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金黄地鼠颊癌模型,探讨口腔癌发生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变化及其规律。方法:0.5%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液处理地鼠颊粘膜,每周3次,3、6、9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对照组不处理。利用抗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LSAB)检测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地鼠颊粘膜PCNA表达主要位于基底层和少数棘层细胞,3周单纯增生类似正常,6~9周上皮呈不同程度异常增生,PCNA表达扩展至棘层,甚至全层,与异常增生程度呈正相关;12周鳞癌形成时,PCNA表达明显增加,且见明显异质性。结论:DMBA诱导地鼠颊癌发生过程中存在PCNA异常表达,且与癌变进展有关,提示PCNA表达可作为口腔癌变监测的生物学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癌变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核仁组成区(NOR)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地鼠颊粘膜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PCNA,阳性对照为人类炎性增生淋巴结标本,阴性对照为PBS代替单抗。采用硝酸银染色法检测NOR。结果:①正常粘膜AgNOR颗粒主要见于基底层细胞,以单一型为主。重度异常增生以聚集型为主。浸润癌以混合型为主。②随恶变进展,PCNA表达逐渐增强,重度异常增生阳性细胞见于上皮全层。结论:PCNA与AgNOR表达有相关性(r=0.635,P〈0.001),但PCNA更为直观、清晰,实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3.
实验采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对109例金黄地鼠颊囊粘膜标本作免疫组化染色及网格计数和形态学观察,发现正常的金黄地鼠颊囊粘膜基底层有少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而上皮异常增生以及癌变时,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PCNA阳性细胞率也相应增加。统计学分析显示:正常粘膜各级上皮异常增生以及癌变各组间PCNA阳性细胞率有显著差异(P<0.05),轻度上皮异常增生组中涂DMBA6周与7周的PCNA阳性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涂DMBA7周,8周,9周之间,其PCNA阳性分级无差异(P>0.05),提示PCNA可作为动态观察癌前病变过程中细胞增殖程度的一种检测指标,它的敏感性强于光镜形态学观察。  相似文献   

4.
二甲基苯并蒽诱导地鼠颊癌过程中Rb基因产物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验性吕必生过程中Rb基因编码产物(pRb)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0.5%的二甲基苏醒 并蒽(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丙酮液涂技法 鼠石侧颊粘膜3次/周,对病变组织用LSAB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pRb染色最强,3周(单纯增生)尖似正常;6、9周异常增生损害时染色减弱,与异常增生程度有关;12周 形成时染色进一步减弱。pRb染色降低与恶变进展有关。结论 DMB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CNA、P53在舌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46例病理确诊的舌癌石蜡标本中PCNA指数及P53阳性率的表达。结果:PCNA在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表达,46例中28例呈P53阳性表达(60.9%)。P53阳性组中PCNA指数明显高于P53阴性组(P<0.001)。PCNA指数随舌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加(P<0.025)。P53阳性率在Ⅱ、Ⅲ级舌癌明显高于Ⅰ级舌癌(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小于3年组中PCNA指数及P53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生存3年以上组(P<0.001,P<0.05)。结论:联合检测PCNA及P53对判断舌癌恶性度,预测淋巴结转移趋势和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龙彦  凌涤生 《口腔医学》1998,18(1):11-13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正常口腔粘膜,轻中重度粘膜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状细胞癌共74例石蜡包埋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布.结果显示,正常口腔上皮中,PCNA染色仅见于基层,而所有异常增生和鳞癌标本中,PCNA阳性反应出现在基层以上部位.从轻、中、重度异常增生到鳞癌,PCNA阳性细胞的比率不断增加,每个标记细胞中PCNA染色程度亦显著增强.表明PCNA表达和口腔上皮的增殖潜能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监测口腔粘膜上皮癌变风险的重要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DMBA诱导地鼠夹囊癌第7周起,于每次涂布DMBA前一小时用肝素加低分子右旋糖酐(5u/ml)混合液给实验组地鼠腹腔内注射(0.4ml/100g),至第18周,其过程中记录每只地鼠颊鼠癌时间(以粘膜出现三向平均直径为3mm肿瘤块的时间为准),并与对照组(单纯诱癌而不给抗凝处理)比较,结果实验组地鼠颊囊癌变时间平均比对照组延长32.6天(P〈0.01)。经血液流变和微循环检测证实,两组间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口腔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探讨与鳞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利用PCNA的单克隆抗体检测44例口腔鳞癌组织中PCNA的表达。结果:低分化鳞癌较高分化鳞癌PC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晚期鳞癌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比早期鳞癌显著增高(P<0.05);PC-NA高表达者的淋巴结转移倾向大于PCNA低表达者。结论:PCNA标记可以作为判断鳞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技术检测nm23-H1和nm23-H2mRNA在47例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发现nm23-H1和nm23-H2mRNA在颊癌原发灶、癌旁粘膜、正常颊粘膜、颌下腺、白斑、正常淋巴结和有转移的淋巴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nm23-H1在肿瘤转移组颊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低于无转移组(P<0.05),nm23-H2在颊癌有、无转移中的表达无差异(P>0.05);nm23-H1和nm23-H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均无关(P>0.05)。结果提示:nm23-H1mRNA表达下降与颊癌转移关系密切,而nm23-H2mRNA表达与颊癌转移无关;通过Q-RT-PCR检测nm23-H1mRNA的表达水平可为临床预测颊癌的转移提供有价值的指标。Q-RT-PCR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通过少量组织提取的总RNA即可检测nm23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口腔粘膜上皮癌前及癌变中PCNA和P53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口腔粘膜上皮癌前及癌变组织中PCNA和p53的表达,探讨口腔癌变的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80例口腔粘膜病变组织中PCNA和p53的表达。结果:正常口腔粘膜基底层有少数PCNA阳性细胞,随着粘膜异常增生程度的加重到鳞癌,PCAN表达的阳性分级升高,PCNA的相对含量也升高。P53的阳性表达仅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及鳞癌组织中。结论:对PCNA和p53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口腔粘膜癌变多阶段发生过程的机理,并可为监测癌变提供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采用粘膜下注射及表面涂布水溶性槟榔提取液(AANE)相结合方法,诱发SD大鼠颊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SF)。在实验第12,16,22及28周分别进行颊粘膜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模型组动物在各个时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OSF样改变,即:上皮萎缩,钉突变平或消失;固有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堆积,排列紊乱并玻璃样变;病变进一步发展可波及深部肌层。停止使用AANE6周后,病变未见明显逆转。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粘膜下注射及表面涂布AANE相结合方法可快速诱发出大鼠颊部比较典型、稳定的OSF模型。  相似文献   

