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痔疮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止痛时程。方法将160例痔疮术后中、重度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曲马多,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0 min、1 h、2 h、4 h、6 h观察疼痛情况。结果无论是中度疼痛还是重度疼痛,电针对于痔疮术后疼痛具有很好的疗效,其治疗效果优于盐酸曲马多,无论从起效时间上来讲,还是从疗效持续时间上来看,其作用都优于盐酸曲马多,二者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电针治疗痔疮术后疼痛的效果明显优于盐酸曲马多治疗。  相似文献   

2.
腹针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10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混合痔术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腹针组108例,取中脘、关元、气海等穴进行腹针治疗;对照组92例,采用口服去痛片治疗.观察治疗后1小时、3小时止痛效果.结果:腹针组各级别在1小时、3小时的疼痛程度与时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小时止痛效果,总有效率腹针组为93.5%,对照组为78.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腹针能较好地缓解混合痔术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4例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取电针夹脊穴进行治疗,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定。结果 2个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P〈0.05),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辨证针刺与止痛药治疗腹部手术后伤口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针刺组采用辨证定经、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治疗,取穴以伤口附近的阿是穴为主,及与脏腑联系密切的阳陵泉、太冲、足三里等穴;药物组给予强痛定肌肉注射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0min、治疗后4h和术后24h评估疼痛强度。结果:针刺组显效率为60.0%(30/50),明显优于药物组的28.0%(14/50)(P0.01);两组治疗后各观察时点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均起到了良好的止痛效果;治疗后30min、治疗后4h,针刺组较药物组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P0.05)。结论:针刺治疗腹部术后伤口疼痛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疗效显著的优势,优于强痛定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承山穴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药物组,每组60例.电针组穴取承山,用频率为2 Hz/100 Hz疏密波治疗,术后30 min治疗第1次,次日起每日上午坐浴后治疗1次;药物组术后30 min口服萘普生缓释胶囊2片,以后每日换药前口服2片.两组各治疗4次...  相似文献   

