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人眼眶容积及骨性径线测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为眼眶手术安全和眼眶重建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应用摩立逊定位仪、游标卡尺等工具对 30例骨性眼眶进行解剖测量。结果 眶外侧缘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35 2 5mm ;眶外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 4 8 4 0mm ;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4 5 6 2mm ;眶下点至眶下裂距离为 19 5 8mm ;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为 5 2 0 8mm ;眶内侧缘点至筛前孔距离为 18 5 9mm ;眶内侧缘点至筛后孔距离为 32 4 9mm ;眶内侧缘点至视神经孔内侧缘距离为 4 1 15mm ;眶上切迹至眶上裂距离为 39 0 4mm ;眶上切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 4 5 93mm ;眶上缘中点至视神经孔上缘距离为 4 7 13mm ;眶下点至眶上裂距离为 4 5 35mm ;眶下缘中点至视神经孔外缘距离为 4 9 6 4mm ;眶深为 4 9 6 4mm ;颅最大长度为 175 34mm ;眶容积为 2 7 0 0ml。结论 同一个体双侧眼眶除了眶下点至视神经孔外侧缘距离右眼大于左眼 (P =0 0 16 )外 ,其他无显著差异 ;眶深与颅最大长度无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视神经管的显微外科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具成人尸体及40个颅骨上对视神经管及其邻近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1.视神经管颅口的宽度平均为6.85±0.10mm,高度为4.05±0.09mm,眶口的宽度为5.63±0.07mm,高度为6.55±0.08mm,上壁长8.53±0.22mm,内侧壁长9.74±0.20mm,二侧颅口内侧缘间距为12.88±0.41mm,两侧眶口内侧缘间距为26.12±0.42mm。视神经管颅口上缘的硬膜襞最大前后径2.67±0.18mm。Dacryon至筛前孔距为19.25±0.36mm,筛前、后孔间距为13.61±0.27mm,筛后孔至视神经管眶口距为6.31±0.19mm。2.正常位置的视交叉占97.30±2.66%,后置视交叉占2.70±2.66%,未发现前置视交叉。鞍结节后端与视交叉前缘间距5.87±0.21mm。视神经在视神经管颅口处宽度为5.16±0.07mm,高度为2.69±0.06mm。视神经颅内段长11.47±0.28mm。于视神经管颅口处,两侧视神经内侧缘间距为13.70±0.46mm,两侧视神经间角度为60.39±2.11°。3.眼动脉单独来源于颈内动脉者占91.25±3.31%,双重来源于脑膜中动脉及颈内动脉者占7.50±3.08%,单独来源于脑膜中动脉者占1.25±1.30%。来源于颈内动脉的眼动脉84.81±4.38%为硬膜下起始,15.19±4.38%为硬膜外起始。讨论了眼动脉行经视神经硬膜鞘壁内的部分在临床上的意义。4.蝶甲型蝶窦占8.75±3.16%,鞍前型占41.25±5.50%,鞍型占50.0±7.91%。蝶甲型不与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47.22±5.88%的筛后窦侵入蝶骨体内,与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5.调查了视神经管内侧壁的毗邻变化以及窦与窦间骨性中隔附着线的形态变化,讨论了与临床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美勤 《解剖学杂志》2018,41(1):126-126
正去掉成人颅盖10个,发现有一男性颅底,左、右"视神经管"的下外侧有并行且有较细的管道,暂称第2视神经管;每侧属完全型二分视神经管。伴右侧筛窦前群膨大及中鼻甲与鼻中隔并行下垂。为颌面外科和眶内手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左、右二分视神经管上、下并行左、右二分视神经管内口在交叉前沟的间距为19.1mm。二分视神经管由内口行向前外6.5mm开口于眶尖;内口呈椭  相似文献   

4.
100例颅骨视神经管及其周围关系的观察与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00个颅底(水平锯开颅顶),对视神经管进行测量,全长均值男11.0mm,女10.46mm;眶口的直径均值男4.48mm,女4.92mm;眶口横径均值男4.13mm,女3.38mm.视神经管口前缘点至眼眶前缘上、下、内、外四壁各点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8.87、6.50、8.89、8.82mm;女8.72、6.00、8.22、7.35mm.视神经管眶口内侧缘中点至筛前孔、筛后孔、内眦部眶缘的距离均值分别为男34.4、20.7、43.96mm;女31.42、19.94、42.97mm.颅正中矢状轴与视神经管中轴的夹角均值男37.42度,女36.44度.两侧视神经管眶口均值男29.45mm,女27.51mm.并对眶口和颅口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测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伞的入路,以视神经管  相似文献   

