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孔卫平 《四川中医》2007,25(9):118-119
燥咳之症,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咳嗽痰少,一般由燥邪伤肺所致,或为温燥,或为凉燥,且秋季多见,治疗以清宣润燥为原则,但有一类型燥咳,外现干咳或咳嗽痰少之燥象,而其内实为水饮停滞、郁而不化所致,以辛温润燥为基本理论依据,用小青龙汤治疗此类燥咳,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2.
秋燥一、概说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初起邪在肺卫时即可见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干咳等津伤失润的突出表现,并贯穿了整个病程的始末。前人有温燥、凉燥之分,认为燥而偏寒的为凉燥,燥而偏热的为温燥。但凉燥既非温邪所致,其病  相似文献   

3.
治燥剂是针对燥证而设,而燥证有内燥与外燥之不同,故本章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两类。外燥又有凉燥和温燥之别,凉燥治宜轻宣肺燥,温燥治宜清润肺燥。使用本类方剂应注意:一、辛香苦燥等耗气伤津之品不宜使用;二、治燥之剂多为甘凉滋润之品,脾胃虚弱者慎用。一、轻宣外燥杏苏散(苏叶、杏仁.生姜、苦桔梗、茯苓、半夏、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杏苏散桔苓半草,前胡橘皮壳姜枣〉本方功善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无汗,咳嗽痰多,鼻塞,  相似文献   

4.
<正> 一、病因《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条(注文):“秋燥者,秋金煤烈之气也。”《补秋燥胜气论》第1条:“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讨论:秋燥,顾名思义,是发于秋令的燥病。秋季西风肃杀,草木凋零,气候干燥,凡夏令出汗过多,津气受损,一旦感受燥邪,每见咽干鼻燥,干咳少痰等津气受伤现象。初秋发病的多为温燥;深秋近冬发病的多为凉燥。其病因病机,喻嘉言著《秋燥论》揭示“燥气先伤上焦”之理,吴氏又本  相似文献   

5.
<正>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在临床中有一种咳嗽较为常见,其多发于外感之后,症状有唇干、咽燥、咽痒、舌干、咳嗽不止,痰量极少,不易咳出,部分患者夜间咳嗽加剧,影响睡眠。西医学多诊断为慢性咽炎或急性支气管炎,中医学将其归为"燥咳"范畴,并根据症状分为凉燥和温燥。其中凉燥多有畏冷怕风的风寒之证,温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初秋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就会变得燥而凉。“秋燥”一般表现为温燥和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区分温燥与凉燥的关键是“心”。心里感觉烦热者为温燥,感觉寒凉者为凉燥。温燥初起时多吃水果和汤水即可恢复平衡;凉燥初起时应多喝姜糖水,以除寒气。  相似文献   

7.
刘琼教授认为亚急性咳嗽在初期多以风寒、风热、凉燥、温燥为主,以风燥之邪伤肺,肺气失于宣将,发为咳嗽;咳嗽迁延不愈,表邪已去,病久伤及脏腑,或化燥伤阴,或灼津为痰,痰湿、痰热内蕴,三焦失司,既而发为"顽咳""久咳"。辨证方面,刘教授认为当首先辨干咳、湿咳,再分表里虚实及所属脏腑,治疗应以治肺脏为主,还应兼顾肝、心、脾、肾等他脏,从整体论治,重视祛痰、泻火、祛风。湿咳偏于风寒,可用止嗽散加减;偏于风热者,可用桑菊饮加减。湿咳为痰热证,方用清金化痰汤;为痰湿证,方用二陈汤。干咳偏于温燥,方用桑杏汤加减;偏于凉燥,方用杏苏散;干咳无表证多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及小柴胡汤合二陈汤。  相似文献   

8.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伤人。因此,可见《温病条辨》中所列杏苏散等方,正是为治燥之胜气、治燥之正化、治燥之本病而设。所列的桑杏汤等方则是为治燥之复病、治燥之对化、治燥之标病而设,从而使燥气之本标胜复病机霍然。吴教授还强调见化气为病有寒热之别,见寒湿者自当用温化,见湿热者自当用清泄。临证时还须注意表里寒热之不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技药愈病之目的。燥伤本脏除识别复气现症外,还要选药精当。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见杏苏散证而有痰黏、频咳、唾出不爽者,视其轻重而选加冬瓜仁、贝母、鱼腥草、半枝莲等品,以清复热,效果较好,若见小青龙汤证而兼复气为患者,追加药物亦可仿此。  相似文献   

9.
宋景龄 《国医论坛》2012,27(5):43-43
燥病可分为外燥病、内燥病两类,外燥病系指外感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病系指阴津耗伤而引发。现就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浅述如下。1燥病的病因病机1.1外燥病外燥病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从发  相似文献   

10.
外燥发生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明  殷涛  张六通  丁建中 《中医杂志》2011,52(7):550-551,561
外燥作为外感六淫之一,多发生于秋季,环境相对湿度骤然下降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兼寒热的不同,外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别,温燥有别于温病,凉燥多伴寒凉而非寒,二者基本病机皆为"燥胜则干"。外燥治以辛润法,宜宣发肺气以润之。  相似文献   

