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下腰椎(L3~S1)终板矢状面形态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7月就诊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无明确腰椎疾病的志愿者。共纳入LDH患者141例,其中男61例,女80例,年龄61.6±10.1岁(41~7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3±3.4(18.3~33.2)。对照组纳入志愿者109例,其中男47名,女62名,年龄55.4±12.2岁(40~87岁), BMI为25.3±3.6 (17.6~32.5)。在腰椎CT正中矢状面重建图像上测量LDH患者椎间盘突出节段的终板形态和志愿者腰椎L3下终板至S1上终板的终板形态学参数,包括终板屈曲深度(ECD)、矢状面屈曲角(SCA)和终板屈曲顶点位置(ECA);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在MRI上通过Pfirrmann分级进行评估。应用t检验比较LDH组与对照组终板矢状面形态学参数;选择L4/5和L5/S1两节段中相同退变程度(PfirrmannⅢ级,PfirrmannⅣ级)的椎间盘,比较LDH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的终板矢状面形态。将LDH组患者和对照组志愿者终板数据合并后按照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PfirrmannⅡ级~PfirrmannⅤ级),应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终板形态参数的组间差异。结果:LDH组各节段终板EC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4上终板P=0.016,其余终板P0.01),SC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除L3下终板外(P=0.014),所有节段终板ECA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4/5和L5/S1节段中PfirrmannⅢ级和Ⅳ级椎间盘终板,相同节段和退变分级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LDH组终板ECD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SCA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ECA未出现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终板形态参数组间比较显示,随着椎间盘退变进展,各节段ECD降低(P0.01),SCA增大(P0.01),ECA未出现一致的组间变化趋势。结论:LDH患者相比对照组志愿者,其下腰椎终板矢状面屈曲程度较低,退变程度较高的椎间盘其终板屈曲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椎间盘及相邻椎间盘的术前MRI表现,评估其退变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脊柱骨科已行手术治疗的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3~79岁(51.68±5.60岁),将所有患者以10年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100个;L5/S1节段50个,其相邻椎间盘50个。观察术前腰椎MRI,椎间盘采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软骨终板形态以Pappou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年龄段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邻椎间盘与退变椎间盘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相邻椎间盘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各年龄段L4/5、L5/S1突出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均在Ⅲ级以上、Pappou分级均在Ⅱ级以上,各年龄段间椎间盘退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各年龄段间软骨终板退变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年龄段间突出椎间盘发生在L4/5、L5/S1的上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位相邻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结果各年龄段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邻的L3/4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的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696,P=0.000),相邻L5/S1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4/5椎间盘Pfirrmann分级间无相关性(r=0.214,P=0.136);相邻的L3/4、L5/S1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出的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均有相关性(r=0.467,P=0.001;r=0.380,P=0.007)。相邻L4/5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与突出L5/S1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有相关性(r=0.549,P=0.000);相邻L4/5椎间盘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与突出L5/S1椎间盘的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有相关性(r=0.684,P=0.001)。L4/5椎间盘突出的相邻L3/4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和软骨终板形态Pappou分级评分分别为3.26±0.87分、1.54±0.50分,均高于相邻L5/S1椎间盘的2.96±0.59分、1.23±0.49分(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节段的相邻椎间盘及软骨终板的退变与年龄及突出椎间盘退变程度关系密切,且相邻上位椎间盘较下位椎间盘退变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后路单节段钛网重建术对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 20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单侧椎体次全切除、脊髓270°减压、钛网植骨重建前中柱及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后路重建术。1年后取出钉棒内固定并继续随访1~3年。末次随访通过动力位X线片、MRI评估邻近节段椎间盘变化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患者钛网均无松动。有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塌陷,Cobb角有所丢失。所有患者远端椎间盘有不同程度退变,椎间隙未见明显变窄,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Ⅰ级退变13例,Ⅱ级退变5例,Ⅲ级退变1例,Ⅳ级退变1例。结论后路单节段固定钛网重建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终板骨折及椎间盘退变对胸腰椎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依据术前X线片、CT扫描+三维重建诊断分为观察组(有终板骨折,48例)和对照组(无终板骨折,50例)。统计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及VAS评分。结果创伤性终板骨折患者末次随访时的ODI及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间盘退变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终板骨折会引起椎间盘退变并影响脊柱骨折手术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章宏  王玲  王星 《颈腰痛杂志》2023,(5):874-876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下小关节积液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11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男42例,女70例,年龄(61.33±5.93)岁;均为L4-5滑脱。