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报道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一周内)伴有室性心律失常(VA)44例,其心室晚电位(VLP)阳性率29.5%与血清肌酸激酶(CK)及同功酶(CK-MB)峰值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心梗部位无关。室速(VT)和室颤(VF)组的VLP阳性率明显高于室早组(P<0.05)。但两组的CK,CK-MB比值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常见的室性律心失常有:①室性早搏(VPC),频发、多源、成对以及R on T与并行心律性VPC系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先兆;②室性心动过速(VT)。AMI中短阵性VT较常见,持续性VT相对少见,扭转型VT在AMI中少见,但预后差;③心室颤动(VF)。一、VPC的治疗:①首选利多卡因,其疗效高、作用快、副作用小,不产生严重血液动力学及心电图改变。但应该注意:利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黄定九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心梗)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急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有效的治疗对病人的死亡率有重大影响。临床上,室颤发生率在心梗开始4个小时内要比以后48小时多得多,有的病人往往还没来得及就医就死亡,如果在...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脂质过氧化物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31例AMI患者血中SOD活性及LPO含量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动态变化.无论是发病≤6小时者或>6小时者,LPO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LPO异常阳性率较SOD阳性率明显高(83.8%对41.9%,P<0.01)。 LPO含量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有动态变化,SOD的动态变化不显著.提示LPO含量在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即可反映细胞受损变化,其敏感性较SOD为优,其动态变化可能对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严毓勤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9,(2)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常威胁生命。近来发现细胞内供应心肌收缩能量的高能磷酸盐——磷酸肌酸对缺血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它可保持心肌细胞膜的完整性、贮存细胞内高能磷酸盐、恢复缺血后心肌功能。急性缺血和再灌流实验结果表明,磷酸肌酸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旨在临床评价外源性磷酸肌酸控制急性心肌梗塞时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年龄35~70岁,均在胸痛发作后6小时内收入冠心监护病房,随机分成两组:磷酸肌酸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相似文献
8.
陈凤荣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87,(9)
急性心肌梗塞(急梗)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其主要死因之一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更为常见。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心律失常,使其对血液动力学的不利影响和导致严重心律失常的倾向降至最小程度,对急梗的预后有重要意义。一、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窦速)窦速在急梗中常见。其原因有左心衰、发热,反应性心包炎、合并肺部感染、肺栓塞、焦虑及低血容 相似文献
9.
1998年 1月~ 1999年 10月 ,我院收治 AMI患者 12 3例。由于护理人员观察仔细、发现及时并采取了紧急措施 ,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介绍如下。准备好抢救药物及设备 :用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发现严重心律失常 ,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准备好急救车内各种抗心律失常药品 ,如利多卡因、慢心律、阿托品等。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对偶发和频发的室性早搏 ,应严密观察有无 R on T现象及短阵室速 ,若出现上述情况立即按医嘱给予静推利多卡因 5 0~ 75 mg,5分钟后根据病情可重复应用 ,以后在 5 0 0 ml液体内加入利多卡因 80 0~ 16 0 … 相似文献
10.
11.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心室颤动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各种方案包括选择性治疗“警告性心律失常”,非选择性地对所有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防用药以及仅治疗心室颤动和具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心律失常。在美国,对大多数疑似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应用利多卡因预防原发性心室颤动;而在欧洲,主要采取迅速处理心室颤动和选择性地预防用药。对这些不同的处理方案尚没有一个比较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戎卫海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81,(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通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治疗。最近,实验研究显示利多卡因可抑制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缺血细胞的传导性。然而,关于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影响尚无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回顾性地复习47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史,评价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房室传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58例AMI患者(发病<3h组n=22,3-12h组n=36)于入院即刻采静脉血,测心肌酶谱、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同时测定20例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上述指标。结果:入院时AMI组的血清HGF浓度(1635.8±327.0)pg/ml,较正常对照组的(721.8±67.9)pg/ml明显增高(P<0.001),AMI发病3h内血清HGF水平就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917.6±73.6)pg/mlvs.(721.8±67.9)pg/ml(P<0.001)。AMI患者血清HGF浓度与hs-CRP呈显著正相关(r=0.45,P<0.001)。结论:AMI患者血清HGF浓度升高,可能与AMI的炎症反应有关;有望成为诊断早期AMI的一个新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6)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血中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代谢的特点,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3-11月于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和唐山市古治区医院未经治疗的12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另选取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微量元素检测并用氨基酸分析仪检测氨基酸浓度。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癌患者血中铜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0,P0.05),锌、铁、镁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5、3.98、2.25,P值均0.05);氨基酸谱变化显示,肝癌患者中有7种氨基酸发生显著变化,其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氨酸浓度升高,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10、13.46、2.34、3.65、2.98、5.67、8.35,P值均0.05)。结论肝癌患者血中存在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检测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对于了解肝癌患者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将我院自1990年至1997年门诊及住院共200例AMI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心律失常的特点。 1 临床资料 1.1 200例AMI患者均经临床、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诊断为AMI,男性126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大致为2:1。年龄30至93岁,平均年龄61.5岁,60岁以上160例(80%)。 1.2 梗塞部位:前壁105例;下壁50例;下壁 其他部位42例;右心室3例。 2 结果 2.1 200例AMI检出心律失常160例(80%),窦性 相似文献
17.
18.
许群 《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77,(3)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后果至今仍有争论。本文复习91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监护结果,对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发作情况、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治疗方法、以及对死亡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60~100%。其机理主要是由于梗塞心肌产生的电不稳定性所致。其中包括:①缺血的心肌细胞内成份及细胞膜渗透性改变(钠潴留,乳酸积聚,钾外流);②缺血引起心肌细胞外环境变化(血钾、儿茶酚胺及游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伴室内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为28.8%,其中完金性束支传导阻滞为8—13%,由于在心肌梗塞的早期,它极易进展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故有较高的致死率。本文旨在重新评价急性心肌梗塞伴发束支传导阻滞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