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2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手术前后腰腿痛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手术时间55~105(70±32)min,术中出血量10~20(15±5)ml。患者均获得1个月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ODI评分:术后1 d、1个月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均低于术后1 d(P<0.05)。JOA评分:术后1 d、1个月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个月高于术后1 d(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23例,良2例,中1例,优良率25/26。结论 脊柱内镜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早期效果满意,能够改善患者腰腿痛症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皮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行腰椎侧隐窝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术47例(内镜组),行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42例(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7±2.05)个月。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内镜组术后3 d及术后1月VAS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开放组(P<0.001),而末次随访两组间VAS及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组无并发症发生,开放手术组发生硬膜撕裂1例,术后延长拔管,定期换药后伤口愈合,患者恢复可。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EPS结合椎间融合治疗25例骨质疏松性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JOA临床腰椎手术评分系统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参考Burkus et al及Singh et al的方法评估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25个月。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显效19例,有效4例,无效2例。螺钉稳定性评分平均为(2.9±0.3)分,骨融合评分平均为(2.8±0.2)分。未出现螺钉松动、拔出,滑脱无复发。结论采用EPS结合椎间融合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老年椎管狭窄,术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早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短期疗效?方法2010年6—10月,38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接受开放或微创手术治疗,微创组17例,开放组2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平均随访7.6个月。微创组平均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长,而术后住院时间较短。2组患者术后腰痛及功能均有显著改善,微创组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低于开放组,微创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开放组。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略高于开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结合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短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明确。  相似文献   

5.
显微内窥镜下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9例腰椎椎管狭窄症病人使用METRxTMsystem行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并发症及影像学术后的改变进行了探讨。疗效评定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椎疾病29分评分法(JOA评分)。[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7~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前JOA评分(14.5±3.7)分,随访时JOA评分(22.4±2.3)。改善率平均54.7%。本组手术时间平均94.2分,平均出血量56.4 m。l术后消炎镇痛药使用的次数平均0.37次。并发症包括定位错误1例次,硬脊膜撕裂2例次。术中镜下显示双侧神经根和硬膜得以充分减压;术后CT、3D-CT示进入侧、对侧的椎间关节得以保留。[结论]显微内窥镜下单侧入路保留椎间关节的椎管内硬膜及双侧神经根减压术使病理压迫组织切除减小到最小,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的理想的减压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对2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棘突椎板截骨将椎管后部结构整块取下,潜行扩大椎管,处理完椎管内病变后再将后部结构原位回植固定。术前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及JOA疗效评分对比。结果 28例均获得随访,CT显示椎管矢状径术前平均为(13.5±2.5)mm,术后平均为(16.8±2.6)mm。JOA评分术前平均为(5.8±1.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23.2±2.0)分。术后6~14个月复查CT示椎板原位融和率为100%,未发现腰椎不稳和椎管再狭窄。结论棘突椎板截骨回植椎管潜行扩大减压术具有椎管显露充分、椎管后部结构完整保留、脊柱稳定性好、瘢痕黏连压迫硬脊膜及神经根发生率低等优点,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dody fusion,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应用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5例.观察术后及随访时患者腰背痛VA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最终22例患者获得超过3年的随访,随访时间(37.3±1.3)个月.术后2周腰背痛VAS评分(1.32±1.04)分,随访末期腰背痛VAS评分(0.64±0.79)分,均较术前的(4.44±1.23)分显著降低(P=0.000);末次随访JOA评分(27.4±2.3)分较术前(12.4±2.8)分显著改善(P =0.000),改善率91.8%±10.8%,优良率100%.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椎间孔扩大减压结合改良TLIF是一种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患者可获得长期的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纯后路减压治疗肥胖病患者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的肥胖(BMI≥30 kg/m2)患者45例,采用单纯后路椎板减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定手术疗效以及采用ODI评定术后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5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损伤神经根等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34.4±31.2)min,术中出血量为(226.3±67.4)ml。末次随访时下腰痛JOA评分为25.1±3.7,明显优于术前的8.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ODI评分为19.1±2.8,明显优于术前的68.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A改善情况:优24例,良18例,可3例。结论单纯后路减压术对肥胖患者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疗效,能明确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改善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9.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勇  赵永生  历强  彭国栋 《中国骨伤》2010,23(7):511-513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后采用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术后3个月)及中期(术后>1年)疗效.方法:选择22例中重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5.8岁;病变节段为L3-S1,包括单节段(6例)、双节段(13例)、三节段(3例).全椎板切除后在切除椎板间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随访时间1~3年,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分别为(5.3±1.6)、(23.2±2.0)、(22.9±2.4)分;术后3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7例,良3例,可2例.