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期胃癌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中医证候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免疫功能关系,为晚期胃癌的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回顾性研究132例病历完整的单纯中医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依据病历资料里详细描述的症状、舌脉等按照指南将其辨证划分为5种证型,并详细记录每个患者入院测量的CEA、CA125、CA724、CD_4~+、CD_8~+、CD_4~+/CD_8~+值,运用方差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比较中医证候间各个指标的差异及中医证候与各化验指标的关系,探讨晚期胃癌中医证候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免疫功能关系。结果:(1)肝胃不和型CD_4~+、CD_4~+/CD_8~+值最高,CD_8~+值最低,气血双亏型CD_8~+值最高,CD_4~+、CD_4~+/CD_8~+值最低;(2)CEA、CA125值以痰瘀互结型最高,CA724值以胃热伤阴型最高,而CEA、CA125、CA724值均以脾胃虚寒型最低;(3)中医辨证分型的回归方程:中医辨证分型=2.535-2.744(CD_4~+/CD_8~+)-0.042(CD_4~+)+0.023(CA724)+0.128(CD_8~+)(调整R2=0.349)。结论:肝胃不和型细胞免疫功能最好,气血双亏型细胞免疫功能为最差;痰瘀互结型与胃热伤阴型预后最差,脾胃虚寒型预后最好;中医证候与CA724、CD_4~+、CD_8~+、CD_4~+/CD_8~+值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与结直肠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2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医证型及肿瘤相关抗原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湿热瘀毒型、肝肾阴虚型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SFe水平较脾肾两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虚湿毒型的水平高(P〈0.05)。湿热瘀毒型与病灶在直肠乙状结肠、男性、未行手术治疗高度相关(P〈0.01);肝肾阴虚与大于60岁、肝脏转移高度相关(P〈0.01),与术后复发、肝脏以外的转移相关(P〈0.05)。结论根据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变化,配合中医辨证分型,可对结直肠癌的病情演变做出判断,并做出积极的干预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辨证分型情况及预后标志物表达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80例老年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早期症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分析不同证型患者术后预后标志物表达情况。结果: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中医证型中,湿热瘀毒型及肝肾阴虚型分别占30%及31.25%,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瘀毒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_(125))水平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Karnofsky评分≤70分比例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瘀毒及肝肾功能的变化预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3月至12月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收治的PLC初治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4组并观察证型分布规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GPC-3值,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全体患者、GPC-3阴性及阳性患者的4种证型构成比均不一致。全体患者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阴性患者气滞血瘀型构成比最高,阳性患者湿热聚毒型构成比明显高于肝气郁结型、肝肾阴虚型;4种证型GPC-3阳性率不一致,湿热聚毒型及肝肾阴虚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气滞血瘀型。结论:全体患者、GPC-3阴性及阳性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均非随机分布。全体患者气滞血瘀型、湿热聚毒型、阴性患者气滞血瘀型比例最高,阳性患者湿热聚毒型比例较高,GPC-3阳性率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关系。湿热聚毒型和肝肾阴虚型的阳性率较高,故GPC-3可成为辨证此2种证型并区别气滞血瘀型的客观指标,对于区别肝气郁结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阳性患者以热聚毒型、肝肾阴虚型PLC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消癌方治疗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FOLFOX6方案行全身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健脾消癌方口服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评定中医证候疗效。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3.33%(25/30),对照组为60.00%(18/3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KPS评分均提高,CEA和CAl99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免疫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升高,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扶正消积法拟定的健脾消癌方可有效提高结直肠癌Ⅳ期脾虚瘀毒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免疫功能,并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合赞育丹加减辅助T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肾阳亏虚证的疗效及对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影响。方法筛选2017年5月—2019年5月在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附属医院治疗的晚期NSCLC肾阳亏虚证患者120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TP方案(紫杉醇+顺铂)化疗,21 d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给予金匮肾气丸合赞育丹加减方水煎服,1剂/d,连服6周。比较2组肾阳亏虚证评分、近期实体瘤疗效、临床证候疗效、毒副反应以及血清CA125、CEA、CA19-9水平。结果对照组58例、观察组59例完成研究。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肾阳亏虚证各项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近期实体瘤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2.5%(31/59)和29.3%(17/58),近期临床证候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9.8%(53/59)和5.17%(3/58),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金匮肾气丸合赞育丹加减辅助TP方案治疗晚期NSCLC肾阳亏虚证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毒副反应,降低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AGA)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化治疗AGA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自制《雄激素源性脱发中医证候评定量表》收集124例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中医证候类型,分析其特征。结果:单一证候出现最多的是湿热蕴脾(17.74%),其次为肝肾阴虚(12.10%),兼病证候最多的为湿热蕴脾合并肝肾阴虚(16.13%)。结论:湿热蕴脾和肝肾阴虚是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两大主要证候,湿热、肝肾阴虚是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AFP的相关性。方法:对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使用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肝癌诊疗方案采集患者四诊信息,将患者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瘀湿互结、肝肾阴虚5种基本证候,比较各证型构成比情况,以及各证型在不同临床分期(Ⅰ、Ⅱ、Ⅲ期)的分布情况,统计各中医证型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分析各中医证型与AFP的相关性。结果:10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肝郁脾虚证比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湿热蕴结证比瘀湿互结证、气滞血瘀证多见;气滞血瘀证最少;Ⅲ期患者36例,5个证型例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其次是湿热蕴结证。在肝郁脾虚证患者中,Ⅰ期、Ⅱ期的患者较多,Ⅲ期患者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瘀湿互结证患者中以Ⅲ期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5个证型中AFP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总体上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最常见的为肝肾阴虚证,AFP的阳性率与肝癌中医证型无关。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55-2356
