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选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43例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的胃癌周围转移淋巴结453枚。结果 43例胃癌患者中16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7.2%)。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P<0.05),且PT3、PT4患者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程度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程度癌(P<0.05)。微转移检测使28.1%的胃癌重新分期。结论 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胃癌的微转移检测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指导临床治疗及对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王强  赵滢  孙威  乔麟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6):312-313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 60例胃癌患者的 2 187枚淋巴结应用抗上皮细胞膜 (EMA)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被检病例的 61 7% (3 7/ 60 ) ,淋巴结的 3 6% (79/ 2 187)存在淋巴结内癌的微转移。微转移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P <0 0 5)。微转移阳性组的 5年生存率(2 8 6% )明显低于阴性组 (79 8% ) (P <0 0 5)。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参与了胃癌的发展过程 ,并与胃癌的部分生物学行为有关 ,可作为预测肿瘤转移和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证实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结果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pN0)存在微转移(MM),探讨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方法:选取行胃癌根治术,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证实淋巴结转移全部阴性的胃癌(腺癌)病例40例,收集其淋巴结蜡块146个,淋巴结共298枚。分别用鼠单抗CK7和鼠单抗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定其有无微转移。结果:两组有10例(25%)共计26枚淋巴结(8.72%)发现微转移。其中CK7组6例,阳性率15%,CK19组4例,阳性率10%。胃癌微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数量分别为:CK7组16枚(5.37%),CK19组10枚(3.3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存在与肿瘤的侵及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等无关(P〉0.05)。结论:常规病理学检查全部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存在微转移,CK7和CK19均是免疫组化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理想指标,对指导胃癌的手术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RT PCR方法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之淋巴结微转移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同时探讨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CEAmRNART PCR方法分别检测 11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 2 0 5枚淋巴结。结果 :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检出 18枚 (8.8% )微转移淋巴结 ,而CEAmRNART PCR法共检出 46枚 (2 2 .4% )微转移淋巴结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11例患者中有 6例存在淋巴结微转移 ,此 6例患者的重新TNM分期均有所上升。随访中发现有 2例微转移阳性患者分别于根治术后第 6、9个月出现复发。结论 :应用CE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CEAmRNART 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检查遗漏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灶。而且RT 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较免疫组织化学法更为敏感。检测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阴性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有助于临床准确分期 ,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李培武  王先坤  寇治民  张有成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41-11,431,145
目的:探讨单克隆抗体联检在诊断胃癌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鼠抗人细胞角蛋白(CK)-19单克隆抗体,鼠抗人上皮膜抗原(EMA)单克隆抗体,鼠抗人癌抗原CA72-4(TAG-72)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5例可切除性胃癌患者的38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阳性表达检测,对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统计。结果:三种单克隆抗体联检出17例(26.2%)胃癌的33枚(8.6%)淋巴结有微转移。弥漫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度(38.9%)明显高于肠型胃癌(10.4%)。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侵袭胃壁深度有关。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65.3%)明显低于无转移者(87.4%),预后较差。结论:单克隆抗体联检可以提高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出度,提高临床病理分期准确性,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CK19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讨检测乳腺癌HE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对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准确性的价值。方法 :以细胞角蛋白 19作为组织特异性标志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对 32例HE阴性的 6 8枚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灶进行检测。结果 :5例病人的 9个前哨淋巴结有微转移灶 ,其中 1例假阴性的 2枚前哨淋巴结均发现微转移灶。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率是 13.2 % (9/ 6 8)。