狭窄节段术前椎管矢状径为(6.8±0.9) mm,术后3个月为(17.6±2.5) mm,末次随访时为(16.9±1.8) mm.经统计学检验,JOA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矢状径改变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变化:末次随访时的CT片示椎管无狭窄,神经根、硬膜囊无压迫,椎板重建后骨质已大片融合,未发现明显的骨质吸收,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情况.结论:椎板切除后椎板间植骨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减压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预防术后瘢痕压迫和粘连形成椎管再狭窄,中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8年间,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87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式.其中39例患者行椎板间开窗、椎管及侧隐窝潜形扩大术.48例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弓根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ODI量表进行评估,运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87例患者平均随访3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行走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术前10A评分平均15.2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4分(P<0.05).术前ODI评分平均61.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48.8分(P<0.05).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各项分值术后较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手术减压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主要目的,术前存在脊柱不稳、预计手术可能破坏脊柱稳定性等情况下,实施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3):2118-2122
[目的]比较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伴有或无人工椎板植入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5年2月共收治34例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式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8~76岁,平均(56.6±7.2)岁。按是否使用人工椎板重建分为两组,15例行单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单纯减压组),19例行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重建术(重建组),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临床症状JOA评分、CT观察人工椎板融合率及椎管矢状径。[结果]单纯减压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显著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5.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JOA评分显著低于重建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单纯减压组CT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重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示术后3~6个月人工椎板与受体骨接触界面模糊、间隙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联合人工椎板植入椎管成形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防止术后瘢痕粘连入椎管,有效扩大椎管大小,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6年9月~ 2008年4月,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连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2例;前路椎间减压单节段23例、双节段29例.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JOA评分,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前凸角、颈椎前凸角的变化.[结果] 52例共随访24~40个月(平均30个月).52例患者在术后2周内均感到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没有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主诉四肢感觉、肌力、活动均较前明显改善,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已融合,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完好,无融合器移位、下沉、断裂发生.平均JOA评分由术前(7.3±0.5)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14.1±0.7)分,术后12个月(14.7±0.6)分,术后24个月(14.9±1.2)分;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优21例,良25例,可6例,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时的JOA评分改善率与术后6个月无明显改变.[结论]采用一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型、前路椎间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自体植骨椎间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获得颈髓前后方的充分减压及满意的临床疗效,能获得满意的颈椎曲度、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大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0年11月采用扩大PLIF、cage椎间融合器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51(35~8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腰椎滑脱13例,腰椎管狭窄症32例,行单节段融合48例,行双节段融合18例。通过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X线片对比,对融合率、对JOA评分及椎间高度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本组6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27)个月。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无术后并发症发生。63例发生椎间融合,融合率达95.5%,其余3例未获得融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2月以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13.4±3.2)分、(21.2±3.5)分及(23.3±3.8)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7.6±2.8)mm、(11.0±1.6)mm及(10.3±1.5)mm,术后1周及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融合节段椎间隙平均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不同时点间JOA评分、椎间隙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大PLIF避免了过度牵拉可能造成神经根和硬膜囊的损伤,cage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有效恢复椎间高度,提高融合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退行性脊柱侧凸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难度及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采用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52例,男16例,女36例,年龄42~71(63.44±5.96)岁,病程1.5~6.5(3.69±1.10)年。52例患者均有下肢根性痛或麻木症状,其中41例患者有间歇性跛行症状。51例均为单节段狭窄,狭窄节段:L4,5节段31例,L5S1节段21例。依据是否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凸分为侧凸组18例(退行性脊柱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狭窄组34例(单纯腰椎管狭窄)。