12.
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对52例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口腔粘膜基底细胞具有少量的PCNA阳性细胞,其阳性分级为1级;而I级鳞癌PCNA阳性分级为3级为主,随着鳞癌组织学分级的升高,PCNA阳性分级有增高趋势,III级鳞癌的PCNA阳性分级以4级为主,经统计学分析:除鳞癌I级与II级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PCNA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烟草特异性亚硝胺对地鼠颊囊粘膜的作用。方法 以烟草特异性亚硝胺及尼古丁涂抹地鼠颊粘膜,每周3次,共6个月。结果 颊粘膜几科100%产生改变,主要为上皮增生及过角化,并有上皮异常增生产生。结论 烟草特异性亚硝胺对地鼠颊粘膜有较大危害,可引起粘膜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通过Northern斑点杂交技术研究52例颊癌及相关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和nm23-H2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颊癌组织中nm23-H1和nm23-H2mRNA表达比正常颊粘膜、白斑、癌旁粘膜均有不同程度增高。颊癌有转移组中nm23-H1mRNA表达比无转移组明显降低,转移灶中nm23-H1mRNA的表达更低(P<0.05)。11例有转移颊癌患者中有9例(81.8%)为nm23-H1低表达;而19例无转移颊癌,有15例(78.9%)为高表达(P<0.05)。nm23-H2mRNA表达在有无转移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在颊癌的转移过程中,nm23-H1比nm23-H2起着更重要的作用。nm23-H1mRNA表达可作为预测有无颊癌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口腔鳞癌中HPV感染及其对p5 3改变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口腔鳞癌中的感染情况及其对P53蛋白表达和p53突变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PCR-SSCP方法,分别检测40例来癌中高危型HPVE6蛋白表达、P53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的情况。结果:9例HPVE6蛋白染色阳性,阳性率22.5%(9/40),与正常粘膜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21)。HPV阳性组中P53蛋白表达率11.1%(1/9),HPV阴性  相似文献   

16.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抑癌基因P53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对粘液表皮样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作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过氧化物酶法对41例粘液表皮样癌进行了研究。所有病例均有PCNA阳性表达,PCNA表达指数和染色强度与肿瘤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根据PCNA阳性细胞分布情况可分为3种类型,分布类型与肿瘤组织学分级相一致。P53蛋白总阳性率为41.5%,除外偶见P53阳性细胞9例,阳性率为19.5%。结果提示:P53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表达率较低。PCNA表达指数和染色强度可作为评价粘液表皮样癌分化程度的生物学指标。PCNA阳性细胞分布类型有助于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学分级诊断  相似文献   

17.
金黄地鼠颊囊癌前病变癌变的综合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DNA含量(DI)、倍体、S期细胞比例(SPP)、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凋亡指数(APO)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癌变监测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应用流工细胞仪(FCM)、免疫组化等方法对DMBA致地鼠颊囊粘膜癌前病变及癌变过程中的DNA含量、倍体、SPF、AgNOR及APO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在Ⅰ-Ⅳ组间(Ⅰ组为正常颊囊粘膜、Ⅱ组为上皮单纯增生、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DNA含量(DI)、倍体、S期细胞比例(SPF)、银染核仁形成区(AgNOR)、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细胞凋亡指数(APO)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癌变监测中的价值及临床应用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免疫组化等方法对DMBA致地鼠颊囊粘膜癌前病变及癌变过程中的DNA含量、倍体、SPF、AgNOR及APO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Ⅰ—Ⅳ组间(Ⅰ组为正常颊囊粘膜、Ⅱ组为上皮单纯增生、Ⅲ组为上皮异常增生、Ⅳ组为癌肿组)DNA含量、异倍体出现率、SPF、AgNOR计数及PCNA表达依次递增;APO指数随Ⅰ—Ⅲ组依次升高,Ⅳ组时下降。多元逐步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方程,回代判别准确率为90%。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综合监测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癌变的细胞动力学的动态规律的观察提供有益的资料,并对进一步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癌前病变及其癌变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口腔粘膜白斑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7例正常口腔粘膜和50例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单纯增生性白斑PCNA阳性分级与正常口腔粘膜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异常增生性白斑及鳞癌的PCNA阳必分级相应提高,统计学分析显示各组间差异显著性(P〈0.05)。本研究提示,增殖细  相似文献   

20.
金地鼠颊囊致癌模型P53及其对细胞增殖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地早期诊断是阻断癌前病变,预防癌变发生的必要条件,本实验建立DMBA(二甲基苯并蒽)诱导的金地鼠颊囊致癌模型,采用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等免疫组化方法及VIDAS图像分析,发现P53表达能敏感,准确地反映口腔癌前病变的粘膜病变程度,并观察了P53阳性细胞在不同程度年皮异常增生间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实验还发现P53与PCNA从不同检测角度揭示了细胞动力学变化的同一本质,初步证实了“P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