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现状,分析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取样获得100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心理压力感和心理韧性进行调查评定,分析心理压力在性别、户籍及家庭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了解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在户籍和家庭收入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841,P均0.05),多重比较表明,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压力。相关分析(r=-0.104~-0.365,P0.01)和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来自农村及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特点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特点,为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对36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运用SPSS11.0for windows XP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1)大学生学习压力感受性七个维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学习气氛压力、课业负担压力、学习条件压力及家庭期望压力;(2)在家庭期望压力感维度上,大一、大三年级的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5);(3)女生在学习前景压力、学业竞争压力、学习成效压力和学习气氛压力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P〈0.05,P〈0.01,P〈0.001);(4)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P〈0.05,P〈0.01,P〈0.001);(5)除“学习气氛压力”外,志存高远和悲观失望型大学生在其余六个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安于现状型大学生的得分(P〈0.05,P〈0.01,P〈0.001);(6)家庭条件较富裕的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的低于家庭条件一般和较贫穷大学生(P〈0.01,P〈0.001)。结论大学生学习压力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习压力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不同性别、志向水平、家庭条件的大学生在学习压力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精神科与综合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精神科与综合科医护人员之间心理健康水平有无差异。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一般情况问卷,对我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医护人员共115人进行调查。结果受调查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中国常模(P〈0.0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健康水平优于精神卫生中心(P〈0.05)。受调查医护人员24.35%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同工作年限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可能与医护人员医学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处理心理压力源的效度提高有关。而精神科医护人员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及社会对精神科服务价值的低认可,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综合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发作的生活应激影响因素及影响效应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量表”(SLSI)和“抑郁发作诊断标准”(DEP)调查大学生13 154例,对样本做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学生生活应激原(β=0.089)如挫折刺激(β=0.196)、环境压力(β=0.142)和变化事件(β=0.224)是影响抑郁发作的原发性社会因素(P〈0.05);生活应激反应(β.052)如生理反应(β.032)、情绪反应(β=0.240)和行为反应(β=0.121)是影响抑郁发作的继发性心身因素(P〈0.05)。结论大学生所承受的生活应激原及引发的应激反应是其抑郁发作的主要生活预测因素,本模型对大学生抑郁发作的检测筛查和预测干预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其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抽取吉林某高校45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贫困大学生E分数显著高于常模(t男=2.26,t女=10.20,P〈0.05,P〈0.01),女性N分数显著高于常模(t女=6.85,P〈0.01),男女生P分数与男生N分数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90的9个因子分均值均显著高于国内青年常模(t=2.95~7.41,P〈0.01);P、N分量表与SCL各因子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17~0.61,P〈0.05,P〈0.01),E分量表SCL的6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14~-0.27,P〈0.05,P〈0.01);P、N维度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1)。结论贫困大学生人格偏外向,好交际,女生情绪欠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的平均水平,且较多地受到人格特征中情绪性与精神病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理韧性在青少年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间的调节作用。方法 本研究为描述性调查研究,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德阳市163所学校的71 137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调查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简版(CD-RICS-1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SBQ-R)评定其心理韧性、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并采用多元分层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和自杀风险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1)CD-RICS-10评分与PHQ-9、SBQ-R评分均呈负相关(r=-0.305、-0.268,P均<0.01);(2)心理韧性在抑郁症状与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β=-0.100,t=-31.716,P<0.01);(3)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心理韧性均在抑郁症状与自杀风险间起调节作用(β=-0.086、-0.084,t=-17.502、-18.839,P均<0.01)。