收集患者影像资料,MRI轴位片判断小关节积液情况,并设为积液组与未积液组。比较两组患者椎间盘Pfirrmann退变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并分析小关节积液宽度与Pfirrmann退变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12例中,小关节积液54例,小关节积液平均宽度(2.90±0.45)mm。积液组病程、ODI指数显著高于未积液组(P<0.05);积液组Pfirrmann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均显著高于未积液组(P<0.05);积液组小关节积液宽度与Pfirrmann分级、椎体滑脱距离以及滑脱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普遍存在腰椎小关节积液现象,且小关节积液与腰椎滑脱程度、椎间盘退变分级具有正相关关系,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及CT引导下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下腰痛患者常规行腰椎X线和MR检查,分别按Modic终板退变标准(0~3级)与Pearce椎间盘退变标准(Ⅰ~Ⅴ级)对终板和椎间盘进行评估.在CT引导下对45例患者中的40例(120个椎间盘)进行造影和疼痛激发试验,并按Dallas椎间盘造影分级系统(DDD)测评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分析腰椎终板Modic退变、椎间盘退变与腰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0例下腰痛患者的腰椎终板Modic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存在较强的相关性(Pearson x^2=43.326,P=0.000),与椎间盘造影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 x^2=27.858,P=0.000);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与CT椎间盘造影椎间盘退变Dallas分级也呈较强的相关性.结论腰椎终板Modic退变分级与椎间盘退变Pearce分级密切相关,而与椎间盘疼痛激发试验有显著相关性,提示终板Modic退变可能是下腰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腰椎椎间盘MRI特点及相关退变规律。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12月来本院就诊的成年男女患者各420例,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月经史、职业等,每位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女性患者按照月经史分为5个组:绝经前组(n=76),绝经0年且6年组(n=98),绝经≥6年且11年组(n=82),绝经≥11年且≤15年组(n=80),绝经15年组(n=84)。用Pfirrmann分级系统对腰椎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结果男女患者年龄、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职业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Pfirrmann分级≥Ⅲ级的椎间盘比例高于女性(男78.2%,女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irrmannⅣ、Ⅴ级时差异更显著。在女性亚组中,绝经前组各椎间盘水平Pfirrmann平均分均显著低于各绝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15年时,绝经年限越高,L_1/L_2、L_2/L_3、L_4/L_5及L_5/S_1椎间盘Pfirrmann平均分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11年且≤15年组与绝经15年组间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平均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患者腰椎椎间盘退变较女性严重。绝经后女性腰椎椎间盘退变较绝经前严重,且在绝经≤15年时,绝经年限越长,退变越严重;绝经15年后,腰椎椎间盘退变进程减缓。因此,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是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在MRI片上观察腰椎间盘退变患者下腰椎终板形态的分布规律,分析终板形态和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两组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术前腰椎MRI,A组110例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B组35例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根据正中矢状面MRI T1像,将终板形态分为凹面、平坦、不规则三型;根据Pfirrmann法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并将Ⅰ~Ⅴ级分别计为1~5分;按Modic改变分级标准判定各节段终板有无Modic改变。分析下腰椎终板的形态特点及三种分型与椎间盘退变程度、Modic改变等的关系。结果:①435个下腰椎节段中,凹面型终板最多(215/435),A组中占50.6%(167/330),B组中占45.7%(48/105),且主要分布于L3/4(108/215)、L4/5(83/215)节段;平坦型终板占29.0%(126/435),并主要位于L5/S1节段(76/126);不规则型终板最少(94/435),A组中占23.0%(76/330),B组中占17.1%(18/105),也主要位于L5/S1节段(45/94)。②A组患者中,凹面型终板退变程度平均为3.31±0.81分,平坦型为3.66±0.64分,不规则型为4.16±0.67分,两两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椎间盘突出节段以平坦型(37/110)和不规则型(43/110)终板占多数,无突出节段则以凹面型(137/220)终板占多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规则型终板比凹面型和平坦型更容易伴发Modic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凹面型和平坦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B组患者中,凹面型终板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平均为3.23±0.86分,平坦型为3.54±0.85分,不规则型为3.94±0.54分,仅凹面型和不规则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相同终板形态时A组和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终板形态与椎间盘退变、Modic改变之间有相关性。终板形态由凹面型到平坦型再到不规则型,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逐渐加重。影像学上终板形态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椎间盘退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年应力性L5椎体峡部裂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 比较56例青年应力性L5椎体峡部裂患者(峡部裂组)与同期56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照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性。并将峡部裂组患者按照病程<1年、1~3年、>3年分为A组(26例)、B组(17例)、C组(13例),比较3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差异性。结果 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椎间盘退变情况的评分,峡部裂组高于对照组(P<0.05)。A、B、C 3组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资料进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3组之间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仍存在差异,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P<0.05)。