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肾间质病变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功能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有肾间质病变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n=22)与无间质病变患者(n=29)分别进行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IgG`尿白蛋白、尿微球蛋白统计分析。结果:有间质病变组的肾功能比无间质病变组的肾功能明显下降(P<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IgG、尿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明显升高(P<0.05),结论:肾间质病变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功能及尿蛋白有重大影响,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肾炎康治疗大鼠系膜增生性肾炎(M sPGN)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慢性血清病性M sPGN模型。于制模第6周起,肾炎康组每日灌服肾炎康口服液3 m l,模型组每日灌服等量自来水;给药42 d后,测定24 h尿蛋白定量、尿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1(ET 1)及肾功能,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模型组24 h尿蛋白、尿中TNFα、ET 1及尿素氮(BUN)、血肌酐(SC 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均<0.01);光镜下肾小球增大,弥漫性系膜增生,节段性加重,肾小球内有较多细胞浸润,肾小管有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浊肿及脱落,间质亦有一定程度的炎性改变。肾炎康组24 h尿蛋白、尿中TNFα、ET 1及BUN、SC r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肾脏组织病理改变较轻,系膜细胞轻度增生或呈节段性增生,肾小管病变轻微。结论:肾炎康通过抑制肾内TNFα及ET 1的合成,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损伤,从而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3.
向莉  高小夏  潘家荣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69-270,272
目的:探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3例4组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小球肾炎(非培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痛、膜性肾痛、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12例肾功能衰竭患者厦20例正常人血清IFN-γ、IL-10的含量,并检测血清肌酐浓度、尿蛋白定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与IgA肾病患者血IFN-γ增高,膜性肾病患者血IFN-γ降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的血IFN-γ水平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IgA肾病、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降低,肾功能衰竭患者血IL-10水平与血肌酐浓度呈负相关。结论:IFN-γ具有促进系膜增生性肾炎免疫损伤的作用并与蛋白尿的生成有关,IL-10的减少与肾小球肾炎的发展、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密切相关,血清中这两种Th细胞代表性因子平衡改变与临床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沈沛成  何立群  汪维 《临床荟萃》2010,25(16):1397-1400
目的 探讨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IgA肾病患者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16~65岁,平均(36.3±18.6)岁.进行IgA肾病患者尿足细胞情况与临床和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伴足细胞尿患者的血浆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尿足细胞阴性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胆固醇、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尿足细胞阴性患者.尿足细胞数目与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s=0.332,P<0.05;rs=0.387,P<0.05).足细胞尿组肾组织中的足细胞(6.03±3.61)个/肾小球,明显少于无足细胞尿组(12.58±7.23)个/肾小球,且尿足细胞数与该患者肾组织中足细胞数呈负相关(rs=0.416,P<0.05).伴足细胞尿患者中系膜基质增多、间质纤维化、足突融合的情况明显重于尿足细胞阴性患者;而系膜细胞增生、新月体、基底膜增厚、血管襻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小管萎缩的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足细胞检测是一项可反映IgA肾病病情轻重的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76例尿蛋白成分与病理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尿蛋白成分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关系。方法:76例肾病患者均接受了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对病理改变进行评分,采用散射比浊法行尿蛋白成分分析,检测患者的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各种肾脏病中以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最低而尿β_2微球蛋白浓度最高。轻微病变性肾炎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最高而尿白蛋白浓度也最高。结论:各种肾脏病患者病理类型不同尿蛋白成分也有差异,对尿蛋白成分的分析可以评估肾脏病理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诊断中尿蛋白的意义以及输白蛋白对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肾病综合征患者28例,均行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血脂、转氨酶、乙肝病毒、丙肝抗体检测,以及肝、脾B超检查,并在输白蛋白前、后分别进行24h尿蛋白定量检测.结果 严重低白蛋白血症的肾小球疾病患者输白蛋白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2.39±0.53)、(4.22±0.80)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9,P<0.01);89.29%(25/28)的患者伴有血中IgG降低,随肾脏病治疗尿蛋白的减少、血浆白蛋白逐渐回升而恢复正常;病理类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最多,占34.04%(10/27).结论 对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但尿蛋白定量未达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如能排除肝脏合成白蛋白障碍、肠道丢失、摄入减少以及吸收障碍,并在输入蛋白负荷后尿蛋白明显增多,仍可诊断肾病综合征,且按肾病综合征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黎伟  赵铖  薛超  廖蕴华  杨桢华 《新医学》2007,38(12):789-790
