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乌梅丸出自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被认为是驱蛔要剂。厥阴病篇历来争议颇多,乌梅丸亦是如此。张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本文试从肝木、脾土角度出发,对乌梅丸是否为厥阴病的主方及蛔虫的生源进行阐释,同时对乌梅丸证的病机和其用药机理进行讨论。认为乌梅丸是厥阴主方,而蛔虫生于肝木,养于土湿。另一方面,乌梅丸证是由于木土不和而成,且乌梅丸作为理肝重剂,可用于调肝理脾治疗临床诸多疾病。  相似文献   

2.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乃仲景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代表方,该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当,疗效显著,是临床常用经方之一。本文就薯蓣丸对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作了系统论述,主要从中医基本理论、病机特点及组方思路等方面进行说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损害神经等组织的疾病,其病机复杂,病程缠绵,病位繁多,而薯蓣丸具有气血同调、散收相因、功专理脾的组方特点,其蜜丸、长期服用的剂型和服药法,符合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特点。本文通过对薯蓣丸的组方分析,为其治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清代以来,《汤头歌诀》、《医方集解》及现代通用的《方剂学》教材都将其列为"杀虫剂"驱虫剂"的首方。然而,乌梅丸的功效并不仅限于此,在临床上可广泛应用于呼吸、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的疾病。文章就乌梅丸治疗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肝脾肺脏腑相关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古代及现代中医对脾瘅的认识出发,总结笔者在临床中辨证使用经方治疗该类疾病的经验,分别选取了防己地黄汤、猪苓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等4个经典方剂治疗脾瘅病,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随诊时间最短15 d,最长3个月,已监测血糖未见异常,说明经方治疗脾瘅疗效肯定,为临床治疗脾瘅(糖尿病前期)开拓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总结陶夏平教授采用乌梅丸合痛泻要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陶师认为湿热内蕴、脾肾亏虚、肝脾不和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治以温清并用、调和肝脾,以乌梅丸合痛泻要方为基础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介绍胡学军教授运用加味桂枝茯苓丸从痰瘀论治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胡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病晚期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先为肺气虚,渐及脾肾心诸脏,标实多为痰瘀互结,故胡教授从痰瘀论治,拟方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肾气丸即<金匮要略>中的八味肾气丸,由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炮附子、桂枝组成,是张仲景治疗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专方.从肾气丸的药物组成看,它的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振奋肾气,不仅适用<金匮要略>中提到的肾系病证的治疗,而且也适用其他脏系疾病的治疗,如心系病的心悸、肺系病的气喘、脾系病的胃脘痛和肝系病的胁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金匮要略选读>中提到:"凡肺气肿、肝硬化腹水、肺原性心脏病、慢性肾炎、慢性尿路感染、前列腺肥大、尿崩症、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等病属于肾气不足者,皆可随证选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刘冬梅教授从肝脾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病机主要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以疏肝和胃降逆为治疗大法,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选用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益气运脾汤合通幽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社会调查发现,神志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西方医学治疗本病多使用抗抑郁类及镇静安眠类药物,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成瘾性、抗药性等)明显,大多数患者不能接受且不能遵医嘱长时间服药,故疗效欠佳。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名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乌梅丸治疗神志疾病效果明显,此文从乌梅丸的药物现代机制及厥阴病病机出发,对乌梅丸治疗神志疾病做系统的研究论述,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系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中医治疗本病具有一定优势。郭光业教授根据自己长期临床经验,对该病具有独到见解,认为该病病程长,用药复杂,最终往往形成一个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寒热错杂、错综复杂的病机变化。乌梅丸是治疗久痢的经方,其所治久痢形成的机理是肝脾虚弱,湿热下注,与UC病机相吻合。郭教授临床以乌梅丸为基础辨证加减治疗UC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郭亚雄主任医师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征及疾病的病因、病机,认为小儿杂症临证中多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以清上温下,温补脾肾为法,乌梅丸若投之得当,能在儿科杂症中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东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11,30(7):510-51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原主治蛔厥。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机特点,结合乌梅丸的药物配伍,对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此将乌梅丸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疗效,尤其当证属上热下寒、土木相克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仲景从疾病症状出发,紧扣病机,阴中求阳,"异病同治",运用肾气丸治疗疾病。就《金匮要略》中肾气丸治疗疾病范围及机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燕东  刘绍能 《北京中医》2011,(7):510-511
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之主方,原主治蛔厥。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的病机特点,结合乌梅丸的药物配伍,对乌梅丸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机理进行了探讨。据此将乌梅丸运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不错的疗效,尤其当证属上热下寒、土木相克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辨证使用妇科名方桂枝茯苓丸治疗血瘀、湿浊、痰结所引起的精浊病、精癃病、子痈病、阳痿病等常见男科疾病的经验。方法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使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上述疾病,从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观察疗效。结果本方治疗血瘀、湿浊、痰结所致男科病具有满意疗效。结论桂枝茯苓丸作为妇科代表方,依据辨证论治及异病同治原则,经探索移治于男科病,初步证明具有有效性及安全性,可考虑进一步探索中医妇科理法方药在男科病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中医理论探讨大肠息肉形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寒热错杂、寒多热少的基本病性,以及与肝、脾的关系,通过文献整理和归纳,对乌梅丸的用药、方证及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与总结,明确了乌梅丸作为《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代表方剂,又是典型寒热并用、肝脾同治的方剂,对大肠息肉的防治有积极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治疗虚劳病治思路独特,如调理阴阳、甘温扶阳、重视脾肾、扶正祛邪、缓中补虚、重视食疗等,所著《金匮要略》中龙骨牡蛎汤、天雄散、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八味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大黄鹰虫丸等八方治疗相关虚劳病症,蕴含着深刻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的思想,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之精髓。  相似文献   

18.
唇部疾病具有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的特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唇部”详述了唇风、唇疽、茧唇、反唇疔、锁口疔等5种唇部疾病,表现复杂多样,诊治难度较大,尤以唇风多见。5种唇部疾病病因病机有共性,亦有区别,病位主要在胃、脾、心,病因与热、火、风、毒相关,病机有胃经风火、脾胃积热、脾胃火毒、心脾火毒。同时,该书列举了双解通圣散、神授卫生汤、双解贵金丸、清凉甘露饮、凉膈散、加减八味丸等6首内服方,和离宫锭、蟾酥饼、陀僧膏、黄连膏等4首外用方用于治疗唇部疾病。本书治疗唇部疾病之辨治思路、选方用药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总结薛己在临证中应用八味丸的效案,探究《内科摘要》中八味丸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分析薛己诊疗思路对八味丸临床应用的影响。薛己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秉承历代医家学术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内科摘要》是其内科论治思想集大成之作。书中八味丸的应用不仅遥承古方经验,更能体现薛氏的用药特色,用以治疗脾肾病多获良效。薛己重视八味丸补脾益肾、引火归经、纳气归源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发热、痰喘、头晕、腹胀等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王祖龙教授应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病例、查阅文献等方法,对王师运用桂枝茯苓丸治疗"瘀结型"男科疾病的理、法、方、药进行总结。结果:王师认为"久病多瘀"是男科疾病迁延难愈的根本,在治疗男科疾病时,要紧抓"瘀结"之病机,强调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结论:王师主抓"瘀结"病机以治疗男科疾病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