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池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自编量表,对农村留守儿童442名和非留守儿童43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体验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消极情感体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时间、与外出父母交流频次、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兄弟姐妹个数、朋友个数等因素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较低,但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与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河南省农村地区留守小学生419名,抽取非留守小学生410名作为对照,运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自制的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对2组小学生进行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农村留守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外伤经历、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父母关心学习、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9个变量入选,除前3者外均为保护因素;与留守小学生相比,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2个变量未入选,但父母文化程度与自感压力3个变量入选方程。结论相对非留守小学生,与父母交流频率及沟通状况更影响留守小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卢芸  余应筠  朱焱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413-1415
2011年《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贵州省农村留守初中生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9.57%,明显高于全国的20.84%,留守儿童数量位列全国前十[1].留守初中生不仅面临与父母聚少离多、缺乏沟通的问题,而且正处于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可能存在逆反、情感冲动等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笔者于2012年10月对贵州省某县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旨在了解当地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家庭影响因素,为留守初中生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农村儿童性侵害发生状况及其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分析可能影响受害儿童家庭功能的因素,为该类人群的创伤后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北省汉川市和郧西县抽取1 666名农村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害儿童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175人(10.5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自尊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抽取长丰县农村地区2 917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自编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问卷(包括儿童自尊量表、家庭功能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等)进行调查。结果在2 917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1 694名,占58.1%。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仅在同时校正消极应对方式、家庭功能和社交焦虑3个变量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尊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协=3.94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高身高、学习成绩好、同伴关系亲密、多参加课外活动、父亲文化程度高、家庭功能与生活质量好、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和处于留守状况下的儿童自尊水平较高,而处于社交焦虑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儿童自尊水平较低。结论儿童自尊水平是多个生态子系统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有利于提高儿童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家庭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指导留守儿童健康饮食行为养成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在贵州和安徽选取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4个县,每个县里随机抽取农村户籍为主的小学各4所共16所,在每所小学五六年级随机抽取3个班2 371名儿童及其主要照料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蔬菜、水果、肉、蛋、奶、碳酸饮料、快餐等摄入频次,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从饮食摄入频率来看,每周能够摄入≥4次水果、蛋类、奶类的留守儿童分别为44.9%,35.1%,28.5%,非留守儿童分别为57.2%,38.5%,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53,10.45,46.67,P值均<0.05)。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庭亲密度、照料人饮食行为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7,0.49,P值均<0.05),父亲单方照料儿童与留守儿童饮食行为呈负相关(β=-1.21,P=0.03)。结论留守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家庭的亲密度、照料人身份和照料人的饮...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中学生应对方式家庭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及应对方式、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其影响,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安徽省某市方便抽取6所农村中学,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支持量表(PSS-Fa)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农村留守中学生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 214份。结果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总检出率为24.8%;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相关(P值均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家庭支持和主观支持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保护因素,而年龄、学习压力、消极应对是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是农业大省,努力促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是江西省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发展,江西省在“三农”工作中要大见成效,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其中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也不容忽视[1-2]。为了解江西省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此进行了专项调查,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利用某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寒假回家之机,采用问卷对学生家乡所在地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846份,有效回收率为92.3%。调查对象包括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  相似文献   

10.