目的:总结老年肾脏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类型分布特点.方法:总结121例的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资料,分析不同临床表现[包括尿常规检查异常(有蛋白尿、血尿或管型细胞,但达不到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亦无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病理类型.结果:121例的肾脏疾病病理分布以原发性肾小球病为主,其中前3位分别是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狼疮肾炎,其次是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肾淀粉样变.尿常规异常21例,肾病综合征61例,肾功能不全53例.尿常规检查异常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占76%,病理类型前3位分别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老年肾病综合征以原发性为主,占84%,病理类型前3位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为主(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主,前3位依次为硬化性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结论:老年患者的肾小球疾病以原发性多见,病理类型以系膜增生性肾炎、微小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为主;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则以狼疮肾炎为主,显微镜下血管炎次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治疗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方法:将73例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疗效、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及血脂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治疗重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联合应用阿魏酸钠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药物。  相似文献   

9.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例经肾活检诊断的急性间质性肾炎除1例外均在临床用药之后出现症状。13例有不同程度的急性肾功能损害,多数病例有非选择性蛋白尿、低渗尿、溶菌酶尿和高IgG血症,仅5例同时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嗜酸粒细胞血症;1例肾小球病变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蓁为轻微病变和系膜增生;免疫酶标示肾小球系膜区和小管基底膜不同的免疫球蛋白沉积;13例肾功能不全患者肾间质CD4+、CD8+和HLA-D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分子CD80与CD86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中的CD80与CD86的表达情况,免疫比浊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及血浆白蛋白等临床指标。结果 CD80和CD86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不同。CD80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有阳性表达,在肾小球无表达,而CD86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肾间质及肾小球均有表达。CD80和CD86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水平随着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736,P<0.001),并且CD80的表达与CD86的表达成正相关。CD80和CD86的表达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成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成负相关。结论 T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间质损伤。  相似文献   

11.
霉酚酸酯治疗IgA肾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林永明  许邑匡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5):1702-1704
目的:研究麦考酚酸酯(MMF)对IgA肾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蛋白尿>2.0g/d,血肌酐<355μmol/L的IgA肾病患者,均经肾活检证实病理为重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采用激素联合MMF(1.0~1.5g/d)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24h尿蛋白定量、血浆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及肝功能等多项临床指标。结果:18例患者中13例尿蛋白、尿红细胞获得完全缓解,3例为部分缓解,其中1例肾功能轻度损害,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MMF对病理改变较重的IgA肾病近期有较好疗效,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2.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0%~20%)[1]。其病理特点为肾小球基低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扩张,光镜下:毛细血管增厚和双轨状,重者可伴有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和间质单核细胞浸润,临床上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伴血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及补体血症”‘”’。本文作者分别测定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I型、11型、ill型患者的24,J‘时尿Tamm-H0rsfall蛋白(THP)的排泄量.探讨其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临床、病理价值。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健康对照组ZI)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淀素(amylin)在肥胖相关性肾病(ORG)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4例经肾活检证实的ORG患者为观察组(ORG组),选择同期经肾活检确诊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相关疾病对照组(NC)。20只Wis-tar大鼠,高脂饮食诱导ORG大鼠模型,成模后随机均分为模型对照组(NC)和Amylin组(Amylin)。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mylin;放射免疫法检测胰岛素水平;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考马斯亮蓝方法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球内amylin的表达。结果 ORG患者血清内amylin水平明显高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且肾脏有amylin沉积;Amylin皮下注射组大鼠血清amylin、胰岛素、血脂水平均较ORG组升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加。结论 Amylin参与ORG的进展,促进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4.
