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在主动脉病变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18年3月~2022年6月我科对15例主动脉病变采用胸骨上段J型或L型小切口,体外循环通过中心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建立,直视下完成主动脉成形或置换手术。结果 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升主动脉成形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术13例,同期行主动脉瓣成形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窦部置换+左、右冠脉移植术5例(Bentall手术4例,改良Cabrol手术1例),右半弓置换术1例,全弓置换+胸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孙氏手术)1例。手术时间225~365 min,(293.0±38.6)min;体外循环时间93~209 min,(149.1±36.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3~158 min,(100.8±32.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23 h,(11.7±5.5)h; ICU时间15~42 h,(29.3±8.8)h。术中出血量300~600 ml,(410.0±82.8)ml;术后3~4 d拔除引流管,(3.4±0.5)d;总引流量250~930 ml,(614.0±183.4)ml;总输血量600~120...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科各类经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经验,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入路主动脉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各类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术期数据及临床结果,共63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51例(81.0%),女12例;年龄(49....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共35例确诊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43.7±5.7)岁。经单一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浅低温下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并记录围手术期死亡比例、... 相似文献
4.
5.
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脏瓣膜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疾病患者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瓣膜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8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行心脏瓣膜手术,手术切口长8~10cm,上端起自胸骨角向下至第3或第4肋间后,向右侧锯开胸骨至肋间隙,使胸骨切口呈“”形。行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23例,二尖瓣置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2例,9例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46例经胸骨上段小切口顺利完成手术,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和1例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患者因胸骨上段小切口显露不满意,分别将原胸骨切口向下延长一个肋间后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为90~420ml(260±110ml),术中输血量为400~800ml(560.6±120.0ml)。结论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有安全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和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胸骨上段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采用胸骨上段上切口,部分劈开胸骨,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开放循环后心脏自动复跳9例,除颤复跳2例;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30-10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12h。无二次开胸止血和切口感染,切口均为1期愈。术后随访11例,随访时间6个月-2年,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主动脉机械瓣膜功能良好,1例患者出现切口疤痕轻度增生。结论 胸骨上段小切口径路可以很好地显露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瓣和升主动脉,可实施任何单纯主动脉瓣手术,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主动脉根部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 根据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程度及主动脉根部基础病变,对59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进行主动脉根部处理.Bentall手术31例,Wheat手术15例,David手术13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1.72%).术后一过性精神状态异常17例;术后感染2例,1例死亡;胸骨哆开1例;单侧下肢血供障碍1例,二期行股股分流术后恢复正常.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主动脉CT血管成像及心电图,均正常.随访2~54个月,4例死于非心源性疾病,余者正常.结论 根据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根部的程度及主动脉根部基础病变,制定相应处理方案,可显著提高手安全性并改善预后.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aortic root surgery in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operations.Methods From January 2005 to September 2010, the clinical data of 59 patients with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was analyzed. There were 43 men and 16 women , ranging in age from 21 to 74 years old, duration of disease varied from 16 hours to 27 days. Among the group, 31 complicated by aortic valve incompetence, 12 Marfan syndrome, 9 single lower limb blood supply dysfunction, 6 right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All cases received aortic root surgery under 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Bentall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in 31 patients, Wheat procedure in 15 patients and David procedure in 13 patients.Results The time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the group was 149 to 204 min with an average of ( 171 ± 19) min,and the cross clamp time was 81 to 122 min with an average of (104 ±13) min, and the arrest time was 30 to 47 min with an average of (39 ±7) min. There was 1 case of operative death, which was treated on an emergency basi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20 cases. 17 cases experienced temporary mental dysfunction, 2 cases were infected with MRS A, 1 of which died from MODS, 1 case of single lower limb blood supply dysfunction remained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and recovered by reoperation (bilateral femoral bypass operation) . All cases were reexamined before discharge, postoperative mean LVEF was (56. 3 ±3.4)% (ranged 51% -62%), aortic annular diameter varied from 22 mm to 27 mm, aortic sinus diameter range from 23 mm to 31mm. 51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a mean follow-up time of (24.9 ± 17.2) months (ranged 2-54 months). 54 patients of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survived well with normal lives and activities. Four non cardiac deaths, one was chronic renal failure, the others were brain hemorrhage. Conclusion Prognosis and operative security of Stanford A aortic dissection patients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dividualized aortic root surgery. 相似文献
9.