7.
眶尖区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眶尖区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应用 5 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 0 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 3 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眶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眶口处面积最小 ,管内段视神经从颅端到眶端逐渐变细 ,眼动脉进入神经经管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 ,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下区 3部分。结论 冠状位是观测眶尖结构的理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视神经管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为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利用解剖学方法对 10 0个颅骨和 6 7个尸头视神经管口及四壁的结构与毗邻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由蝶骨小翼两根与喋骨体构成 ,管自后内向前外斜行 ,分内、外、上、下四壁和颅、眶两口。其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的长度分别为 10 70±0 2 3mm ,6 2 5± 0 18mm ,9 6 7± 0 18mm ,7 91± 0 17mm。内侧壁向筛窦、蝶窦内突入形成视神经管隆凸。视神经在颅口处有硬脑膜压迹 ,视神经腹侧有眼动脉形成的压迹。结论 视神经管隆凸可作为确定视神经管位置的解剖标志。视神经管下壁和内侧壁与视神经、眼动脉、颈内动脉等结构毗邻 ,切除管壁时应注意保护邻近结构。  相似文献   

9.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骨性眶腔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骨性眶腔的构成特点 ,为相关开眶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 30例国人成人头颅骨性标本 ,观察眶腔的构成、分部 ,并测量各部的有关参数。结果 :(1)由前向后 ,可将骨性眶腔按形态及结构的不同分为球周部、球后部和眶尖部三部分。 (2 )Dacryon点距筛前孔、筛前孔距筛后孔、筛后孔距视神经管眶口及筛后孔距眶尖的距离分别为 (2 0 .13± 2 .79)mm、(13.38± 2 .6 6 )mm、(7.4 0± 2 .0 3)mm、(13.4 1± 2 .35 )mm。 (3)Mac Carty关键孔位于翼点正前方 (2 5 .74± 4 .12 )mm及颧额蝶缝交汇点正上方 (15 .2 0± 2 .4 5 )mm处。结论 :(1)骨性眶腔各部的构成及内容不同 ,手术入路各异。 (2 )DaCryon点、筛前孔、筛后孔是眶内侧手术入路的重要标志性结构 ,(3)Mac -Carty关键孔是临床经眶颅部手术常用的钻孔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腹腔镜引导下腹腔神经节阻滞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人体标本腹腔神经节,观测腹腔神经节的形态、各径及其周围的标志性结构以及神经节与周围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探究左、右侧腹腔神经节在以腹腔干中心点建立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X,Y,Z)。结果:左侧腹腔神经节上下径1.73 cm、左右径1.75 cm、前后径0.38 cm;至贲门右缘4.04 cm、幽门上缘5.79 cm、角切迹上缘3.85 cm、胰上缘1.67 cm、脾静脉上缘1.64 cm;三维直角坐标系坐标为(1.35,-0.03,1.19)cm,易在脾动脉后方附近找到。右侧腹腔神经节上下径1.30 cm、左右径1.52 cm、前后径0.27 cm;至贲门右缘5.48 cm、幽门上缘5.68 cm、角切迹上缘4.90 cm、胰上缘3.04 cm、脾静脉上缘2.41 cm、距肝门静脉内侧缘1.81 cm、距下腔静脉内侧缘1.00 cm;三维直角坐标系坐标为(1.38,0.10,0.99)cm,易在肝总动脉后方附近找到。结论:腹腔镜直视下阻滞左、右侧腹腔神经节,应分别以腹腔干两侧脾动脉和肝总动脉后方为标志寻找。手术时注意保护神经节周围毗邻脏器,防止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12.
张宝冬  向宇燕  吕运成 《解剖学研究》2012,34(6):452-454,457
目的 通过对视神经管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为临床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结构完整的成人头颈部标本12例,经红色乳胶灌注、10%的福尔马林固定,观察和测量如下指标:①观察视神经管的形态;②视神经管隆突的类型;③视神经管颅口、眶口及管中部的横径、纵径及横截面;④测量视神经管上、下、内、外侧壁的厚度;⑤视神经管内侧壁毗邻关系;⑥视神经管内眼动脉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结果 视神经管由两口(颅口、眶口)和四壁(上壁、下壁、内侧壁、外侧壁)组成,其横截面积在眶口最大,管中部最窄;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最薄,内侧壁的毗邻结构主要有3种类型:①前为同侧后筛窦、后为同侧蝶窦;②全为同侧蝶窦;③全为同侧后筛窦,眼动脉在视神经管的颅口、眶口分别以视神经的内下方和外上方多见.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提供了解剖学参数;当打开视神经管骨壁,鞘膜的切开选择内侧壁稍上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鼻内窥镜手术路径提供应用解剖学数据和资料,以利于临床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采用30例随机选取的国人成人无病损的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男21例,女9例),依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的相同体位和路径,逐层解剖并测量各解剖标志的深度、仰角、外偏角和旁开距等,观察其正常解剖和变异情况.同时,采用“FV“线为轴位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并对图像径“Sharp“加工处理.结果:①视神经管眶口和颅口内上壁距前鼻棘的距离分别为62.01±5.51mm和68.23±5.82mm;②眶口内上壁和颅口内上壁与鼻底平面的仰角(前鼻棘为基点)分别为38.77±5.71°和34.08±4.94°,随着深度增加,仰角逐渐减少;③眶口外上壁和颅口外上壁与自前鼻棘的颅正中线的外偏角分别为13.25°±1.15°和8.87±0.94°,随着深度增加,角度越来越小,并向中线靠近;④眶口与颅口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32.01±2.20mm和(1/2)22.94±2.00mm;⑤眶口和颅口外上缘与自喙突的正中矢状线的外偏角分别为26.39±1.87°和26.63±2.84°.结论:①眶尖部和视神经管的CT扫描,应以“FV线为轴位基线,进行2mm连续断层扫描.②经鼻腔鼻窦内窥镜下眶尖部手术,应以经筛窦、蝶窦、眶尖和视神经管入路为最便捷和安全的入路,以视神经管内侧壁中段为视神经管开放的最佳入口.  相似文献   

