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采用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0年12月,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12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岩下窦入路10例,经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2例。单独应用Onyx 8例,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4例。结果①治疗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完全闭塞10例,少量残留2例。单独应用Onyx栓塞治愈6例,好转2例,Onyx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愈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66.7%,无加重或死亡病例。②2例术中出现心动过缓,3例术后出现眶部疼痛。③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6~32个月,无复发及加重者。结论静脉入路Onyx或联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疗效确实,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例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行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后,5例患者解剖性治愈(造瘘口消失),另1例患者症状好转。1例患者乙状窦栓塞后吞咽困难,1例患者海绵窦栓塞后外展不佳,经对症治疗均好转。结论静脉途径栓塞是治疗复杂性硬脑膜动静脉瘘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面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面静脉途径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面静脉途径(导管置入股静脉-面静脉-角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治疗7例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病例资料,其中5例患者岩下窦闭塞;1例患者岩下窦开放,但其AVF所在的海绵窦和岩下窦之间无交通;1例患者的瘘与岩下窦相通。对该患者先行经岩下窦栓塞海绵窦后部,然后再经面静脉途径栓塞海绵窦前部。其他6例患者只经面静脉途径行栓塞治疗。结果血管造影显示,7例患者的角静脉和眼上静脉的走行清晰,其中有1例眼上静脉闭塞的患者,由于导管无法置入闭塞的眼上静脉,导致经静脉途径治疗终止。其余6例患者经面静脉入路用弹簧圈栓塞海绵窦治疗后,4例达到完全栓塞,2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相对其他静脉途径而言,经股静脉-面静脉入路是血管内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AVF的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即使该入路对术者手术技能要求较高,但仍然不失为一种安全和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的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海绵窦区91例,侧窦区1例。经颈内静脉的起始段探查未显影岩下窦,进入引流静脉窦内栓塞海绵窦区DAVF;通过颈内静脉探查未显影乙状窦,进入静脉窦栓塞侧窦区DAVF。首选可控纤毛弹簧圈进行栓塞,待血流减慢以后,用游离纤毛弹簧圈继续栓塞。若仍存在少量瘘口,通过静脉窦内注射液体栓塞剂(25%~33%Glubran或Onyx18),观察置管的成功率、安全性和栓塞的疗效。术后6个月通过电话、门诊或DSA随访。结果92例患者中,均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1例海绵窦区DAVF患者置管失败;其余91例患者均顺利置管,并成功进行静脉栓塞。所有患者栓塞后即刻造影,均未见异常静脉窦早显,瘘口消失,达到了影像学上治愈。置管成功率及治愈率均为99%(91/92)。术后6个月对38例进行随访,无一例DAVF复发。对其余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结论经未显影静脉窦栓塞治疗DAVF,尤其对于海绵窦区DAVF,经未显影岩下窦超选择置管进行栓塞,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可作为海绵窦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12例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岩下窦置入微导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4例行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行Onyx胶栓塞,5例行微弹簧圈+Onyx胶栓塞。结果成功导管到位后,对12例患者完全栓塞病灶。患者体位性眼球突出症状消失、疼痛缓解,10例患者症状明显好转,2例患者部分缓解(单一材料栓塞)。9例患者随访6~24个月,行眶DSA、MRI或CT复查,眶曲张静脉病灶内血栓形成,并且未见空腔,9例DSA随访患者未见复发,其中1例患者患侧眼球外展受限。另3例失访。结论经岩下窦途径栓塞治疗原发性眼眶静脉曲张安全、有效、便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中,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2月至2016年8月,经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使用Onyx栓塞侧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7例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中,瘘口位于乙状窦区3例、横窦区4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大部分栓塞2例,球囊保护静脉窦均保持通畅。临床随访7例,随访时间为术后6~43个月,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7例患者均获全脑DSA复查,随访时间为术后6~11个月,提示5例完全治愈,其中4例静脉窦通畅,1例闭塞;1例瘘口稳定且静脉窦通畅,1例瘘口新发合并静脉窦闭塞。结论静脉窦内球囊保护下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在栓塞瘘口的同时,可长期维持静脉窦通畅,有利于维持栓塞效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窦内球囊辅助栓塞剂——Onyx18闭塞上矢状窦及侧窦(横窦和乙状窦)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2年6月,经静脉途径在静脉窦内使用保护球囊,经动脉和(或)静脉途径,采用Onyx18栓塞治疗上矢状窦区和侧窦区DAVF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球囊辅助栓塞的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本组24例患者,病变位于上矢状窦区5例,侧窦区19例。对上矢状窦区病变和侧窦区病变使用Hyperform 7 mm×7 mm球囊各1例,对其余患者使用外周血管扩张用球囊。②对上矢状窦区病变的患者经动脉栓塞3例,经静脉栓塞2例,使用球囊均基本闭塞静脉窦;对侧窦区病变患者经动脉栓塞10例,经静脉栓塞7例,动静脉联合栓塞2例;使用球囊基本闭塞静脉窦8例,部分闭塞静脉窦11例。③上矢状窦病变患者3例栓塞后治愈,有2例随访半年无复发,1例栓塞后少量残余,1年后复查造影无明显变化;在侧窦区病变的患者中,对1例患者行两次栓塞后瘘口消失,其余患者均经1次栓塞治愈,对其中7例患者治疗后半年进行了血管造影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对经严格选择适应证的DAVF患者在球囊辅助下使用Onyx18闭塞侧窦(横窦和乙状窦)和上矢状窦,治疗DAVF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静脉窦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8.
