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食管肿胀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11-2018-07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51例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8个月、术后12个月食管肿胀面积.结果 15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8分±1.0分,术后6个月为12.8分±1.6分,术后12个月为13.2分±1.4分,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56.6%±9.8%和57.9%±10.1%。术后3个月31例(86.1%)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36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78例,其中相邻两节段者46例,相邻三节段者32例。行单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46例;两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髂骨或钛网植骨钛板固定32例。结果随访6~48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改善率为73%,优良率为85%,有效率为95%。结论椎体次全切与后纵韧带切除,同时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中减压安全有效,减压彻底,术后对椎间隙高度的维持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后钛网(titanium mesh cages,TMC)沉降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脊柱组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实施ACCF手术的8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44例,女性38例,年龄52.4±10.1岁(34~76岁),随访时间26.6±12.5个月(6~42个月)。根据术后3个月时融合节段高度下降是否超过2.0mm将患者分为沉降组和未沉降组。在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C7 Cobb角、手术节段Cobb角、椎体间撑开距离、融合节段高度;在术前颈椎CT上测量手术节段近端及远端椎体的CT值,评估骨质疏松情况,记录术前、末次随访的JOA评分,计算JOA评分改善率;将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及有临床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危险因素预测钛网沉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结果。方法对2011-01-2014-01采用颈前路钛网植骨术治疗的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端盖钛网组40例患者记为A组,无端盖钛网46例患者记为B组。影像学评价指标为椎间高度,钛网沉陷率,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颈椎曲度及钛网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和JOA评分改善率。结果 8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3月和1年。影像学测量:两组术后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及颈椎曲度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年A组钛网沉陷率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钛网植骨融合率无明显差异。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月及1年两组JOA评分及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1年JOA评分改善率与钛网下沉距离比较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盖钛网在术后维持椎间高度及颈椎曲度方面均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前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病情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压迫最重的节段施行单椎体或双椎体次全切,椎体次全切采用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后费城颈托外固定保护3个月。[结果]42例平均12个月随访,术后JOA评分平均为13.6分,所有病例均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病情复杂,选择性采用单椎体次全切或双椎体次全切减压治疗,可获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患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分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进行颈椎前路髓核摘除加植骨内固定术,观察组进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椎间丢失高度,并统计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N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植骨融合率和术后改善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椎间丢失高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植骨融合率96.43%与对照组的82.14%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改善率86.94±3.52%高于对照组的83.77±4.16%(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全接触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降低患者NDI。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应用端盖钛网与无端盖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像结果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颈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0例合并骨质疏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68~79岁,平均75.8岁。根据术中所用钛网分为端盖钛网组(A组,32例)及无端盖钛网组(B组,28例)。通过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通过X线对融合节段椎间高度及前凸角度(Cobb角)进行测量;通过CT评估钛网植骨融合率。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5年。临床疗效评价结果:A组术前JOA评分为9.3±1.7,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2±1.8、15.7±1.2、15.4±1.5;B组术前JOA评分为9.1±1.8,术后1周、3个月、1年JOA评分分别为14.5±1.3、14.9±1.7、15.2±1.6。两组术后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3个月、1年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价结果:A组术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为(42.1±2.4)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3±3.2)mm、(44.7±2.9)mm、(44.5±3.0)mm;A组术前Cobb角为(5.3±1.2)°,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0.3±1.9)°、(10.1±1.7)°、(9.9±1.3)°;B组术前椎间高度为(43.4±2.3)mm,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45.7±2.8)mm、(44.2±2.7)mm、(41.5±2.1)mm;B组术前Cobb角为(5.4±1.0)°,术后1周、3个月、1年分别为(11.2±1.8)°、(10.8±1.6)°、(7.2±1.4)°。两组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术后1周、3个月A组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间高度、融合节段Cobb角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末次随访,A组钛网沉陷率为6%,B组为18%。结论:颈前路手术应用端盖钛网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前凸角度方面优于无端盖钛网,端盖钛网的应用可有效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的钛网沉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orectomy and fusion, ACCF)手术中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于2015年3月~2021年3月行ACCF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ACCF手术方案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ACCF手术30例,纳入常规组;保留椎体后壁横联结构的改良ACCF手术30例,纳入改良组。术后获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减压效果(JOA评分)、影像学指标(颈椎曲度、融合节段高度)、手术安全性和植骨融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数据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共出现7例并发症,其中常规组4例(13.3%),3例为术后肩颈部疼痛,1例声音嘶哑;改良组3例(10%),均为肩颈部疼痛。上述并发症均于1~4周后自行好转。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JOA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术后3个月和1年的JOA评分呈持续改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1.
