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比较改良PLIF手术和传统PLIF手术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差异,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对预防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意义。[方法]选取本科2010年3月2012年10月间分别行传统PLIF手术和改良PLIF手术的患者(传统组78例,改良组80例),随访122012年10月间分别行传统PLIF手术和改良PLIF手术的患者(传统组78例,改良组80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选取X线评价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差异,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功能指数较术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组9例出现影像学退变(退变率为11.3%)、3例症状学退变(退变率为3.8%),传统组32例出现影像学退变(退变率为41.0%)、11例症状学退变(退变率为14.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退变与临床疗效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只有症状学退变与临床疗效相关(P<0.05)。[结论]保留邻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改良PLIF手术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率明显降低,后方韧带复合体在防止邻近节段退变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脊柱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然而术后长期随访并发症也日益引起脊柱外科医师的关注,尤其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因其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正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从ASD发生的机制,影响ASD的因素,ASD的治疗策略,ASD的预防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CD  Yu ZR  Liu XY  Li 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46-248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33例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的病例进行随访研究,观察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发生年龄、部位、影像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对是否“悬浮固定”、内固定融合范围、不同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进行对比。结果33例患者随访34~82个月,平均4年7个月。发现影像学上有退变表现10例(占30.3%),10例中有9例退变发生在头侧节段。发生邻近节段退变以60岁以上患者为主。是否进行“悬浮固定”对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多节段融合术后较单节段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有增多的趋势。L2/L3作为邻近节段时退变风险较高,而L5/L1,作为邻近节段退变风险较低。结论头侧邻近节段较尾侧节段更容易发生退变。如果L2/L3可能作为邻近节段,术前有退变表现,术中需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而如果L5/S1在术前没有明显退变证据,则不需要将其进行固定融合。腰椎内固定融合时,尽量避免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4.
腰椎融合术主要用于治疗腰椎滑脱症或不稳定、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术后邻近节段退变越来越引起临床上广泛关注.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中女性、绝经、高龄、术前邻近节段已存在退变可增加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手术融合长度、融合方式、融合平面、脊柱矢状位平衡、椎间隙过度牵开等可影响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合理选择非融合技术、合理应用融合方式及手术入路、重建脊柱生理前凸及腰骶-骨盆参数等有助于预防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该文就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相关概念、发生率、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斜前方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1-2020-04间佛山健翔医院收治的31例腰椎融合术后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例,女13例;年龄46~73岁,平均57.68岁.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滑脱症7例.L3~419...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滑脱症曾行后路减压、植骨及椎弓根内固定术,术后12~132个月(平均41.6个月)出现新的腰腿痛症状的病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与术前资料比较,并行手术治疗.结果:X线片显示融合的上方(1个节段7例,2个节段1例)或下方(1个节段2例)邻近节段出现了退变,首次术前及术后上述邻近节段均未见退变征象.8例MRI显示邻近节段出现了新的椎管狭窄,且有明显的神经压迫.采用后路术式,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经7~36个月平均12.1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0%.结论: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是术后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的原因.对于有明显神经压迫者,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探讨多裂肌损伤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提取1名健康成年人的腰骶椎CT图像数据,建立L1~L5和骶椎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通过建立参考点并设置载荷方向和大小模拟多裂肌的作用,得到正常生理模型(normal model,NM),并分别建立L4/5后路融合模型(posterior fusion model,PFM)、多裂肌离断模型(multifidus severed model,MSM)、L4/5后路融合同时离断近端多裂肌模型(posterior fusion and multifidus severed model,PFMSM)。在NM的L1上终板调整多裂肌肌力和外部载荷,施加7.5N·m力矩载荷分别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记录这四种运动工况下L1上终板的转动角度分别为18.8°、14.4°、15.4°和12.5°,其余三种模型以此参照在L1上终板施加不同力矩载荷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运动达到相同转动角度,分析各模型的多裂肌肌力及总做功情况、上下邻近节段(L3/4、L5/S1)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相似文献   

