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肺叶切除术和亚肺叶切除术对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肺功能以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我院就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早期(T1aN0)NSCLC病人164例,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68例,接受亚肺叶切除术,B组96例,接受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病人围手术期情况、肺功能指标的变化、术后3年累计复发率。结果 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管引流时间、术后前3天胸管总引流量分别为(140.83±32.17)分钟、(78.45±25.64)ml、(5.18±1.17)天、(786.31±157.42)ml,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预计值(FEV1%pre)、最大呼气流量(P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3年累计复发率略高于A组(35.25%vs 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肺叶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病人的术后复发率基本一致,但是亚肺叶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老年早期NSCLC病人肺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术后第1 d(postoperative day 1,POD1)引流量与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s)的关系,为有效预测PPCs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254例行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ATS)肺叶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PCs,将患者分为PPCs组[51例,男33例、女18例,年龄(65.2±7.3)岁]和non-PPCs组[203例,男110例、女93例,年龄(62.4±8.2)岁]。分析POD1引流量与肺部感染、肺不张、胸腔积气/积液、肺漏气等PPCs的相关性。结果 PPCs组的POD1引流量明显多于non-PPCs组[(337.5±127.4)ml vs.(208.7±122.9)ml,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OD1引流量是发生PPCs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POD1引流量265 ml是预测发生PPCs的临界点,引流量≤265 ml组的PPCs发生率明显低于引流量265 ml组(8.3%vs. 43.0%,P=0.000)。结论 POD1引流量与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PPC相关,POD1引流量265 ml可辅助预测PP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 实验组采用肺癌术后呼吸衰竭21例,并以同期肺癌手术未发生呼衰的84例作为对照组,用x~2检验。结果 术后呼衰组的术前肺功能指标,如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第一秒呼气容积(FEV1.0)、第一秒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0/FVC%)等均明显低于无呼衰组。根据手术方式分析,袖式肺叶切除、肺叶切除组的呼衰发生率均低于全肺切除组。肺癌术后肺部感染亦导致呼衰发生率增高。结论 肺功能下降、术后肺部感染是肺癌术后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肺功能较差的病人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黄县中医院2018-02—2020-08行肺癌根治术的7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术期康复训练方法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常规组)和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综合康复训练组(综合组),每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肺活量(MVV)肺功能指标。采用6 min步行试验(6MWT)测定运动功能。统计术后4周内肺部感染、肺不张,以及呼吸衰竭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综合组术后3个月时FEV1、MVV、FVC和6MWT均优于常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加强呼吸、运动等综合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老年肺癌术后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的肺功能变化。方法 2002年9月至2011年7月,以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6~9岁,平均(7.0±1.1)岁。9例为先天性脊柱侧凸,1例为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4例已完成最终融合手术(已融合组),6例未完成最终融合手术(未融合组)。记录每次手术术前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Cobb角、C7-S1距离,计算FVC、FVC/FVC预测值百分比、FEV1、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变化,分析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已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其中最终融合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融合组中FVC与FEV1均增高,末次延长术前与生长棒置入术前FVC、FEV1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生长棒置入术前与末次手术前FVC/FVC预测值百分比及FEV1/FEV1预测值百分比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FVC变化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值无相关性。结论 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术后肺功能得到改善,肺功能的改善与Cobb角变化及C7-S1距离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6.
