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肾性贫血(renal anaemia,RA)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至终末期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对不足,其他包括绝对和功能性缺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红细胞寿命缩短以及尿毒症环境对红细胞生成抑制等因素[1];随着肾功能不断下降,贫血程度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重个人及社会经济负担,并且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病死率[2],因此,积极有效地纠正贫血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中医药治疗RA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将近年来的治疗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尿毒症性皮肤瘙痒(uremic pruritus, UP)的患病率超过60%[1],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据报道约有40%的透析患者饱受中重度皮肤瘙痒的困扰[2]。尿毒症性皮肤瘙痒往往不是纯粹的皮肤疾病,而是多系统损害,一旦发病瘙痒难耐,极大地降低了尿毒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死亡风险明显增加[3-4]。  相似文献   

3.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部分早期肾病患者或者终末期肾病患者最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可改善生存质量,清除体内毒素,延长生存时间[1]。数据统计我国接受MHD治疗的患者已超30万人,尽管血液透析技术及设备较为完善,临床上仍无法避免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多脏器、多系统的受累。其中,因免疫炎症及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造成的肾脏受累十分常见,有38.3%的肾脏受累患者可发展为狼疮性肾炎(LN)[1]。SLE患者出现肾脏受累后若不及时干预则会加重肾损害并形成尿毒症。LN除了SLE本身的病变外,更主要的是肾脏受累的表现,如水肿、少尿、蛋白尿等,因此临床主要通过检测反应SLE疾病活动程度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和反应肾功能的肌酐、尿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患者情况[2]。  相似文献   

5.
<正>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已成为21世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1]。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是治疗ESRD主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截至2019年中国腹膜透析患者达到103 348人,并以每年约8%增长率快速上升[2]。PD在保留残存肾功能,减轻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等[3]方面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症状性血尿与进行性肾功能不全[1]。中医学对IgA肾病并无特定阐述,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归属于“血尿”“尿浊”等范畴,若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癃闭”“关格”等[2]。中医药治疗IgA肾病优势独特,疗效显著,但不同医家对IgA肾病的病情认识不同,因此缺乏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2]。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相关肾脏损害是不可逆的,因糖尿病患病人群逐年升高[1],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目前由糖尿病导致的ESRD已占ESRD总人数的50%左右[3]。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其早期发病比较隐匿,表现为不稳定微量蛋白尿的排泄,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发展为持续大量蛋白尿,随着蛋白尿量逐渐增加,后期可出现血肌酐的升高,最终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阶段,可能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早期中医治疗,对于减少尿蛋白,稳定和改善肾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多发的慢性肾脏疾病,主要是因炎症、免疫反应等引发,可导致患者出现大量的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1]。现阶段,临床主要给予糖皮质激素、强的松等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短期内虽具有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可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不利于病情控制,需寻求其他治疗药物治疗[2]。传统医学认为,肾病综合征属于“虚劳”“尿浊”等范围,主要因外邪入体、情志过极促使湿、邪等阻塞经络,损伤脏腑,临床治疗需以活血化瘀、健脾祛湿为主要原则[3]。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近几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占比增加[1]。目前糖尿病患者的人数预计有4亿多人,而且预计到2045年患病人数将增加到6亿多人[2]。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肾功能不全性贫血即肾性贫血(RA),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致盲率较高[1-3]。2021年《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静脉阻塞》[4]指出,CRVO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急性血流梗阻,导致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CRVO病因复杂,视网膜静脉血栓、继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是其常见风险因素[5-7],多由血栓形成引起[8]。有研究[9]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的病理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约 20% ~ 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1]。西医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减少蛋白尿及对症治疗为主,但效果不甚理想限,难以阻止肾脏损害的继续进展[2]。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丰富,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施治发挥独特的作用[3-5]。笔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了自拟益气养阴化瘀方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效果,今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包括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肾血管的全肾,临床以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为主要特征,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居世界第一[2],  相似文献   

14.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常见的并发症[1]。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折患者逐年增多,预计到2050年髋部骨折患者将从目前每年150万例发展到450万例[2],其中需要THA治疗的患者约占90%[3]。目前认为DVT的形成原因分别为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4]。  相似文献   

15.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16.
<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作为糖尿病临床上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一种由多因素介导的病理、生理性疾病[1]。流行病学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在2040年将增长到6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占其中1/3[3]。  相似文献   

17.
正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1]。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CKD的进展,贫血风险不断增加。贫血在慢性肾脏病人群中发病率高,对患者的长期存活及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而且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死亡的风险[2]。因此,纠正CKD  相似文献   

18.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显示DPN的发与T2DM导致的糖脂代谢紊乱[1]、微血管损伤、营养神经因子减少、氧化应激反应[2]、代谢紊乱性炎症和自身免疫[3]等因素相关,其临床以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在安静时或夜间时症状明显加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感觉缺失,四肢远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严重者可发生足部感染和溃疡[4],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劳动能力的丧失。  相似文献   

19.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已成为肾脏终末期患者主要的替代疗法之一[1]。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常被认为是MHD患者的生命线,因其使用时并发症少、可反复穿刺、血流稳定、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公认为MHD患者的首选血管通路[2-3];但是MHD患者每周必须接受2~3次透析治疗,每年平均230~330余次穿刺[4-5],每次透析须使用16 G穿刺针穿刺,因反复穿刺、拔针不当等原因易出现皮下血肿,血肿机化会导致动静脉内瘘狭窄使内瘘血流量不足导致内瘘功能不良,透析血流不充分,致使透析难以进行,最终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影响[6]。  相似文献   

20.
<正>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高血糖、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等[1]。若DKD患者未得到有效控制,肾小球滤过率将进行性下降,可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目前西医尚无精准的DKD治疗药物,以控糖、降压、减少蛋白尿和纠正脂代谢紊乱等对症处理为主,若发展为ESRD,则需肾脏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