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病变行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6年4月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14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0.21±4.23)个月,将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丢失≥2 mm定义为融合器下沉,设为下沉组,共40例;2 mm设为正常组,共104例。调查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相关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44例患者行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40例,下沉率27.7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和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性前凸角、责任椎间隙、合并骨质疏松、年龄、性别等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间隙高度(OR=2.452)、术后椎间隙高度(OR=2.498)、术后节段性前凸角(OR=2.611)、责任椎间隙L5-S1(OR=2.351)、合并骨质疏松(OR=2.176),均是腰椎退行性病变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率较高,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性前凸角、责任椎间隙L5-S1、合并骨质疏松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中融合器位置对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接受L_4/L_5单节段TLIF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即刻CT平扫上融合器与L_5椎体上终板的相对位置,将患者分为中央组(37例)与边缘组(4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中央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较术后即刻均有明显丢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边缘组患者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显著高于中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共18例发生融合器沉降,中央组12例(32.4%),1例重度沉降,11例轻度沉降;边缘组6例(13.0%)均为轻度沉降,2组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LIF中融合器位于终板中央区域会增加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术中置入融合器时应放置于终板边缘区域,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椎体终板形态对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8月接受TLIF治疗的75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矢状面MRI椎体终板形态分为规则组54例(A组)和不规则组21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腰椎前凸角及腰椎局部前凸角),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采用腰痛和下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0 ~ 3.9(2.7±0.7)年。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矫正丢失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椎间孔高度和腰椎前凸角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ODI及腰痛、下肢痛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B组腰痛VAS评分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16例(21.3%)患者发生融合器沉降,A组7例(13.0%),B组9例(42.9%);其中重度沉降3例,A组1例,B组2例。结论终板形态不规则患者TLIF术后融合器沉降发生率显著高于终板形态规则患者,且术后易发生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的矫正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建模,探讨Cage高度、Cage位置和骨质量对TLIF手术节段的终板-融合器交界处应力和节段性腰椎前凸(segmental lumbar lordosis,SLL)的影响.方法 基于既往研究的脊柱有限元模型相关经验,本研究建立L4-5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椎间隙准备、植入融合器及后方固定等的TLIF...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术后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程度沉降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病程)及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单侧/双侧减压、传统/皮质骨螺钉(CBT)置钉、手术节段等],收集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影像学资料,评估腰椎骨密度(BMD)、融合器沉降度、腰椎退变等级、终板改变Modic分型,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节段性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和骶骨倾斜角等,并依据融合器沉降度分为轻度沉降组(沉降≤1mm)、中度沉降组(1mm沉降3mm)和重度沉降组(沉降≥3mm),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法统计分析融合器沉降度相关的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86例行单节段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其中16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26个月(21.9±4.8个月),融合器重度、中度、轻度沉降分别为46例、64例、52例,三组术后腰椎JOA评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38±18.20)%vs (63.74±22.76)%vs (59.90±25.0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三组间腰椎BMD T值、Modic分型、椎间隙高度矫正值、手术节段前凸角矫正值、CBT置钉法为影响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相关因素(P0.05),其余因素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矫正值(OR=1.902,95%CI=1.323~2.509)、节段性前凸角矫正值(OR=1.605,95%CI=1.207~2.367)为融合器沉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腰椎JOA评分改善率与融合器沉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354,P=0.435);腰痛VAS评分与融合器沉降度呈弱相关(r=0.434,P0.05)。结论: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融合术后易发生融合器沉降,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矫正值和前凸角矫正值是融合器沉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过度撑开椎间隙、过度矫正节段性前凸会增加融合器沉降程度,融合器沉降程度与术后腰痛程度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SA-OLIF手术治疗的8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状况、激素使用情况、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和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数、融合器高度],在腰椎正侧位及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手术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计算矫正值。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及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患者术后1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将患者分为两组:DH丢失值≥2mm为下沉组(17例);DH丢失值<2mm为未下沉组(72例)。对可能影响融合器下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OLIF术后患者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骨质疏松、融合器高度、术后1周DH、矫正DH等资料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9,95%CI:1.807,4.979)、合并骨质疏松(OR=3.753,95%CI:1.926,15.210)、术后1周DH(OR=2.777,95%CI:1.155,3.903)、矫正DH(OR=1.965,95%CI:1.523,4.334)为腰椎退行性变行SA-OLIF手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VAS评分及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骨质疏松严重、术中矫正DH大会增加融合器下沉风险;融合器下沉对SA-OLIF术后1年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应用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对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通过测量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腰椎曲线指数、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ard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等,评价手术疗效。结果除了Tailard指数,其余影像学观察指标术后1周、术后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在腰痛、腿痛,术前、术后1周、术后2个月三者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67)。根据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评估临床效果,疗效优良率达9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n-HA/PA66复合材料融合器可有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防止椎间高度塌陷下沉、解除神经根受压,是一种疗效理想的椎间融合器材料。  相似文献   

8.