目的:探讨1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3月—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收治原发性肝癌(PLC)初治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湿热聚毒、肝肾阴虚四组,分析中医证型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的相关性。结果:(1)四种证型PLC患者ALB<35 g/L的比率不一致(P<0.05)。(2)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ALB<35 g/L的比率明显低于湿热聚毒和肝肾阴虚型(P多重比较<0.01)。(3)湿热聚毒型ALB<35 g/L的比率明显低于肝肾阴虚型(P多重比较<0.01)。结论:(1)ALB<35 g/L可以作为是中医辨证的客观指标,用于湿热聚毒和肝肾阴虚型鉴别肝气郁结型和气滞血瘀型,也可用于肝肾阴虚型与湿热聚毒型的相互鉴别。(2)PLC患者的ALB水平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前者对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就诊的晚期宫颈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的不同,分析其病理特征。结果:80例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以及湿热结毒证为主,百分比分别为26.25%(21/80)、21.25%(17/80)以及20.00%(16/80),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以及痰湿下注证百分比分别为16.25%(13/80),11.25%(9/80)以及5.00%(4/80);80例患者中,肥胖或超重患者32例,血小板反应素(TSP)–1阳性患者50例,血管生长因子(VEGF)–C阳性患者59例。80例患者中鳞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湿热结毒证为主,百分比分别为18.75%(15/80)和15.00%(12/80);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脾肾两虚证、气滞血瘀证为主,百分比分别为6.25%(5/80)和5.00%(4/80);鳞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以及湿热结毒证为主,百分比均为1.25%(1/80),其他患者的中医证候以气滞血瘀证、脾肾两虚证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探讨临床肝炎后肝硬化中医主证候及其兼夹证候的分类特征。方法:规范采集明确诊断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表征及生物学信息;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PLS)对278例临床资料完整的样本进行证候分类建模(设证候类型为因变量矩阵、相关临床信息为自变量矩阵,采用Leave-One-Out法完成建模),并以之对临床样本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和预测。结果:278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样本中,有证可辨者共计261例(93.9%)。主证候以瘀热蕴结证(108例)和湿热内蕴证(79例)最多,占71.6%;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合证候者215例,占82.38%。其中,主证候为肝郁脾虚证的45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29例,包括湿热内蕴证18例,瘀热蕴结证11例。兼夹2个次证的15例,均为瘀热蕴结和湿热内蕴证;主证候为湿热内蕴证的79例中,兼夹1个次证的53例,以兼肝郁脾虚证者为最多(47例,88.7%),其次为瘀热蕴结证。兼夹2个次证的有9例,均为瘀热蕴结和肝郁脾虚证;在主证候为湿热内蕴与肝郁脾虚证的124例病例中,表现为两者复合证候的有76例(62.3%);29例肝肾阴虚主证候中,均兼夹1个次证,均为瘀热蕴结证;同样,108例主证候为瘀热蕴结者中,兼夹1个次证的78例,68例为兼肝肾阴虚证(87.2%)。结论: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候复杂,以复合证候为主,且证候相兼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湿热内蕴及瘀热蕴结4个主证候中,湿热内蕴和肝郁脾虚以及肝肾阴虚和瘀热蕴结组合是最常见的兼夹证候组合,反映了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多虚实夹杂的特点,也表明中医证候分类具有一定的临床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临床分布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基本证候分布状况的内在规律,对26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进行临床分析。结果:Ⅰ期以血瘀、脾气虚两种基本证候出现率较高,Ⅱ期以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4种证候出现率较高,Ⅲ期以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湿阻、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证候出现率较高。结论:血瘀、脾气虚、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这6种证候可能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在化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养阴解毒方对阴虚毒热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β1,3-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β3GnT8)、跨膜糖蛋白CD147(简称CD147)和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患者6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规范化疗,治疗组在规范化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汤剂养阴解毒方。2组均以治疗3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β3GnT8、CD147和肿瘤标志物CEA、CA125表达,以及中医证候总分改变情况;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骨髓抑制等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β3GnT8、CD147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含量治疗前后组内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总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也明显低于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证候分布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集10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对证候分布的影响。结果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气滞证、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余2个证型(P均0.05)。肝郁气滞证和瘀毒互结证在春夏季节分布较多,肝胆湿热证在夏秋季节分布较多,腑实热结证在秋冬季节分布较多。肝郁气滞证在饮食不当、胆管疾病和原因不明病因中分布较多,肝胆湿热证在胆管疾病和饮食不当病因中分布较多。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的重症发生率较高,肝郁气滞证的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腑实热结证、瘀毒互结证、内闭外脱证(P均0.05),肝胆湿热证的重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瘀毒互结证和内闭外脱证(P均0.05)。