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髓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 方法 用MRI成像技术分析26例颈髓髓内室管膜瘤影像学形态特点及脊髓受压变形情况,将肿瘤进行分型并在电生理实时监测下手术分离切除肿瘤。 结果 按肿瘤形态及其与脊髓之间的解剖学关系分为3种类型:I型:实质伴有空洞型;II型:实质型; III型:囊肿内瘤型。对I型肿瘤从肿瘤极端和空洞交界处或肿瘤中部开始从后正中沟切开脊髓分离切除肿瘤;对Ⅱ型肿瘤从肿瘤中部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分离切除肿瘤;对III型肿瘤从最近肿瘤结节处从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囊内切除肿瘤。术中电生理监测显示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下降50% 或者潜伏期延长10%;目标肌群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持续下降至20%,应暂停手术。术后所有病例病理报告均为室管膜瘤。术后MRI复查23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明显减轻23例,好转2例,加重1例,无死亡病例。 结论 依据术前MRI进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手术策略可以达到完全切除肿瘤、减少脊髓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手术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患者18例,围术期根据病情分别给予激素冲击、脱水剂、神经营养及高压氧舱治疗等综合处理.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8个月.13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其余5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按Frankel 分级:B级转为C级1例; B级转为D级2例;C级转为D级2例;C级转为E级1例;D级转为E级12例.未出现脊髓损伤感染及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对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损伤的患者,采用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辅以激素冲击治疗,以及神经营养药、高压氧舱治疗和功能锻炼,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中老年人的颈椎可因不同原因导致不同程度的椎管狭窄,在受伤时发生无骨折脱位颈髓损伤概率也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可占颈段脊髓损伤的3%-16%。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和预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预后中的作用,并分析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淄博市中心医院的51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影像学资料,分别采取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手术,将术中所见颈椎骨韧带损伤与MRI表现对比。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外伤类别、脊髓损伤MRI类型、受伤到就诊时间、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的时间、手术方式等10个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结论:(1)颈椎MRI较术中所见更全面显示了脊髓及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χ~2=5.966,P<0.05),且颈脊髓损伤与相应椎间隙平面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有关(χ~2=1.53,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脊髓损伤ASIA分级、颈椎管狭窄程度、伤后8 h内是否使用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相关(P<0.1);(3)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髓损伤MRI类型、脊髓损伤信号长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受伤至手术时间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相关性(P<0.05);(4)结果提示,颈椎MRI因其组织分辨优势,在诊断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及预测其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脊髓损伤程度、颈椎管狭窄程度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胸椎手术入路根据需要选择前路或后路,也可联合入路。前路适合椎体病变,后路适用于椎管及附件病变,联合入路多用于复杂肿瘤手术。相对于腰椎及颈椎而言,胸椎手术更加凶险,胸髓损伤后几乎不能恢复。所以,熟悉相关解剖,分析病变部位及特点,在清晰的术野下不触碰脊髓完成手术是成功的关键。现将入路的相关解剖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胸椎手术入路根据需要选择前路或后路,也可联合入路。前路适合椎体病变,后路适用于椎管及附件病变,联合人路多用于复杂肿瘤手术。相对于腰椎及颈椎而言,胸椎手术更加凶险,胸髓损伤后几乎不能恢复。所以,熟悉相关解剖,分析病变部位及特点,在清晰的术野下不触碰脊髓完成手术是成功的关键。现将入路的相关解剖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中T2WI高信号长度与急性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37例,其中脊髓完全损伤19例,不完全损伤18例。全部病人均于伤后1~7天行MRI检查,于T2加权矢状位成像上选取高信号最长层面量取其长度,并分析其与颈脊髓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颈髓矢状面T2WI高信号长度,脊髓完全性损伤组明显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1)。结论:MRI是临床诊断急性脊髓损害程度及评估其预后的良好的无创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17例3个及3个以上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年龄55岁,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无死亡,无脊髓、神经、气管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无Cage或植骨块移位及松动发生。患者的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颈椎前路间盘切除和椎体次全切除术结合颈前钢板内固定联合治疗充分地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手术效果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护理在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中的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100例,按照护理方法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方法护理后效果。结果研究组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队友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4.00%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的促使患者颈椎骨折固定,利于患者颈髓功能的恢复及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占蓓蕾  叶舟 《解剖与临床》2009,14(5):327-329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32例,其中前路15例,后路7例,前后路联合入路10例。结果:全组病例随访4~68个月,平均21个月。临床效果按JOA评分,平均改善率42.85%,优良率56.25%。颈前路融合术后出现相邻节段不稳2例,颈后路术后出现颈椎反曲畸形1例。结论: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可充分、有效地减压,扩大椎管容积,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结构稳定,避免脊髓的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70岁以上患者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70岁以上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患者均经左胸左颈二切口食管癌切除局部淋巴结清扫,食管-胃颈部吻合术。结果 6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除食管肿瘤,死亡3例,其余病例恢复良好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心、肺并发症及吻合口瘘。结论高龄高位食管癌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经左胸左颈二切口颈部吻合手术方式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6月于我院行手术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康复护理进行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颈部神经功能改善的优良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椎管扩大成形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病几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制方形钩刀在颈椎病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6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骨科采用方形钩刀辅助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治疗的43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38~69(54.2±8.3)岁;神经根型13例,脊髓型21例,混合型9例。患者采用自制方形钩刀辅助行后纵韧带切除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计算颈髓功能改善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脊液漏,保守治疗后痊愈。手术时间67~170(102.4±20.7)min,术中出血量50~280(160.6±51.2)mL,术后住院时间5~11(7.8±1.3)d。