14.
<正> 测量100例成人岩部上缘14项目,其中的上缘长径,三叉神经压迹长径,岩尖部前面/后面角,上缘—矢状平面角,上缘内侧端至法兰克福平面距等存在显著的侧别差异。本研究对人类学、临床医学(三叉神经痛、岩部手术,小脑桥脑角区手术、计算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颅底区手术提供与动眼神经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和补充国人体质学资料。材料和方法 :选用正常成人头颅标本 2 1例 (4 2侧 ) ,测量动眼神经的颅段、海绵窦段和眶上裂段的长度和外径 ,观测该神经在海绵窦内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动眼神经在后床突前外方 6.0± 1 .6mm处入海绵窦 ;在窦的中部 ,位于滑车神经内侧4.5± 2 .1mm。动眼神经在眶上裂内已分成上、下二支的占 86% ,在眶内分支的为 1 4%。结论 :在枕骨斜坡区、海绵窦上缘和蝶骨小翼外下方手术时 ,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神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建立显微外科解剖基础.方法在26侧经防腐同定的尸头标本上,进行视神经管和眼动脉及其周边结构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视柱前端视神经管外膜与眶上裂硬膜融合变厚,形成凸向眶内的襞,厚度为(1.71±0.37)mm(1.14~2.38 mm).眼动脉有88.5%(23侧)于视神经管颅口底部内侧进入鞘膜,在襞前端内侧穿出入眶.视神经管外下壁与蝶窦外侧壁结合形成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长为(7.40±1.44)mm(5.60~10.10 mm).结论(1)视神经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内上方切开;(2)眼动脉减压应在视神经鞘膜切开骨性视神经管全长的基础上再向眶内延长1.14~2.38 mm;(3)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可作为视神经减压的解剖标志.  相似文献   

17.
眶尖部CT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通过对眶尖部CT影像表现和断层解剖标本的观测 ,探讨眶尖部诸结构出现的CT扫描层面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 3 3侧干燥成人颅骨行轴位横断CT扫描 ,结合 10例颅脑断层标本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 :眶上裂和眶下裂分别出现于CM基线上、下 15mm和 10mm范围内 ,视神经管影多见于CM基线上方 7~ 12mmCT扫描层面。结论 :颞骨岩锥上部层面是观察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最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颅开眶球后入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给眶内手术入路提供详细的形态学依据和显微解剖参数,分析经颅手术入路的优势及其易损伤结构。方法:用32例(64侧)成人头颅湿性标本,通过模拟额颞眶颧手术入路,在放大5—25倍手术显微镜下,运用显微解剖方法,通过颅前窝眶板开眶,观测开眶后球后结构在不同手术视野下的位置、毗邻、走行、变异、分支、分布等关系。结果:上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问隙入路,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让的视神经。上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间隙入路,根据不同情况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暴露视神经眶内段的中部。上外侧入路是通过上直肌与外直肌之让的肌间膜入路,对眶尖深部上外侧区的暴露效果与经眼眶外侧壁的外上方入路基本相同,但前者能兼顾眶上裂与海绵窦,而后者则不能。经外下方入路可暴露肌锥间隙的下外侧区。结论:对于眶内肿瘤应根据病变在眶内的具体位置选择相应的最佳手术入路,有助于克服盲目的破坏性手术。  相似文献   

19.
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眼动脉及其分支的显微解剖,为影像诊断、介入治疗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测30例(60侧)成人颅底湿性标本的眼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大小及毗邻关系。结果:①眼动脉分别起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起始部的前上壁(占93.34%)、海绵窦段前部(占3.33%)或脑膜中动脉(占3.33%),起始处外径为(1.46±0.40)mm。②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行于视神经下方、管底硬脑膜鞘内,在视神经管颅口处62.50%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在视神经管眶口处85.72%位于视神经外下方。③眼动脉眶内段分为3段,并形成2个弯曲。④视网膜中央动脉起始位置不恒定,起始处外径为(0.57±0.12)mm。结论:熟悉眼动脉的行径及其主要分支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有利于眶尖区疾病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时避免损伤眼动脉及其分支。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睑部修复重建或整形美容手术的需要,对122名(男59岁,妇63)18-20岁大学生上睑褶、蒙古褶、睑裂高度及睑裂倾斜度等四项指标进行活体观察;对上、下睑高等13睑部指标和外眦耳屏距等5项器官间距进行活体测量,对上睑褶睑缘距与睑部相应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上睑高、上睑缘眉上缘距及睑裂宽与上睑褶睑缘距间有直线回归关系,可通过此三项指标推处牙睑褶睑缘距以指导上睑褶成形术;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