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翼点入路切除哑铃形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哑铃形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 27例病人均经翼点入路开颅,在显微镜下解剖基底池,利用脑的自然间隙显露并切除肿瘤。结果 27例病人中获全切除22例(占81.5%),其余5例获次全切除(占18.5%),无手术后死亡病例。对全部病例进行了1~4.5年(平均1.8年)随访观察,全切者经MRI复查21例未见复发,1例复发后行伽玛刀治疗。结论 翼点入路可获得良好的鞍区显露,有助于大型或巨型腺瘤的全切,是治疗哑铃形垂体腺瘤的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来我院神经外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26例鞍区肿瘤病例,其中,垂体腺瘤158例,颅咽管瘤89例,鞍区脑膜瘤79例。术前准备主要是进行糖激素的替代疗法和癫痫的预防。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解剖脑底诸池,经鞍区的5个手术间隙切除肿瘤。术后处理主要包括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尿量和血清电解质,及时防治尿崩症、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预防癫痫和糖皮质激素的替代疗法。结果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面神经额支的保留率达到92%,眶上神经的保留率达到96%,颞肌萎缩发生率为0%;全部肿瘤的全/次全切除率达到95%,垂体柄的保留率达到62%;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尿崩症和电介质紊乱,发生率虽然高达61%,但是经过术后的严密观察和处理,97%的病人在术后1个月内得到恢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对面神经额支、眶上神经和颞肌的损伤机会减少。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应用显微解剖技术,结合积极有效的防治并发症的措施,可以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经翼点入路切除颅咽管瘤的方法。方法:从1997年1月至1999年9月对20例颅咽管瘤进行了显微外科手术。病人年龄13~54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以视力障碍起病18例,尿崩症5例,隐性糖尿病3例,生长发育迟缓4例,头痛10例。术前均行CT和MRI扫描,肿瘤最大直径5cm,实质性9例,囊性变5例,混合性6例,肿瘤钙化14例。全部病人均在全麻后行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肿瘤位置,可以从视交叉前间隙,颈内动脉和视神经间隙及颈内动脉外侧间隙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1例术后10天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全部病例术后放疗效果尚待观察。结论:翼点入路是颅咽管瘤手术切除的首选入路,绝大多数病人可达到肿瘤的全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改良眶翼点入路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4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左侧翼点入路进行开颅手术)和观察组(改良眶翼点入路进行开颅手术),每组67例。比较2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的神经恢复情况,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术前、术后1 d、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6个月)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含量及Barthel指数差异,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神经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中残和重残患者人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迁移,2组患者MBP、NSE、S100β指标含量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上升,组内不同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6个月,观察组患者MBP、NSE、S100β指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眶翼点入路开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优异,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5.
改良翼点入路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论证改良翼点手术入路的优越性。方法:对20例干性头颅标本的颅中窝底部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测,对20例颅中窝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术。结果:改良翼点手术入路能缩短距离0.42~1、21cm。18例患者术后清醒;15例Ⅴ级,良好;3例Ⅳ级,中残;2例死亡。结论:改良翼点手术入路到达棘孔路径短,能直视下处理棘孔及颅底处脑膜中动脉出血,利于脑疝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王淮  朱成 《解剖与临床》2008,13(3):204-205
目的:探讨经颞下-翼点入路切除侵犯上斜坡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经颞下-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5例,肿瘤直径在5—7cm,向后上侵犯至上斜坡,左侧入路2例、右侧3例。结果: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膜瘤2例,实质性颅咽管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尿崩症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2例获随访,术后7a未见复发。结论:经颞下-翼点入路能充分显露并切除侵犯上斜坡的大型鞍区肿瘤,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4年11月~2017年5月我科118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采用眶上外侧入路61例,采用翼点入路5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出院时GO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头颅CTA检查证实动脉瘤均被完全夹闭。