刘伟  苏跃  耿万明  郑辉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7,27(11):1011-10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呼吸力学与术前肺功能的关系,确定术前肺通气功能参数能否预测术后呼吸衰竭。方法择期行肺切除术的原发性肺癌病人100例,ASAⅠ级或Ⅱ级,术前测定常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之比(FEV1/FVC)、最大肺活量(VC)、最大通气量(MVV)、75%肺活量位用力呼气流速(FEF75)、最大中期呼气流速(MMEF75/25)、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脉冲震荡肺功能参数: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阻抗(Zres)、中心阻力(Rc)、5 Hz和20 Hz时粘性阻力(R5、R20)。插管后机械通气初始时记录双肺气道峰压和双肺胸肺顺应性,开胸单肺通气肺萎陷时记录单肺气道峰压(Ppeak)和单肺胸肺顺应性(CT)。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与身高、体重及肺功能的关系采用多元逐步回归。一般情况和术前肺功能与术后呼吸衰竭的关系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呼吸衰竭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RF)和非呼吸衰竭组(NRF)。结果Ppeak与Zres、身高、体重和FEF75呈线性关系(R^2=0.504,P〈0.01),CT与Zres、身高、VC和RV/TLC呈线性关系(R^2=0.602,P〈0.01)。与NRF组比较,RF组FEV1、FVC、FEV1/FVC、MVV和MMEF75/25均降低(P〈0.05或0.01)。年龄≥60岁的中老年患者FEV1≤60%、FEV1/FVC≤60%、MVV≤50%、MMEF75/25≤35%时,RF组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高于NR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结论术中单肺通气时Ppeak和CT分别与身高、体重和术前肺功能呈线性关系。年龄和MVV是术后呼吸衰竭的两个主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35例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68)采用全麻手术;观察组(n=67)采用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手术,分别于手术前后测定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和最大呼气流量(PEF)等肺功能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及PEF水平无明显变化,对照组FEV1、FEV1/FVC及PEF水平有所降低,与治疗前和观察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符合硬膜外麻醉对患者的肺功能损伤小,较全麻更加适用于老年胸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8.
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肺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5例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患者术前及术后 (8~ 14个月 )肺功能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5例在术后均未出现供氧不足症状。 3例出现膈肌抬高 ;术后肺活量 (VC)、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数 (VC % )分别比术前减少 17.3 %和 3 2 .3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vc=3 .49、tvc% =4.17,P <0 .0 5 )。其它项目如残气量 (RV)、肺总量 (TLC)、残气量 /肺总量比值 (RV/TLC)、用力肺活量 (FVC)、1s用力呼气量 (FEV1)、1s用力呼气量 /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5 0 %肺活量的最大呼气流量预计值百分数 (FEF 5 0 % )的变化 ,和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进胸取膈神经移位术后成人的肺容量有部分丧失 ,但其丧失程度在机体可耐受范围内 ,不会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的高危因素。方法总结肺癌术后呼衰患者36例,并以同期手术的72例肺癌术后未发生呼衰患者作对照,用X2检验、分层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呼衰的高危因素。结果呼衰组的最大通气量(MVV)、残气容积/肺总量比值(RY/TL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通气储量百分比(BR)、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3)、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以及肺-氧化碳弥散量(DLCO)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当天(含术中)静脉晶体入量和输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小气道重度阻塞、肺换气功能下降、大量输血输液是术后发生呼衰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术(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LRYGB)与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LSG)对肥胖患者术后肺功能及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1年12月30例26~48岁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按术式分为LRYGB组与LSG组,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术后48 h抽取患者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并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p H值;测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用力呼气容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等肺功能指标;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动脉血气、肺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a O2、FVC、FEV1及MMF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p H、Pa CO2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24 h、48 h,LRYGB组Pa O2、FVC、FEV1及MMF明显低于LSG组(P<0.05);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RYGB相比,LSG对肥胖患者肺功能、氧合影响较小,术后肺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结核性脓胸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和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每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肺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管引流时间、引流量、止痛药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和肺总量(TLC)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FVC、FEV1、PEF、T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7例,其中心律失常3例(6.38%),胸腔出血1例(2.13%),肺部感染1例(2.13%),总发生率为10.64%;对照组47例,其中心律失常6例(12.77%),胸腔出血3例(6.38%),胸肺漏气2例(4.26%),肺部感染4例(8.51%),切口感染3例(6.38%),总发生率为38.30%,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成效显著,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创伤性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临床效果及呼吸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6例,分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开胸手术治疗,观察组则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手术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液量、住院总时间均高于观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FVC、FEV1、PEF同手术前相比降低(P0.05),且观察组FVC、FEV 1、P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疗效较好,呼吸功能影响较小,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食道癌根治术后病人肺功能的改变以及不同部位食管癌对病人肺功能影响程度的差异。