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1穿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在股骨颈(距)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第1穿血管升支大转子骨瓣转位重建股骨颈(距)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1穿动脉的分支分布情况。结果:股深动脉于小转子尖下方4.5±1.7cm处发出第1穿动脉,外径为2.8±0.7mm,第1穿动脉分为升支和降支,升支走向大转子方向,发出外径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臀大肌下部和大转子等处,并参与十字吻合。自1991年始,以第1穿动脉为蒂切取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颈和股骨距缺损8例,疗效满意。结论:以第1穿血管为蒂的大转子骨瓣,可用于股骨颈及股骨距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相似文献   

2.
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骨瓣转位重建股骨距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对第1、2穿动脉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和骨膜支进行详细的解剖学观察。结果:股深动脉在小转子尖下4.5±1.3cm、9.3±2.7cm处分别发出第1、2穿动脉,外径分别为2.8±0.7mm、2.4±0.6mm。穿动脉发出1~3支外径在1.0mm以上的肌骨膜支,分布于股骨后部中上段骨膜。结论:可以第1或第2穿动脉为蒂设计股骨瓣,可转位重建股骨距或修复股骨颈。  相似文献   

3.
在30侧下肢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股深动脉及其股骨体中下部的分支分布。股深动脉发第一穿动脉之后,下行于股骨体内侧的大收肌和短收肌与长收肌之间。从发第一穿动脉处至股骨体中点,股深动脉干长10.8±2.2cm。至股骨体中点水平时,股深动脉外径2.1±0.4mm。股骨体中点至其下方6cm范围的血供主要来自股深动脉末梢和第三穿动脉。根据解剖结果,设计了带股深血管蒂股骨(膜)瓣,修复股骨中上部骨不连或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带隐血管蒂骨膜骨瓣转位修复股骨缺损骨不连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隐动脉的起源有3种类型,起点平均距离胫骨平台11.2cm,外径1.9mm,主要分布到胫骨上段。以隐血管为蒂可切取胫骨前内侧4×15cm以内的骨膜骨瓣或更大范围的骨膜瓣,用以修复股骨中下段骨折或骨不连。经12例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在40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一穿动脉降支的起始,走行和分布,结果表明,第一穿动量降支肌间隔动脉穿径股外侧肌间隔,沿途分出骨膜支,呈网状分布于股骨中上段后外侧3.5cm×8.0cm的骨膜,因此可设计以第一穿动脉降支为蒂的股骨中上段骨膜瓣移位术,为修复股骨上段骨不连及骨缺损提供了一个新的供区。  相似文献   