11.
燥为六淫邪气之一,有内燥、外燥、温燥、凉燥之不同。宁夏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及用药特点,导致在这一西北广漠平原地区的燥证具有特殊性,凉燥多见,温燥也有;燥无定时,四季皆有;外燥多寒,内燥多热等。就宁夏平原燥证的发病原因及其致病特点进行阐述,以期更好地为临床诊疗燥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燥咳一症,表现为干咳无痰或咳嗽痰少,或为温燥,或为凉燥,并有外感、内伤之分.<内经>论燥,以"燥胜则干"为旨,与湿相对,以干为特点,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清代医家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论述燥伤及肺而咳,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相似文献   

13.
一,简述燥证的分类、病因、证候及治则。答:燥证可分外燥与内燥两种.(一)外燥,系指感受秋天燥气的病,燥为秋令主气,肺为娇脏,秋令燥气易于伤肺,故外燥病变多在肺,而燥气伤肺又分凉燥与温燥两种:1,凉燥,为深秋感受外寒引起,证见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白难咯,苔白脉弦;2,温燥,为秋令久睛无雨,气温  相似文献   

14.
答:燥咳以咳嗽无痰或少痰,或阵咳或呛咳,咯痰不利,咽痒为主症。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慢性咽炎,或急慢性支气管炎,或病毒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疾病过程中。燥咳其病因病机与天行燥烈、久晴少雨、空气干燥有关,故有寒温内外之别,临床首应辨清。外燥犯肺,因风寒或燥热之不同而异。凉燥者咳嗽少痰,时缓时急,鼻塞头痛,恶寒发热,咽干口燥,无汗,苔白脉弦;温燥表现为干咳少痰,咳势较甚,心烦口渴或气逆作喘,发热头痛,舌淡红,脉浮数。内燥伤肺,多因精血津液暗伤,肺系失却滋润与清肃,亦有寒热之分。热燥者,因寒邪化燥,或过食辛辣厚味,或热病后期津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外燥对小鼠气道与大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SPF)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凉燥组,每组30只.于处理后第6,12,18天检测各组气道液黏多糖(RS)、大肠液黏多糖(CS)与粪便含水率(WF).结果 温燥组第12天,第18天 RS持续下降,凉燥组第12天最为减少(P<0.05);温燥组、凉燥组CS先升高、后持续降低(第18天,P<0.05);温燥组RS与CS呈平行减少.结论 外燥可致肺津生成减少与宣输失司;肺气则无津以降,而失舟楫传导之职,肠液分泌减少,其病机主在肺卫,并为研究外燥伤营卫、津血之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凉燥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四川中医》1999,17(2):6-7
燥乃秋季主气,为邪伤人,以口鼻咽喉干燥为特点。由于所处之时节,上接于夏,下续于冬,故既可偏温,又可偏凉,致有温操、凉燥之不同。温煤一证,由于温热之邪易耗伤津液,口鼻咽喉干燥也为其常见症之一,因之临床医家见有干燥症多从温燥治疗。确实,温燥多发,又较易辨识,治疗也好掌握,以津伤为主,无非沙渗、麦冬、玉竹之类。如热象明显,又可加入花粉、桑叶之流。再说,治燥以滋润为基础,已为大家认同。温燥守此,确也无可非议。凉操是否也应守此大法,却值得讨论。凉燥一证,古今所论不多,致使在诊断、辨证、治疗及用药上不明晰而…  相似文献   

17.
秋燥是感受燥邪所引起的外感温病,包括温燥和凉燥.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期就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本病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易于痊愈.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秋季燥邪而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燥对昆明种小鼠(KM)和BABL/C小鼠(BABL/c)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KM和BABL/c各80只(SPF)随机各分为常温常湿组、常温燥组、温燥组、凉燥组,每组各20只。小鼠按文献造模后第6、第12天检测气道病理、气道液黏多糖、全血黏度(WBVI)与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结果:与两种品系小鼠常温常湿组比较,温燥组、凉燥组气管纤毛缺损与腺体化生,温燥组、凉燥组第6~12天RM减少;常温燥组与温燥组第6-12天WBVI与EAI增高且以第12天为重(P<0.01),凉燥组WBVI变化不明显但EAI下降。结论:温燥伤肺、耗津与肺津输布失司,燥伤肺气致"中焦受气取汁"受损而生血不足,血不行气则两个品系小鼠红细胞聚集性与血液黏度增高,以至诱发血瘀诸证,故可筛选血液流变学检测作为温燥伤肺、耗津病机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并为"津血同源"经典理论和益于制备外燥小鼠动物模型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9.
问:为什么秋天感冒咳嗽多属燥咳,燥与热的性质是否相同?燥有凉燥和温燥之分,二者辨证的要点是什么,治法如何?请你们抽空解答,谢谢!  相似文献   

20.
宋晓鸿 《四川中医》1994,12(1):21-22
贵刊1993年第5期登载的徐传富先生写的“杏苏散非治燥之方,亦非润剂”一文(以下简称徐文),其见解新颖,读后颇受启发,但对文中的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兹商榷如下.一、凉燥证之发病因素徐文认为:“燥凉之因,实为外感风寒袭肺”,笔者认为此观点欠妥.凉燥证是深秋季节的一种常见病,自清代喻嘉言氏重视论燥之后,叶天士、沈目南、吴瑭等诸氏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了对秋燥证的认识.吴瑭是先论温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