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那么影响医学专科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哪呢?笔者就基层就业导向下医学专科生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索. 1 医学专科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1 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  相似文献   

2.
医学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通过社会,学校,政府,学生自身的改善可以改善护理毕业生就业状态。  相似文献   

3.
影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刘步平  刘凌云 《中医药导报》2008,14(1):91-91,100
文章从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入手,从政策、社会、学校、毕业生自身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中医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医学院校毕业生择业观的现状,探讨学校在提高就业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通过发放择业调查问卷,分析毕业生在择业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探讨学校可以做出的一些改革措施。结果显示医学毕业生在择业观方面既存在着积极因素,同时也存在着消极因素,既有理性思考的一面,又存在着盲目的一面。学校应该加强教育引导措施,鼓励学生培养良好、健康的择业观,同时在教育、教学以及辅导员建设方面增加力量,采取多种方法共同促进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巨大的就业量严重地冲击着现有的就业体系。卫生部强调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从严控制公立大型医院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医院发展重点将从扩大规模转变为内涵建设,因此,医学类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吸纳能力会下降。从2005年广东省医药卫生类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发现,医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本科生备受冷落。同时近几年研究生教育扩招幅度较大,医学七年制、八年制毕业生也陆续毕业,加上有资格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医院、科研院所逐年增加,研究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建议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应对医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学生学历层次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专接本考试制度的日益完善也成为广大医学专科生极其关注的问题.通过从事多年的医学专科生教育工作,笔者发现专接本考试制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3+2"医学专科生作为一类特殊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首先,由于他们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薄弱,是由初中毕业入学,前3年为中专层次,后2年为专科层次的模式.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相比,学习课程更重,学习时间更长;其次,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平衡(其中有专业方向的差异存在),专科生供大于求,尤其是"3+2"专科生更难被用人市场认可.内外交困之下,"3+2"专科层面的医学生面临更多压力,并由此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失衡.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广东中医药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基层中医药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制约中医药强省的建设,并从完善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制度,落实有关政策,调动政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面的积极性等措施,提出鼓励中医药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刘金花  詹育和 《光明中医》2011,26(3):609-610
影响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诸多,但主要因素是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而影响社会声誉最主要的因素是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为掌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我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开展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从十二个方面进行了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近2年实习的医学影像专科生的就业情况进行随访,得出目前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仍较好,就业压力相对较小.但为了更好的就业,医学影像专科毕业生应完善自己、看准时机、把握机会、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和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而提出提高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方法:以130名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在相关文献查询和研究的基础上,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毕业年份的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无明显差异,管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待提高。结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受自身、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针对衡量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适当加大干预力度,积极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就业后医学毕业生的工作幸福指数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两者相关性,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提供依据。方法:对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毕业1~5年的374名本、硕、博毕业生进行工作幸福指数追踪调查,内容包括就业环境质量、就业岗位质量和人职匹配度3个维度、9个权重,加权总分为100分,分析医学毕业生就业幸福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平均分为75.17分(满分100分),其中≥80分174人,占46.52%,性别、家庭、部分在校表现与就业满意度具有相关性;专业满意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就业准备和职业规划与就业幸福指数具有正相关;年龄、学历、性格及当年度的就业环境与就业幸福指数无相关性。结论:可以通过个人、家庭和学校三个维度共同努力,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提前找准个人定位做好职业规划,并加强个人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医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就业满意度,为健康中国助力。  相似文献   

13.
妥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也是各高校的重点工作.医学专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率,是校院(企)共同的责任.  相似文献   

14.
困境与出路: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遭遇到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社会排斥以及用人单位偏见等困境。究其根源,主要有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的原因。要突破当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主要有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以及高考招生的不断扩增,口腔医学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正确分析口腔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难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口腔医学生合理、及时充分的就业,是医学高校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6.
当前医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医学专科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帮助医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进行及时调整、提高毕业生职业能力,提升就业指导的效果,而进行就业创业“345”指导模式构建.在分析医学专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校内三年不同学习阶段的就业教育、辅导员四年就业管理服务、五年毕业生跟踪全程的系统的教育指导,对医学生实施校内校外结合、全程连续的就业创业指导和帮助,提升医学生就业实力.  相似文献   

17.
甄思圆  刘扬  高曼  张锡轩 《中医药导报》2020,26(12):202-205
目的:为了解并研究中医类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方法: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对象为北京地区中医类硕士应届毕业生,涉及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3所院校,调查内容包括就业率,就业方向,就业满意度等内容。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312份。据统计,医疗单位仍是最主要的就业方向,但仍有43.59%的中医类毕业生未选择进入医疗单位工作,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强度大及需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调查得出,60.90%的毕业生满意目前的工作,就工作单位而言,满意度较高的是企业及高校,满意度较低的是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结论:中医类毕业生就业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面应努力协调,通过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改革医院运营模式及科研单位奖惩机制等方式,减轻毕业生工作负担,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在大众化的教育背景下,医学教育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在众多问题中,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而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人文教育的渗透.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社会发展及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医院校学生服务基层的意愿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在2012年11-12月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本校93名研究生,261本科生进行服务基层意愿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愿意去基层工作的174名,占49.2%;不愿去的180名,占50.8%,反映出他们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强。结论:在当前基层需要大量医学人才的情况下,国家、学校和社会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引导医学生到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让中医院校护理本科毕业生及时、合理地就业,既是医药院校密切关注的热点,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社会问题。本文对其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