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脑梗塞,TIA患者血液粘度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检测了91例正常人、100例脑梗塞和40例TIA患者的血液粘度,结果表明:脑梗塞及其TIA患者的血液粘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红细胞积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是造成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高及红细胞聚集性增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孙寄  彭小飞 《医学信息》2006,19(6):1097-109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残率高,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酗酒等均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是其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脱落,随时有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为便于临床及早干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对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医学信息》2007,20(7):1284-1285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8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本组中62例(72.9%)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多发为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栓子来源,斑块不稳定性,即斑块脆性是导致脑梗死的根本原因。颈动脉彩超检查及早发现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指导治疗、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及二级预防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的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另选取6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分析血管超声检查方法。结果160例患者颈动脉处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等情况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运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可以很好诊断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变化,可以尽早发现,从而尽早治疗,可以起到很好地诊断、预警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欧德福 《医学信息》2018,(23):158-160
探讨超声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价值。方法 在我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设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的76例老年人设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均进行颈部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斑块积分以及IMT值,VA、CCA以及ICA部位、血流量及脑血流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斑块面积、斑块积分以及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VA、CCA以及ICA部位的狭窄程度均较对照组严重(P<0.05);VA、CCA以及ICA部位的血流量与脑血流量均比对照组小(P<0.05)。结论 超声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无创性、高效性以及操作简易等优点,可以掌握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不同状态,有利于老年患者病情发展与预后情况的判断,对临床工作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的神经心理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49例TIA病人与30例脑动脉硬化症病人及30名健康人进行17例神经心理测验对照研究,结果提示:TIA病人遗留有多种脑高级神经功能障碍,其中最敏感的指标是记忆力,TIA病人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与发作次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陈琰  张春华 《中国微循环》2009,13(6):548-55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收集109例2005年至2008年在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10MHz高频探头检测患者双侧颈动脉,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4组:颈动脉正常组30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0.9mm];颈动脉内膜增厚组30例(0.9mm≤CIMT≤1.3mm);稳定斑块组23例(斑块呈强回声,伴或不伴声影);不稳定斑块组26例(斑块呈略低回声,内部或周边/有强回声附着)。同时测定血肌酐、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尿微量白蛋白(MAU),记录血压并计算体质量指数,比较四组患者MAU的差异。结果各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U值各组与CIMT〈0.9mm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尤其是不稳定斑块组与正常组差异最显著(P〈0.01),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内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与内膜增厚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正常组在病程、FPG、Hba1C、TC、TG、LDL、H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与内膜增厚组除TC、MA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MAU可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采用脑血管Willis环集中参数模型来分析和模拟几种常见脑血管疾病 :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动静脉畸形对脑血管的压力流量波的影响 ,并且结合典型病例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和归纳这几种脑血管疾病的血液动力学特征 ,分析力学模型的结果和临床进行测量 ,给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益的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60例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19项参数)和血液流变学(11项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66.9%的患者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异常,88.6%的患者血液流变学JB值异常。JB值与流态积分值和总积分值呈正性相关(P均<0.001,r分别为0.37和0.34),与襻周状态积分值相关性差(P<0.001,r=0.27),与形态积分值无相关性(P>0.05)。进一步分组研究显示:JB值正常组(31例)中,总积分值正常者占54.8%;JB值异常组(129例)中,总积分值异常者占72.1%;总积分值正常组(53例)中,JB值正常者占32.1%;总积分值异常组(107例)中,JB值异常者占86.9%。结果说明,大部分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微循环障碍和高粘滞血症,甲襞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改变之间存在正性相关,但并非完全相关。提示临床对缺血性疾病最好两项检查同时进行,并结合患者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尿酸(U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0例,根据TIA最终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TIA未进展为脑梗死者)和B组(TIA在24~48 h经头颅CT或MRA检查证实有脑梗死发生者),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其中A、B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B组检出硬斑块10例,软斑块25例;B组颈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62.50%,高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可能是TIA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TIA患者早期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依据,并对TIA患者是否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故可进行早期干预,进而预防TIA患者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Purpose

Cerebral ischemic lesion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afte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 and anti-platelet agents are used to prevent stent thrombosis and peri-procedural complications. However, despite the premedication, cerebral ischemic lesions are observed, suggesting that they may rather be related to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We, therefo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erebral ischemic lesions after CAS.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patients who received CAS and selected patients for whom brain MRI was performed within 24 hours after CAS and for whom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was checked.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was examined by the VerifyNow system. 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and cerebral ischemic lesions detected on follow-up MRI.

Results

Among 76 patients, 45 (59.2%) developed new ischemic lesions after CAS. Twelve (15.8%) patients showed aspirin resistance and 50 (65.8%) patients showed clopidogrel resistance. Patients with a new ischemic lesion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frequency of clopidogrel resistance than those who had no new ischemic lesion (82.2% versus 41.9%, p=0.001). The frequency of aspirin resistanc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new ischemic lesions (20.0% versus 9.7%, p=0.340).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clopidogrel resistance wa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post-procedural cerebral ischemia.

Conclusion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can be used to predict new ischemic lesions after CAS. Anti-platelet resistance should be evaluated in all patients prior to CAS to prevent ischemic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CAS.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刚明  岳炫烨  叶飞  张迎春  张琼  聂森 《微循环学杂志》2007,17(2):28-29,32,F0004
目的:观察偏头痛患者脑动脉变异及脑血流动力学特征,探讨偏头痛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68例偏头痛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脑血管的发育、变异情况,并进行分类;经颅多谱勒检测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结果:大脑后动脉发育异常29例,大脑前动脉发育异常17例,颈内动脉发育异常2例;总变异率为70.59%。经颅多谱勒显示发育异常侧脑血流速度减慢。结论:脑动脉变异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偏头痛发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远期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将233名疑似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高分辨率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分组列出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试验的结果等,同时随访其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析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的相关性.结果233例患者有140例颈动脉超声阳性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8 mm(60.1%),233例中22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率为94.8%,随访时间为(21.29±6.26)月,有26例患者发生28件心脏事件,其发生与体重指数、不稳定性心绞痛、冠脉造影阳性、冠脉造影二支病变、冠脉造影三支病变、颈动脉超声阳性、颈动脉斑块正相关,关系密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排除混杂因素影响,显示颈动脉超声阳性与颈动脉超声阴性患者的心脏事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18.
陈玉媛  易爱姣  谭齐鸣  周波 《医学信息》2019,(2):175-176179
目的 探讨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HD)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我院170例患者分为CHD组105例和对照组65例,再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三支病变组39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下,全部受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检测的颈动脉声像图参数。结果 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60%为中低回声斑块。CHD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率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单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情况与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室系统定量地研究了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的粘附特性.结果表明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红细胞与损伤内皮细胞的粘附较红细胞与正常内皮细胞的粘附数目增多,强度增加,提示内皮细胞损伤促进了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而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增强又加重了内皮细胞损伤,最终造成血流低灌注,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同时也提示内皮细胞因素是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目的的、系统的心理干预,干预前后分别填写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结果观察组术后焦虑、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能减轻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利于介入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