经胸骨小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胸骨小切口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与经传统切口手术的临床结果。方法1999年7月至2001年10月行。Bentall手术60例。采用胸骨小切口15例,传统胸骨正中切口45例。结果两组病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661)。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长于传统切口组(P=0.027,P=0.015)。小切口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输血量、未输库存血率、胸腔引流量及总住院时间均优于传统切口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经小切口的Bentall手术,不增加手术风险。胸骨上段小切口适用于Bentall手术及部分弓置换术,胸骨下段小切口适用于心脏巨大或同期行心内畸形的矫治者。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根部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及技术难度高,现阶段仍以传统的胸骨正中开胸方式为主。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瓣手术,但在主动脉根部疾病的手术较少应用。为探讨胸骨上段小切口应用于主动脉根部大血管的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应用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 相似文献
11.
12.
潘佳浩周文武周庆侯安兴陈飞伍明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3,(3):187-192
目的评价无名动脉插管作为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体外循环插管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孙氏手术的2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选及排除标准选取71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组32例,主动脉灌注插管位于无名动脉;对照组39例,主动脉灌注插管位于右侧腋动脉。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为(338.0±15.2)min vs.(373.1±14.3)min(P=0.001);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72 h内引流量以及72 h内红细胞输注量无差异(P>0.05)。观察组有2例(6.2%)二次开胸止血,均为近端吻合口少量渗血,与插管位置无关。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1例患者中,无30 d内死亡;术后脑卒中观察组有2例(6.2%),对照组有3例(7.7%),且两组各有1例患者因此出现术后右侧肢体活动障碍,经2个月左右康复治疗后均能扶拐行走。术后在出院前均复查主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未见插管处腋动脉、头臂干新发夹层或存在狭窄。结论无名动脉插管和腋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都是安全可行的,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总结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8月收治的 34例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应用 Bentall手术 19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 7例 ,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加主动脉瓣成形术 (Trusler's法 )5例 ,分别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及主动脉瓣置换术 (Wheat术 ) 2例 ,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 1例。结果 手术死亡 6例 ,死亡率 17.6 %。其中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 ,急性夹层动脉瘤死亡 3例。随访 2 0例 ,随访率 71.4 %。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平均 2 4 .7个月 ,1例术后 3个月猝死 (原因不明 ) ,1例术后 6个月死于心内膜炎。18例存活患者情况良好。 结论 应根据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及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保留主动脉瓣的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该病效果较好 ,准确可靠的吻合技术、保留瘤壁的完整性 ,将使手术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68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45例,慢性主动脉夹层23例。采用中低温体外循环53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脑保护11例,DHCA加选择性脑灌注4例。急诊手术39例(其中紧急手术19例),择期手术29例。术式为升主动脉置换术7例,升主动脉加右半弓置换术6例,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术3例,升主动脉加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置入术4例,Bentall手术34例,改良的Wheat术12例,同时行主动脉瓣成形术2例、二尖瓣成形1例。结果全组死亡5例(7%),其中急诊手术3例,急诊手术病死率8%(3/39);择期手术2例,择期手术病死率7%(2/29)。共随访58例,随访率92%(58/63),随访时间(37±22)个月(5~77个月),死亡4例,累积1,3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100%,95%和86%。结论StanfordA型夹层的手术方式应根据内膜破口位置决定,正确的手术指征、技巧和脑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孙京玮刘金成段维勋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23,(12):712-719
目的系统性比较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瓣膜保留手术中使用重塑(remodeling)和再植(reimplantation)两种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对照试验中心注册库(CENTRAL)数据库,查找有关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重塑和再植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相关结局指标通过Review Manager 5.3联合Stata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7项研究,共计356例患者。重塑手术与再植手术相比,术后Ⅱ或Ⅲ度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高(OR=5.56,95%CI:1.89~16.41,P<0.05)、术后5年再手术率高(OR=7.50,95%CI:2.11~26.65,P<0.05)、体外循环时间较短(MD=-20.81,95%CI:-35.08~6.54,P<0.05)、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MD=35.23,95%CI:21.21~49.26,P<0.05)。