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牙周炎是口腔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炎性疾病,调查显示人群中约有8%~10%患有慢性牙周炎[1]。目前,常见的临床治疗药物包括甲硝唑、阿奇霉素、米诺环素等[2-4];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会产生耐药并有副作用[5]。中医药为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本临床观察选择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3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黄连解毒汤加味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该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也是引起牙龈出血、牙周组织破坏、牙齿缺损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通常牙周基础治疗(洁治、刮治、根面平整术等)及抗感染对症治疗,治疗后病情仍反复发作,牙周治疗的药物使用不当还易产生不良反应及耐药性[1-3]。牙周炎主要为厌氧菌的感染所致,与机体的整体状态及免疫功能有关,西医对症治疗对机体整体状态疗效甚微[4]。中药内服可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失衡状态[5],中西医结合为慢性牙周炎临床治疗的常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牙周炎(CP)为口腔科常见的导致牙缺损的牙周炎性疾病,约占牙周炎患者的95%[1]。多由牙菌斑细菌侵袭、定植、损害牙周组织等局部因素和遗传,免疫功能缺陷、性激素紊乱、系统性疾病、吸烟、精神压力等全身因素引发。若不及时治疗,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健康[2-3]。随着病情发展,相继出现牙龈红肿,牙周袋溢脓,牙齿松动,严重时牙齿脱落,丧失咀嚼功能[4-5]。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抗生素结合牙周基础治疗,短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抗生素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预后效果较差[6]。该病属中医“齿衄”“牙宣”等范畴,多由胃火炽盛,壅结阳明经,上攻口齿所致,治疗应以清胃凉血为主。本研究采用自拟三黄清火固齿汤配合替硝唑胶囊治疗57例慢性牙周炎,并与替硝唑胶囊治疗的57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高危疾病,该疾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免疫、胆汁反流、遗传、放射等因素有关[1],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是其常见临床表现[2]。CAG的诊断常辅助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变薄、黏膜基层增厚,胃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腺或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3]。该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胃黏膜和腺体进一步萎缩可发生癌变,癌变率高达10%[4],故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西医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为主,常用药物为抑酸、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抗Hp治疗等,效果不够理想[5]。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以改善临床观症状,而且能够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6],目前常与西药联...  相似文献   

6.
<正>广泛性焦虑症以持续、难以自控地担心某些对象或事件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伴有不安感、睡眠障碍等症状[1]。该病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影响机体[2-4]。众多研究者通过临床或实验等[5,6]证实了针刺疗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正>乳痛症(mastalgia)泛指以一侧或双侧乳腺组织疼痛为表现,其发病机理不同,治疗效果各异的一组疾病[1]。临床中约70%育龄期妇女罹患此病[2]。中重度乳痛症甚至可引发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4]。目前,针对该病的确切病因尚无一致定论,现代医学主要以心理安慰、生活饮食调控、激素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等对症治疗为主,但因月经不规则、子宫内膜增厚等副作用而临床使用受限[5-7]。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乳痛症优势明显,是目前国内主要的治疗手段。中医内治法包括辨脏腑论治、分型论治、中医周期疗法等;中医外治法包括针灸、穴位贴敷、湿热外敷等[8-9]。中医学认为,肝为女子之先天,若肝经气血失调,易发生经带胎产及乳痛诸疾,认为肝郁气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亦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10]。导师王宽宇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自拟乳康汤从肝论治周期性乳痛症,临床每取良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肝硬化属于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常由慢性病毒性肝炎发展而成,在我国以慢性乙型肝炎最为常见[1]。在慢性乙型肝炎病程中,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而发展为肝纤维化[2],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的过程[3]。在患病早期因肝脏具有较强的代偿功能,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若未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肝功能进一步损害、门脉高压等,同时伴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癌变等严重并发症[4]。  相似文献   

9.
<正>心力衰竭( heart failure) 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引起的心室射血和( 或) 充盈功能下降的一组综合征[1]。根据病理机制可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SHF) 与舒张性心力衰竭( DHF)[2]。DHF 是指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因心室充盈异常和充盈压升高导致的肺循环或体循环异常的一类临床综合征[3]。该病在临床上早期仅表现为肺淤血征,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呼吸困难、气急气喘、运动耐力下降、肺水肿等左心衰竭症状[4]。目前,  相似文献   

10.
<正>产后焦虑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其患病率为13%~40%[1-2]。产后焦虑可能会使得产妇难以较好地适应其母亲角色,并且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产妇反应能力降低及婴儿行为问题等诸多不良后果[3]。有研究证实,产后焦虑与母亲依恋的降低[4]、婴儿喂养障碍[5]、婴儿情绪以及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和发展[6]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11.
<正>支原体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在冬春季节多发[1]。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发热以及食欲下降等症状,且该病很容易导致慢性咳嗽,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肺炎支原体是主要的致病微生物,其致病机制是通过黏附及细胞毒效应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或通过免疫机制引发肺炎及其他系统损伤[2]。临床对于支原体肺炎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较常用的是阿奇霉素,其可有效抑制支原体,减轻临床症状,但由于支原体消除较慢,小儿尚未发育完全等原因导致阿奇霉素单用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容易产生耐药性[3];部分患儿可能进展为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中医治疗支原体肺炎能够有针对性地实施个体化治疗,不良反应少,多项研究证实中医药联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支原体肺炎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4]。小柴胡汤为《伤寒论》载和解第一方,具有解热、抗炎等药理作用[5];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止咳平喘等作用,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广泛[6]  相似文献   

