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在评估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SEERMC型三导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对48例(64例次)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共检测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2例(39例次),检出率为45.83%。有7例(11例次)合并两项感知功能异常,所有感知功能异常除2例经常规心电图检出外,其余20例在动态心电图中被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14例。经临床处理后,大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而动态心电图对其检出率高,是起搏器随访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圈(DCG)在起搏器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Mortara公司12通道DCG,对4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行24h检测,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及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检出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5例,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5倒。结论 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殛相关心律失常多为间歇性发生,DCG对其检出率较高,可作为心脏起搏器随访的常规性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博利屋8800型动态心电图仪,对90例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并与常规心电图对照。结果共检出起搏器功能异常22例,其中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19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的,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异常的检出率较高,是起搏器随访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动态心电图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评价起搏器功能状态的价值。方法:对93例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和症状。结果:起搏功能异常1例,检出感知异常28例,检出率为31.18% (29/93),除1例感知异常及1例起搏异常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外,其余均在DCG中发现。根据检查结果进行起搏器程控调整和相应的临床处理后,28例中22例(78.6%)起搏及感知异常有不同程度改善或消失。结论:DCG监测对间歇性起搏及感知功能异常检出率较高,DCG是起搏器随访不可或缺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MarquetteMars30 0 0动态心电图仪 ,对 36例 (4 9例次 )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 ,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共检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 17例 (2 4例次 ) ,检出率为 4 7.2 % ,有 5例 (7例次 )合并两项感知异常。所有感知异常除 1例在常规心电图中检出外 ,其余 16例只在动态心电图中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 12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 ,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的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感知异常的检出率较高 ,应是起搏器随访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83例起搏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 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 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起搏器功能的工作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7例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DCG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起搏器起搏、感知、特殊功能以及与自身心律、自身心律失常的相关情况以及分析方法和注意事项.结果 起搏异常4例(3.15%),感知异常10例(7.87%),特殊功能26例(20.47%)、自身心律失常115例(90.55%).结论 DCG能提供完整的起搏器工作信息,分析时应正确认识感知、起搏障碍,特殊功能以及自身心律失常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DCG)在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的监测,对比其检查结果,并分析起搏器功能异常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 64例患者中,常规心电图起搏器功能异常4例(6.25%),DCG异常28例(43.75%),两者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感知功能异常15例,起搏功能异常8例,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5例。结论 DCG能较好监测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及其相关心律失常,是植入起搏器术后随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68例永久起搏器动态心电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了解永久起搏器工作状态和发现各种可能的心律失常。方法:记录和分析68例起搏器动态心电图(DCG),结果:(1)94%的起搏器功能良好,但存在TI皮误感知,肌电干扰误感知及室性融合搏动和伪室性融合波等心电现象;(2)52%存在起搏器引起或作为媒介的各种心律失常,部分患出现室房传导及起搏器介入心动过速等起搏器综合征;(3)47%检出与起博无关的自身心律失常。结论:植入永久型起搏器的患,定期的DCG检测,可系统的了解起博器工作状态及各种心律失常,为临床恰当处理病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监测不同类型起搏器术后的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12道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监测,分析所有患者的感知、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器导致的心律失常以及自发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中治疗心力衰竭的心室同步化起搏(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型患者的起搏比例为100%。有26例出现感知功能异常(13例表现为感知过度,13例表现为感知不良),有4例出现起搏功能异常,有3例表现为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第3代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和CRT-D型患者中有2例表现为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例表现为放电],有6例出现自发性心律失常(ICD和CRT型患者主要为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DCG在起搏器术后功能障碍识别中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有症状患者的起搏参数优化和程控。方法:门诊随访患者324例,随访时根据患者向医生陈述的痛苦表现,如心悸、胸闷等症状,判定为有症状患者138例,其中双腔起搏器(dualchamber pacemaker,DDD)54例,单腔起搏器(singal-chamber pacemaker,VVI)84例。随访时间为术后当天至16年不等,根据患者的主诉、心电图及起搏器功能检测情况进行参数优化和调整,必要时行X胸片、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结果:在有症状患者中,共检出心房起搏障碍9例(DDD 9例)心房感知障碍2例(DDD 2例);心室起搏障碍13例(DDD 3例,VVI 10例);心室感知障碍12例(DDD 5例,VVI 7例);不适合工作状态31例(DDD 28例,VVI 3例);房性心律失常50例;室性心律失常1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长R-R间期3例。结论:起搏器植入后需定期随访,通过对其参数的测试、调整和优化,既能有效保障患者安全、延长起搏器电池寿命,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患者临床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的情况。 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就诊的11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接受心电图检查,并针对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结果经心电图检查后,118例患者中存在心电图异常的达到97例(82.20%),类似急性心肌梗死29例(24.58%);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病理性Q波、QRS波振幅增高等;治疗后有82例(84.54%)患者心电图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改变,临床需进行联合诊断,并加强心电图连续监测,提高诊断准确率,利于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3.