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1.2±1.1)cm、骨瓣大小(2.8±0.2)cm2、手术时间(184±38)min、手术出血量(170±147)ml低于翼点入路手术切口长度(16.4±2.1)cm、骨瓣大小(5.1±0.4)cm2、手术时间(258±50)min、手术出血量(221±101)ml;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9.8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0低于眶上外侧入路颅内感染率24.50%及头皮愈合不良率7.00%,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破裂率6.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4.9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91.80%与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率3.50%、术后慢性脑积水发生率5.20%及出院时预后良好率85.90%比较无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均能安全、有效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但眶上外侧入路具有高效、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切除侵及眶内、颅底的全组副鼻窦霉菌性肉芽肿的手术方法,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采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经前颅底直接开放全组副鼻窦及眼眶,直视下切除全组鼻窦内、额底、鞍旁的病灶。结果:术野显露充分、切除彻底。术中严密修补硬膜,重建颅底,术后未出现颅内及鼻腔内感染。结论:本术式是切除侵及眶内、额底、鞍旁的全组副鼻窦霉菌性肉芽肿理想的手术入路,其优点是显露充分、病灶切除彻底、脑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颅骨标本20例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13例应用该入路切除的颅底中线区肿瘤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与标准前颅底入路相比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的暴露范围明显扩大。通过将鼻骨与眶板一起截除,可保留足够长度的鼻中隔粘膜。术式的暴露范围主要受限于双侧的视神经、颈内动脉、翼管、舌下神经管等结构。本组13例中,9例全切除;1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改良扩大前颅底入路具有暴露充分、脑损伤小、可有效保护嗅觉等优点。该入路是切除颅底中线部位侵犯眶、鼻、筛、蝶和斜坡肿瘤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顶端的相关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评价其显露范围.方法 显微解剖10例(20侧)成人尸颅标本,通过翼点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及乙状窦前入路三种方法显露基底动脉顶端,测量各自显露的距离和范围.显露范围由术者在显微镜下行主观评分.结果 翼点入路开颅骨窗到基底动脉顶端的最短距离为(63.85±2.54)mm,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58±2.03 )mm,乙状窦前入路到基底动脉顶端的距离为(66.01±1.41)mm,三种方法翼点入路显露距离最短,而显露范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 翼点入路可使基底动脉顶端获得最佳显露.  相似文献   

11.
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的术中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鞍区肿瘤所致解剖结构改变,探讨相关的手术策略。方法:在连续进行的30例经颅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观察解剖结构改变,包括13例垂体腺瘤、8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Rathke囊肿和1例胆质瘤,均进行术中照片并记录,并作相互比较,观察细微解剖在手术中的意义与价值。结果:垂体腺瘤多数经间隙1扩展,常经间隙1、2操作,多需要偏前方的翼点入路或额下入路手术。鞍区的颅咽管瘤多经视交叉后扩展,与垂体柄关系密切,一般需经偏侧方的翼点入路手术,充分利用鞍区的多个间隙仔细分离。而鞍结节脑膜瘤起源偏前.向外侧和后方推压视神经和视交叉,间隙1为主要操作间隙.垂体柄也不容易损伤:胆质瘤呈推挤性生长,而胶质瘤则浸润和破坏周围结构,结构辨认难度大。Rathke囊肿起源于垂体腺内,情况因大小而异。结论:不同类型的鞍区肿瘤由于起源部位及扩展方向不同,对邻近结构的推压移位即不同,手术间隙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使各间隙的利用价值不同,应根据肿瘤显露和切除需要规划出个体化的手术入路与操作间隙。无论采用哪种手术入路,都要按照显露好的原则.细心识别和保护鞍区的所有小动脉,努力保持垂体柄的完整性是所有鞍区手术的共同原则。  相似文献   

12.
经眉弓切口锁孔手术切除鞍区病变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报道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手术经验。方法:取成入干性颅骨标本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头部标本5例,测量与经眉弓锁孔入路相关的数值,模拟手术过程,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该入路行手术切除。结果:颅骨相关部位测量结果表明,眶上孔及额窦位置的变异与手术相关,在尸体标本上显微镜和内窥镜下模拟手术入路,可暴露鞍区四个间隙及相关结构。临床32例鞍区肿瘤经此入路手术,效果满意,肿瘤全切17例(53.12%),无重大并发症。结论:经眉弓切口锁孔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是完全可行的,可取得与经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相似的暴露效果,且能克服其他入路存在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翼点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暴露并观察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直达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翼点经大脑外侧裂入路能够完成蝶鞍区和大脑外侧裂深处至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和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平均28.3岁;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右侧损伤5例,左侧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Ⅲ型5例,Ⅳ型3例。均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根据患者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疼痛和日常活动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3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术中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