12.
<正>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手术引起的创伤、麻醉药品的使用、长时间的禁食水、对腹腔内脏器的刺激、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1],导致胃肠道动力、功能紊乱及胃肠道神经、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衡,发生炎症反应、菌群失调而发病[2]。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无自主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诊治,严重可造成机械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3]。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药常给予持续胃肠减压、促进胃肠动力药、调节肠道菌群、辅助通便等对症治疗[4],在治疗的同时患者易形成依赖性,且因术后禁食水不能口服而经鼻饲给药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5]。中医药治疗该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外治方法联合应用,可达到理想效果[6]。笔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受益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平均发病年龄5岁,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临床以不自主、无节律的突发、快速、重复的一个或多个部位抽动和(或)发声为特征[1,2]。TD的发病原因多样,近年的研究认为,部分TD的发生与寰枢关节半脱位、上颈段关节错位等关系密切[3],这类TD被称为颈源性抽动障碍。针对这类TD,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整脊、推拿以及针刺等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疗效[3,4]。  相似文献   

14.
<正>荨麻疹中医属“瘾疹”范畴,属自限性皮肤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突起风团和瘙痒时作,伴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性水肿,若风团每日或间断发作,其病程超过6 周则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1]。中医一般将瘾疹分为风热证、风寒证、肠胃湿热证、毒热炽盛证和气血亏虚证5个证型[2],其中风寒型荨麻疹属于比较顽固的荨麻疹类型[3]。针灸作为一种中医外治法,其直达病所,标本兼治,副作用小,可快速提高皮肤病的临床疗效[4]。  相似文献   

15.
<正>尿毒症是各种慢性肾病的终末阶段即终末期肾病(ESRD),尿毒症患者的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1],导致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严重不足[2],或因肾脏难以将机体内毒素排至体外,在毒素的干扰下红细胞生成和铁代谢异常,患者缺乏红细胞生成所需营养物质等原因[3],影响机体造血机能易诱发肾性贫血(RA)。RA是尿毒症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常见眼结膜苍白、面色萎黄、唇甲苍白无光泽、疲乏、心悸、气短、胃口差等症状[4]。  相似文献   

16.
<正>偏头痛是临床诊疗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神经性疾患,患者常因频发的、部位不固定的严重头痛就诊于神经内科[1]。偏头痛的临床特征主要为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症状时有反复,部分患者可伴发呕逆、呕泻、恐声、畏光等症状,该病好发于青年人及中年女性[2]。  相似文献   

17.
<正>埋藏性视盘玻璃疣(buried optic disk drusen,BODD)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较少见[1],不同的疣体位置及大小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也可无症状,患者多因“视物模糊或眼前黑影”就诊,眼底出血多在1~3个月之内完全吸收,视力恢复[2],本病也可诱发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或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临床上容易漏诊[3]。随着年龄的增长,BODD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会受损变薄,鼻侧受损多于颞侧,视野缺损逐步进展,但通常会保留中心视力[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无症状的情况下可观察[4]。笔者在门诊诊治1例伴视盘浅层出血的BODD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剖宫产具有在顺娩困难时保障母婴安全的作用,是解决孕妇和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1];但剖宫产与顺娩比较,产后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子宫恢复慢、产后出血发生率高、胃肠功能紊乱、乳汁分泌不足、恶露不净、术后感染等[2],尤其是产后出血,严重者可导致产妇死亡。剖宫产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早期促进产后子宫复旧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最佳手段[3],临床常在胎儿娩出后常规使用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4],但仍有部分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正>急性泪小管炎是眼科少见泪窍疾病,在泪器疾病中的临床发病率仅为2%[1],主要症状为按压时泪小点有脓样物质流出。但因其发病隐匿,容易误诊为结膜炎、泪囊炎、睑腺炎等[2],误诊率高达88%[3]。尽早明确诊断,并予以有效的治疗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泪小管功能[4]。西医主要治疗手段为冲洗、切开、置管等方式[5],但存在破坏泪小点、泪小管反应增生等弊端[6]。该病属中医“漏睛疮”范畴,也称“眦漏症”。本例患者根据中医“内眦属心”理论辨治,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应用人工生物假体,将股骨颈骨折后的股骨头和髋臼进行置换,以恢复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方法[1]。作为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成熟术式,可在早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恢复髋关节功能[2],在临床应用广泛。老年人在发生髋部骨折后,因术后卧床、患肢制动以及术中软组织、骨骼、静脉损伤、出血较多等因素的影响[3],导致静脉流速变缓、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更易于处于高凝状态,因此术后易诱发下肢水肿、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4];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地活动、功能锻炼、给予消肿、止痛、抗凝等治疗措施,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