肾小管酸中毒是一种肾小管-间质疾病,是临床上少见的低钾血症的原因之一。目前原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合并肾小管酸中毒的相关报道较少。该文报道1例以反复多尿、四肢乏力10年,再发1d为主诉的34岁男性患者。该患者10年前出现夜尿多、低钾血症,尿蛋白、血白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均无异常。5年前出现下肢水肿、尿蛋白阳性,肾活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对早期肾小管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检测对照组100例,高血压患者2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53例,肾炎综合征20例,肾病综合征15例,紫癜性肾炎患者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16例,分别检测晨尿NAG水平,与传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比较.结果肾炎组及肾病组患者尿NAG水平最高,慢性肾功能不全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组尿NAG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1.尿NAG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性良好,r=0.717,P<0.001.以血肌酐升高为因变量,尿微量白蛋白、24hr尿蛋白、尿NAG的似然比(OddRatio,OR)分别为91.31(P=0.002),106.55(P=0.002),135.10(P=0.004).结论尿NAG是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其敏感性高于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且NAG与尿微量白蛋白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注射液对儿童紫癜性肾炎蛋白尿的影响。方法将紫癜性肾炎患者4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2例,两组患者均进行抗过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氯化钠注射液100~200 mg/d,静脉滴注,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MAU)、24 h尿蛋白定量、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AU、24 h尿蛋白定量、血β2-MG、尿β2-MG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中及治疗后随访2个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结论阿魏酸钠注射液可用于治疗紫癜性肾炎所致蛋白尿,疗效显著,在降低尿蛋白的同时,可保护肾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IgA肾病135例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IgAN实验室检查指标与肾活检组织病理变化的关系,寻找控制IgAN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 经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诊断为IgAN的135例肾活检病例,取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的各项病理参数,采用Katafuchi半定量标准。结果IgAN患者同时检出血尿和蛋白尿者达63.2%;以单纯IgA和IgA C3沉积为主,其次为IgA C3 IgG的沉积;肾功能异常(BUN,Cr)在肾小管、肾间质及血管壁增厚方面与肾功能正常者差异显著(P<0.05);肾功能异常与肾小球球性硬化差异显著(P<0.05),与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增生及肾小球的节段性病变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未出现肾功能不全的IgAN患者,积极抗炎,控制蛋白尿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血管壁病理积分的进展,是阻止IgAN进展为终末期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IgA肾病患者血、尿骨形成蛋白7(BMP-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临床指标及病理组织学指标的关系.方法 在本院肾内科住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89例.根据光镜切片病变轻重将患者分为3组:A组(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47例;B组(中、重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29例;C组(增生硬化和硬化性IgA肾病)13例.检测患者的血压、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尿中TGF-β1和BMP-7水平;计算病理切片中硬化肾小球数、新月体数;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结果 血、尿BMP-7浓度随着肾小球病变的加重、肾小管萎缩的增多、肾间质纤维化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1);血BMP-7水平与尿BMP-7水平呈正相关(r=0.802,P<0.01);血、尿BMP-7水平与CCr呈正相关(r=0.840,P<0.01);与收缩压、舒张压、尿蛋白排泄率、硬化肾小球数、新月体数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呈负相关(r=-0.808、-0.783、-0.726、-0.830、-0.827、-0.815,均P<0.01);3组IgA肾病患者血、尿TGF-β1浓度随着肾小球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高(P<0.01);而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较多、肾间质广泛纤维化时,血、尿TGF-β1浓度明显下降(P<0.01);血TGF-β1水平与尿TGF-β1水平呈正相关(r=0.792,P<0.01);血、尿TGF-β1水平与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r=0.307,0.237,均P<0.05).结论 TGF-β1血、尿在IgA肾病系膜增生严重时明显增加,肾脏广泛纤维化时明显降低,可能参与了IgA肾病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BMP-7血、尿随肾脏病变的加重,明显降低,可能导致其抗肾纤维化作用减弱.临床上测定血、尿BMP-7和TGF-β1水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进展程度的新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肾功能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蔡鑫元  李爱英 《新医学》1994,25(11):579-580
本文对2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分别测定了24小时尿蛋白定量、内生肌酐清除率,血、尿β2-微球蛋白研究发现甲亢组所测各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明显(P<0.05),证实甲亢者往往伴有肾功能损伤(肾损),并揭示女性肾损重于男性(P<0.05)。进而发现,对小于40岁的甲亢患者可测24小时尿蛋白及尿β2-微球蛋白,是了解甲亢伴否肾损的简单、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浓度与肾脏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对象为300例PGN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尿β2-MG浓度。将上述指标与肾脏病理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其他病理类型的PGN患者比较,硬化性肾小球肾炎(SGN)患者血、尿β2-MG浓度最高(P均〈0.01)。血β2-MG分别与肾小球硬化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均〈0.01)。尿β2-MG与间质纤维化、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呈正相关(P均〈0.01),也与肾小球硬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与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呈负相关(P〈0.05)。肾小球硬化程度、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是血β2-MG的独立危险因素。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是尿β2-MG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的病理类型血、尿β2-MG的浓度是不同的。肾小管间质损害和肾小球硬化程度是影响血、尿β2-MG的主要因素。尿β2-MG浓度也与肾小球系膜增生程度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