结论 心理韧性可以缓解青少年高水平抑郁症状对自杀风险的影响,这种效应在男性和女性青少年中均存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危机筛查及应激应对因素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多元筛查方法,并建立应激诱发心理危机和应对缓解心理危机的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学生生活应激调查”(SLSI)、“抑郁发作诊断指标”(DEP)和“危机应对方式”(WCW)检测大学生13154例,对样本作多元层次筛查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4层次筛查检出具有“高生活应激、严重障碍、抑郁发作和自杀倾向”核心因素的大学生心理危机38例(0.3%),并筛出无此4项核心因素的1835例(14.0%)为对照组;大学生生活应激源(挫折、压力、变化)和应激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是诱发心理危机的危险因素(P〈0.05);危机应对积极方式(处理问题、控制情绪)是缓解心理危机的保护因素(P〈0.01),应对消极方式(期望、逃避)则是处理心理危机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心理危机4项核心因素是多元筛查的主要鉴别依据;大学生生活应激或应对方式对心理危机具有诱发或缓解效应;本预测模型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多元检测筛查和预测干预提供了研究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入学研究生对自杀的态度及其与心理社会学因素的关系,为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和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4 877名研究生新生通过网络平台填写了调查问卷,完成有效问卷4 822人。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自杀态度问卷,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贝克抑郁量表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生新生对自杀行为(2.5±0.4)、自杀者(2.6±0.3)和对安乐死(3.0±0.6)持矛盾和中立态度;对自杀者家属(2.3±0.4)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消极应对得分较高、来自农村、家庭收入低和家庭亲密程度较低者更倾向对自杀行为持理解和宽容态度(R^2=0.019);消极应对得分高、男性、客观支持得分高和家庭收入较低者更倾向对自杀者持理解和宽容态度(R^2=0.011);消极应对得分高和来自城市者更倾向于对自杀者家属持理解和宽容态度(R^2=0.011);消极应对得分高、积极应对得分低、男性和家庭亲密度较低更倾向于对安乐死持理解和宽容态度(R^2=0.065)。结论男性、农村生源、消极应对方式、社会客观支持程度高、家庭收入和家庭亲密度高的研究生新生对自杀的态度更倾向于理解支持。研究生新生对自杀的态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儿时体罚经历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 于 2019 年 4— 5 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哈尔滨市某两所大学部分专业的全体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 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CASL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 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中的体罚分量表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焦虑、抑郁、10岁 及以前体罚经历及一般人口学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共发放纸质问卷 2 440 份,回收有效问卷 2 150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8.11%。结果 2 150 名大学生的 CASLSS 总分为 190(165,210)分。除学 业维度外,女大学生 CASLSS 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伴有 焦虑、抑郁情绪及有 10 岁及以前体罚经历的大学生 CASLSS 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无焦虑、无抑郁及 10 岁及以前无体罚经历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二项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焦 虑(OR=2.108,95%CI=1.472~3.020)、抑郁(OR=5.831,95%CI=4.595~7.398)、10 岁及以前有体罚经历 (OR=2.249,95%CI=1.849~2.736)、男性(OR=1.393,95%CI=1.149~1.689)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危险 因素(P< 0.05),家庭月收入高(OR=0.789,95%CI=0.697~0.892)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保护因素(P< 0.05)。结论 有焦虑、抑郁情绪及儿时体罚经历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较低,应加强对大学生焦虑、抑郁 情绪的干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地震后基层医务人员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随机抽样的122例三台县基层医务人员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团体用心理社会应激调查表(PSSG)、焦虑自评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进行测量。结果(1)三台县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情绪体验、消极情绪体验、积极应对和应激总分均大于常模(P〈0.05);而消极应对方式总分则小于常模(P〈0.05);(2)消极应对与应激总分(r=0.29,P〈0.05)、生活事件(r=0.29,P〈0.05)、文化程度成正相关(r=0.08,P〈0.05),与年龄成负相关(r=-0.21,P〈0.05);(3)三台县基层医务人员,抑郁与焦虑标准分远远大于常模组(P〈0.05);(4)SDS标准分与应激总分呈正相关(r=0.21,P〈0.05);SAS标准分与应激总分(r=0.38,P〈0.05)、积极应对成呈正相关(r=0.43,P〈0.05)。结论三台县基层医务人员心理状况与常模的健康人群比较,抑郁、焦虑情绪更加明显,多采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受应激总分、生活事件、文化程度及年龄影响;SDS标准分与应激总分有关,SAS标准分与应激总分及积极应对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考察大学生压力知觉和孤独感的相互影响关系。