从而可使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敏感性从 95 .8%(2 3/ 2 4)提高到 10 0 % (2 8/ 2 8) ;准确性从 98.2 % (5 4/ 5 5 )提高到 10 0 % (5 5 / 5 5 )。结论 :应用CK19单抗检测乳腺癌HE阴性的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可提高SNB预测腋淋巴结状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ytokeratin18(CK18)蛋白在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 (micrometastases)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 P法 )检测CK18在 6 0例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灶中的表达。分析CK18的表达与HE染色的关系和检出的微转移灶与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 2 2例患者 (36 .6 7% ) 39枚 (16 .70 % )淋巴结存在微转移 ,主要以单个散在和小团状分布于边缘窦内。②CK18蛋白表达阳性与HE染色阳性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③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出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 ) ,与临床Dukes’分期明显相关 (P <0 .0 1)。结论 对大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进行检测 ,能够更准确的确定临床分期 ,判断预后。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 ,CK18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可提高检出率 ,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5例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淋巴结转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切取淋巴结1225枚,每例平均切除13~49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同步检测细胞角蛋白20(CK20)和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对比分析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呆:IHC和RT-PCR法检测淋巴结的转移率从HE染色的74.5%分别上升为83.6%和90.9%;IHC和RT-PCR法检测微转移度分别为7.4%和17.3%;经IHC和RT-PCR法检测重新分期率分别为20.0%和40.0%;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与肿瘤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肿瘤Lauren分型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IHC和RT-PCR法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能够准确判断临床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微转移与胃癌的预后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对常规病检阴性(pN0)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价值。方法:研究pN0胃癌14例249枚淋巴结,分别用癌胚抗原和CKl9作为标记物,用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结微转移。结果:在6例患者的淋巴结中发现微转移,免疫组化和RT-PCR法分别发现11枚和19枚微转移淋巴结,2种方法发现的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4%和7.6%。在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的11枚淋巴结中,8枚用CK19和癌胚抗原的抗体染色均为阳性,另3枚仅在CKl9抗体染色时阳性而癌胚抗原的抗体染色阴性。在19枚RT-CPR检测阳性的淋巴结中,15枚用CK19和癌胚抗原作为标记物检测均为阳性,另4枚仅在用CK19检测阳性而用癌胚抗原作为标记物检测为阴性。所有用免疫组化检测为阳性的淋巴结用RT-PCR检测均为阳性,但19枚RT-PCR检测阳性的淋巴结中枚有10枚被免疫组化证实为阳性。结论:RT-PCR是比免疫组化更为敏感的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方法,而CK19作为检测标记物比癌胚抗原更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抗广谱细胞角蛋白(pan-cytokeratin,CK)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胰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方法采用连续切片方法,对54例胰腺癌患者的938个淋巴结进行CK和HE的双重染色。结果54例病人中,CK染色发现10例病人共42个淋巴结出现微转移,其中有8例为常规病理诊断无淋巴结微转移的病例,漏诊率为15.3%,CK染色微转移灶检出率为4.4%(42/938),而常规HE染色阳性率仅为1.0%(10/938),两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常规的H-E切片检测很难发现淋巴结的微转移病灶,我们采用CK标记淋巴结的方法弥补了常规HE观察的不足,提高了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检出率,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方法:选取50例经常规病理学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胃周淋巴结的常规石蜡包埋组织块242个,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E染色和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CK19、CK20)的表达。随访患者28例,随访时间48~90月。结果:242个淋巴结常规HE染色均为阴性。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有11例患者(22%)、18个淋巴结(7.44%)发现微转移,CEA、CK19、CK20表达阳性的淋巴结数分别为10、17、16个。CEA检出微转移患者6例。CK19和 CK20检出微转移患者均为10例。28例随访患者中,复发及死亡组微转移阳性率(3/7)明显高于无复发组(2/21)。微转移阳性组无病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组,而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CEA、CK均可用来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但CK比CEA敏感性高。CK20与CK19在检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有相同的敏感性,CK20具有更强的特异性。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复发和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应用及前哨淋巴结(SLN)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34例早期胃癌术中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术后行常规HE病理和角蛋白单克隆抗体AE1/AE3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查。结果:34例中33例检出SLN,检出率为97.1%。