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是一类新型选择性抗胆碱药,临床研究已证实对中枢和外周均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且对心肌M2受体作用不明显。本研究旨在观察心脏手术前应用长托宁对麻醉诱导时心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的影响,探讨其能否有助于心脏手术的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诱导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深度监测中反映迷走神经活动性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指标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 择期行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35例,ASA Ⅰ或Ⅱ级,测定麻醉诱导前(T0)、诱导插管(T1)、术中(T2)、停药后(T3)各5 min的HR、MAP、BIS、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高频(HF)和散点图短轴(SDl)变化.结果 T1时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0时(P<0.05或P<0.01);T2时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T0时(P<0.01);T3时HR明显快于、MAP明显高于T2时(P<0.01).T1~T3时RMSSD、HF、SD1和BIS明显低于T0时,且T2时降低更为明显,而T3时明显高于T2时(P<0.01).结论 反映迷走神经活动性的HRV指标RMSSD、HF、SD1与BIS在监测麻醉深度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麻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公认的评价镇静程度的脑部监测指标。本文仅对BIS特点及其在丙泊酚镇静和麻醉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是一种起效快的新型麻醉药,广泛用于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芬太尼作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由于能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而用于麻醉诱导。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麻醉诱导,既能使麻醉达到一定深度,又能减轻气管插管反应。本研究拟观察不同剂量芬太尼与异丙酚复合应用时在麻醉诱导期间病人心血管反应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证实,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较大小儿的镇静及麻醉深度有较好的相 关性,与麻醉药物浓度呈负相关,能较好地评价意识水平。但对于婴儿,BIS监测的有效性尚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脑电双频指数用于小儿镇静及麻醉深度监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证实,脑电双频指数(BIS)与较大小儿的镇静及麻醉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与麻醉药物浓度呈负相关,能较好地评价意识水平。但对于婴儿,BIS监测的有效性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脑电双频指数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循环(CPB)期间术中知晓以及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仍是影响心脏外科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脑电双频指数(BIS)是能直观的监测麻醉深度和大脑皮质功能状态的方法。本研究拟对CPB心脏直视手术患儿进行动态BIS监测,就CPB中诸多可能影响BIS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艾司洛尔对丙泊酚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变化。方法30例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静注生理盐水10ml负荷量后静滴生理盐水,用药组艾司洛尔1mg/kg稀释于生理盐水10ml静注后以250μg.kg-1.min-1微量泵输入,然后静注丙泊酚2mg/kg,当两组BIS降至40~50时静注芬太尼2μg/kg、阿曲库铵0.5mg/kg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监测给药前、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3、5minBIS、MAP及HR,并观察插管后各时点与插管前BIS、MAP、HR的变化差值△BIS、△MAP及△HR。结果插管前对照组及用药组BIS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1、3、5min对照组BIS较插管前显著升高,用药组BIS与插管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插管后对照组△BIS变化最大百分比为40%,与用药组的6.8%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插管后1、3min对照组MAP、HR显著高于插管前,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插管后对照组△MAP及△HR变化最大百分比为55%及40%,明显高于用药组的29%及15%。结论艾司洛尔用于丙泊酚麻醉诱导插管时,对插管前BIS无影响,插管后可抑制BIS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脑电双频指数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就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BIS)与麻醉药物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研究,阿片类药物及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非麻醉药物对BIS的影响进行综述,并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联合麻醉术中知晓与脑电双频指数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以及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镇静深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肝癌手术患者 2 40例 ,麻醉方法均为硬膜外阻滞加全麻。分为两组 :异丙酚组 (P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芬太尼 4μg/kg、异丙酚 1 5mg/kg、琥珀胆碱 2mg/kg ,维持用异丙酚 12mg·kg-1·h-1,持续 15分钟后改为 3mg·kg-1·h-1至术毕 ;硫喷妥钠组 (T组 ,n =12 0 ) ,术前 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 0 0 75~ 0 1mg/kg、阿托品 0 3mg ,诱导用硫喷妥钠 6mg/kg替换P组的异丙酚 ,其余药相同 ,维持用 6 0 %的N2 O吸入至术毕。两组均在诱导前 15分钟开始在硬膜外导管内注入 0 5 %布比卡因 4ml。