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上胸椎肿瘤手术治疗后的椎体重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上胸段脊柱肿瘤椎体切除手术治疗后椎体的重建方法。方法 :对 19例侵犯椎体的上胸椎肿瘤经不同途径前入路切除肿瘤后 ,应用髂骨植骨 1例、肋骨植骨 6例、钛网植骨 8例、人工椎体 5例进行椎体重建替代 ,并辅以前路内固定系统行邻近椎节固定。随访 1~ 43个月。结果 :各种方式植骨进行重建 1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患者 1个月后均可坐起进食。 17例术后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 ,2例无明显改善。均无明显椎体替代物下沉现象 ,无断钉及内固定脱落。结论 :上胸椎肿瘤椎体切除术后应用髂骨、肋骨、钛网、人工椎体进行重建替代 ,均可良好恢复术后椎体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人工椎体的应用能进一步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2.
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在胸椎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椎前路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01年10月~2002年10月,我院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椎前路手术14例.其中6例胸椎转移瘤行病变椎体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前路针棒内固定;4例胸椎结核行病灶清除、植骨及前路钉棒内固定;2例胸椎间盘突出症行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2例胸椎椎体骨折合并脱位行脱位椎体复位、椎管减压、椎体间植骨及前路钉棒内固定. 结果术后影像学显示病灶清除彻底,内固定效果确切.14例术后随访 4~12个月,14例胸背痛完全消失,13例脊髓压迫症中除1例转移瘤无改善外,其余12例肌力术前A~D级,术后恢复至C~E级. 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行胸椎前路手术方法可行,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骨巨细胞瘤(GCT)的临床特点、肿瘤切除方式及预后。方法手术治疗23例颈椎GCT,依据脊柱肿瘤WBB分期,采取椎体次全切除3例,矢状位切除5例,附件切除1例,全脊椎切除14例。脊柱重建方式采取单纯自体髂骨植骨和颈前路钛板、钛网植骨内固定或前后联合内固定加植骨融合。18例患者术后配合局部放疗。结果1例C1-2椎体、附件GCT患者在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加重,术后10d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死亡。22例获得3年~10年4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颈部疼痛症状消失,神经根刺激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后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平均有1—2个级别的改善。植骨全部融合。内固定融合良好,未见脊椎失稳现象。椎体次全切除组复发3例;矢状位切除复发2例,而全脊椎切除组仅1例于术后4年复发。随访期内死亡4例,均为复发病例,1例行翻修手术后6个月出现肺部转移,13个月时死于肺部感染;另有3例均因肿瘤复发最终导致高位瘫痪、全身器官衰竭死亡。结论颈椎GCT是一种良性侵袭性或低度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应在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实施扩大范围的肿瘤切除术。全脊椎切除结合术后辅助放疗能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肿瘤和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应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钛笼重建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肿瘤患者5例,应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并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椎结核患者2例.结果 术后随访6~15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治疗胸椎肿瘤的手术指征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1例累及胸椎(按改良Tomita分期为Ⅳ期和Ⅴ期)的肿瘤患者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植骨及内固定术,其中大块自体髂骨植骨9例,异体皮质骨笼 自体松质骨椎体间植骨2例;脊柱内固定应用CD2例,TSRH8例,AXIS1例。结果:手术时间225~425min,平均285min,术中出血750~3200ml,平均1650ml。边缘或整块切除3例,病灶内分块 边缘切除8例。术后经8~36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2例甲状腺癌转移患者1例于术后8个月发生多处转移,器官衰竭而死亡;另1例于术后14个月局部软组织内肿瘤复发及其它部位转移而放弃治疗,术后21个月死亡;1例滑膜软骨肉瘤于术后10个月发现肺部多处转移,术后17个月死亡;余8例存活,随访中无局部复发、转移或内固定失效等。