经静脉途径是介入神经放射血管内治疗的两种入路之一。近年来,经皮经静脉途径和手术暴露后经静脉途径到达颅脑静脉血管的数量增多,使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大脑大脉动脉瘤样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脑静脉窦血栓和脑缺血等疾病得到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经静脉途径是介入神经放射血管内治疗的两种入路之一。近年来 ,经皮经静脉途径和手术暴露后经静脉途径到达颅脑静脉血管的数量增多 ,使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硬脑膜动静脉瘘、大脑大静脉动脉瘤样畸形、脑动静脉畸形、脑静脉窦血栓和脑缺血等疾病得到治疗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xy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CCF患者19例,均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联合Onxy胶介入治疗。其中11例岩下窦开放者行经岩下窦静脉途径栓塞治疗,另8例行经颈内动脉瘘口动脉途径栓塞。 结果19例患者栓塞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瘘口完全封闭。术后常规复查头颅CT,未见栓塞剂异位栓塞表现,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表现。所有患者于术后即刻眼静脉症状及颅鸣耳鸣症状均有明显缓解,1~2周内逐步消失。而存在颅神经麻痹症状患者,眼外肌麻痹症状缓解则相对缓慢。 结论通过三维成像后处理剪辑技术,可精准判断瘘口位置;无论经动脉或静脉入路,封堵球囊可精准封闭瘘口,在栓塞过程中使弹簧圈及Onxy胶尽可能接近瘘口附近,从而减少费用,同时提高CCF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硬脑膜动静脉瘘,Kim等[1]报道CSDAVF约占所有硬脑膜动静脉瘘的64%。CSDAVF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结膜充血水肿、视力进行性下降、颅内杂音、搏动性耳鸣、头痛等[2]。治疗CSDAVF的方法主要采取血管内栓塞治疗,并且首选经静脉途径栓塞,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治疗的7例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经脑膜中动脉入路栓塞的前颅窝底DAVF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获得一次性完全栓塞,影像学达到完全治愈,瘘口及引流静脉全部消失。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痉挛及破裂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3~12个月的随访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栓塞无复发,临床症状全部治愈。结论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经动脉入路以Onyx栓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疗效观察。方法同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0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10例,其中女8例,粥2例,Borden分型I型2例,Ⅱ型8例?均在全身麻醉下以Onyx-18栓塞治疗。结果①10例患者共进行11次介入治疗,8次术中即刻被完全栓塞,3次被部分栓塞,其中1例第2次治疗时被完全栓塞,2例被部分栓塞的患者随访造影显示完全栓寒:共经14支供血动脉栓塞,其中咽升动脉5次,脑膜中动脉3j欠,脑膜副动脉5次,眼动脉脑膜返动脉1次。平均注胶时间为32.9min(10~63min),注胶量为1.8ml(0.8~3.1ml):②平均随访27个月(4~51个月)。患者症状均有好转:被完全栓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颐内杂昔消失,球结膜充血、眼球突出在术后1周内消失,复视和视力下降症状在术后1~3个月内好转;被部分栓塞的3例患者术后即刻杂音减轻,3个月后完全消失,眼部症状在3个月后完全消失。⑧1例BordenⅡ型患哲在被部分柃塞后3.5年发生颅内出血,第2次术后随访7个月,未见再出血和眼部症状;2例术中Onyx弥散至颈内动脉系统,1例出现永久性脑神经麻痹。结论采用Onyx经动咏入路栓塞可以有效地治疗CSDAVF,但应注意避免危险吻合栓塞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微弹簧圈、Onyx胶以及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T)的初步体会.方法 25例CCF患者,其中外伤性22例,自发性3例;14例瘘口位于右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海绵窦段,11例位于左侧ICA海绵窦段.按Barrow分型:A型22例,C型2例,D型1例.18例单纯应用可脱弹簧圈治疗,1例应用可脱弹簧圈结合Onyx栓塞治疗,2例单纯应用Onyx栓塞治疗,4例应用覆膜支架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颅内杂音立即消失,术后造影见瘘口完全闭塞,1~20 d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死亡以及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弹簧圈治疗患者ICA通畅占12/18,4例带膜支架治疗患者ICA均通畅.2例Onyx治疗患者ICA通畅,1例可脱弹簧圈结合Onyx治疗患者ICA通畅.1例经弹簧圈治疗的外伤性CCF 1个月后复发,经再次弹簧圈治愈.其余患者随访6~24个月未见临床症状复发,6例术后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CCF均未见复发.结论 弹簧罔、Onyx 和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是一种安全和有用的CCF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老年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效果及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三维血管重建在显示瘘口位置、大小及与周围血管关系中的应用.