李彦 《心脏杂志》2018,30(5):538-541
目的 探讨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分析植入DDD型双腔起搏器的160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其中窦房结功能不良组80例,传导阻滞组80例,比较2组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的动态心电图表现、主要的工作模式、心室起搏情况、自身心律失常及起搏器所致的心律失常。 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与传导阻滞组起搏比例≥60%者均多于起搏比例<60%者(82%比18%、85%比1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房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1%比2%,P<0.01),而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工作模式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19%比50%,P<0.01);组间比较,双腔按需起搏工作模式检出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50%比48%)。窦房结功能不良组心室安全起搏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25%比12%,P<0.05),而心室起搏融合波的检出率则显著低于传导阻滞组(35%比51%,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及感知房性心动过速触发快速型心室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12%比2%,24%比11%,P<0.05),房性心动过速和频发房性早搏的检出率亦显著高于传导阻滞组(38%比18%,22%比4%,均P<0.05)。 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与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对应的主要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动态心电图的各种表现进行识别,全面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为起搏器的合理程控以及自身心律失常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Fifty patients, aged 23 to 88 years, with permanent rate-responsive dual chamber pacemakers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for 14.1 ± 11.4 (S.D.)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to assess the benefits and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this technique. In 12 patients the device replaced a ventricular demand pacemaker. Mino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mplantation occurred in one case. Atrial leads required repositioning because of increase in threshold and/or problems of sensing in five cases and ventricular leads in five. There were two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pacemaker-related arrhythmias necessitating reprogramming; one patient with pacemaker-mediated tachycardia and one with pacemaker autoinhibition. Seven patients have died; one suddenly and possibly related to a pacemaker-triggered arrhythmia. Of 43 living patients, five are now programmed to the ventricular demand mode; two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one with failed atrial lead repositioning, one with persistent sinus tachycardia, and one because of angina pectoris. Thirty-six of the 43 living patients are asymptomatic and a further six are symptomatically improved. All 12 patients changed from ventricular demand pacing have less symptoms. Rate-responsive dual chamber pacing is safe and appears to improve symptoms in most cases. Complications are infrequent and usually easily overcome. This mode of pac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ll patients with normal sinoatrial function in whom a permanent pacemaker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5.
寇锋军  郭英红  王婷 《心脏杂志》2014,26(2):200-202
目的:分析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在60岁以上老年心律失常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月,981例老年患者的DCG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结果,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DCG在心律失常方面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各种心律失常的总检出率DCG明显高于ECG;在各种心律失常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发生率为90.2%,其次为室性期前收缩,占77.3%。结论: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DCG优于ECG。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体表心电图P.R间期延长的诊断价值,分析P—R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和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心电图有P-R间期延长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动态心电图。分析P.R间期的变化及阵发性心房颤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4类心律失常。并且根据P—R间期延长程度分为3组,对比其与上述4类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动态心动图结果中伴发第二度I型房室阻滞2l例(23.33%)、房室结双径路传导17例(18.89%)、间歇性左右束支阻滞9例(10%)、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7.78%)。在所有的患者中,P.R间期延长伴发上述4类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0%。心电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50例,显著延长29例,过度延长11例。动态心动图结果中。P。R间期延长32例,显著延长38例,过度延长20例。结论P—R间期延长不应均视为良性和无须干预的心律失常,相反,需要进行进一步动态心动图监测及电生理检查和追踪观察,争取早期发现病变、消除病变,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起搏器的休息频率功能对房性心律失常的近期影响,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植入Identity Adx DDD 5286型双腔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39例。起搏器植入后不打开休息频率,保持起搏器出厂设置;术后3个月随访时程控为在双腔起搏模式下打开休息频率,共随访6个月。比较起搏器植入前后及打开心房滞后模式后心房起搏百分比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增加(U=4.19、4.28和4.39,均为P<0.05),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增加(χ2=4.57、4.61和4.96,均为P<0.05)。与未打开休息频率模式比较,打开后心房的起搏百分比明显降低[56%(40%73%)比84%(64%73%)比84%(64%97%),P=0.03];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性期前收缩次数和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阵数明显减少(P<0.01),相应的发作例数也减少(P<0.01)。结论休息频率模式可以减少心房起搏的比例,减少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打开休息频率模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