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259例复杂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6例,行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对照组113例,行开腹胆囊大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漏等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大部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结石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手术的成功取决于术者的技术水平,只有成熟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手术经验相结合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胆囊复杂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胆囊复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行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B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86.4±11.6)ml]显著高于A组[(44.9±16.1)ml](P<0.05)。B组7例中转开腹,8例术后发生并发症;A组1例中转开腹,术后1例发生并发症,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患者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胆囊病变可减少术中出血,有效避免中转开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比较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与次全胆囊切除术在复杂性胆囊结石中的疗效。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复杂性胆囊结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58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次全胆囊切除术。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术后体温、腹腔引流量、术后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下逆行胆囊切除术与次全胆囊切除术在复杂性胆囊结石中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次全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并发症更少,适用于耐受性较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行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观察组),49例行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对照组)。结果:两组均有1例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体温、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逆行次全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结石性胆囊炎疗效满意,与腹腔镜逆行胆囊切除术相比,操作更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5.
探究与分析单孔腹腔镜联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在急性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选取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9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仅给予单孔腹腔镜治疗,观察组实施PTGD后再进行单孔腹腔镜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中转三孔手术率、中转开腹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两组患者成功实施单孔腹腔镜率、中转三孔手术率、中转开腹手术率及死亡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孔腹腔镜联合PTGD在急性胆囊切除术中可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少中转其他手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术在复杂胆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治的80例复杂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腹腔镜胆囊部分切除组(A组)和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组(B组),各组4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结果:A组与B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平均出血量(87.3±12.5)mL,A组术中平均出血量(45.8±15.7)mL,B组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术中6例中转开腹,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A组术中无中转开腹者,术后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慢性萎缩性胆囊炎3类患者所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腹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部分切除术在不同类型的复杂胆囊病变中均能够减少术中出血,有效避免中转开腹,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外科医生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3 4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并用SPSS 13.0绘制历年中转开腹率趋势图。结果:3 476例患者中,16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4.7%;中转开腹组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粘连严重、胆囊三角处理困难是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占所有因素的5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手术经验、腹部手术史、胆囊炎反复发作史、胆囊壁厚度、WBC计数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手术史、肥胖、胆囊炎反复发作史、手术经验、胆囊壁厚度是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危险因素,可为外科医生术中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并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探讨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在困难性胆囊切除中的应用价值。120例行困难性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分别行LC(LC组)和LSC(LSC组)。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中转开腹及胆道损伤病例。LC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LSC组(P<0.05);手术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C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LC组(P<0.05)。对于困难性胆囊切除患者,LSC安全、有效,能够有效避免LC中转开腹手术带来的不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与48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比例。结果L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LC组有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LC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C组和O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急性胆囊炎为例,对比研究全面配合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手术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并判断两种术式的临床利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名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行全面配合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术后随访1~30d,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进行统计,并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术后功能恢复状态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后的功能恢复状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可使并发症的发生显著减少,进一步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将96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8例。腹腔镜组实施LC,开腹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腹腔镜组中1例患者因胆囊三角区严重粘连导致解剖困难,1例因胆囊床出血镜下止血困难,均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其余2组均成功完成手术。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均少于或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康复快等优势,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把握中转开腹手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研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与首次发病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分别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效果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急性胆囊炎住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00例。其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50例为慢性组,首次发病急性胆囊炎50例为急性组。对两组患者均于发病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或造瘘率、胆囊完整切除率、手术并发症(胆管损伤和术后胆瘘)及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慢性组(94.16±31.05)min,急性组(70.06±23.46)min;术中出血量:慢性组(100.00±30.67)m L,急性组(60.00±15.83)m L;术后住院时间:慢性组(6.30±2.78)d,急性组(4.50±1.23)d。慢性组与急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转开腹手术:慢性组3例,中转率6%(3/50),急性组0例,中转率为0;中转腹腔镜胆囊造瘘术慢性组3例,急性组1例。变更手术方式(中转开腹+造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胆管损伤、术后胆瘘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未完整切除,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慢性组10例,急性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发病急性胆囊炎患者72 h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囊完整切除率及术后住院时间上均优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患者。但在中转手术方式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Rouviere沟引导胆囊后隧道解剖用于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1 081例,依据Gupta的术前评分系统,将评分≥6分的困难胆囊病人125例,分为Rouviere沟引导胆囊切除组(研究组)65例和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61±23) min比(88±24) min (P<0.05),术中出血量(46±16) mL比(62±23) mL (P<0.05),住院时间(3.5±1.5) d比(5.8±2.2) d(P<0.05),人均住院费(12 236±316)元比(14 199±552)元(P<0.05),术后12 h和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7±1.1)分和(3.0±1.1)分比(5.9±1.0)分和(6.4±1.5)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转开腹研究组1例,对照组6例。研究组无胆漏,对照组胆漏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12例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患者,其中57例有上腹部手术史(观察组),55例无手术史(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中转开腹率、术后并发症及术中出血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住院费用更高(P0.05),但两组中转开腹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对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其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采用腹腔镜胆囊炎切除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10例,作为腹腔镜组;将同期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92例,作为开腹组,对2组治疗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开腹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感染率也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具有较高安全性,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机的选择,及其对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其中早期组40例,发病至手术时间≤3 d,延期组40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21 d,择期组40例,先给予保守治疗,待急性期症状消失,至少距发病21 d以上后再实施手术。比较3组围术期情况、中转开腹术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早期组和择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组和择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延期组,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延期组(P<0.05),早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延期组和择期组(P<0.05);延期组中转开腹率为22.5%,明显高于早期组和择期组的5%、5%(P<0.05);3组胃肠损伤、肝脏损伤、感染、胆漏、肠瘘等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早期(3 d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更为显著,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中转开腹率和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体会。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本院13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患者急性胆囊炎感染严重程度分为重度感染组(65例)和轻度感染组(70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等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率、中转开腹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30例患者成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患者中转开腹,均为重度感染组,中转开腹率7.7%;重度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多于/大于轻度感染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率重度感染组(12.3%)明显高于轻度感染组(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胆管损伤、胆漏等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安全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568例胆囊切除术病例。分为2组:A组为对照组,323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B组为实验组,24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比2组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组手术成功率之间比较用检验,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之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之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正确选择病例、术中规范操作、术后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相比开腹手术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对照组(开腹胆囊切除术组),每组各45人。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住院情况比较,手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1年复发率,以及术后1年患者生存质量。结果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以及饮食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花费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进行随访评估,观察组GLQL总评分为109.53±3.82,对照组为99.73±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一年生存质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行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120例,其中6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实验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