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2004年8月至2007年2月应用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患者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4~65岁,平均53岁。将19例使用cage融合器患者分为A组,20例采用自体骨为B组。采用Nakai评分标准评价治疗效果。通过腰椎侧位片测量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椎间隙高度,判断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12~28个月。A组优9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4.21%。B组优10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两组间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方差分析,P〉0.05)。椎体滑移距离、腰椎生理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术前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5~11个月植骨均融合,平均7.3个月。内固定材料无松动、断裂,Cage融合器位置及形态正常。结论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及改善相关功能障碍,提高脊柱的融合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一种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骨质疏松症患者后路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器(cage)下沉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因腰椎退行性疾病接受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骨质疏松症患者59例,随访至少6个月。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最低T值、L1椎体CT值、椎间融合节段、cage高度、术后6个月cage下沉率和植骨融合率。本研究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T值≤-2.5或L1椎体CT值≤110 HU,L1椎体CT值≤80 HU记为重度骨质疏松。术后即刻X线中cage下沉>2 mm定义为终板损伤。术后6个月下沉>2 mm记为下沉,下沉>4 mm记为重度下沉。腰椎X线检查提示无椎间不稳且腰椎CT提示融合节段终板间连续植骨块形成记为融合。结果:术后6个月,以患者统计,cage下沉率71.2%(42/59),重度下沉率37.3%(22/59)。重度下沉组与非重度下沉组相比,L1椎体CT值更低[(80.6±23.3)HU vs.(94.0±24.8)HU,P=0.044],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90个椎间融合节段,以融合节段统计,重度下沉节段的cage高度更大[(12.2±2.0)mm v...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是临床首选的融合材料。其促植骨融合能力有限,且价格昂贵。一种新型聚氨基酸/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PAA/n-HA/CS)椎间融合器的早期临床效果良好。目的:评价PAA/n-HA/CS融合器行TLIF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14年3月至9月在我科接受单节段TLIF治疗的3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植入PAA/n-HA/CS融合器,对照组植入PEEK融合器。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1年失访,其余患者均获36个月随访。试验组:男10例,女9例;年龄28~70岁,平均48.6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4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5例;手术节段:L4-L5 9例,L5-S1 10例。对照组:男3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48.0岁。其中腰椎滑脱症6例,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3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复发1例;病变节段:L4-L5 5例,L5-S1 5例。术前及术后随访均行X线及三维CT检查,测量患者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前凸曲度评价手术效果,观察植骨融合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腰痛评分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曲度及ODI评分等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各时间点,两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和36个月,试验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5%、100%,对照组分别为90%、100%。两组植骨融合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A/n-HA/CS融合器能够有效恢复并维持融合节段的生理高度及曲度,显著促进植骨融合,其应用于经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中期随访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病变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格  许建中 《中国骨伤》2006,19(1):16-19
目的:分析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患者的疗效,评价腰椎融合器在治疗退行性病变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相对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腰椎曲线指数、节段前凸角、全腰椎前凸角等影像学检查指标及Greenough临床疗效标准,对80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椎退行性变的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对比分析术前术后及随访结果,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相对椎间隙高度平均为0·69(0·62~0·76),术后平均为1·24(1·14~1·34);Taillard指数术前平均为0·32(0·24~0·40),术后平均为0·03(0·02~0·04),手术疗效良好率达到91%。术后出现1例融合失败,发生率为1%。结论:腰融合器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应用时应掌握其准确的适应证和植入技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术后前凸矫正的影像学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TLIF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37例,通过术前和术后X线片记录患者术前腰椎前凸角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数据,观察患者术后的前凸矫正度数,并将之分为A组(≥5°)和B组(<5°)组,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与术后前凸矫正相关的的影像学影响因素。结果 137例患者术后平均前凸矫正度数为(3.1±3.4)°。A、B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组椎间盘真空征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节段性前凸角、节段性椎间盘角显著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腰椎前凸角、椎间盘间隙高度(前缘、后缘)、节段平移、滑移分度、Meyerding分级Ⅱ级等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仅节段性前凸角≥17°是术后前凸矫正<5°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节...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国内外公认椎体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但椎间融合器的应用尚存争议。目的:比较同一患者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PLIF治疗不同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两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61例,两个病变节段分别应用自体骨植骨和椎间融合器行腰椎后路PLIF。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的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功能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临床疗效评估;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进行影像学疗效评估;Suk法进行椎间融合评估;测量比较各节段的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47个月,平均28.4个月。