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古至今,历代注家均认为太阳、阳明有经腑二证之分,而惟独未见少阳有经、腑证之别。笔者通过重温《伤寒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少阳病也应分经腑二证。现就此问题作一探讨,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教正。 一、从经脉与脏腑的关系和受邪的传变来看 经脉在生理上有勾通内外的作用,故《素问·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即任何一条经脉都有与其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相连的关系,如足太阳经与膀胱相连,足阳明经与胃相连等等。生理上如此,在病理上经脉就成  相似文献   

2.
对《灵枢.经脉》"足阳明脉病"所记述之精神症状做了探析。文章指出,"足阳明脉病"之"病至"精神症状,非足阳明脉病,乃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症;"甚则"之精神症状系极度兴奋狂乱之阳明腑实热结证。文章还指出,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属临床较为常见之癫、狂交作病;心气虚挟痰为症自己后,转心气实挟痰之狂乐而乱,狂乐而乱久不愈,"甚则"火热燔极而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腑实热结证;古人未能深察,误将心气虚挟痰之症指为阳明腑病前段之脉病。还就《素问》对"足阳明脉病"之不妥阐释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3.
一、阴阳互用法 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依据中医阴阳学说,动脏可以调腑,动腑可以调脏。所以,在临床上子午流注可以这样去应用:如果辰时(足阳明胃经流注时间)需要刺激胃反射区,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能做,可以在巳时(足太阴脾经流注时间)刺激胃反射区和睥反射区,照样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脾与胃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正>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太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本篇主要论述太阴阳明两经表里关系及其各自的生理功能和发病特点。重点内容有:一、脾与胃虽为表里,但因其阴阳异位、虚实逆从不同,故对邪气的感受、病变的表现也不相同,春夏阳明实而太阴虚,秋冬太阴实而阳明虚。二、脾不主时,然属土,居中央,生万物而法天地,四时之气皆赖其养。三、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五脏六腑均通过脾的转输而接受来自胃之水谷精微;脾主四肢,病则四肢不用。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阳明经”,指足阳明经脉;“解”,解释之义。本篇主要解释足阳明经脉的病变、临床表现及预后问题。重点内容有:一、阳明经脉  相似文献   

6.
针刺胃肠下合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下合穴指的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笔者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合治内腑”的理论,运用胃肠下合穴治疗胃肠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下交承浆,却循頣后下廉……”。各家大多认为是在交会承浆穴后,退转到同侧循行。但《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刊登陈得心先生“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质疑”一文,  相似文献   

8.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腑病之义。从这六个下合穴的所在经属可以看出,除胃、胆、膀胱三腑与该经五输穴中的“合”相符位于本经外,其余大肠、小肠合入于足阳明胃经,三焦合入于膀胱经。并非本经腧穴,何以能治疗本腑病?其间的关系及其理论依据何在? 从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来看,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其经气皆自肢端作用、分布于上肢及头面部,如手阳明根于商阳,入于扶突:手太阳根于少  相似文献   

9.
(答案下期刊出)1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9分)1.1奇经八脉中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1.2十五络穴是为()A.十二经络穴加任督脉之络穴和胃之大络B.十二经络穴加任督脉之络穴和脾之大络C.十二经络穴加阴娇络、阳矫络,脾之大络D.十二经络穴加阴跻络、阳跻络,胃之大络1.3胃俞穴能治疗呕吐、胃痛,主要原因是()A.足太阳经穴B.胃之背俞穴C.足阳明经穴D.胃之募穴1.4人下齿中的经脉是()A.手太阴经脉B.手太阳经脉C.足阳明经脉D.手阳明经脉1.5中府穴最安全的针刺方向是()A.向内斜刺B.向…  相似文献   