8.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及其机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1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趋成熟,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更为突出,故引起人们的重视。1988年,Lee〔1〕首先报告了一组因下腰痛和/或腰骶部间盘突出而行腰椎融合术的病例,经平均8.5...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斜外侧腰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一2019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采用0LIF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74±1.63)个月。术后(12.66±3.64)周患者恢复完全负重活动。随访期间,患者术后疼痛逐步减缓,功能逐步改善。与术前相比较,末次随访时VAS和0D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腰椎前凸角(LL)显著增加(P<0.05),而侧凸Cobb角显著减少(P<0.05)。至末次随访时,50例患者再次手术椎间隙均达到骨性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下沉。[结论]采用0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改良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CLIF)在腰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ve disease, A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6月~2019年6月采用CLIF手术治疗的37例腰椎ASD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例,女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 SL)、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面积均获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周相比,患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指数均进一步改善(P<0.05),但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也有所丢失(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指数进一步改善(P<0.05)。结论 采用CLIF手术治疗腰椎ASD临床效果显著,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可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退变性腰椎滑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远期退变情况.方法 分析6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融合术后5~9年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单节段融合37例,多节段融合25例,根据Pfirrmann系统对融合的邻近节段椎间盘进行退变分级,对单节段和多节段融合的邻近节段、融合的近侧和远侧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及JOA评分进行比较和统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间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后路腰椎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54例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导致融合邻近节段退化(ASDet)发生的概率、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对近3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关于腰椎融合术导致邻近节段退化的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结果共搜索到301篇相关文献,筛选出30篇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本研究发现ASDet发病率波动在6.3%~100%,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病率波动范围8%~100%,邻近节段疾病(ASDis)发病率波动范围6.3%~27.4%。ASDeg平均发病率高于ASDis,P=6.751×10-7(P<0.05)。多种影响因素参与ASDet的发生。结论 ASDet、ASDeg、ASDis发病率差异较大。目前ASDet发生的机制仍不明,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与手术引起的邻近节段生物力学机制改变有关。年龄大于60岁、使用内固定器械、损伤上方小关节、改变腰椎前凸和骶倾角、破坏腰椎后方组织结构、已绝经妇女是邻近节段退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然而长节段融合是否导致ASDet的发病率增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facet joint,FJ)退变的影像学特征,探讨PLIF对融合邻近节段FJ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4年1月采用单节段PLIF或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共84例,其中PLIF组(A组)44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40个关节突关节;髓核摘除组(B组)40例,手术邻近节段共122个关节突关节。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退变发生率,依据Weishaupt分级系统对FJ进行分级,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病变邻近节段FJ的退变程度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比、年龄、随访时间及手术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J退变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骨赘形成、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软骨下囊肿、关节突关节对位不良、关节突关节空气征、关节突关节积液、关节突再塑形以及关节突关节融合。A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2.9%、31.4%,术后为75.7%、62.1%;B组术前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发生率分别为51.6%、30.3%,术后为63.9%、50%。两组患者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的侵蚀术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两组发生率均较术前显著性增加(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Weishaupt分级,A组140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3个,1级95个,2级34个,3级8个,退变发生率为97.9%;术后0级1个,1级49个,2级59个,3级31个,退变发生率为99.3%;B组122个关节突关节中,术前0级4个,1级82个,2级30个,3级6个,退变发生率为96.7%;术后0级2个,1级60个,2级39个,3级21个,退变发生率为98.4%,两组手术前后退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行平均分差检验,两组患者组内手术前后对比,术后退变程度加重,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A组术前FJ退变程度与B组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术后FJ退变程度评分较B组术后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单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能会加速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以关节间隙狭窄和软骨下骨的侵蚀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采用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患者62例。采用OLIF治疗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39~74岁,平均58.2±14.5岁;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1~70岁,平均56.6±11.7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患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测量腰椎正侧位X线片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IDH)、椎间孔高度(IFH)、椎间孔面积(IFA)改变情况比较影像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18.4±8.2个月(8~36个月)。