探讨影响农村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相关家庭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自编式家庭一般情况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宿州市某镇4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家庭一般情况和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父母亲与子女分离情况,并由班主任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家庭经济水平、父母亲文化水平、父母是否外出务工过、外出务工累计时间和外出务工与子女联系频率等因素后,男生(OR=1.659,95% CI=1.249~2.204)、父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2.759,95%CI=1.413~5.387)、母亲外出务工过(OR=1.346,95%CI=1.051~ 1.724)、母亲外出务工时与孩子的联系频率较低(OR=1.700,95% CI=1.062~.2.721)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父亲文化程度和母亲外出务工行为对农村中学生成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通市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南通市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南通市2所幼儿园和1所小学2529名2~12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维生素A含量测定。结果儿童血清维生素A含量低于39.8μg/dL的占19.5%;血清维生素A缺乏在性别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年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父母文化程度与是否食用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以及维生素A制剂是其影响因素。结论采取干预措施防治儿童维生素A缺乏,尤其是亚临床缺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以Conn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809名农村学龄期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6%,男生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项因子的平均得分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平均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年级组得分较低。“留守儿童”心身障碍和焦虑因子平均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抚养儿童数少、儿童健康状况差、监护人经常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羞辱孩子等是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农村学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存在某些行为问题。应针对其不同特征采取适当的心理和社会干预措施,以提高农村学龄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合肥市部分儿童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合肥市儿童的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合肥市3所幼儿园和3所小学儿童进行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意义的影响因素。结果94.2%的儿童有吃零食的习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喜欢的零食种类基本相同,零食主要准备人是妈妈;儿童少年在家中、幼儿园/学校和其他场所吃零食前不洗手的比例分别为30.3%,45.4%和63.1%;儿童选择零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口味、包装、营养、卫生、奖品、品牌和广告;零食奖励、家中常备零食、零食的口味和包装是促进儿童少年零食行为的因素。结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儿童的零食行为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攻击性行为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攻击性行为分量表和自制的攻击性行为影响因素调查表,对湖北省黄冈市487名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总检出率为8.83%,男女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分别为10.32%和6.80%,不同性别、年龄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级攻击性行为检出率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的检出率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下降。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有玩具或图书数量多、睡前讲故事、单亲家庭,而喜欢玩仿制枪玩具、父母教育方法不一致、母子感情差、母亲孕期精神状态差等是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受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需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科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4.0”(PedsQLTM4.0)及自编“家庭环境调查表”,对广州市某小学一~六年级778名学生进行现况调查,采用协方差分析探讨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关系。结果学龄儿童躯体评分、心理评分及总评分依次为(89.0±12.3)分、(80.1±13.1)分和(82.3±11.9)分。在控制混杂因素的条件下,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很耐心”、“较耐心”组相比,“不大耐心”组在情感、社交和角色功能3个维度评分上降低了(4.81±1.5)~(12.22±2.0)分(P<0.05)。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及父母关系在上述3个维度有类似联系。结论父母对子女耐心教育及家庭内成员的交流有助于提高学龄儿童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小学生行为问题流行现状及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提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和自行设计的家庭环境调查表,对沈阳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1 060名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75%,男生行为问题检出率(13.35%)高于女生(7.99%),差异有显著性(P<0.01).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有关;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有关,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亲子关系等有关.结论儿童行为问题受家庭环境影响,其中教育态度、管教方式、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期望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结构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成都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及自制的影响因素调查表对656名8~13岁儿童进行调查,建构感觉统合失调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结果良好,能解释的变异为38%。影响因素按效应系数排序为:学校的影响(0.31)、行为问题(-0.30)、围生期因素(0.16)、父母文化(0.15)、性别(-0.08)和儿童年龄(0.07)。结论感觉统合失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受到结构方程模型较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明显相关的家庭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性评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技校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支持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杭州市某轻工技工学校一年级学生23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技校生积极应对方式低于常模,消极应对方式高于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积极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为EPQ-E、精神病性、EPQ-P、对支持的利用度;消极应对方式影响因素为敌对、EPQ-N、性别、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结论技校生有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对方式较多采用消极应对,受个性特点、社会支持、生活事件及心理健康影响有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因素对城市儿童不同饮料行为的影响,为改善儿童饮料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福建省4所小学一~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并使用累积比数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5%的城市儿童经常饮用含糖饮料,21.1%经常饮用牛奶。监护人的认知水平和家庭收入是影响儿童饮料行为的主要因素。结论福建省城市儿童不良饮料行为的发生率较高,监护人的认知水平与儿童饮料行为显著相关,而家庭收入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