方法 经动脉入路对11例老年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进行栓塞治疗,应用旋转DSA和三维血管重建寻找瘘口,采用可脱性球囊、电解可控弹簧圈(GDC)等多种材料栓塞病变侧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术后6~24个月对全部11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9例行球囊及GDC栓塞瘘口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2例患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无复发.结论 在旋转DSA和三维血管重建的配合下栓塞老年自发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动脉采用Onyx-18胶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动脉入路采用Onyx-18胶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04年1月—2009年2月期间,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13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为36~63岁,平均52岁)应用Onyx-18胶,经动脉进行瘘口及引流静脉栓塞。对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通过单侧眼动脉筛前动脉栓塞8例,通过双侧眼动脉筛前动脉栓塞5例;一次性完全栓塞11例,部分栓塞2例。无严重栓塞并发症。②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单纯眼动脉筛前动脉供血6例,筛前、筛后动脉供血4例,筛前动脉、筛后动脉、颌内动脉、脑膜中动脉供血3例;异常血流经皮质静脉向上矢状窦汇流9例,伴有向基底静脉汇流3例,合并翼丛面静脉引流1例;引流静脉瘤样扩张或静脉湖形成7例。③术后随访1~48个月,所有病例无再出血及癫痫发作。结论经动脉入路应用Onyx-18胶栓塞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但疗效及安全性仍需大宗病例和长期随访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不同动脉途径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使用Onyx18栓塞治疗的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6例,其中男14例,女2例,年龄33~71岁,平均50岁。分析栓塞所选用的不同动脉入路、栓塞的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①血管造影显示所有患者的硬脑膜动静脉瘘均由眼动脉的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供血,9例另由脑膜中动脉和蝶腭动脉参与供血,其中2例还伴有额极动脉供血;3例另由蝶腭动脉参与供血。②在16例患者中,1例经蝶腭动脉、8例经脑膜中动脉分支、7例经眼动脉供血的筛前动脉分支进行超选择置管栓塞。所有患者均得到影像学治愈,术后恢复良好。无任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③术后半年门诊随访7例,无任何相关症状;半年影像学随访3例,无影像学复发表现。结论经动脉途径使用Onyx18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供血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血动脉进行栓塞,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软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软脑膜动静瘘患者12例,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患者均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采用Glubran2、弹簧圈+Glubran2或Onyx18进行栓塞,部分患者在球囊辅助下完成。观察患者栓塞效果(完全栓塞、次全栓塞、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影像学治愈(复查脑血管造影瘘口无显影)情况。结果 12例患者首发症状中,头痛6例,癫痫发作3例,颅内出血2例,耳鸣1例。栓塞术后,11例患者瘘口完全闭塞,1例患者次全闭塞。6例患者术中使用球囊辅助。1例患者术后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无死亡病例。11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中位时间为13. 4(5. 2,26. 7)个月; 9例患者症状消失,1例患者仍有头痛症状,1例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 11例患者瘘口均未显影,1例患者出现上矢状窦区、直窦及窦汇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及动静脉畸形,经栓塞治愈。结论软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多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等,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伽玛刀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16例,其中单纯伽玛刀治疗7例,经动脉途径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再行伽玛刀治疗9例。根据Congard分型,硬脑膜动静脉瘘Ⅰ型4例,Ⅱa型5例,Ⅱa b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靶点边缘剂量16~20Gy,平均18Gy,靶点边缘被50%~70%等剂量曲线所包含。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结果14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2例部分改善。12例MRI或造影证实瘘口完全或近全闭塞,4例部分闭塞。无放射治疗导致的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一种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侵袭型硬脑膜动静脉瘘且伴有广泛皮质静脉引流的患者,血管内治疗或手术治疗结合放射外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20.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一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其余则经股动脉入路栓塞。结果颈内动脉通畅率为66.2%,有3例在瘘口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有5例在栓塞术后3d内球囊过早泄漏,再次行栓塞术,1例栓塞瘘口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眼静脉的动静脉瘘。结论以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是可靠的方法,但目前球囊的性能有待提高,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可提高颈内动脉通畅率.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