6.
电针承山穴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un PL  Yang W  Zhang LC 《中国针灸》2011,31(5):413-415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承山穴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药物组,每组60例.电针组穴取承山,用频率为2 Hz/100Hz疏密波治疗,术后30 min治疗第1次,次日起每日上午坐浴后治疗1次;药物组术后30 min口服萘普生缓释胶囊2片,以后每日换药前口服2片.两组各治疗4次,评价术后5、24、48、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术后5、24、48、72 h测得的疼痛积分,电针组分别为6.78±2.12、5.56±1.87、4.34±2.23、3.15±2.11,均低于药物组的7.56±2.01、6.23±1.15、5.57±2.21、4.34±2.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刺激承山穴能改善混合痔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PG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部术后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3组均在腹部术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30例加用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治疗;针刺组30例加用常规针刺治疗;电针组30例加用电针治疗。3组均治疗5 d后统计疗效,比较3组治疗后出现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比较3组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症状评分情况。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96.67%,针刺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电针组及针刺组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与针刺组疗效相当(P0.05)。电针组及针刺组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腹痛、腹胀及恶心呕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在首次出现肠鸣音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评分改善方面均优于针刺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腹部术后PGD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改善症状表现,进而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痔疮术后急性尿潴留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把痔疮术后急性尿潴留患者139例随机分为三组:针刺治疗组、针刺加(新斯的明针剂)药物组、(新斯的明针剂)药物治疗组,经治疗观察显示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70%,91.11%、68.75%,前二组与第三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治疗或针刺加药治疗对痔疮术后急性尿潴留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电针承山、长强穴治疗痔疮疼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评价承山与长强穴配伍治疗痔疮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痔疮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药物组,各60例。电针组取长强、承山穴,用频率为2/100Hz疏密波治疗;药物组使用止痛药曲马多口服和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剂纳肛对症治疗。两组共治疗5天,评价每日排便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在治疗前VAS评分为6.64±3.66,从第2天针刺治疗后疼痛就明显减轻(P<0.05),第2天VAS评分为5.65±2.21,第5天VAS评分为1.85±1.24。药物组在治疗前VAS评分为6.58±3.18,从第3天起,疼痛较前明显减轻(P<0.05),VAS评分为4.86±2.04,第5天VAS评分2.24±1.46。两组在治疗第5天结束后,VAS疼痛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承山与长强穴远近配伍对改善痔疮排便疼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腹腔镜胆囊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在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50例。A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腕踝针治疗,留针12 h;B组在麻醉诱导前针刺穴位旁皮肤,留针12 h;C组在麻醉诱导前不采用任何治疗方法。3组均采用全身静吸复合麻醉,并采用静脉镇痛泵用于术后镇痛。分别记录3组患者术后1 h、2 h、4 h、8 h、12 h、24 h、36 h、48 h切口痛,内脏痛的VAS评分,比较各组总有效率、术后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4 h、8 h、12 h、24 h、36 h切口痛和内脏痛VAS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A组术后8 h、12 h、24 h、36 h切口痛VAS评分和术后12 h、24 h、36 h内脏痛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96.0%,B组为84.0%,C组为86.0%,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芬太尼总添加量为(52.4±10.8)μg,B组为(92.2±11.0)μg,C组为(107.2±11.5)μg。A组术后芬太尼总添加量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B组为58.0%,C组为66.0%,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腕踝针配合静脉镇痛泵能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疼痛,可作为外科术后镇痛治疗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贺春  万有  姚磊  韩济生 《针刺研究》2002,27(2):112-118
目的 :比较不同频度电针治疗大鼠慢性神经源性痛的疗效。方法 :大鼠L5/L6 脊神经结扎慢性神经源性痛模型 (ChungModel) ,给予不同频度的电针治疗 (每天 1次、2天 1次、3天 1次和 4天 1次 ) ,观察疗效。采用引起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 ( 50 % )来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 ,用大鼠5min内在 5± 1℃冷板上的抬脚次数来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 :随着电针次数的增加 ,3天 1次组、4天 1次组、2天 1次组的镇痛效果均可以得到累加。而在四组不同频度中 ,3天 1次组后续镇痛作用效果最好 ,对机械性痛超敏的抑制至电针后 48hr,对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的抑制持续至电针后 1周。经统计学检验 ,3天 1次组与其他针刺频度组镇痛作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P <0 .0 0 1 )。结论 :电针频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综合累加效应和后续效应 ,3天 1次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2.
电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胃液量变化和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治愈率为87.5%,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液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对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脊髓损伤且行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rankel分级、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rankel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I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颈脊髓损伤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分析各自疗效特点。方法将144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54例(单纯SSRIs药物治疗)、针刺组44例(针刺+SSRIs药物)、电针组46例(电针+SSRIs药物)。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星期及随访4星期HAMD量表总评分以及各因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针刺组、电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愈显率与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组、电针组从治疗1星期起HAMD总分改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P<0.01),这种优势持续至治疗6星期后,到随访4星期时,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仍有差异(P<0.01)。HAMD因子分电针组与针刺组在焦虑/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认知和阻滞4个方面第1星期起与药物组即存在差异(P<0.05,P<0.01),其中针刺组与药物组在认知方面只在第1星期有差异(P<0.05),而电针组在第2星期认知方面比针刺组存在优势(P<0.05);随访4星期,电针组、针刺组在焦虑/躯体化症状因子方面与药物组比较仍有差异(P<0.01)。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单用药物治疗。与针刺组相比,电针在改善某些因子分、远期疗效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的镇痛作用规律。方法 :采用电刺激正常人下肢胫后神经获得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复合波作为反映疼痛的客观指标 ,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穴位对痛相关成分P2 50 —N350 波幅、潜伏期变化的影响。结果 :2Hz组针中 1 0、2 0minP2 50 —N350 波幅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分别为P <0 0 1、P <0 0 0 1 ;40Hz组针中 2 0minP2 50 —N350 波幅明显降低 ,差异显著 ,P <0 0 0 1 ;2Hz、40Hz组针后波幅仍维持较低水平 ,差异显著 ,分别为P <0 0 0 1、P <0 0 1。结论 :2Hz、40Hz电针对SEPS 皮层痛成分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针后具有强而持久的后效应  相似文献   

16.
急性疼痛及电针镇痛评估系统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疼痛和电针镇痛时各项生理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采用生理指标代替生化指标实现即时监测疼痛,调整针刺强度达到最佳针刺镇痛效果的可行性。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疼痛刺激组和针刺镇痛组,疼痛刺激组和针刺镇痛组均分别以10Hz、20Hz、30Hz电刺激模拟不同强度的疼痛,刺激前及每次刺激后即刻记录生理指标并采集外周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针刺镇痛组在模拟疼痛刺激前先采用电针刺足三里穴15min。结果两组在电疼痛刺激前后生理和生化指标都有显著差异,生理指标的变化和生化指标的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针刺镇痛组模拟疼痛刺激后的生理和生化指标变化幅度均小于疼痛刺激组。结论生理指标可以代替生化指标即时监测疼痛的程度,据此调节针刺强度,以优化针刺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电针参数对针麻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亮  彭海东  蔡清萍 《针刺研究》2006,31(6):372-374
电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人力、使用安全和提高针麻效果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日益普遍。电针镇痛作用是针刺麻醉的基础,不同的电针参数例如波形、频率、强度和时间能影响镇痛效果。本文综述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认为要想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应选择疏密波或连续波,刺激初选用高频,刺激一段时间后转为低频,强度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及病情需要而定,时间一般为20~40 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鼻咽癌放疗后出现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神经生长因子、康复理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是一种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