7例术前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6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对累及胸椎的Ⅳ期和Ⅴ期肿瘤采取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稳定性重建,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 ̄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 ̄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 ̄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骨巨细胞瘤合理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41例良性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岁,初次手术27例,外院治疗后复发1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病变累及颈椎3例,胸惟25例,腰椎13例 14例患者术前行动脉造影,同时栓塞肿瘤节段血管.18例肿瘤只累及椎体的患者采用经前路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术,前路植自体骨或人工椎体重建切除的椎体,并应用钢板螺钉固定;16例病灶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的患者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术中先行椎管后路减压,切除附件内肿物,并应用椎弓根钉行内固定术,后行前路椎体肿瘤切除手术;4例患者一般情况较好,肿瘤只破坏1~2个脊椎、没有明显的软组织肿块,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3例椎体部分受累的患者行后路次全脊椎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行节段动脉栓塞组14例.平均出血约3100ml;未栓塞组27例,平均出血量约4500ml.2例复发的患者最终未能彻底切除肿瘤,术后行放疗,分刖随访35及29个月,荷瘤生存.其余39例患者中,36例(92.3%)术后疼痛得到明显缓解;术后平均随访52.9个月,16例复发(41.0%).初治的27例患者9例复发(33.3%).其中单纯前路手术11例,复发6例;前后路联合手术12例,复发3例;全脊椎切除术4例,未见复发.12例外院复发病例7例再次复发(57.1%),其中2例因肿瘤发展,全身衰竭死亡.21例随访3年以上,其中13例末见复发,所有病例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移位或折断.结论:对于脊柱骨巨细胞瘤,首次冶疗选择较为彻底的手术方案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胸腰椎椎体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复合骨移植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椎体肿瘤患者行病椎全切或部分切除,采用大段复合骨(异体皮质骨段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并结合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获5~100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植骨后无排异、感染、植骨塌陷等并发症,其中31例术后3~7个月(平均4.3个月)获骨性愈合,2例内植物松动。结论:胸腰椎椎体肿瘤椎体全切或部分切除后,采用大段复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系统行脊椎前柱稳定性重建可达到早期脊柱稳定支撑和后期植骨融合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对于脊柱肿瘤一期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12例脊柱肿瘤行前、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 11例获得随访 ,按照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 1级以上提高 ,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平均植骨融合时间 3个月。1例脊索瘤术后 1年复发 ,1例巨细胞瘤术后 9个月复发。结论 :针对脊柱肿瘤的性质、部位 ,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行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彻底切除肿瘤 ,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0.
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诊治1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方式。方法:1996~2001年收治16例脊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平均年龄47岁),经临床及影像学诊断确诊后采取手术治疗。肿瘤位于颈椎者1例,行前路肿瘤切除钢板同定;位于胸椎者6例,采用经胸人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加Z—plate内固定;位于腰椎者3例,采用后路、侧方入路或胸腹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植骨或骨水泥椎体重建、后路椎弓根、Kaneda等内固定方法;位于骶椎者4例,采用TSRH腰椎骨盆内固定重建术,2例患者仅行肿瘤切除术。术前、术后均进行化疗。术后对患者疼痛情况、影像学表现等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5年。结果:术中平均出血量2306ml,所有患者平均疼痛下降2.19级,7例有肿瘤复发(43.75%)。未发现椎体塌陷和内固定失败。随访中全组均存活。结论:在胸腹腔等部位生长的肿瘤容易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术中出血较多。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在肿瘤切除后,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椎体重建和内固定。术前术后应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1.