结论肝胆湿热证、腑实热结证和肝郁气滞证是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3个证型,急性胰腺炎的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病因和临床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消蕈汤防治结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复发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肿瘤标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实施肠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的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医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在肠息肉术后给予基础治疗,中医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蕈汤辅助治疗,疗程4周;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结肠息肉复发率、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125、AFP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中医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CA125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腹部胀痛、大便稀溏、便血、食欲减退、精神匮乏、畏寒怕冷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中医组患者的腹部胀痛、大便稀溏、便血、食欲减退、精神匮乏、畏寒怕冷积分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中医组的复发率7.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00%(P0.05)。结论:中医消蕈汤在结肠息肉内镜下摘除术后应用可有效调节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改善中医证候症状,并且具有预防结肠息肉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大肠癌中医常见证候分型及病机特点,为开展大肠癌证候学和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方法 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有关大肠癌中医证候现代文献,建立大肠癌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对大肠癌常见证型分布和辨证依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150篇,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有35篇文献纳入研究范围,共计病例数2360例.通过规范化整理,将大肠癌中医证候整理为14个证型;出现频率较高的6个证型依次为:湿热蕴结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毒阻滞证、寒湿困脾证.结论 上述6个证型为大肠癌的常见让候;脾肾亏虚,外感或内生湿热瘀毒,蕴结大肠,日久成积为大肠癌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7.
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损伤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分析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证候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候的病理学基础,在系统聚类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学方法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处理分析所获得的中医证候判别结果,再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总结121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常规实验室检测资料在中医证候间的变化规律。结果:丙氨酸转移酶(ALT)、纤维结合蛋白(Fn)、载脂蛋白AI(APOAI)、促凝血活酶试验(HPT)、血浆凝血因子V(FV)、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6项指标变化对临床中医类型判别有一定意义。相关实验室指标在三类证候间的变化显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邪实为主证候的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丙氨酸转移酶(ALT)活性显著高于正虚为主、兼有邪实的其他两类。肝肾阴虚、瘀热内蕴证候的血Fn、FV、FVⅡ、白蛋白(Al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率(PCT)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证候,凝血酶原时间(PT)比后两类显著延长。提示肝组织炎症性损伤可能是湿热内蕴病机的病理基础,肝实质功能损害可能是肝炎后肝硬化肝肾阴虚病机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养阴散结法辅助化疗治疗晚期胃癌阴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晚期胃癌阴虚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养阴散结方.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瘤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KPS)评分、化疗毒副作用及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724(CA724)、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等指标情况.结果:瘤体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50.00%(15/30),疾病控制率为90.00% (27/30),对照组分别为43.33%(13/30)、86.67% (26/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6.67% (23/30),对照组为36.67%(1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治疗后治疗组KP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CA199、CA125、CA724、CEA、NSE、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治疗组血清CA199、CA125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散结法辅助化疗治疗晚期胃癌阴虚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化疗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文献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候。方法 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21年12月的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的症状及体征、证候整理后进行频次分析、聚类分析、证证贴近度分析,获取高频症状、共识症状、易发证候拟合精简证候,从中确立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基本证候及各证候间的关联程度。结果 纳入文献16篇,收集有效病例3304例。规范化症状及体征157项,其中高频症状49项,共识症状22项;对高频症状聚类分析拟合出湿热下注、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脾虚肝乘、肝肾阴虚、脾肾阳虚6项证候。规范化证候类型48项,其中易发证候8项;对易发证候拟合精简后整理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毒蕴结、湿热下注、湿热内蕴、肝郁气滞5项证候。结论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中医易发证候为肝郁气滞、湿热内蕴和湿热下注三证,疾病后期易发证候为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湿毒蕴结两证。  相似文献   

20.
肺癌肿瘤标志物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肺癌相关的多项肿瘤标志物血清水平的变化,探讨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规律及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项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3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不同证候)和30例正常人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结果: 气血瘀滞型、痰湿蕴肺型、热毒炽盛型CEA浓度、CA19-9和CA242的浓度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P<0. 01 ),但热毒炽盛型和气血瘀滞型、痰湿蕴肺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气血瘀滞型、痰湿蕴肺型、气阴两虚型CA125的浓度明显高于热毒炽盛型(P<0. 01 ).结论:肺癌患者多项肿瘤标志物的表达量与中医虚实证候密切相关,可作为微观辨证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