术中持续监测BIS和边缘频率 (SEF)。结果 诱导前两组患者的EEG无差异 ;诱导后 15分钟和 30分钟 ,EEG抑制 ,BIS和SEF均降低 ,组间无差异 ;诱导后 6 0分钟和 12 0分钟 ,P组的BIS和SEF比T组低 (P <0 0 5 )。P组 1例术中知晓。结论 联合麻醉中 ,用BIS监测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缺乏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在异丙酚诱导期间 ,不同剂量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 (BIS)为参考指标的皮层功能状态的影响以及相应的血压心率变化。方法 :选择 40例ASAⅠ~Ⅱ级病人 ,随机分成四组 :Ⅰ组为对照组 ,Ⅱ、Ⅲ、Ⅳ组分别接受芬太尼 2 μg/kg、4μg/kg、8μg/kg ,静注生理盐水或芬太尼后 ,通过输液泵持续输注异丙酚使BIS稳定在 45± 5并维持 3分钟后插管。试验采用双盲法。结果 :置喉镜插管后 ,Ⅰ、Ⅱ组血压、心率较基础值明显升高 ,Ⅲ、Ⅳ组则升高不明显(P >0 0 5)、插管刺激使Ⅰ、Ⅱ、Ⅲ组BIS较插管前明显升高 ,而Ⅳ组BIS升高却不明显。SEF对插管刺激缺乏特异性变化。结论 :4μg/kg以上的芬太尼可以有效减弱插管所致的心血管反应 ,而 8μg/kg的芬太尼才可削弱置喉镜插管对皮层状态的激活 ,BIS不能预测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应用于全麻手术中镇静深度监测的相关性.方法 88例拟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全麻气管插管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按照雷米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四组:R1组(生理盐水)、R2、R3、R4组分别为1.5、3.0、4.5 ng/ml雷米芬太尼.结果 四组患者随着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均逐渐降低(P<0.05);相同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均明显相关,但各组间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2~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 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尚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电(EEG)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AAI)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本文旨在就近年来BIS和AAI应用于麻醉实践中的优点及不足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比较国产麻醉深度监测(Ai,ConView YY-105型)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在腹腔镜手术中的一致性。方法择期腹腔镜手术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20~50岁,ASAⅠ或Ⅱ级,每例患者均同时监测Ai指数和BIS指数,常规麻醉诱导插管,术中以静-吸复合麻醉维持。记录诱导前、插管成功即刻、插管后5min、气腹完成即刻、拔管前即刻、拔管后5min的BIS指数和Ai指数,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两个指数。结果 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仅插管完成即刻Ai指数和BIS值差值均数差异较大为-17.3,其余时点仅1例(4%)在一致性范围外。结论国产麻醉深度监测仪和BIS监测一致性较好,均能客观反映患者实时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6.
脑电双频指数(BIS)是将脑电信号处理后得到的一个量化参数,主要用于监测麻醉深度。近年来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在BIS监测下调控麻醉深度能够为患者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益处.而且BIS还可用于指导闭环靶控麻醉、监测脑缺血、预测心肺复苏的结局等。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比较丙泊酚或复合芬太尼行麻醉诱导时 ,脑电双频指数 (BIS)与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监测意识变化的敏感性。方法  4 0例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 (P组 )组和丙泊酚加芬太尼组 (PF组 )。麻醉诱导均用丙泊酚 30mg·kg 1·h 1的速率泵注 ,PF组于丙泊酚静注 2min前给予芬太尼 2 μg/kg。记录意识消失时BIS和AAI值、意识消失时间和丙泊酚用量 ,并测定血浆丙泊酚浓度。结果 PF组病人意识消失时间、丙泊酚用量和血浆丙泊酚浓度均较P组低 (P <0 0 1)。意识消失时PF组BIS值高于P组 (P <0 0 1) ;而两组AAI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丙泊酚麻醉诱导时 ,无论是否合用芬太尼 ,AAI均可较好地反映意识的转换 ;而BIS则会因药物组合的不同而出现变化。结果提示 ,AAI在监测麻醉诱导期的意识转换方面优于BIS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研究丙泊酚诱导过程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脑电双频指数(BIS)及心血管反应与插管体动的关系,探讨上述监测手段是否能够反映“过浅麻醉”。方法35例ASAⅠ~Ⅱ级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丙泊酚进行诱导,患者入睡后,用压力袖带隔离一侧前臂,静注维库溴铵0·1mg/kg。当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达到设定血浆靶浓度(3·5μg/ml)后行气管内插管。记录隔离侧手臂运动(体动)情况,并以是否发生体动反应为准将患者分为体动组与非体动组。记录患者诱导前、插管前的SBP、DBP、HR、BIS、AAI及插管后2min内上述指标的最大值。结果体动组AAI插管后明显高于插管前(P<0·01),而非体动组插管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患者BIS插管前、后组内及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插管引起的DBP、SBP增高体动组明显大于非体动组(P<0·01),但HR变化两组相似。结论BIS仅是衡量睡眠深度的指标,AAI及BP反映“过浅麻醉”,反映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较BIS敏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儿斜视手术七氟醚麻醉下拔除喉罩的最佳脑电双频指数(BIS)。方法择期行斜视手术患儿120例依据拔除喉罩时的BIS范围随机均分为三组:I组,75≤BIS<85;Ⅱ组,65≤BIS<75;Ⅲ组,55≤BIS<65。三组均采用七氟醚吸入全麻。记录患儿拔除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Sev)、PETCO2及并发症。结果Ⅲ组拔除喉罩时喉痉挛、低氧血症、咳嗽、屏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Ⅰ、Ⅱ组(P<0.05)。结论小儿斜视手术七氟醚麻醉拔除喉罩的最佳BIS为55~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