β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分别P =0 .0 0 0 ,P =0 .0 0 1)。UA组患者血浆IL 1β浓度与对照组有差异 ,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两组血浆IL 1α及IL 6浓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肿瘤坏死因子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某些病理过程 ,与其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0例,检测这些患者的常规血脂项目、ox-LDL、肌钙蛋白I(cTnI)、B型脑钠肽(BNP)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TG、HDL、BNP、ox-LDL、cTnI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ox-LDL分别与TC、TG、LDL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28,P=0.000)、(r=0.435,P=0.000)、(r=0.337,P=0.000)。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ox-LDL水平升高,且与TC、TG、LDL水平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脂质代谢调控ox-LDL水平,从而引起动脉硬化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6.
胡卫红  乔杰  王黎娜  同军 《武警医学》2007,18(7):504-508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的相关性.方法 60例PCS患者和60例对照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PCOS肥胖组及非肥胖组各30例、肥胖及非肥胖对照组各30例,分别应用ELISA方法及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MCP-1及CRP水平,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睾酮(T),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清雄烯二酮(A)水平;应用化学方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时检测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结果 (1)非肥胖PCOS组血清CRP及MCP-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肥胖对照组(P<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MCP-1与BMI(r=0.381,P=0.000)、CRP(r=0.219,P=0.027)、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r=0.265,P=0.007)及TG(r=0.439,P=0.000)呈正相关;CRP与BMI(r=0.477,P=0.000)、TG(r=0.214,P=0.032)及HOMA-IR(r=0.617,P=0.000)呈正相关,与HDL-C(r=-0.209,P=0.035)呈负相关.结论 PCO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加重了PCOS患者的慢性炎症状态;PCOS患者血清中MCP-1与CRP具有协同性;MCP-1及CRP可能共同参与了PCOS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2校正1H-MRS定量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含量(HFC)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应用3.0T1H-MRS定量测量4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FC,评价HFC与组织学结果及代谢物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丙型肝炎基因型之间HFC的差异。结果 1H-MRS测量的丙型肝炎的HFC范围为1%~29%,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71,P<0.01);HFC与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r=0.43,P<0.05)、稳态模型β细胞功能(r=0.42,P<0.05)、体重指数(r=0.41,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r=0.38,P<0.05)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r=0.56,P<0.05)均呈正相关;HFC与肝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r=-0.03,P>0.05)。患者基因型包含1b型23例,2a型14例,混合型6例,不同丙型肝炎基因型之间H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P>0.05)。结论 1H-MRS可准确定量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HFC,适合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血脂康和辛伐他汀对肾病综合征患者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将 4 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辛伐他汀组 ,治疗前和治疗 4周后分别检测肝功、肾功、血脂、电解质及 2 4h尿蛋白。结果 两组治疗 4周后TC ,TG及LDL C均明显下降 (P <0 .0 5 ) ,TP ,ALB及HDL C明显升高 (P <0 .0 5 )。而两组间差异无著性。结论 血脂康能明显降低肾病综合征患者TC ,TG及LDL C水平和升高TP ,ALB及HDL C水平、并且能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9.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Fg)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对 12 6例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和 6 6例健康对照者分别进行 ACE基因多态性和血脂(包括 CH、TG、HDL - c、L DL - c)、Fg浓度测定 ,分析 AC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及 Fg之间的关系。结果 (1)疾病组 DD基因型频率和 D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 ;(2 )疾病组 CH、TG、L DL - c、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而 HDL - 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且疾病组中ACE基因 DD型者与 ID、II型者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 ACE基因多态性与 CH、TG、L DL - c及 Fg浓度间呈显著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6 71,0 .70 2 ,0 .6 83,0 .6 5 3,P值均 <0 .0 1) ;与 HDL - c浓度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6 4 8,P<0 .0 0 1)。结论  ACE基因 DD型和 D等位基因与血脂代谢异常及血浆 Fg有关 ,而与 等位基因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AL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41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载量,免疫透射比浊法及酶速率法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ALT的水平。结果 CHB患者hs-CRP及AL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1或P<0.05);不同HBV载量组间ALT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及ALT水平变化与HBV-DNA载量均无相关性(r=0.137,r=0.211,P>0.05)。结论多数CHB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炎症反应,但其炎症程度与乙肝病毒复制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临床入选305例研究对象,按照相关诊断标准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n=110)、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B组,n=65)、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组(c组,n=60)、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组(D组,n=70),比较分析各组的血脂水平。结果A组的TC、TG、LDL-C及Non-HDL-C水平均较其他3组明显降低,而HDL-C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5);c组的TC、LDL-c及Non-HDL-C水平较B组明显升高,D组的TC、LDL-C及Non-HDL-C水平较c组和B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清TC、LDL-C及Non-HDL-C均是糖尿病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而HDL-C是其重要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2010年间在我院住院的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调查,采用Herth希望因子量表和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并分析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总体希望水平为(33.9±12.5),生活质量总平均分(48.5±25.