方法 于2018 年 10 月至2019 年6 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3 所大学的高年级大学生(大三、大四学生)为研 究对象,进行3 次问卷测试,每次间隔4 个月。2018 年10 月(T1)获得有效被试912 名;2019 年2 月(T2)获 得有效被试873 名;2019 年6 月(T3)获得有效被试806 名。研究采纳的样本为参加了全部测试的742 名 学生。采用压力知觉量表(包括紧张感和失控感两个维度)、孤独感量表对742 名大学生开展为期1 年的 追踪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Pearson 相关分析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1)重复测 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知觉与孤独感前后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5,P<0.05; F=29.65,P< 0.05),在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P> 0.05;F=0.41,P> 0.05)。(2)3 次调查相 关分析均显示,大学生压力知觉和孤独感均呈正相关(均P< 0.01)。(3)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表明,T1压力 知觉对T2压力知觉(β=0.45,P< 0.01)、T2孤独感(β=0.17,P< 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1孤独感对T2压 力知觉(β=0.22,P<0.01)、T2孤独感(β=0.59,P<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2压力知觉对T3压力知觉(β=0.47, P<0.01)、T3孤独感(β=0.21,P<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2孤独感对T3压力知觉(β=0.20,P < 0.01)、T3 孤独感(β=0.51,P < 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1 紧张感对T2 紧张感的影响作用显著(β=0.35,P < 0.01), 对T2 孤独感的影响作用不显著(β=0.04,P> 0.05);T1 孤独感对T2 紧张感(β=0.18,P< 0.01)、T2 孤独感 (β=0.67,P<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2紧张感对T3紧张感(β=0.35,P<0.01)、T3孤独感(β=0.10,P<0.01) 的影响作用显著;T2孤独感对T3紧张感(β=0.21,P<0.01)、T3孤独感(β=0.59,P<0.01)的影响作用显著。 T1失控感对T2失控感(β=0.37,P< 0.01)、T2孤独感(β=0.14,P< 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1孤独感对T2 失控感(β=0.22,P< 0.01)、T2孤独感(β=0.63,P< 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2失控感对T3失控感(β=0.33, P< 0.01)、T3孤独感(β=0.14,P< 0.01)的影响作用显著;T2孤独感对T3失控感(β=0.15,P< 0.01)、T3孤 独感(β=0.57,P < 0.01)的影响作用显著。结论 高年级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和孤独感关系密切,压力知 觉和孤独感存在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把10个学院的938名新生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定和对照研究。结果心理干预前后,干预组SCL-90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强迫、抑郁、敌对等得分较干预前有显著性降低(t=2.25~3.09,P〈0.05);应对方式问卷的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应对因子分有显著性提高(t=-1.98,-2.35,P〈0.05),而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因子分则有显著性降低(t=2.09~2.54,P〈0.05)。对照组仅抑郁因子和幻想因子得分有显著性变化(t=2.52,2.05,P〈0.05)。结论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改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的关系。方法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贝克抑郁测验(BDI)对120名大学生施测。结果消极应对与状态焦虑(r=0.296,P〈0.01)、特质焦虑(r=0.447,P〈0.001)及抑郁(r=0.227,P〈0.05)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积极应对与特质焦虑(r=-0.360,P〈0.001)及抑郁(r=0.227,P〈0.05)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抑郁与状态焦虑(r=0.447,P〈0.001)及特质焦虑(r=0.574,P〈0.001)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质焦虑能预测抑郁(P〈0.001);抑郁、消极应对、状态焦虑和积极应对能预测特质焦虑(P〈0.001);特质焦虑和积极应对能预测状态焦虑(P〈0.001)。结论特质应对方式对状态-特质焦虑和抑郁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期与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期起病和青少年期起病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及差异。方法:儿童期起病26例(儿童组),青少年期起病68例(青少年组);采用自编临床资料调查表对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采用病前适应性量表(PAS)对患者病前心理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父母的生育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19,P〉0.05);青少年组出现思维内容障碍64例(94.1%)明显高于儿童组18例(6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0.461,P〈0.05);儿童组男性在同伴关系、学校适应性及PAS总分上均显著高于同组的女性(P均〈0.05);青少年组男性在学业成绩上显著高于同组女性(t=2.548,P〈0.05)。儿童组男性学校适应能力较青少年组男性显著为差(P〈0.05)。有家族史的两组男性在同伴关系上差异有显著性(t=3.873,P〈0.05)。结论:早发型精神分裂症中思维内容障碍、心理社会适应不良与起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中学生童年期虐待与失眠之间的关系,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方法 于2021年4月-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从中国西部某市3所中学共抽取3 412名学生,完成了童年期创伤问卷(CTQ)、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PCL)、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和心理韧性量表评定,使用Process 3.4进行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中学生CTQ评分与PCL和ISI评分均呈正相关(r=0.540、0.320,P均<0.05),CTQ、PCL和ISI评分与心理韧性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r=-0.049、-0.193、-0.132,P均<0.05)。