JOA评分治疗改善优良率为91.8%,术后JOA评分、ODI、VAS、Tailland指数、Boxal指数、滑脱角、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且末次随访无丢失(P〉0.05)。应用自体骨植骨的融合时间为(8.8±3.4)个月,融合率为93.4%;应用椎间融合器的融合时间为(9.4±2.9)个月,融合率为95.1%,两种椎间融合方式的融合时间及融合率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两种椎间融合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腰椎间隙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体骨植骨椎间融合方式末次随访的椎间隙前缘高度、平均高度及椎间孔高度与术后比较丢失明显(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均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而椎间融合器在维持椎间高度方面表现优异,其联合前方自体骨植骨可以作为PLIF的理想椎间融合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双枚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PLIF术中置入融合器数量的不同分为双枚组(30例)和单枚组(30例)。比较两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椎间隙高度、腰椎局部前凸角、椎间融合及融合器沉降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两组术后7 d、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单枚组较术后7 d均有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较术后7 d均无明显丢失(P>0.05),双枚组均显著优于单枚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单枚组低于双枚组(P<0.05),融合器沉降率单枚组高于双枚组(P<0.05)。结论 双枚融合器行P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术后融合器的沉降发生率,提高椎间融合率,良好维持术后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局部前凸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5月在本院接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简称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238例患者的完整病历及影像学资料,共280个节段,278枚椎间融合器(Cage)。患者年龄42~76岁,平均56.9岁;平均手术节段1.4个(1~4个);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20.3个月。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突然的腰痛和下肢症状决定非手术治疗或行翻修手术。结果本研究组中Cage后移7例,Cage7枚,均发生在L4/L5节段。Cage后移发生在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7例患者均未因Cage后移出现腰痛或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未行翻修手术。结论 Cage后移的危险因素有使用Cage型号过小、Cage无角度、直线型终板、术前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过大及合并退行性侧凸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50-1755
[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著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著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  相似文献   

17.
椎间融合器植入与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植入术与单纯椎间植骨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患对椎间隙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24例共35个腰椎节段接受椎间融合手术,其中18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单纯椎间植骨;17个间隙实施椎间盘摘除后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共置入融合器26枚(双枚植入9例,单枚植入8例)。摄X线片测量施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访18~24个月,单纯植骨组椎间隙高度丢失主要出现在术后3~6个月,丢失率为24.80%;而椎间融合器组的椎间隙高度早期丢失较少,丢失率为18.65%。结论单纯椎间植骨和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各有特点,前者手术费用低,但患者下地负重时间较迟,在术后近期应加强保护,以减少椎间隙高度的丢失;后者术后即刻稳定性好,可以早期下地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应该慎重选择,必要时在积极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上选择大接触面的低应力融合器,以降低应力集中引起的迟发性融合器下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 62例于我院接受单节段手术治疗的部分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其中接受PLIF手术患者34例,接受TLIF手术患者2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植骨融合率。手术效果按照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PLIF组与TILF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时间和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和TILF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5%(9/34)和14.3%(4/28),TLIF组低于PILF组(P0.01)。PLIF组和TILF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PILF组术后1个月内腰痛VAS评分高于TLIF组。PLIF组和TILF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1.8%和87.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PLIF与TILF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均可取得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但TLIF创伤小、出血少、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DL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TLIF治疗DLS患者32例。手术前后采用Denis疼痛与工作量表评估临床疗效;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并行影像学评估;采用Macnab标准综合评定优良率。结果 32例均获随访,时间2~4(2.8±0.2)年。术后Denis疼痛与工作量表分布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2~3 d、3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椎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腰椎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影像学检查见椎间及后侧植骨区成熟骨桥生长。Macnab评定:优14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93.8%。结论改良TLIF治疗DLS具有创伤小,能提供理想的复位、满意的临床疗效和融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行TLIF,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背、下肢疼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凸角以及活动度,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或内固定装置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出现3例神经根牵拉伤,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5年随访时腰背、下肢VAS、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5年的ODI、VAS、椎间高度、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固定节段的椎间高度与稳定性,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