陈恩良  王楠  全仁夫 《中国骨伤》2020,33(9):841-847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ACCF)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5例,女22例,年龄43~69岁,平均54.6岁。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CDF治疗组(A组,17例)和ACCF治疗组(B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12个月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颈椎曲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A组分别为(106.3±22.6) min、(52.2±26.4) ml,B组分别为(115.6±16.8) min、(61.7±20.7) 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仿生骨和钛网在前路椎体次全切融合术中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12间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的5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钛网植骨,25例行n-HA/PA66仿生骨植骨。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分别记录以下指标:(1)JOA评分。(2)C2-7 Cobb角。(3)融合节段高度和下沉率。(4)植骨融合率。(5)仿生骨及螺钉断裂、移位、脱位。结果随访61~108个月,平均85.6个月。随访末期2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钛网组及纳米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术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钛网组6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纳米仿生骨组1例出现仿生骨移位,1例螺钉脱位。纳米仿生骨组融合率为100%;钛网组有3例未达到骨性融合,融合率为90%。结论 n-HA/PA66仿生骨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型植骨材料,能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融合节段高度、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促进植骨融合,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为后突的椎间盘及椎体后缘骨刺压迫脊髓,引起的临床症状。我院从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脊髓型颈椎病32例,均采用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全部随访1年以上,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2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1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6±13.3)岁。患者术前经问诊、查体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均行单节段ACCF手术进行治疗。通过三维颈椎活动度测量仪对患者手术前后颈椎三维活动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和VAS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入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9.4±1.6)个月。术后3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除左旋转外,其他方向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6个方向上的活动度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右侧屈、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后伸方向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P0.05)。术后9个月颈椎活动度与术后6个月比较,后伸、右侧屈、左侧屈及左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P0.05)。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单节段ACCF术后颈椎三维活动度的变化表明,术后短期内活动度下降,之后活动度增加并优于术前水平,同时神经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但术后近期和远期活动度变化以及多节段ACCF术后活动度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颈前路减压术中钛网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前路减压钉板系统联合钛网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前路减压钉板系统联合钛网治疗5 6例患者 ,脊髓型颈椎病 4 8例 ,孤立型后纵韧带骨化症 8例。 2个节段 2 8例 ,3个节段 2 0例 ,4个节段 8例。Orion钢板 31例 ,Zephir钢板 2 5例。 结果 颈椎矢状面的正常曲度恢复增加了 4 4 .2 % ,手术后患者获得的颈椎前凸平均为 7.2 8° ,范围为 2°~ 16°。随访 6~ 2 1个月 ,92 .8% (5 2 / 5 6 )的患者没有任何并发症的表现。 4例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有改善 ,6个月后症状复发 ,侧位X线片显示钛网的尾端有透光晕的出现 ,CT显示有假关节形成 ,行二次翻修手术后改善。结论 前路减压钉板系统固定联合钛网内植骨治疗颈椎病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可提高植骨融合率 ,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 ,满足术后颈椎即刻和长期稳定的要求 ,为顺利骨性愈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预弯钛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因脊髓型颈椎病在我科接受单节段ACCF的8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9例术中放置预弯钛网(预弯钛网组),43例术中放置普通直钛网(直钛网组)。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钛网末端与椎体上终板和下终板贴合度的变化、椎体间高度变化、钛网沉降率、植骨融合率、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变化情况。结果:预弯钛网组和直钛网组平均随访17.7±2.1个月和18.4±2.4个月。末次随访时,尽管两组间植骨融合率均为100%,但预弯组钛网末端与椎体上终板和下终板角度的变化(1.0°±0.7°,1.1°±0.6°)均低于直钛网组(1.9°±0.4°,2.2°±0.8°),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预弯钛网组椎间前、后高度的丢失和钛网下沉率分别为-1.9±1.7mm、-1.5±1.6mm及28.2%,而直钛网组分别为-2.8±1.4mm、-2.7±2.2mm及53.4%,预弯钛网组均低于直钛网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显著增加,但两组间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颈项部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且预弯钛网组(2.5±1.2分)显著低于直钛网组(3.2±0.8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ACCF手术中,预弯钛网能够与邻近椎体上下终板达到较好的贴合度,减少钛网沉降率。  相似文献   

17.
18.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早期下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钢板内固定患者钛网早期下沉的原因。方法: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单间隙9例,双间隙17例,3个间隙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辅以Orion钢板及Zephir钢板内固定。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估。结果:经术后6个月随访,植骨均在3个月达到临床愈合。4例患者在术后4周发生钛网下沉,颈椎高度降低,颈椎曲度减小,但患者无任何主观症状,3个月后复查见一例患者仍有进一步下沉。结论:钛网植骨比自体骨植骨有优越之处,但有下沉的可能。正确处理终板,合适的撑开高度,正确的钛网截切技术及锁定钢板的选择,可以减少钛网下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钛笼下沉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6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的颈椎正侧位片及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根据下沉与否分为下沉组和非下沉组进行观察,分析术后钛笼下沉与年龄、性别、手术节段、临床疗效、病变节段撑开角度、和安置位置的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时86例患者中有22例发生钛笼下沉(25.6%),下沉组和非下沉组患者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手术节段(C5-C7)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融合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撑开角度<30°者共63例,下沉组12例(19.0%),撑开角度≥30°者共23例,下沉组10例(43.5%)。撑开角度<30°与撑开角度≥30°对于下沉发生率的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者共66例,下沉组13例(19.7%),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者共20例,下沉9例(45.0%),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与椎体前缘与钛笼前缘间距<1mm对于下沉发生率的影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撑开角度和安放位置可能是影响钛笼术后下沉的重要因素,此外年龄、性别、手术节段(C5-C7)、骨密度、BMI对钛笼下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Sheng WB  Liu ZJ  Hua Q  Dang GT  Ma QJ  Liu XG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9):1174-1177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联合前路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5例颈脊髓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同种异体骨植入联合前路钢板内固定并分析其结果。术前JOA评分4—15分,平均8.7分。结果 本组35例患者,次全切除椎体69个,其中单椎体次全切7例,双椎体22例,三椎体6例,完成减压104个间隙,无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11—37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植骨稳定,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植骨融合率100%;融合时间约6—15个月,平均9.3个月;术后JOA评分7—17分,平均14.8分,改善率为73.5%,优良率为82.8%。结论 在颈脊髓病椎体次全切减压术中,使用同种异体骨结合颈前路钢板进行融合和固定可以简化手术步骤、减少创伤,且融合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