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年龄(β=-1.22,OR=0.30)、肝炎分期(β=-2.32,OR=0.10)、病程(β=-3.21,OR=0.04)和希望水平(β=2.21,OR=9.03)与生活质量有着密切关系(P<0.05),其中年龄、肝炎分期和病程与生活质量负相关(β<0,OR<1),希望水平是正相关影响因素(β>0,OR>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希望水平是生活质量重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提高其希望水平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98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进一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对 98例慢性乙型肝炎并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进行肝组织活检 ,并检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含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 M)、血糖、血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结果  6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 64 3 %) ,血糖升高 6例 ( 6 1%) ,高脂血症 15例 ( 15 3 %) ,HBeAg阳性 45例 ( 4 5 9%) ,抗 HBe阳性 5 3例 ( 5 4 1%) ,HBV DNA载量 :10 3~ 10 52 6例、10 5~ 10 715例、>10 719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5 0~ 12 0U/L 2 6例 ,<5 0U/L 6例 ,总胆红素 >17 1μmol/L 71例 ,<17 1μmol/L 2 7例。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乙醇性脂肪肝较常见 ,可伴有糖及血脂的代谢紊乱。慢性乙型肝炎经保肝治疗后HBV DNA阴性、抗 HBe阳性的病人 ,肝功能始终异常 ,临床上应积极行肝组织活检术 ,以排除合并非乙醇性脂肪肝的可能 ,同时对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慢性食饵性高脂血症家兔血中6-酮-PGF_(1e)、血栓素B_2(TXB_2)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变化及回心草对其影响,结果发现:慢性食饵性脂血症家兔血浆6-酮-PGF_(1e)水平明显下降,TXB_2水平明显升高,血清TC、TG水平明显提高、HDL水平明显下降。回心草可显著降低高血脂家兔的TC、TG水平,提高HDL水平,可抑制6-酮-PGF_(1e)水平的降低、TXB_2水平的提高,维持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和临床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87例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同期血清HBV DNA水平、血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87例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χ2=30.26,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χ2=10.94,P>0.05)。血清TBIL、ALT、AST、GG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ALB、PTA与之呈负相关。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TBIL、ALT、AST、GGT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e系统与HBV DNA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e系统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 ,检测 60例慢性乙型肝炎 (慢乙肝 )患者乙肝病毒标志 (HBV M)及血清HBVDNA含量 ,并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进行对比。结果 慢乙肝患者e系统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 (ALT)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HBeAg阳性组血清HBVDNA含量显著高于抗 HBe阳性组 (P <0 .0 1 ) ,在各级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组 ,其HBeAg阳性率与抗 HBe阳性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 .0 5 )。结论 临床上不宜单独凭慢乙肝患者e系统的检测结果作为评判病人是否有HBV的复制的指标 ,而应采用荧光定量PCR法 ,动态观察慢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的变化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开展肝脏活体组织检查术 ,以正确判断肝组织的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停药后肝炎复发情况。方法观察1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停药6个月以上的临床表现。结果免疫耐受期的9例患者中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停药6个月内4例有效患者均出现复发。非免疫耐受期患者中显效13例(13/113,11.50%),有效90例(90/113,79.65%),无效10例(10/113,8.85%)。治疗期间复发11例(11/113,9.73%),均为有效病例。停药后6个月内,显效患者中7例(7/13,53.85%)出现病情复发,有效病例中69例(69/79,87.34%)出现复发。突然停药组与逐步停药组患者治疗前ALT水平无显著差别,但停药后半年内最高ALT水平突然停药组明显高于逐步停药组(P〈0.05),两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但复发率较高,建议长期应用以抑制病毒复制。免疫耐受期患者不宜应用拉米夫定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磷、甲状旁腺素(PTH)与慢性肾功能不全(CRI)4~5期患者桡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CRI 4~5期患者62例,根据血磷水平分为两组,50例血磷水平≥1.48 mmol/L为A组50例,12例血磷水平<1.48 mmol/L为B组;根据PTH水平分为C、D组,39例PTH≥88 pg/ml为C组,23例PTH<88 pg/ml为D组.分析比较各组透析术前年龄、病程、血磷、血钙、PTH、甘油三脂(TG)、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肌酐(Cr)、尿素氮(BUN)、体重指数(BMI)、血压(BP)及术后桡动脉病变评分(RAAG),分析血磷、PTH等与患者桡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4组间TG、CHO、LDL、HDL、Cr、BUN、BMI、B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和C、D组间比较,血磷、PTH、病程、钙磷乘积、动脉硬化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PTH、高血磷与RAAG有显著相关性(r=0.781,0.214,P<0.01),血磷与PTH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RI 4~5期患者桡动脉硬化与高PTH、高血磷水平密切相关,控制血PTH、血磷水平可降低CRI患者桡动脉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异常、血压、体重指数及血糖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9年1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诊疗的3122例健康体检者,对其血尿酸、血脂、血压、体重指数以及血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总发生率为18.39%。男性与女性之间的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21.03%vs 13.96%,P〈0.05)。在女性高尿酸组中,收缩压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明显增高[(139.5±25.5)vs(133.4±221.3)mmHg,P〈0.05]。在男性高尿酸组中,BMI较尿酸正常组明显增高[(26.02±4.38)vs(25.11±3.24)kg/m2,P〈0.05]。男性人群中,高尿酸组患者的TC和TG均较尿酸正常组患者明显升高(P〈0.05);在女性人群中,高尿酸组患者的TG较尿酸正常组患者明显升高,而高尿酸组患者的HDL较尿酸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脂代谢异常、血压、体重指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死亡组,分析其死亡危险因素及12周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PA、PTA、血氨、Child-Pug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ALB、血清N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评分增加、血氨增高及PTA降低是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死亡的很好预测因素(P<0.01),PA及血清Na降低亦是患者死亡的预测因素(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导致的慢性肝功能衰竭患者12周生存率为34.48%。结论Child-Pugh评分、血氨、PTA、PA、血清Na与患者预后相关,提示降低血氨、改善凝血状态、纠正低蛋白血症及低钠血症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