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尤丽玲 《海峡药学》2012,24(2):178-179
目的 探讨氯呲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压、脑细胞活化剂等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原则基础上加用氯呲格雷75mg,每天1次,连用8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取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后吸出血清,进行血浆hs-CRP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检测,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RP、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5.45,P<0.05),治疗期间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氯呲格雷具有降低血浆hs-CRP水平和减少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的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降低血小板的活化,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疗效显著、安全.  相似文献   

2.
谭军  陈艳 《北方药学》2015,(2):47-4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和单纯氯吡格雷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统计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8%)优于对照组(7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两组均予以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和氯吡格雷75mg,po,qd,连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评定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CD63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氯吡格雷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癍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明显减小,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却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氯吡格雷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其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斑块,改善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杨永忠 《抗感染药学》2019,16(6):1073-1075
目的: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对患者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6例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血液流变学参数测得值的变化情况,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经组间经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参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较确切,有效改善了其血液流变学参数和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ICU患者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要点,进一步讨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100例ICU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阿司匹林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结果 (1)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2)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3)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低于对照组,最大血小板聚集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4)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 <0.05)。(5)治疗后,两组ADL评分、Barthel指数均有提升,且观察组ADL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 <0.05)。(6)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7)治疗后,观察组PSQI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8)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均有提升,且...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患者皆选择常规的内科治疗,包括钙拮抗剂治疗、对症治疗及脑细胞活化剂治疗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其血浆GMP140、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黏度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组血浆GMP140、全血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黏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给予脑梗死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患者疾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脑梗死患者治疗中对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0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5.11±1.22)mg/L、白细胞介素-8(64.55±10.31)ng/ml、白细胞介素-6(6.11±1.64)pg/ml低于对照组的(8.75±2.25)mg/L、(87.44±9.28)ng/ml、(9.35±3.00)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既可改善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又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不同分为2组,A组患者67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B组患者53例采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前和治疗7 d后采用PL-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辅治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前后PLT、TT、PT及APTT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辅治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邱婷  易达松 《药品评价》2022,(23):1470-147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片联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西省第五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79例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试验组(n=39)、对照组(n=40)。对照组予氯吡格雷片治疗,试验组于此基础上合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治疗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全血高切黏度(HBV)]及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低密蛋白(ox-LDL)、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结果:治疗后,较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高(P<0.05);两组LBV、PV、HBV、FIB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较对照组,试验组LBV、PV、HBV、FIB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ox-LDL、MDA水平均下降,GSH-PX、SOD水平均上升,且较对照组,试验组ox-LDL、MDA、GSH-PX、SOD水平改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片联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氯吡格雷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氯吡格雷与前列地尔治疗.统计两组临床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PCV(红细胞压积)、RV(全血还原黏度)、PADT(血小板黏附率)]及炎性因子[hs-CRP(高敏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CV、RV、PADT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s-CRP、IL-6、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予以氯吡格雷与前列地尔联合治疗,效果颇佳,可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探讨西洛他唑+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确诊为NSTE-ACS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口服西洛他唑100mgbid+氯吡格雷75mgqd;B组(32例):口服阿司匹林100mgqd+氯吡格雷75mgqd。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14天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的表达率,计算并比较其抑制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两组PAC-1或CD62P的表达率在治疗第7、14天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第14天最显著。治疗前,治疗第7、14天A组和B组同期的PAC-1、CD62P表达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相同治疗时间点对PAC-1、CD62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出血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对NSTE-ACS患者,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的近期效果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相似,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双抗血小板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  相似文献   

14.
《抗感染药学》2017,(2):479-480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对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聚集及其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值和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得值及血小板抑制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按NIHSS的评分值和CD63、CD62P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以及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测得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抑制急性轻度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6例。对照组单纯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分别为(7.2±3.2)、(66.9±6.6)分,均优于对照组的(8.9±4.4)、(60.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依次为(3.9±0.8)、(1.6±0.8)、(7.8±2.7)mPa·s,均低于对照组的(5.5±1.2)、(2.7±0.8)、(9.9±2.7)mPa·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关治疗。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疗效,且不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其他根据病情选择使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调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氧吡格雷组患者可显着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及脑血流。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血小板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朱富新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9):1074-107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治疗组)70例和舒血通注射液组(对照组)7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对照组总有效率8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对早期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2月~2010年12月河南长垣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收治的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发病后14 d内缺血事件如一过性的头晕、黑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再梗死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在发病2周内TIA和再梗死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两组均未发生。结论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两种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相结合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能显著抑制早期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本院通过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联合方式,对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时的科学有效性以及安全性进行仔细的比较和认真的探讨。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进行随机分组,41例为联合治疗组,41例为对照组,对采用联合治疗组,医护人员给予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通过1周的联合治疗,然后改为仅服用拜阿司匹林进行维持治疗;在对照组中的患者则只服用拜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患者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并且对患者的疗效、安全及卒中的进展率和复发率进行仔细的对比,认真的分析。结果 对82例患者经过4周的观察治疗过程,患者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聚集率出现明显的变化;治疗有效率方面,对照组患者有18例痊愈,占43.9%;14例显效,占23%;6例有效,占14.6%;有3例无效,占7.3%。联合治疗组中,有33例痊愈,占80.5%;5例显效,占12.1%;2例有效,占4.8%;有1例无效,占2.4%。结论 采用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拜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其治疗的安全性也比较高,值得在医学临床治疗方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