由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准确率为93.9%(31/33),敏感性为88.9%(16/18),特异性为100.0%(16/16),假阴性率为11.1%(2/18)。免疫组化法与常规HE法对SLN转移的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免疫组化法共检出12枚/8例SLN存在微转移现象。结论:SLN能较准确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免疫组化法较常规HE病理检查更为敏感,AE1/AE3免疫组化法能提高SLN微转移的检测,对确定临床分期、诊疗及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细胞角蛋白18基因诊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RT-PCR检测细胞角蛋白-18(CK18)mRNA表达的方法,判断胃癌淋巴结内微转移状况,探讨18 mRNA表达在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细胞角蛋白18 mRNA为标志基因,用RT-PCR法检测35例胃癌的298枚淋巴结及良性胃病变的淋巴结20枚。结果:对照的良性胃病变淋巴结无CK18 mRNA表达,胃癌组的298枚淋巴结病理检查阳性99枚(33.2%),而RT-PCR法检测细胞角蛋白阳性133枚(44.6%),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检查为阴性的199枚中,经CK18 mRNA RT-PCR法检测有34枚阳性(17.1%)。 结论:用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CK18 mRNA是诊断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对判断预后、指导术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IHC)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细胞角蛋白20(CK20)对结直肠癌术后临床分期、预后判断和治疗干预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0例常规HE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抽取外周血行循环肿瘤细胞(CTCs)测定;术中、后沿亚甲蓝染剂标识的区域淋巴结按4站次淋巴结分别摘除、放置并标记,应用IHC技术检测淋巴结中CK20,统计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阳性例数及阳性率及其在各不同站次的分布情况,并对HE、CTC和IHC CK20方法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淋巴结CK20测定与HE染色法的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站次间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全组CK20检测有存在淋巴结微转移11例(11/40,27.5%);7例患者TNM分期提高,HE染色法重新分期率为17.5%(7/40)。全组CTC检测显现阳性7例,阳性表达率为17.5%(7/40),其中6例对应于IHC淋巴结CK20(+)患者,1例为IHC淋巴结CK20(-)患者,且CTCs细胞学分型表达与结直肠癌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性。结论:CK20免疫组化法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可靠而敏感的方法,结合亚甲蓝染色法显影淋巴结可简便、快速地发现微转移灶,与CTC检测联用可达互补效能,进一步提高微转移检出率,减少假阴性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进展期胃窦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状况,探讨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以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为标志基因,对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的86枚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标本进行检测。结果45例进展期胃窦癌患者有23例出现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CK20阳性(51.11%),与常规病理检查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86枚淋巴结有46枚CK20阳性(53.49%),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以及肿瘤分化程度显著相关。结论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是诊断胃窦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进展期胃窦癌根治术应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CK19和CK20在肝外胆管癌(EHCC)淋巴结微转移中的表达,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和CA19-9、癌胚抗原(CEA)的关系,以及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59例行手术切除EHCC患者的279枚淋巴结,分别以CK19、CK20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常规HE染色,确定有无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并与各病例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59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HE诊断仅23.72%(14/59),而CK诊断为35.59%(21/59,P<0.05);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由HE染色的5.37%提高到CK染色的13.98%(P<0.05);在常规HE染色诊断没有淋巴结转移的45例患者中,微转移的发生率为15.56%(7/45).淋巴结微转移术前血清CA19-9浓度显著高于无淋巴结微转移者(对照组)(P<0.05);淋巴结微转移与血清CA19-9浓度呈正相关(r_s=0.371,P<0.05).对12个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浸润对淋巴结微转移有重要影响(P<0.05).结论 CK免疫组化染色能检测出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隐匿的癌细胞,淋巴结微转移能够更准确地判断EHCC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季政一  陈德建  戴雪明  裘正军 《上海医学》2006,29(7):423-425,F0003
目的探讨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12月60例施行根治性切除术的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的l临床资料,以及所有经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为阴性的淋巴结石蜡包埋块,共获取系膜淋巴结1018枚,应用抗角蛋白(CK)20单抗经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结果60例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有19例(31.7%)、42枚(4.1%)淋巴结显示有微转移,淋巴结微转移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均无关(P值均>0.05),有、无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死亡率及肿瘤复发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结论Dukes B期结直肠癌患者存在较高的淋巴结微转移率,但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