方法 自2009年至2010年80例食道癌根治手术治疗的患者按不同部位进行分组,上段食道癌组10例,中段食道癌组39例,下段食道癌组31例。测定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情况,对两组的肺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0例病人术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经术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I%)及最大通气量(MVV%)测定,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食道癌切除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功能下降,但不同部位食道癌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部位食道癌对肺功能差异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需行脾切除术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腔镜组(n=19)与开腹组(n=19)。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天及术后24 h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结果:两组患者术前FVC、FEV1实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腹腔镜组FVC、FEV1实测值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对肺功能的影响小于开腹脾切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对呼吸系统影响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晚期患者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瘫痪时间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0例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进行ASIA运动评分,并测定最大肺活量(VCM AX)、时间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及损伤后瘫痪时间,观察各项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40例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肺功能皆下降,ASIA运动评分与VCM AX、FVC、FEV1、PEF成正相关;完全性损伤组与不完全性损伤组间VCM AX、FVC、FEV1、PEF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组完全性损伤组或不完全性损伤组中,C3~5与C6~8节段损伤患者的VCM AX、FVC、FEV1、PEF均无显著性差异;损伤后瘫痪时间与VCM AX无相关性,而与FVC、FEV1、PEF呈正相关。结论:颈髓损伤晚期患者肺功能均下降,肺功能改变与脊髓损伤程度及损伤后瘫痪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功能检测对胸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危险性评估的意义.方法:利用MASTER+APS肺功能测量仪对282例病人进行术前肺功能测定,主要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FVC%,1s用力呼气量(FEV1),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MVV%.分析肺功能与胸腹部手术危险性的关系(包括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随着肺功能的下降,手术危险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升,住院天数增加.结论:对接受胸腹部手术的病人进行术前肺功能测定,可以了解病人的呼吸系统功能状况,对病人的手术耐受性和术后并发症做出恰当的判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的利用肺功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与胸腔镜下传统的肺叶切除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整理本院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行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NSCL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入观察组,选择同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效果比较:手术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且术后24~48 h总引流量前者低于后者,P<0.05。两组手术前后肺功能比较:术前两组病人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FVC、FEV1%均低于术前,组间比较,观察组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与机器人辅助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7~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肺段切除术患者59例,男30例、女29例,其中VATS组33例,男18例、女15例;RATS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进行肺功能检查。对两组患者肺功能保留值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分析VATS及RATS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的差异。结果 VATS组与RATS组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均在术后1个月较术前显著下降(P值均0.05),而在术后6个月内明显上升(P值均0.05),6个月后恢复不明显,且低于术前(P值均0.05)。此外,组间比较发现VATS组与RATS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FEV1、FVC保留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微创肺段切除术后1个月肺功能下降显著,术后6个月内恢复明显,此后逐渐平稳,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FEV1分别恢复至术前的93%与94%。VATS与RATS肺段切除术后肺功能保留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选择30例全麻下进行择期胆囊切除的病人。其中10例作标准的助缘下切口(Ⅰ组);1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使用麻醉性镇痛药止痛(Ⅱ组);另10例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继以0.5%布比卡因作胸段硬膜外镇痛(Ⅲ组)。所有病人均卧床24h;不作胸部物理治疗、呼吸锻炼、或激励性呼吸。24h期间,定时检测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及1s用力呼气容积(FEV_1)。取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直至麻醉诱导后4h。24h内定期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级别。三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所有病人术后FVC、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气腹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方法:选择LC患者20例,OC患者20例,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1、3天复查,测定项目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F 25%~75%)、最大呼气流速(PEF)、最大通气量(MVV)、肺活量(VC)以及深吸气量(IC),并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病例之间比较,所有指标在手术后3d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对机体的肺功能影响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