上胸椎肿瘤的手术途径及术式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上胸椎肿瘤前路不同手术路径,肿瘤切除术式,Orion钢板或TSRH内固定术的作用。方法:上胸椎肿瘤患者15例,其中骨巨细胞瘤5例,软骨肉瘤1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血管瘤1例,恶性淋巴瘤1例,转移癌4例,脊柱外科分期:Ⅰ期7例,Ⅱ期3例,Ⅲ期1例,Ⅳ期4例;肿瘤切除方式;囊内切除4例,包膜切除7例,广泛切除4例,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术后给予相应的放疗或化疗。结果:术后随访3-20个月,2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系术中喉返神经牵拉伤所致,2个月后症状缓解,近期疗效均较满意,15个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1例T1转移性腺癌(来源于化学感受器腺癌)患者术后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1例T1-T2骨巨细胞瘤患者囊内切除术后8个月局部复发,结论:应用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分期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人工椎体、Orion或TSRH内固定术有利于上胸椎的重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和钢板系统固定在治疗下颈椎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对16例下颈椎粉碎性骨折伴脊髓损伤的病人,先行颈椎牵引、药物治疗,于伤后1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和钢板内固定术;结果:随访6—42个月,16例植骨均骨性愈合,ALIA脊髓损伤的分级恢复1—3级,无术后加重和因手术所致并发症;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和钢板内固定具有如下优点: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具有减压充分、可探查脊髓前方压迫情况;钢板内固定可获得即刻稳定,便于护理和功能锻炼;取髂骨作植骨融合的融合率高和获得长期稳定;是治疗下颈椎粉碎性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WBB分区指导下的病椎切除术在胸腰椎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恶性脊柱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9例,脊索瘤2例,骨转移瘤27例。行椎板减压姑息性手术治疗5例,行椎体及附件病灶刮除手术治疗13例,行椎体附件肿瘤切除术7例,行全椎体切除术治疗11例,行一期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6例。结果:36例(85.7%)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20例(47.6%)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病灶刮除的13例患者中有5例分别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复诊时发现局部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脊椎切除的6例患者截至最近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结论:根据WBB分区系统完成的胸腰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策略,特别是全脊椎切除术是治疗恶性脊柱肿瘤的一种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与稳定性重建相关的并发症.方法 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全脊椎切除术且随访及存活时间超过18个月的胸腰椎肿瘤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15~72岁,平均43岁.胸椎27例,腰椎7例.脊柱转移瘤6例,原发骨肿瘤28例.全脊椎分块切除23例,整块切除11例.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短节段固定19例,长节段固定13例,短节段前路固定2例.前方椎体重建采用钛网植骨20例,钛网骨水泥7例,骨水泥填塞2例,单纯植骨2例,带加强环的钛网植骨1例,人工椎体植骨2例;后方碎块植骨26例,大块桥接植骨8例.结果 随访18~128个月,平均43个月.7例死亡.4例原发肿瘤行分块切除者复发,1例行整块切除者复发.25例椎体间植骨者融合不良5例.术后患椎上、下椎体间矢状面Cobb角平均-6°(-34.2°~15.5°),末次随访或翻修术前9.3°(-17.5°~57.2°),丢失16.0°(1.2°~65.4°),后方多节段固定者丢失14.1°(0.8°~36.5°),短节段固定者丢失21.5°(4-4°~65.4°).内固定断裂5例、内固定松动2例,钛网下沉6例、移位3例.人工椎体置换病例无明显下沉和移位.2例行前后路翻修,2例更换断棒,1例更换螺钉.结论 全脊椎切除术后与脊柱稳定性重建相关的并发症较多.后方长节段经椎弓根固定配合大块桥接植骨、前方应用人工椎体置换与植骨可使脊柱获得坚强的临时固定与长期融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pinal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complications after total spondylectomy for thoracolumbar tumors. Methods From January 1997 to December 2009, 34 cases with thoracolumbar tumors treated with total spondylectomy, including 20 males and 14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3 years. The tumors were located in thoracic vertebra in 27 cases and lumbar vertebra in 7, including 6 spinal metastases and 28 primary tumors. The total spondylectomy was piecemeal in 23 cases and en bloc in 11. Th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included posterior short-segment fixation in 19 cases, multi-segmental fixation in 13, anterior intervertebral fixation in 2, titanium mesh with auto-bone graft in 20 cases, titanium mesh with bone cement in 7, bone cement filling in 2, auto-bone strut graft in 2, titanium mesh with strengthened rings in 1, 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in 2, posterior massive bone bridging graft in 8 and bone particles graft in 26. 