结论 青年应力性L5峡部裂与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相关,随着病程的延长,达到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间隙连接蛋白37(CX37)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炎性反应中的意义。方法观察10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观察组)及8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间盘部分损坏无明显退变,对照组)CT与MRI表现差异,采用Pfirrmann分级评估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利用PCR方法检测患者椎间盘组织中CX37、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并分析CX37与IL-6、TNF-α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影像学资料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间盘损伤,观察组主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髓核脱垂、髓核突出。对照组Pfirrmann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观察组Ⅲ级3例,Ⅳ级3例,Ⅴ级4例。PCR结果显示观察组CX37、IL-6和TNF-α的m 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与CX37均呈正相关。结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CX37表达显著高于无椎间盘退行性变病例,且与炎症因子IL-6,TNF-α的表达均呈正相关,CX37可能通过调控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跨伤椎置钉术与经伤椎置钉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66例,分为两组,各33例,统计分析两组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功能障碍程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伤椎上位椎间盘终板愈合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 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术中出血量多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Cobb角均低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值高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丢失率、椎间盘形态改变率、许莫氏结节出现率均低于跨伤椎置钉术组(P<0.05)。经伤椎置钉术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96.97%(32/33)高于跨伤椎置钉术组75.76%(25/33)(χ2=4.632,P<0.05)。结论 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置钉术的疗效较跨伤椎置钉术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370-1374
[目的]探讨T_1倾斜角等颈椎矢状力线和颈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8月~2017年8月60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51~68岁,平均(61.00±5.30)岁,病程5~13个月,平均(9.60±2.55)个月。所有患者拍摄颈椎侧位X线片以及颈椎MR,依据Pfirrman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测量矢状面位移(SVA)、颈椎前凸角(CL)、颈倾斜角(NT)、胸廓入射角(TIA)、T_1倾斜角(T_1S)。[结果] 60例患者中按T_1S测量结果分为T_1S<25°组27例,T_1S≥25°组33例, T_1S<25°组C_(5/6)和C_(6/7)节段的颈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级显著大于T_1S≥2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1S与C_(5/6)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590,P<0.05),与C_(6/7)椎间盘退变分级呈负相关(R=-0.794, P<0.05)。60例患者按椎间盘退变Pfirrmann评分分为两组,≤15分25例,>15分35例,两组间TIA、T_1S和N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分组的CL显著大于>1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分组的C_(2-7)SVA显著小于>15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与Pfirrmann分级呈负相关(R=-0.865,P<0.05),C_(2~7)SVA与Pfirrmann分级呈正相关(R=0.791,P<0.05)。[结论]颈椎矢状力线与颈椎椎间盘退变相关,CL与椎间盘退变呈负相关,C_(2-7)SVA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T_1S与C_(5/6)、C_(6/7)椎间盘退变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在人体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8-01—2018-12诊治的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例同期突发创伤导致腰椎椎体骨折行手术摘除椎间盘的年轻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椎间盘Pfirrmann分级分组,对照组为Ⅰ级(A组);观察组细分为4组,B组为Ⅱ级,C组为Ⅲ级,D组为Ⅳ级,E组为Ⅴ级。取各组椎间盘髓核组织行免疫组化、Western Blot、PT-PCR检测。结果观察组髓核细胞数量及细胞外基质成分明显少于对照组。LOX在髓核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与Pfirrmann分级、年龄呈负相关。各组LOX蛋白表达量:A组2.69±0.24,B组2.24±0.32,C组1.34±0.19,D组1.30±0.32,E组1.01±0.12。各组LOXmRNA表达量:A组1.06±0.03,B组0.83±0.07,C组0.71±0.09,D组0.53±0.09,E组0.27±0.05。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髓核组织LOX蛋白表达水平、mRNA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LOX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随着人体椎间盘退变程度加重而降低,LOX可能参与了人体椎间盘髓核组织退变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腰段脊柱骨折后路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特殊疗效及术后椎间盘退变的情况。[方法]2001年7月~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经2~5年(平均3.72年)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s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1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但末次随访时可见伤椎临近椎间隙不同程度的退变,其中上方椎间隙出现退变有20例,下方椎间隙有11例。[结论]胸腰段骨折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满意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对于出现症状者可先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减压、融合内固定、人工椎间盘置换等方法。