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医在学习、发展医学以及创立自己的学说中,充分利用传统的认知理论和学习方法。其中,尤以“格物致知”、“当名辨物”、“取譬相成”和“通经为本”影响最大,含义也最为深刻。儒医朱震亨、王清任、叶天士、褚澄、汪昂、萧京等医家都是运用这些认知理论的高手,他们不仅给医学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而且在运用这些认知理论,在治学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可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择要介绍16位吴中儒医名家的基础上,归纳其特点,认为吴中医学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医学,吴中医家中儒医的比例较高。儒医们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广博的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博物、气象、历法、心理等学科知识,丰富和完善了医学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纵观中国医学史,取得显著成就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医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  相似文献   

3.
《医学三字经》是清·陈修园写的一本医学入门书。文字简练、论述精当、通俗易懂、烩炙人口。一百多年来对祖国医学的普及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可是,“四人帮”为达到篡党夺权的阴谋,颠倒黑白,借古非今,竟然说陈氏是什么“儒医”,《医学三字经》是什么“儒医之书”,予以批判,打入冷宫。真是“莫须有”之罪。  相似文献   

4.
宋元时期医学队伍的组成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时期 ,尤其是北宋统治者非常重视医学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机构 ,组织编纂本草及方书 ,大量校勘医籍 ,发展医学教育 ,提高医生的地位 ,造就了许多儒医及儒医兼备者 ,因而中医理论及临床各科都有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形成了不同的医学流派 ,医学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宋元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医学人才和医学知识是医学文化的两大组成部分 ,要考察医学文化 ,必须抓住上述两个方面。本文试图对宋元时期医学队伍的组成特色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从而揭示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1 儒医的出现是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所谓“儒医…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对中国医学史上儒医派的评价问题上产生了互相对立的两种意见。许多同志都认为儒医派是中国医药学中儒家路线忠实的、直言不讳的代表,认真地批判了儒医派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反动作用。可是,有的人却说:“唐宋以来日渐增加的所谓儒医,其历史作用具有  相似文献   

6.
“儒医”考     
儒医,所谓援儒习医者也。然此雅称始于何时呢?《辞海》、《辞源》均引南宋文学家洪迈《夷坚甲志·卷二》“有蕲人谢与权,世为儒医”一语为据,认为其称源于南宋。经考,笔者以为斯说欠妥。《宋会要辑稿》载曰:“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臣僚言:‘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显而易见,早在北宋政和年间,儒医之命名就很明确了。  相似文献   

7.
从汉至唐宋,伴随着文化的鼎盛和政治制度的成熟,儒医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逐渐成为中医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后世医学发展和医家队伍的建设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梳理这一段儒医发展的历史对认识中医学发展脉络很有帮助,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中医学,并为当今医疗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炎在祖国医学中多称之为“口僻”、“口眼歪斜”、“真中风”等,俗称“吊线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本病经有效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痊愈,但临床上由于误治、失治使一些本该痊愈的患者留下了后遗症,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博士生导师赵建国主任医师、教授从医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运用中两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神经科和内科杂病,疗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治疗面神经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清代儒医陈念祖(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是在宋代儒生王应麟编著的儒家《三字经》的影响下,仿照《三字经》的格式而写的。他企图把“医学源流”等都归纳在这本小书里,也作为学医的“启蒙”课本。他在这本书的“小引”中说:“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欲其便诵也,识途也。医学之始,未定先授何书,如大海茫茫,错以半字罗径便入牛鬼蛇神之域,余所以有三字经之刻也。”果然不错,因为儒医本来就是儒生,现在虽然是言医,不但格式一样,  相似文献   

10.
典型的儒医王肯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典型的儒医王肯堂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干祖望六十年前的中医大多尊敬儒医,个别人还以儒医作标榜,好象儒医是医中之魁。其实真正的儒医历来就很少,就明代李《医学入门·姓氏》中列为儒医者,自张机至王节斋41人中,仅有南北朝褚澄、唐许胤宗、宋许叔微……等...  相似文献   