两组术后30天/住院病死率(OR=1.09,95%CI:0.56~2.13,P>0.05)、术后二次开胸止血(OR=2.91,95%CI:0.34~24.99,P>0.05)、术后1年再手术率(OR=1.22,95%CI:0.20~7.56,P>0.05)、术后5年病死率(OR=7.50,95%CI:2.11~26.65,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重塑手术相较于再植手术,术后Ⅱ或Ⅲ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率较大及术后5年再手术率发生率较高、体外循环时间较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对较长。使用重塑和再植技术在术后住院/30天病死率、术后二次开胸手术、术后1年再手术率及晚期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根据主动脉根部的实际情况及术者经验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采用三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治疗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三分支覆膜支架行主动脉弓重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入 2009 年 3 月至 2014 年 6 月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应用三分支覆膜支架治疗的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17 例,其中男 11 例、女 6 例,年龄 35~72 岁。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 CT 随访结果。结果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 1 例。术后不同随访时间 64 排 CT 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支架打开完全,无扭曲及内漏发生。主动脉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3 个月后随访观察到有 8 例假腔血栓形成闭塞,6 个月后随访观察到所有患者假腔全部血栓闭塞。3 年后随访观察到支架稳定,未发生支架扭曲、变形或者断裂情况,假腔消失。结论三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治疗 A 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发生和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01—2016-10间收治的7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2.6%的患者患有高血压病。致病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仅次于高血压,所占比例分别为57.3%、46.7%。(2)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26.27±29.8)min,麻醉时间为(9.46±1.5)h,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3.89±168.23)h、(8.65±8.09)d、(27.48±14.93)d。(3)术后死亡7例(9.3%):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1例死于脑卒中。结论高血压、吸烟、饮酒是A型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多器官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是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控制以上危险因素,可降低A型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不同主动脉断端加固方法在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共有95例主动脉夹层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主动脉断端的加固方法不同,将其中72例患者(23例Bentall手术患者未纳入本研究)分为3组,A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48.67±9.23)岁,其中主动脉壁内外均使用毛毡条行“三明治”加固;B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48.00±9.17)岁,仅主动脉内膜内侧使用心包条加固;C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年龄(49.20±8.57)岁,主动脉断端不进行任何加固,与人工血管直接吻合。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转归情况。结果术后住院死亡8例[其中A组1例(4.35%,1/23),C组7例(18.42%,7/38)],住院死亡率11.11%。1例(A组)死于创面广泛渗血,最后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均为C组)死于术后针眼、吻合口广泛渗血,循环不能维持;4例(均为C组)术后三尖瓣重度反流,继发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肾功能衰竭5例,呼吸功能不全7例,严重脑梗死致偏瘫1例,轻瘫3例,延迟苏醒2例,下肢缺血坏死1例。术后胸腔引流量C组最多,A组胸腔引流量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64例,随访时间1~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5例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只有1例定期行血液透析治疗,其余4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1例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可以拄拐行走;3例轻瘫患者肢体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主动脉夹层断端的吻合质量异常重要,术中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加固方式;使用毛毡条行“三明治”加固可以减少吻合口渗血,预防吻合口撕裂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术后死亡率;若主动脉夹层剥离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应用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单中心治疗方法。方法 2017年3月—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27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涉及主动脉弓部的手术147例,男126例、女21例。其中106例接受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全弓置换组),41例采用一站式复合全弓Ⅱ型杂交手术(复合全弓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探讨杂交手术是否真正简化了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手术。结果 两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弓置换组死亡率与复合全弓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输血量[(6.74±7.35)U vs.(4.65±6.87)U,P<0.05]、术后呼吸功能不全[16(15.09%)vs. 2(4.88%),P<0.05]、卒中[3(2.83%)vs.0,P<0.05]、截瘫[2(1.89%)vs. 0,P<0.05]发生率等方面,复合全弓组均明显优于全弓置换组。复合全弓组手术总时间并未缩短,但在体外循环时间[(175.5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