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24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80)、老年组(年龄≥60岁,n=16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75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17例,中年组(45~60岁)83例,普通老年组(60~75岁)138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37例,对4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组比较,随年龄增长吸烟比例逐渐降低(P<0.05),而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P<0.01);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1)。CAG结果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P<0.01);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积分和弥漫长病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冠心病防治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冠脉病变血管部位不同,普通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LCX和RCA病变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应用日益广泛。了解3支病变的特点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文中分析不同年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3支病变患者515例,最终入选463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n=289)与中青年组(<65岁,n=174),回顾性分析2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结果①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积分、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积分、左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病变比例均高于中青年组(P≤0.05)。②中青年组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者及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均高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缺血性脑卒中者、血尿酸水平高于中青年组(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与左主干病变、高胆固醇血症、空腹血糖(fating plasma glucos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中青年冠心病(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有何不同。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老年组110例(≥60岁),中青年组38例(<50岁),比较组间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病变老年组3支病变占35.5%,且狭窄程度较重,侧支循环24例(21.8%),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占66.7%;老年组高血压病占61.8%,而中青年组仅占31.6%(P<0.01);老年组糖尿病占21.8%,中青年组糖尿病占2.6%(P<0.01);高血脂症中青年组63.2%,老年组41.8%(P<0.01);家族史中青年组占28.9%,老年组仅占3.6%(P<0.01);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共96例,老年组82例,中青年组14例,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中青年组冠状动脉以单支病变为主,老年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多,以中重度狭窄为主,侧支循环多见于老年组;老年组CHD患者高血压、糖尿病为主要危险因素,家族史、高血脂症为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越大,危险因素越多,年龄对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及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建  赵献明 《微创医学》2007,2(5):399-401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对中青年组(<55岁)32例和老年组(≥70岁)31例ACS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CAG)、PCI、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危险因素居首位的中青年组是吸烟(68.75%),老年组则为高血压史(74.19%)。中青年组吸烟、饮酒、高LCL-C血症患者较老年组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的患者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病变中青年组前降支累及最多(81.25%),单支病变的比例较老年组(34.38%vs16.13%)高,但闭塞性、弥漫性病变例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青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达56.25%,多支病变(21.88%)较老年组(80.65%、48.39%)少,直接PCI的例数(31.25%vs9.68%)多,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中青年ACS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吸烟居首位;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已与老年ACS患者差别不大,直接PCI安全且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不同。方法:对54例青年(≤45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96例老年(≥60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二组均为男性患者多(P<0.01),青年组吸烟、大量饮酒、心血管病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与老年组发病情况、空腹血糖、TG、HDL-C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TC、LDL-C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多冠状动脉单支病变(P<0.01),老年组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P<0.01),家族史、吸烟史、TC、LDL-C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吸烟、高血脂、心血管病家族史是青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心病提早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STEMI患者112例,按年龄分青年组43例(年龄1844岁)、老年组69例(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间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腹型肥胖、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血脂异常程度均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以男性为主。青年组患者发病前多伴有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P<0.05)。青年组患者多为前降支病变(P<0.05),单支冠脉病变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ACC/AHA冠脉病变分类低危组占多数。结论:患者腹型肥胖、吸烟、饮酒、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血脂异常,主要是青年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组发病前多伴有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示青年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大多累及前降支近段,病变多为低危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血运重建方案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糖尿病(DM)高龄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年龄≥80岁)患者96例,其中3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PCI组),6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CABG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预后及生存状况,并分析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围术期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CABG组(P<0.05),但2组患者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9,P>0.05)。1 a后PCI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BG组(χ~2=6.536,P<0.05),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ABG组(χ~2=6.158,P<0.05);但2组患者MACE发生率、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血压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I治疗能够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应针对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的85例冠心病患者血浆中hs-CRP浓度。85例患者按照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血管病变组(n=31)、双支血管病变组(n=26)及三支血管病变组(n=28),同时以冠状动脉造影CAG排除冠心病的3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hs-CRP浓度。结果:冠心病患者各组hs-CRP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在冠心病各亚组中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hs-CRP浓度高于正常人,但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彩虹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35-536