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和术后并发症,通过CT评估术后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5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19.58±5.33)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狭窄组优于侧凸组(P0.05);两组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及C-反应蛋白、术后下地时间、出院时间、出院及随访时VAS评分、术后3个月及随访时ODI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椎间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MIS-TLIF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退行性脊柱侧凸三维畸形,可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出血增多。但是对患者术后症状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和腰椎功能的恢复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定位内镜椎管减压术(CT guided endoscopic spinal canal decompression, CTESC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2010年6月—2020年6月,采用CTESC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77例,根据患者临床与影像特点,335例采用椎间孔入路,42例采用椎板间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无硬膜囊撕裂和神经根损伤等术中并发症;经椎间孔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显著低于椎板间组(P0.05),但两组在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123个月,平均(65.36±34.28)个月。随时间推移,两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ODI和JOA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椎管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突出椎间盘面积及突出物侵占比均显著减小(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患者影像特点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采用CT定位内镜椎管减压术可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男22例,女14例;年龄43~66岁,平均55岁。术前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12例,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4例,腰椎退变性滑脱症8例,腰椎管狭窄症12例。单融合节段:L3~43例,L4~515例,L5S18例;双融合节段:L3~4和L4~54例,L4~5和L5S16例。内植物:椎弓根钉+钛网26例,椎弓根钉+椎间融合器10例。临床疗效应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JOA评分)对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评价。根据JOA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 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8个月至4年9个月,平均3年5个月。术前JOA评分为(6.2±1.3)分,术后JOA评分为(12.6±2.2)分。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平均改善率为72.7%,临床疗效满意。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显示:40个椎间植骨融合;6个椎间植骨可能融合。并发症1例术中神经根牵拉伤未完全恢复,且术后2年出现伤口深部感染,X线片显示椎体间融合,经清创、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置管冲洗后治愈。结论单侧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19-06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下椎管减压术治疗的13例腰椎管狭窄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结果 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2.8个月。术后1例出现迟发性脑脊液漏,1例出现血块压迫硬膜囊,予以对症治疗后均治愈。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良4例,可1例。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下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术野开阔、操作灵活、学习曲线相对平缓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板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6-12采用椎板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的1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结果19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平均24.8(15~36)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119例,良64例,可9例,优良率95.31%。随访期间共出现17例硬膜外纤维化,31例邻近节段退变。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板原位回植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间孔、椎板间联合入路内镜减压治疗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8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33例侧隐窝狭窄合并椎间孔或中央椎管狭窄的混合型腰椎管狭窄患者,均采用椎间孔、椎板间联合入路减压治疗,术后随访24个月。记录手术相关指标、腰及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末次随访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耗时(112.43±12.01) min,平均住院时间(4.87±1.03) d,平均随访时间(27.43±2.98)个月;患者术后1周、3月、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腰、下肢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降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12例,良1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8.24%;术后1例慢性疼痛,1例复发,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椎间孔、椎板间联合入路内镜减压治疗混合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减压效果明确,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碍改善显著,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何升华  马笃军  赵祥  丁浩  方俊 《中国骨伤》2016,29(5):424-428
目的 :观察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单枚cage椎间融合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术式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资料完整并得到随访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39例,全部采用MAST 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边钉棒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并发症,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疼痛评分和下腰痛JOA(包括腰痛主观症状、下肢痛及麻木、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评分以及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末次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3±8.6)个月,手术时间(138±46)min,出血量(335±152)ml,术中未发生脑脊液漏、脊神经损伤,术后无切口感染。VAS评分由术前7.93±1.27降低到术后1个月2.05±1.18及末次随访1.89±0.42;JOA总评分由术前1.59±0.42提高到术后1个月8.86±0.37及末次随访9.02±0.29。按照改良Macnab标准,优17例,良19例,可3例。末次随访35例椎体间明显骨性融合。结论:MAST Quadrant通道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单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单枚cage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具有安全性好、创伤小、出血少、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