43例患者中3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17(10.5±2.1)个月。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前JOA评分6~11(8.7±1.3)分,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10~17(15.6±1.1)分。颈髓功能改善率65.8%~93.6%(83.1%±6.8%)。疗效评定:优8例,良24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4.2%。结论 颈椎病前路减压方形钩刀辅助后纵韧带切除安全可靠、减压彻底,利于脊髓形态和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胸腰椎角状后凸手术的治疗难点在于矫正率低,矢状面重建难,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术后失平衡、假关节发生率高及术后矫正度丢失。 目的:探讨改良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端双侧钉棒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联合植入物内固定治疗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87例,男36例,女51例,采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后凸角、脊柱矢状位失平衡、躯干侧方偏移率、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前的后凸角为31°-138°,平均90.1°;治疗后为15°-57°,平均27.9°,改善率为76%。躯干矢状位偏移的改善率为76%。术中失血量为800-3 000 mL,平均失血量为2 300 mL;手术时间为5-7 h,平均手术时间5.9 h;治疗前2例患者伴有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型C级,治疗后恢复至E级。治疗后随访9-57个月,所有患者的截骨节段均获得骨性融合,无脊髓损伤并发症出现,无矫形角度丢失。提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截骨治疗重度僵硬性胸椎角状后凸畸形,术中可对血管最大限度的保留,避免血管损伤导致脊髓的缺血性改变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低体质量患者手术过程中减少出血、以及保障有效血容量是治疗后早期恢复的有效保障;双侧钉棒联合梯次紧凑闭合脊髓逐步短缩脊柱矫形技术在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矫正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保护脊髓细胞不受损伤,应注意对神经根的保护和松解,避免术后出现相应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充分的植骨融合程度是保证后凸畸形矫正、避免脊柱侧方偏移,同时又是脊柱功能和术后矫形效果的有效保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主要有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两种方式,如何选择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两种治疗方法对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后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PubMed(1966/2011-11)、EMBASE(1974/2011-11)、CBM (1978/2011-11)、CNKI(1994/2011-11)、和万方数据库(1997/2011-11),文献语种限为中文和英文。全面收集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2种方法治疗相邻2个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的对照研究,由2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使用 Cochrane 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1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分析的研究5个,共382例患者,其中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201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181例。Meta 分析的结果显示: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颈椎曲度方面,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对于相邻2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较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颈椎矫形较好的优点,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融合率及并发症与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接近。关键词:颈前路钢板;融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脊髓型颈椎病;Meta分析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方法主要包括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与钛板置入内固定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置入钛板内固定。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并钛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及生物相容性反应。 方法: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4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7例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27例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比较两组融合节段高度和Cobb’s角、神经功能改善率、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两组各有4例因失随访或随访时间不到2年未纳入结果。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6~48个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组23例随访24~53个月。两组住院时间,融合节段高度,脊髓功能改善率,治疗优良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后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高于前组(P < 0.05),融合节段Cobb’s角的改善也较优(P < 0.05),但供骨区并发症发生率低(P < 0.05)。提示两种方法治疗相邻两个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明显改善融合节段Cobb’s角、椎体骨质保留多、减少供骨区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背景:课题组考虑到新鲜冰冻血浆在临床上有综合治疗的价值,如抗休克、免疫、止血和解毒等,并能纠正胶体渗透压。如果在限水、补钠的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血钠水平,将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目的:建立家兔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动物模型,观察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疗效。 方法:健康成年家兔60只,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制作家兔颈脊髓损伤模型,将幸存且合并低钠血症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实验组20只,再按取标本时间不同依次分为1,3,6,10,15 d组,共10组,每组4只。实验组家兔出现低钠血症后每24 h静脉输入20 mL新鲜冰冻血浆(即1 d组输入1次,3 d组输入3次,6 d组输入6次,10 d组输入10次,15 d组输入15次)。对照组家兔每24 h静脉输入20 mL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及输入血浆后24 h采取标本分别进行血清钠离子及脊髓组织钠离子测定。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3 d和术后6 d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的平均血钠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术后10,15 d时实验组血钠浓度升高,而对照组血钠水平持续下降,与实验组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3,6 d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脊髓组织钠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实验组输入血浆10 d后脊髓组织钠浓度逐渐恢复,而对照组脊髓组织钠浓度持续升高,与实验组脊髓组织钠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可见颈脊髓损伤后易并发低钠血症,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对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纠正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固定能够解除骨化灶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扩大椎管矢状径,同时重建该区域的稳定。 目的:验证应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后纵韧带骨化症5年36例资料的临床疗效。 方法:36例患者为3个节段9例,4个节段20例,5个节段7例。 结果与结论:随访6~26个月,JOA评分由内固定前平均5.2分提高到 10.2分。颈椎生理曲度由内固定前平均(3.6±0.5) mm提高到内固定后(9.1±0.7) mm,内固定物无松动。提示此方法治疗既能后方直接减压又能前方间接置入减压,既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又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风池穴的神经径路。方法:针灸组大鼠对风池穴行透刺法后,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对照组不行针灸,直接将HRP从一侧风池穴注入对侧风池穴。于不同时间点,对脑、脊髓及神经节行连续冰冻切片。结果:针灸后第1天,HRP阳性神经元出现于双侧第1~4颈神经节及其对应的颈髓前角、面神经核内侧部和副面神经核。随着存活时间的延长,阳性神经元密度减少,颜色变淡。对照组上述部位的HRP阳性神经元的面密度等较针灸组小。结论:风池穴可能通过面神经的耳后支、第2~3颈神经前支分别与面神经核群及副面神经核、颈髓和延髓前角神经元相联系而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