目的 分析女性CHD患者危险因素与CAG特点,提高对女性CHD的诊断率.方法 对106例疑诊为CHD的女性患者行CAG后.分为CHD组和非CHD组,比较2组危险因素的数量、类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女性CHD组发病率年龄高(p<0.05),绝经者比例高(90.6%vs 80.9%,P<0.01).合并高脂血症者CHD组显著高于非CHD组(81.3% vs 40.5%,P<0.005),合并2个及以上CHD危险因素者CHD)显著增多(67.2% vs 28.6%,P<0.05).而且,冠状双支及三支病变者与单支者比较,合并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多(69.8% vs 61.9%,P<0.05).结论 绝经和脂质异常是女性CHD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危险因素越多,CHD发病率越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说明CHD发病率及冠脉受累程度与危险因素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患者(年龄≤55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生活应激事件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疑诊冠心病的164例中青年患者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其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根据CAS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n=74),中度狭窄组(n=60),重度狭窄组(n=30)。采用生活事件心理应激评定量表(LCU)对每位患者生活事件心理应激加以评分。结果:3组患者的LCU分别为:3.8±3.4,8.9±3.7和12.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U随着CAS的增加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0.41,P〈0.05),LCU〉300是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OR=9.05,P=0.001)。结论:生活应激是中青年冠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高血压患者226例,所有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并计算AASI,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依据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CSS),按照评分结果分为3组:0~1分的非冠心病组(70例),2~31分的轻、中度冠脉病变组(104例),≥32分的重度冠脉病变组(5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与冠脉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AASI差异显著(P<0.05),组间两两比较在AASI水平上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冠脉狭窄越严重,AASI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24 h心率、血压杓型等影响因素后,AASI与冠心病的发生仍具有较好的相关性(OR=3.471,P<0.01).结论:AASI对高血压患者出现冠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缺血组(有心肌缺血表现,18例)和无缺血组(无心肌缺血表现,13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30例(96.8%);治疗后患者的LVEF、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LVEDD、LVES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缺血组术后LVEF、LVESD改善较无缺血组明显(P〈0.05),随访12个月,30例介入成功者共存活28例,死亡2例;17例(54.8%)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缺血组生存率高于无缺血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无缺血表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大年龄组(5岁以上)和低年龄组儿童(5岁以下)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大年龄组儿童KD临床表现的认识。[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浙江省台州地区诊治的KD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8例KD患儿中低年龄组共119例(75.3%),大年龄组共39例(24.7%)。研究发现,大年龄组儿童较低年龄组儿童皮疹发生率低(P〈0.01);在使用丙种球蛋白前后,大年龄组儿童发热持续时间均较低年龄组儿童长,且冠状动脉病变及不完全KD的发生率较高。但两组之间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性、结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脱皮等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室检查发现大年龄组比低年龄组的血沉、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明显升高(P〈0.05),并且与低年龄组比较,大年龄组急性期有炎症因子的高表达。[结论]大年龄组儿童不完全KD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均较高,其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可能与剧烈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老年人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的差异,探讨二者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的386例老年的临床资料,分为冠心病组(212例)和非冠心病组(174例)。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肱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的差异。结果:肱动脉袖带收缩压(SBP)与肱动脉内压力波测量的SBP相近,两者的升降呈平行改变,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两组患者的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心病组患者的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差异更为显著。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动脉压与中心动脉压间存在差异;冠心病患者外周动脉压明显低于中心动脉压;中心动脉硬化可能与外周SBP低于中心SBP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传统危险因素(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与冠心病间的关系。方法检测122例冠心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HCY浓度及多项生化指标。结果冠心病组HCY和TG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彼此间并不存在相关性(P0.05);冠心病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论是冠心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HCY浓度都与年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与性别不相关。结论 HHCY可能是冠心病发生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清HCY的检测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中老年人群应普查HCY浓度,以便更好的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冠心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的患者脂质和载脂蛋白水平进行分析。方法选择于2011年5月-2012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19例,分为合并Ms组(53例)和未合并MS组(66例),比较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测定血清脂质水平和载脂蛋白谱,分析冠心病合并MS患者血脂的特点。结果与未合并MS组比较,冠心病合并MS组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C2(ApoC:)、载脂蛋白C3(ApoC3)水平均增高(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水平低于未合并MS组(P〈0.05~〈0.01);两组冠心病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2(ApoA2)、载脂蛋白E(Apo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合并MS组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明显增加(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合并MS存在多种脂质代谢紊乱,并可加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08例人选者的静息心率及用Holter监测24h平均心率,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分为对照组及冠心病组。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静息心率为77.48±12.15次/分vs(70.26±10.27)次/分,P〈0.05;24h平均心率为80.52±10.45次/分ys71.96±7.36次/分,P〈0.05);静息心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47,P〈0.001),24h平均心率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显著相关(r=0.477,P〈0.00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与静息心率及24h平均心率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048及0.091,P值均〉0.05)。结论24h平均心率与静息心率均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正相关,但均与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无显著相关性;两者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