11.
祝世讷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0):658-660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与疾病,所关注的主要是“健康”与“疾病”,而实际上,机体在许多情况下处于既不十分健康但也不患病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存在的历史与健康、疾病一样长,中医称之为“未病”态,并对它研究和调理了几千年。西方医学由于受其医学模式的束缚,在“宗教医学”、“机器医学”、“生物医学”模式中,都没有给研究和调理这种状态留下余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苏联等国的医学家才开始注意和研究这种状态,把它与健康(称为“第一状态”)、患病(称为“第二状态”)相并列,称为“第三状态”,在国内把它称为“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12.
新医科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医生培养而提出的全新培养理念,旨在强化医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进而促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发展新医科,不仅要在“新”上下功夫,还应夯实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传统特色,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尤其是要深入挖掘中医所特有的“儒医”文化体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儒医培养的脉络与内涵,为当下医学人才教育提供新启示、新思路,为社会培养“有温度”的医学人才,夯实现代公共医疗体系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3.
医学与哲学,虽是两门不同的学科,然而相互之间存在彼此渗透影响的关系。医具哲之理,复为哲所用,如元代著名儒医朱丹溪受到宋儒理学的深刻影响而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学术理论;而明末清初哲学家方以智的哲学成就与医学理论的启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感谢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博大精深的养生箴言与技巧。但也不必讳言,精华固为主流,可糟粕也不少,比如“寿眉”、“返老还童”、“无疾而终”一类说法。传统观念往往将这些信号视为人体的吉兆。然而,现代医学提醒人们,这些信号带来的并不都是好消息,大多是疾病临身的“警号”,万不可在其误导中贻误了求医的时机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医学从金元以后出现了各医学流派争鸣的局面,其中著名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等。各自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对医学理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而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李东垣是此期一位有名的医学家,他创造性的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给我们留下数十万字的作品,这些著作为祖国医学遗产增添了新的内容,是我们继承发掘祖国医学的重要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6.
王杰  武峻艳 《新中医》2019,51(9):345-346
简版: 情境认知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倡导“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中对知识的建构”。继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之后,情境认知被视为学习观的“第三次转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比较,情境认知更加强调在有效的参与探究和对话的实践中看待学习,”,包含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75,(1)
清代儒医陈念祖(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是在宋代儒生王应麟编著的儒家《三字经》的影响下,仿照《三字经》的格式而写的。他企图把“医学源流”等都归纳在这本小书里,也作为学医的“启蒙”课本。他在这本书的“小引”中说:“童子入学,塾师先授以三字经,  相似文献   

18.
宋以来在"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情怀的影响下,文人知医,为官者通晓医学之风盛行。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几经贬谪,但其诗歌文章却旷达潇洒。在被贬谪期间又与医药结缘,他与名医交往探讨医理,以诗解药修身养性,创办病坊积极抗击疫病,并于养生颇有心得,相关著作流传于后世,对宋代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成就了一代良相儒医的佳话。但最终却因误服药物,重病不治,也给后人留下了遗憾。  相似文献   

19.
古方颠倒散治疗痤疮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痤疮祖国医学称为“粉刺”、“肺风粉刺”、“面疱”。是青少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也是较难治性的疾病。许多人由于治疗不恰当,面部留下色素沉着或疤痕,给患者心理、日常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我们于2009年3月~2009年6月,采用颠倒散外治治疗此病5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实践方法是所有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手段。同样,实践是《内经》医学理论发生的起点,实践贯穿于《内经》医学理论全过程的各个层面,实践也是《内经》医学理论必然的旨归。《内经》主要通过“观察”和“验证”的实践方法积累揭示生命奥秘的基本知识。因此在学习、研究《内经》医学理论时必须以实践作为切人点。本文仅仅以5个实例体现实践是《内经》医学理论构建基础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