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43 months. Seven patients died, 5 suffered recurrence. Poor grafted bone fusion was found in 5 cases. The intervertebral sagittal Cobb angle of adjacent vertebra was ??after operation, 9.3?at the end of follow-up or before revision operation. The average lost angle was 14.1?for cases with multi-segmental fixation, and 21.5?with short-segment fixation. Complications included internal fixation broken (5) and loosening (2), titanium mesh subsidence (6) and displacement (3). There were 5 revision surgeries. Conclusion There are relative more complications about spinal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spondylectomy. To achieve temporary stiff fixation and long-term fusion, the posterior multi-segment fixation and massive bone bridging graft combined with the anterior artificial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are effectiv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360°全脊柱切除治疗症状性脊柱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对6例胸椎血管瘤骨外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患者,采用360°全脊柱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2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结果术中失血量1 000~1 500 ml。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均消失,随访1~4年,未见肿瘤复发,植骨均融合,内固定未见松动、断裂。结论对胸椎椎体血管瘤合并胸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360°全脊柱切除、椎体重建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手术方法,具有可靠、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椎全切与重建,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1999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6~62岁,平均31.5岁。原发肿瘤10例,其中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2例,骨肉瘤1例;转移瘤6例。肿瘤侵犯T53例,T6、T6、7、T9、T11、L2、L4及L5各1例,T8、L1及L3各2例。Tomita外科分型:4型9例,5型6例,6型1例。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7例,D级4例。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行瘤椎彻底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术后根据肿瘤病理类型行相应的辅助治疗。结果术后16例获随访10~63个月,平均27.5个月。患者疼痛均完全缓解,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5例(其中1例术前为A级),E级11例。10例原发肿瘤中,1例骨肉瘤术后18个月双肺转移死亡,余9例均无瘤生存。6例转移瘤中,2例全身转移死亡,1例术后10个月肺部带瘤无症状生存,3例均无瘤生存。16例随访期内手术部位均无肿瘤复发。结论瘤椎全切与重建是治疗胸腰椎肿瘤伴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局部复发。手术适用于胸腰椎原发恶性肿瘤,有复发倾向的侵袭性肿瘤及Tomita外科分型为3~5型的胸腰椎单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Zephier或AO钢板内固定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本组33例中骨巨细胞瘤14例,骨髓瘤8例,嗜酸性肉芽肿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肿瘤切除方式囊内切除11例,包膜切除13例,广泛切除9例.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术后给予相应的放疗或化疗.术后随访6~48个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3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T1~T2骨巨细胞瘤和1例软骨肉瘤患者分别于囊内切除术后8个月、13个月局部复发,1例软骨肉瘤患者于囊内切除术后24个月因肺部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或AO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颈胸段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8.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前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总结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有所改善。2例转移性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13个月和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8、13个月局部复发。结论: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肿瘤切除术式和前路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索脊柱肿瘤切除术后稳定性重建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本组对28例脊柱肿瘤实施了椎体切除。扇形半脊椎切除,附件切除和全脊椎发除四种术式,同时采用了椎体间植骨,人工椎体及前,后路内固定重建技术。结果:全组病人局部疼痛及放射痛缓解。13例截瘫患者中11例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11例原发良性肿瘤中2例术后4和10年复发,1例伴恶变,均再次治疗,11例原发恶性肿瘤中2例术后9和12个月死亡,1例植骨块脱出,再次手术。另1例局部肿瘤复发截瘫加重,再次手术但神经功能无恢复。内固定并发症有;钉尾螺母松动脱落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4例计9枚。结论:应用椎体间植骨,人工椎体并辅以前。后路内固定可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