PTSD症状在童年期虐待和失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β=0.161,P<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0.5%。心理韧性在童年期虐待与PTSD症状的前半路径起调节作用(β=-0.008,P<0.01)。结论 在中学生中,PTSD症状在童年期虐待与失眠症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心理韧性在儿童期虐待与PTSD症状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苦聪族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679名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苦聪族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并随机分成研究组340人(给予心理干预)和对照组339人(不给予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平均分别为(58.14±38.45)分和(51.84±25.11)分(t=0.68,P〉0.05),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SCL-90总分平均分别为(32.84±25.11)分和(58.14±38.45)分(t=2.68,P〈0.01);研究组除人际关系和敌对因子分外其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以显著提高苦聪族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压力与情绪管理系统的压力测评软件对112例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心理压力水平调查,并采用描述性、相关性等研究方法分析压力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平均得分为(7.05±1.41),与我国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心理压力的发生率占70.5%;心理压力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对疾病的认识、病程、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家族史等有关,患者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压力水平较高,而且随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对疾病的认识、病程、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家族史等不同而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疾病的进程和预后.因此,加强对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干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焦虑状况与其生存质量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78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焦虑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评。心理韧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测定。生存质量评价采用生存质量调查问卷(QLQ-C30)进行测评,分析患者焦虑状况与其生存质量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中合并焦虑者为42例(53.84%)。直肠癌患者中女性、离婚或丧偶、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较困难者容易合并焦虑(P0.05)。女性患者、已婚、文化程度越高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者其心理韧性更好(P0.05)。已婚患者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者其生存质量更好(P0.05),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患者的生存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癌患者焦虑与心理韧性不同维度(自强、乐观、坚韧)、生存质量各维度(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均呈负相关(P0.05)。逐步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家庭经济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心理韧性与生存质量影响直肠癌患者的焦虑程度。结论直肠癌患者焦虑程度与其生存质量和心理韧性程度存在负相关,应积极给予患者心理干预以改善焦虑和心理韧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监狱警察压力、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进行抽样,使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自编监狱警察压力量表、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RTS-CA)、中国成年人人际健康素质量表(IHDS-CA)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218名监狱警察进行测查.以心理弹性、人际素质、压力、心理健康水平为变量构建路径分析模型.结果 (1)监狱警察在SCL-90的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分量表上的评分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P<0.01).(2)路径分析模型各拟合指数为CMIN=1.17,GFI=0.93,CFI=0.93,RMSEA=0.031,模型整体路径显著(P<0.01).结论 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压力通过心理弹性、人际交往素质而影响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心理健康素质是维护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网络成瘾测查表、Beck焦虑量表(BAI)和Beck抑郁问卷(BDI)对74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依据网络成瘾测查表总分≥40分者纳入网络成瘾组(成瘾组)172名,〈40分纳入非网络成瘾组(非成瘾组)574名。结果: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为23.06%。成瘾组以男性为多(P=0.000);上网目的以聊天和玩游戏为主(P=0.000);上网地点多在校外(P〈0.05)。成瘾组BAI和BDI评分平均分别为(29.90±8.43)分和(14.05±9.72)分,均显著高于非成瘾组(25.37±5.32)分和(7.83±6.58)分(P〈0.001)。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提示,焦虑和抑郁是网络成瘾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差于非网络成瘾者;具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