但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及内固定材料,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单运动单元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及爆裂骨折(AO分型A1型和A3型)的临床疗效存在争议[1-2],部分学者认为失败率较高.自2007年1月至2011年9月,我们采用经椎弓根单运动单元伤椎终板方向置钉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椎单椎体爆裂骨折87例,术后随访多数患者胸腰椎矢状位序列良好,但有12例患者骨折复位并不理想,随访期间胸腰椎出现迟发性后凸畸形改变.我们分析6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观察骨折复位不理想的原因及骨折复位程度对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吸烟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4年12月因腰痛在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的200例成年男性患者,详细问诊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饮酒史、吸烟史、职业等一般情况,根据吸烟史将患者分为吸烟组与非吸烟组,每例患者行腰椎MRI检查,用Pfirrmann分级系统对各节段腰椎间盘进行分级,用VAS量表对患者腰痛程度评分,用SPSS 19.0分析吸烟与腰椎间盘退变及腰痛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吸烟组Pfirrmann分级为4、5级的椎间盘比例高于非吸烟组(P0.05)。在L1/2水平分级为2级、4级、5级,在L2/3水平分级为2级、4级,在L3/4水平分级为2级、3级、4级、5级,在L4/5水平分级为3级、4级,在L5/S1水平分级为3级、5级的椎间盘比例,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吸烟组中,Pfirrmann分级为4、5级的椎间盘比例在L1/2、L2/3水平高于L4/5、L5/S1水平,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吸烟组腰痛VAS评分(5.00±1.30)高于非吸烟组(4.06±2.41),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吸烟加剧腰椎间盘退变,且吸烟会加重患者腰痛程度。另外,吸烟对上腰椎间盘的影响大于下腰椎间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退变程度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变化的相关性,为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自2017年9月-2018年9月纳入52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通过X线测量其颈椎矢状力线参数,采用MRI检查评价颈椎间盘退变的Pfirrmann分级情况。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包括:T_1倾斜角(T_1slope,T_1S)、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 angle,CLA)、颈倾斜角(neck tilt,NT)、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和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_2-C_7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 Pfirrmann分级共Ⅰ~Ⅴ级,分别设定为1-5分,对C_2-C_7中5个节段分别进行Pfirrmann分级评分,总分为5~25分。对不同Pfirrmann分级与颈椎矢状力线参数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分析。结果 (1)以52例患者的各项矢状力线参数中位值为界限,将5项参数各分为≥中位值和中位值的亚组共5组,比较各亚组内C_2-C_7所有节段的Pfirrmann分级评分:T_1S亚组中的C_(5-6)、C_(6-7)节段Pfirrmann评分、CL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以及C_(2-7)SVA亚组的所有节段Pfirrmann评分均有显著的组内差异(P0. 05);(2)以Pfirrmann评分15分作为轻度退变,≥15分为中重度退变进行分组,Pfirrmann≥15分组的T_1S、CLA值显著低于Pfirrmann15分组,NT和C_(2-7)SVA显著高于Pfirrmann15分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3)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 618,P=0. 004); C_(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 725,P=0. 001)。结论颈椎间盘退变人群的颈椎矢状力线参数可发生明显变化,其中CLA与颈椎间盘退变Pfiffmann评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_(2-7)SVA则与之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腰痛患者腰椎间盘退变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我院脊柱外科门诊接诊的腰痛患者60例,全部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Signa HDxt 3.0T磁共振仪进行腰椎MRI扫描,包括常规T_1WI、T_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es,DWI),b值取600s/mm~2,依据T_2WI进行Pfirmann分级,在DWI像上绘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计算每个椎间盘的ADC值。对所有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与ADC值行相关性分析。分别对Pfirrmann分级与ADC进行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相关性分析,观察腰痛程度与两种指标的相关性。按照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椎间盘行亚组分析,比较不同亚组ADC值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体重指数及年龄对ADC值的影响。结果共有60名患者300个椎间盘纳入研究并进行数分析。根据Pfirrmann分级,300个椎间盘Ⅰ~Ⅴ级数量分别为35(11.7%)、60(20%)、87(29%)、113(37.6%)、5(1.7%)。ADC值与Pfirrmann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796,P0.05)。Pfirrmann分级与V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73,P0.05),ADC值与VA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r=-0.826,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年龄,均为ADC值的影响因素,与ADC值的大小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Pfirrmann分级与ADC值高度相关。腰痛患者ADC值与VAS评分呈高度负相关,而Pfirrmann分级与VAS评分相关较低,ADC值较Pfirrmann分级能更好的评估腰痛患者的椎间盘退变。年龄与体重指数均为ADC值的影响因素,年龄及体重指数越大的患者,其ADC值越低。ADC值可以敏感、精准、客观地反应腰痛患者椎间盘的退变,对椎间盘退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后路经皮微创与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B组(24例,采用经多裂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A组短(少)于B组(P<0.01),手术时间、透视次数A组长(多)于B组(P<0.001)。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后第1天、术后1周A组低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与多裂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均确切。经皮微创较经多裂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损伤更小、术后早期疼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