10.
"洒洒振寒"乃描述人体感寒之症象的词汇,见于足阳明胃经病候,胃腑病变阳明经动可令体内阳气变动、里证出表而见此症。笔者试从词义方面分析"洒洒振寒"之症的具体表现,从阳气及表里角度探讨足阳明胃经病候"洒洒振寒"与胃之间的关系。结合典型病案,强调重视表里联系,加强通腑法和通阳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拓展针灸治疗脏腑疾病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足阳明经穴针刺血清对家兔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Ca^2+)浓度的影响。方法:将45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各9只。生理盐水组,耳缘静脉滴注0.9%NaCl溶液;阿托品模型组,耳缘静脉滴注以生理盐水配制的2.5mg/100ml的阿托品;足阳明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足三里、天枢、梁门、四白穴;足少阳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阳陵泉、带脉、13月、阳白穴;足太阳经穴组,造模并电针双侧承筋、背下点、背上点、攒竹穴。分组处理后,颈动脉采血制备血清。另取正常家兔10只,制备正常兔胃窦平滑肌细胞悬液。取各组1:2稀释的血清与同体积的正常兔胃窦平滑肌细胞悬液作用,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Ca^2+浓度。结果:阿托品模型组Ca^2+浓度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足阳明经穴组Ca^2+浓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阿托品模型组、足少阳经穴组、足太阳经穴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足少阳经穴组与足太阳经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阳明经穴针刺血清使离体胃窦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升高具有经脉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非特定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评价时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6例、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9例和非经非穴组(C组)41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C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①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②肱骨内上髁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③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④足三里水平旁开1~2cm,胫骨外侧缘处,并沿非经非穴点所在肢体纵轴线体表投影在非经非穴点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各组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28/33)、67.7%(21/31)、76.9%(20/26)、56.3%(9/16),B组分别为45.9%(17/37)、38.7%(12/31)、42.9%(12/28)、38.5%(5/13),C组分别为15.8%(6/38)、18.4%(7/38)、46.1%(12/26)、16.7%(4/24),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3个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均P<0.05);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C组(均P<0.05);B组在餐后饱胀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亦优于C组(P<0.05)。各组F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A组在以上各时点FDI评分、SF-36评分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B组在治疗后2项评分也较C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FD均有效,而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本实验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 ,分别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三个不同段代表穴 ,及“足三里”外 2cm的对照点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 ,以证实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分别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7日后 ,均能使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电针“足三里”后 ,胃液及胃粘膜PGE2 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P <0 0 5或 0 0 1 ) ,血清NO与模型组、电针“足三里”外 2cm组比较亦见明显增高 (P <0 0 5) ;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以及空白组胃粘膜EGF与未经电针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0 0 1 )。提示 ,电针家兔足阳明经不同节段的腧穴均对胃粘膜损伤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中以“足三里”最满意 ,说明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与此同时 ,同一经脉的穴位对相关脏腑的作用亦有着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6.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是该经气血最盛厚的部位,而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合主逆气而泄",故针刺能摄纳阳明气血,进而通过平亢盛之肝阳,镇上逆之邪火发挥降血压作用。对上述机制的解读中所涉及到的两大核心观点提出疑问:(1)"阳明多气多血"之"阳明"具体指的是足阳明胃经,非手阳明大肠经;(2)"合主逆气而泄"并非指所有合穴均可主"逆气而泄",对于合穴的临床主治证目前中医界尚存在争议。此外,结合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曲池穴的穴性、临床主治证探讨其可能的降压机制。  相似文献   

17.
胃经和心包经穴位对多器官功能调节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和比较心包经和胃经对胃和心脏机能的调节。方法:用药物(盐酸消旋山莨菪碱)制作胃和心脏机能偏态的背景。分别针刺分属心包经的3个穴位和胃经的4个穴位.同步观察针刺后心脏和胃的机能变化,比较不同穴住针刺后的调节效应。结果:(1)心包经和胃经的不同穴住针刺效应基本一致。(2)各个穴位刺后基本完奎克服药物对胃电节律的影响。(3)各个穴位针刺后可部分消除药物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影响。结论:(1)胃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对胃和心脏的调节无明显差异。(2)针刺对胃电节肆的调控效果优于对胃电波幅和心率的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8.
回顾和整理近2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复视的研究成果,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整理自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的文献,从选穴规律、治疗方法等方面归纳分析。最终获得临床文献25篇,无阐释作用机制的实验类文献,按经脉腧穴使用个数排序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睛明、太阳、风池。十四经经脉腧穴使用频率前3位的经络由高到低依次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虽然针灸治疗卒中后复视在临床上已取得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却较少涉及。今后应规范疗效评价标准,探究机制,进行更深入系统地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兔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对40只大耳白兔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然后观察针刺对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胃粘膜损伤造模后,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下降(P<0.01),针刺“四白”、“足三里”穴能增强胃运动,针后比针前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后可使胃运动振幅指数上升,提示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