6.
7.
带血管蒂大转子骨瓣修复股骨头、颈的解剖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60侧解剖标本观测了供应大转子后部的应供来源.我们设计了以旋股内侧动脉深支或臀下动脉吻合支为血管蒂的大转子骨瓣转位植骨以修复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已施行20例均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第一穿动脉升支大转子骨瓣移植术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通过30侧标本对第一穿动脉升支的解剖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的大转子骨瓣移位术,为修复股骨上段骨缺损,骨不连提供一新的手术方法,临床应用4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股骨干骨缺损、骨折骨不连修复提供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在40侧标本上对旋股外侧动脉横支进行解剖学观察,设计了以该血管为蒂大转子骨瓣转位修复股骨干中、上段及股骨头颈部骨折、骨缺损。结果:该动脉外径2.5mm,长度5.1cm,在股外侧肌深面和外缘发出2~4支外径在0.4~1.1mm的骨膜支到大转子前外侧,供应范围3.5cm×2.0cm×3.5cm。结论:以旋股外侧动脉横支为蒂大转子骨瓣移位修复股骨中段或上段骨缺损具有可行性,临床应用1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以骨间前血管力蒂前臂骨膜骨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的切取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2009年,切取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创面12例,切取时保留绝大部分深筋膜于原位,在穿支蒂部切取直径≤1 cm的深筋膜.本组共切取股前外侧肌间隔穿支2例,肌间穿支8例,高位皮穿支2例.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切取皮瓣.12例手术时间平均为4 h,皮瓣全部存活.结论:不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要略薄于带深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切取难度略大,适用于污染不重或需要更薄覆盖的创面,可以进一步减少供区损伤,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在腰骶椎不稳定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椎不稳定的新术式。方法:在对骶外侧血管进行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并应用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治疗腰骶部不稳定患者25例。结果:随访1~5年,全部病例均植骨融合成功,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骶外侧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植骨融合治疗腰骶部不稳定,创伤小,融合率高,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微  崔玉莹 《医学信息》2019,(13):162-163
目的 研究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行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治疗的45例患者临床资料和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资料。45例患者术前采用腓动脉主穿支彩超定位,对比术前与术中结果,总结检查技巧。结果 每侧小腿平均由腓动脉主穿支4.1支,主要分布于腓骨头至外踝间连线第2~9段,外径(0.81~1.91)mm,平均外径(1.14±0.23)mm;最粗1支外径(1.01~1.90)mm,平均外径(1.44±0.29)mm,其中80.00%分布于第3~5段;主穿支及最大穿支在小腿中1/3的出现几率最多;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CDFI)确定45条目标穿支,术中确认39条,假阳性3条,假阴性3条,灵敏度92.85%;45块皮瓣均成活,术后均未观察到缺血或淤血。结论 依据腓动脉穿支分布规律,设计不同切取节段主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满足除前足外不同平面小腿及踝部创面修复需求。同时了解最大腓动脉穿支情况,可采用游离移植解决,CDFI可满足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前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带血管蒂髂骨(膜)瓣转位修复腰椎峡部不连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骶外侧血管上支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骶外侧动脉上支经第1骶前孔出骶后孔,终末支行向外上,沿髂后上棘走行并分出髂骨膜支。骶外侧动脉上支外径1.2±0.3mm,髂骨膜支外径0.4±0.2mm,长度1.5±0.6mm;第5腰动脉背侧支穿经第4、5腰椎横突间浅出,发出吻合支向下行经肌间隔与骶外侧动脉上支吻合,外径0.5±0.2mm,长度2.5±0.9cm。结论:以骶外侧血管上支为蒂髂骨(膜)瓣转位可用于修复腰椎峡部骨缺损、骨不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带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的解剖及应用要点。方法 :在 2 5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的走行、分支、发出点和外径等。结果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阔筋膜张肌支上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1± 2 .3cm ,外径 1.2± 0 .8mm ,该支又分出 2~ 3支外径在 0 .3mm~ 0 .5mm的小分支从阔筋膜张肌后份进入肌质 ,上行至肌起始处达髂骨 ;其下行支发出点距髂前上棘平面 7.9± 1.8cm ,外径 1.3± 0 .8mm。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阔筋膜张肌支髂骨瓣具有手术可行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吻合血管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6具灌注红色乳胶的固定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走行及在足底侧皮肤和足内侧皮肤的供血。结果:足底内侧动脉深支长8.5±0.3cm,起始处血管外径1.8±0.3mm,沿途发出3~5条皮支分布足底内侧皮肤,外径在0.6~1.2mm之间;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皮支分布到足内侧皮肤,外径1.1±0.3mm。结论:吻合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足底内侧及足内侧双叶皮瓣符合游离移植修复手部多处皮肤缺损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足内侧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其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10侧成人足踝标本经胫后动脉注入红色乳胶液,解剖观测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在足内侧区的分布、起源等.临床设计足内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1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 cm×2 cm~10 cm×6 cm.结果:足底内侧动脉向(足母)展肌和舟楔骨间隙内发出2支相对恒定的穿支血管,供养足内侧穿支皮瓣.19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面积2 cm× 3 cm~11 cm×8 cm.随访3 ~ 26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结论:以足底内侧动脉穿支血管营养的足内侧穿支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及手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治疗距骨颈骨折、距骨体缺血性坏死和踝、足部其他骨质病损提供系列术式。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供养骰骨、内侧楔骨和舟骨的主要血管,设计了上述三种带血管蒂的跗骨瓣移位术,以修复踝、足骨质病损。临床应用49例。结果:43例经1年至9年随访,取得良好效果。结论:上述三种跗骨瓣均具有血管蒂位置表浅,解剖容易和手术安全可靠等优点,可据病损不同性质与部位选用之。  相似文献   

19.
带蒂肘前内侧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对成人上肢标本40例解剖观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特点;并设计应用带血供的肘前内侧骨皮瓣转位术修复肘关节周围骨皮缺损8例。其中6例骨皮瓣全部成活,2例骨皮瓣的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感染,经短期换药而愈合。随访1.0~1.5年,供受区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以上述血管为蒂的肘前内侧骨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丰富。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标本解剖观测,为腕背支骨膜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50侧成尸上肢标本,解剖观测骨间前动脉腕背支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设计腕背支及其分支为蒂骨膜瓣移位术。结果:①骨间前动脉的腕背支距桡骨茎突上方60±1.0cm处,贴骨间膜背份下行分为内、外侧终支,分别与尺桡动脉腕背支相吻合。腕背支近端两侧分出尺、桡侧骨皮支,二降支循尺、桡骨背份走行,并分出骨膜支分布;②临床应用15例,术后3~5个月骨折愈合,腕关节功能恢复。结论: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为蒂的骨膜瓣可用于舟、月骨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