OLIF组术中出血量129.2±15.2ml,手术时间81.2±17.4min;PLIF组术中出血量205.6±23.8ml,手术时间127.8±26.2min,OLIF组均较PLIF组显著降低(P0.05)。OLIF组未发生血管、神经、腹膜、脏器损伤等术中并发症,PLIF组出现3例术中硬膜囊破裂,行术中硬膜囊修补术,其中2例出现术后脑脊液漏。O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39±0.82分、1.43±0.58分、(20.61±4.2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97±0.66分、1.22±0.75分、(13.47±4.56)%。PLIF组术后3个月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2.75±1.28分、1.54±0.79分、(21.88±5.94)%;末次随访时腰痛、患肢痛VAS评分、ODI为1.60±1.14分、1.61±1.15分、(15.12±4.71)%。两组术后VAS评分与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O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10.54±0.88mm、20.86±2.67mm、206.24±11.45mm2;PLIF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分别为8.52±1.27mm、23.18±2.26mm、227.74±12.89mm2。两组末次随访时IDH、IFH、IFA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OLIF和PLIF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临床疗效一致,但OLIF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比较3节段以下和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病人的融合率及临床疗效,以确定多节段腰椎融合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两组因退行性腰椎病变而接受融合醉的病人(第1组为3节段以下;第2组为3节段及3节段以上),通过动力X线侧位片、病历复习、病人回访及信访评价融合率和临床疗效。结果:第1线及第2组的融合率分别是96%和78%,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是89%和63%。而第2组病人中50岁以下年龄组融合率是87%,临床疗效优良率是87%。结论:3节段及3节段以上腰椎融合术融合率低且临床疗效不佳。术前全面仔细的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融合节段的正确和慎重选择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多节段融合术尤其在高龄病人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疾病(ASD)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自2002-01—2008-05行腰椎后路手术的4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进行中远期随访,分析性别、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椎板切除、悬浮固定对ASD再手术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492例均获得随访48~136个月,平均84.2个月。24例出现ASD,需再次手术,ASD发生率为4.8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融合术式对ASD再手术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32)、融合术式(P=0.021)是ASD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及PLIF术后患者更易发生ASD,临床医师在选择首次融合术式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进行系统评价.[方法]按照Coe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年8月)、EMBASE(1974~2010年8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8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8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8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8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所有临床试验,由2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试验,4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对功能洲练(保守治疗)来说腰椎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椎问盘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c degeneration,ASD)的概率增高[RR=0.63,95%CI(0.52,0.78)P<0.000 1];腰椎融合术中椎板切除后ASD发生率比不行椎板切除的高[RR=3.74,95%CI(0.99,14.18)P=0.05];腰椎融合术前存在ASD比术前无ASD在术后发生ASD的概率高[RR=3.13,95%CI(1.20,8.15)P=0.02];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生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结论]腰椎融合术能增加术后ASD的发生率,与椎板切除和术前就存在ASD有关,但与是否有内固定和融合节段的多少无关.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邻近节段退变对腰椎融合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邻近节段退变对腰椎融合术预后的影响。方法从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108例患者行腰椎融合术,并至少随访18个月。患者分为三组:A组融合1个节段,B组融合2个节段,C组融合3个以上节段。依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级量表评估术前、术后及最终影像学上的退变。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邻近节段退变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三组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A组12.5%(7/56),B组16.1%(5/31),C组14.3%(3/21)。其中退变程度为Ⅱ度以上的发生率分别为:A组0(0/7),B组80%(4/5),C组66.6%(2/3)。3个组的临床预后变化分别为:A组0级4例,1级3例;B组1级1例,2级3例,3级1例;c组1级1例,2级2例。分析证明邻近节段退变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P〈o.05)。结论邻近节段退变对腰椎融合术预后有明显影响,特别是多节段融合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腰椎融合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关于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概念、发生率、相关影响因素和预防等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ASD的概念包括影像学ASD和临床症状ASD,腰椎融合术后影像学ASD发生率可达8%~100%,临床症状ASD发生率为5.2%~18.5%。ASD的发生与个体因素(年龄、性别、术前情况等)和手术因素(融合节段长短、融合术式、内固定使用、矢状面平衡、椎间隙过度撑开等)相关。术中减少融合节段、维持矢状面平衡以及非融合技术的应用可预防ASD的发生。结论腰椎融合术后ASD发生率增高。非融合技术的应用降低了ASD的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长期效果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