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刘婧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19(8):105-106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2月行溶栓治疗的294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将294例患者分为出血转化组(n=46)和无出血转化组(n=248)。对比两组体质量指数、舒张压、收缩压、溶栓前空腹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吸烟、酗酒等情况,明确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吸烟、酗酒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高于无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收缩压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是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脑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时应结合患者血压、神经功能等因素,积极预防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溶栓是目前惟一被循证医学证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重组t-PA(rt-PA)是现在主要应用的溶栓药物.然而溶栓治疗后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出血转化(HT),大大限制了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现就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心房纤颤史、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OTT)以及溶栓后24 h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继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构建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1年1月3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5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转化组59例和非转化组186例,采用多因素分析溶栓后继发出血的危险因素,构建模型并通过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年龄、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空腹血糖(FPG)是溶栓后继发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心房颤动史、FPG高水平、NLR高水平为溶栓后继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模型约登指数为0.695,敏感度92.1%,特异性78.6%,95%CI为2.608~51.295,P<0.051确定为模型最佳临界值。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继发出血发生风险较高,应引起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同时本研究的出血转化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预后效果及继发出血情况,可为临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溶栓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危险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软件对同期58例非溶栓脑梗死继发HT的病例和58例单纯脑梗死病例,对包括高血压病史、梗死面积、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20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8.386,95%CI:3.237~28.326,P=0.003)、尿蛋白阳性(OR=5.622,95%CI:3.231~21.359,P=0.011)、心房颤动史(OR=4.923,95%CI:1.062~18.967,P=0.038)、血糖(OR=4.286,95%CI:1.027~16.481,P=0.042)。结论梗死面积、尿蛋白阳性、心房颤动史及高血糖是发生H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9.
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的危险因素。方法2 0 0 3年3月~2 0 0 4年8月,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使用统一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的3 0余项内容进行调查,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中风史OR 13 2 84( 95 %CI 1 2 84~13 7 413 )、高血压病程OR 7 2 84( 95 %CI 2 62 4~2 0 2 17)、吸烟年限OR 3 2 5 3 ( 95 %CI 1 44 1~7 3 40 )、收缩压OR 1 0 41( 95 %CI 1 0 0 9~1 0 75 )、低密度脂蛋白OR 3 481( 95 %CI 1 786~6 786)、载脂蛋白A1OR 8 5 62 ( 95 %CI 1 5 13~48 44 4)及纤维蛋白原含量OR 2 5 17( 95 %CI 1 460~4 3 3 8) 7项是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中风史、高血压病程、吸烟年限、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是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继发HT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急性脑梗死经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在溶栓后通过改良Rankin量表(m RS)对出院90 d的患者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继发HT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HT组13例,无HT组4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HT组比较,HT组患者中多数存在房颤史、溶栓前血糖水平及NIHSS评分高(均P0.05),且HT组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的患者比例偏高(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房颤(P0.05)、大面积脑梗死(P0.05)、脑白质疏松改变(P0.05)是继发HT的危险因素。与无HT组比较,HT组出院90 d后m RS评分较高(P0.05)。结论:房颤、大面积脑梗死、脑白质疏松改变是溶栓后继发HT的危险因素;继发HT的患者远期MRS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8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病人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依据病人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HT)146例与观察组(发生HT)41例。整理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病人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两组病人年龄、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中心卒中调查(MSS)评分、血小板计数(NLR)、空腹静脉血糖(FP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史、NIHSS评分、NLR、FPG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获得回归方程为Logit(P)=-4.056+1.258×有心房颤动病史+0.085×NIHSS评分+0.159×NLR+0.125×FPG。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01—2016-12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87例,入组患者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后根据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分为脑出血转化组(48例)和无脑出血转化组(239例)。两组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查阅患者病例搜集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87例患者中共48例发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16.72%。脑出血转化类型相对较多,排在前两位的分别为52.08%和41.67%;单因素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高血压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关系密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与糖尿病史、梗死面积、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房颤及NIHSS评分关系密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脑出血转化危险因素相对较多,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脑出血转化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静脉尿激酶溶栓24 h内血压变异对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共有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患者入选,溶栓后24 h内监测BP,并于24 h、72 h、7 d分别复查头颅CT,按是否发生脑出血,分为no-HT组(54例,87.1%)和HT组(8例,12.9%)。组间比较采用t或χ2检验,将与溶栓后引起HT相关的参数(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r=1.35,P<0.01)、溶栓前NIHSS评分(r=1.1,P<0.01)及SBPsv(r=1.95,P<0.001)、SBPsvmax(r=2.23,P<0.001)、DBPsv(r=2.44,P<0.001)及DBPsvmax(r=3.30,P<0.001)与溶栓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结论血压变异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维持有效灌注压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维持稳定的血压。 相似文献
14.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
<正>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其通过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以静脉注射的形式注入ACI患者体内,疏通闭塞血管及溶解血栓,使脑组织血供恢复正常,达到降低脑损伤发生率的目的~([1])。静脉溶栓治疗后ACI患者往往会并发出血性转化(HT),增加了脑损伤发生风险~([2])。本研究探讨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后抑郁发生率较高,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40%-50%[1-2]。脑梗死患者并发抑郁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康复[3-4]对治疗效果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在治疗脑梗死的同时,积极预防抑郁症状的发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5-6]。 相似文献
16.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4)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及功能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入院即刻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评估观察组90天mRS评分。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将脑梗死出血转化(HT)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脑实质出血(PH)。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比较低T3组与T3正常组出血转化的差异。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90天mRS评分的危险因素。结果 HI组、PH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及对照组比较,T3、FT_3水平下降明显(P0.05);低T3组出血转化明显高于T3正常组(P0.05);低水平FT_3是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差的危险因素。结论低水平FT_3是出血转化、神经功能结局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低水平T3的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出血转化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的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67例,其中有10例患者未溶栓成功,其余57例患者溶栓成功,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栓塞部位是血管末端、用药总量>150 mg及完全梗阻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影响因素对溶栓治疗的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21)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出现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阿替普酶治疗ACI患者294例的临床资料,24 h内发生出血转化为转化组(19例,6.46%),余为非转化组(275例,93.54%)。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脑梗死溶栓治疗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94例ACI患者中,转化组(19例)和非转化组(275例)的急诊收缩压(SBP)、急诊舒张压(DBP)、入院至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线血糖、基线凝血功能、基线血小板、既往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心房颤动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SBP高水平(OR=1.627)、DNT越长(OR=1.015)、溶栓前NIHSS评分越高(OR=1.087)是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ACI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高,高SBP,长DNT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Scopus、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的文献,并进行分析与汇总,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6月。结果最终检索并总结9个预测模型,其中国外有iScore模型、SEDAN模型、THRIVE模型、SITS模型、STARTING-SICH模型、SICH SCORE模型共6种,国内有THRIVE-c模型、Xu团队的模型、常红团队的模型共3种。结论国内外目前关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预测模型各有优缺点,国内应在学习国外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的风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从而为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