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特点。方法对2008年3月至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收治的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名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行脑部T1WI、T2WI、FLAIR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其他区域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其他区域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OSAS患者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3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阐明老年人脑白质结构平均弥散系数(ADCavg)和部分各向异性(FA)的变化。方法老年组及非老年组各30例。所有受检者均进行神经科查体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试,无影响神经系统的疾病。所有受检者均行DTI检查,选择额叶白质、顶叶白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为兴趣区,定量测量ADCavg与FA值。结果ADCavg、FA值男、女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半球无明显改变。随着年龄增长,ADCavg值与年龄呈正相关,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在额叶白质(ADCavg:r=0.449,P〈0.05;FA:r=0.350,P〈0.05)、半卵圆中心(ADCavg:r=0.347,P〈0.05;FA:r=0.409,P〈0.05)、胼胝体膝部(ADCavg:r=0.452,P〈0.01;FA:r=0.556,P〈0.01)、压部(ADCavg:r=0.296,P〉0.05;FA:r=0.289,P〉0.05)、顶叶白质(ADCavg:r=0.367,P〈0.05;FA:r=0.287,P〉0.05)。老年组额叶白质、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的ADCavg、FA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相关,尤其是额叶白质的FA值相关更显著(r=0.466,P〈0.01)。结论与年龄相关的定量DTI分析,可有助于评价与年龄相关的变化。并且可建立一个与神经变性疾病比较对照的标准。DTI功能与结构的结合,表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与白质微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高场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老年脑白质疏松症(LA)的诊断价值。方法单纯老年LA患者68例,应用超高场强3.0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根据脑室周围高信号(PVH)分型,分别于侧脑室前角、后角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测量脑白质病灶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例老年中,PVH 1型42例,2型18例,3型6例,4型2例。随着PVH分型级别越高,ADC值越高,FA值越低(P<0.05,P<0.01),PVH与ADC值呈正相关(r=0.7328,P<0.01),与FA值呈负相关(r=-0.5816,P<0.01)。LA病灶在侧脑室前角、后角周围白质区和半卵圆中心区的ADC值逐渐升高,FA值则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超高场强DTI技术,可在特定脑白质病变区域通过更为准确的量化指标辅助临床对老年LA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白质区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评估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AD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AD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并对AD组DTI测定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度(MD)与认知功能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患者扣带后部、胼胝体压部白质的FA值显著减低,MD值显著增加(P0.01),额叶、顶叶、胼胝体膝部白质的FA值减低,额叶白质MD值增加(P0.05),扣带后部、胼胝体膝部、压部FA、MD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成人韦克斯勒智力量表(WAIS)、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显著相关(P0.01),额、顶叶FA、MD与MMSE、ADAS-Cog相关(P0.05)。结论脑白质微观结构损伤程度和完整性变化是导致AD病人认知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FA、MD值与AD病情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患者37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同时选择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行相同的检测,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患侧眼视神经相关检测指标(视神经各向异性、平均扩散系数、平行/垂直扩散系数等)与健侧眼、健康志愿者的眼睛等分别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两组受检者在接受颅部常规MRI检查和视神经检查均未见其形态、信号等出现显著异常表现。比较其视神经各向异性相关参数、平均扩散系数、平行扩散系数、垂直扩散系数等,均可见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组患者的患侧眼经两项各向异性相关参数(FA、RA)均显著低于健侧眼和健康志愿者,而其他指标(VR、MD、E1、E2)则显著高于健侧眼和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健侧眼和健康志愿者被检测眼睛的各项主要检测指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成像技术对糖尿病视神经病变的患者进行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灵敏度,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运动功能受损是脑卒中后最严重的功能障碍,约3/4患者遗留不同程度运动功能缺损,主要是神经元及其传导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发生异常。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研究,对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能够提供科学的康复手段。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功能上反映大脑皮质功能区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的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高血压脑出血(hyper 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患者约占整个卒中的21%~48%,其中基底节区的壳核出血最常见,约占整个HICH的48%~67%[1]。HICH的治疗根据血肿量多少、部位,可采取保守或手术治疗。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因基底节区神经纤维束被推挤、破坏等,患者大多残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后,其功能障碍大都有一定程度恢复,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ABIS)患者运动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40例ABI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在医院进行头颅MRI检查未见器质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AVANTO 1.5T超导MRI诊断仪为两组受试者实施MRI脑部平扫。对比两组不同部位的DTI和扩散张量的纤维束成像(DTT)参数,观察组患者发病不同时期(发病后7 d、1、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分析观察组患者患侧/健侧相对值与NIHSS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侧梗死灶和大脑脚及内囊后肢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以及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观察组发病后1、6个月的NIHSS评分与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显著低于发病后7 d(P0.05)。观察组大脑脚偏侧性值(r FA)与发病后7 d、1、6个月的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大脑脚r FA与NIHSS评分及上下肢的肌力评分对ABIS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大的反馈价值。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一种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早期评价脑卒中的损伤程度和准确预测患者预后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常规头颅CT和磁共振(MRI)很难准确显示病灶与神经纤维束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白质束受损的范围,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白质纤维束示踪技术(DTT)的出现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治疗时机的判断以及预后的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是唯一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可直观地显示脑内病变对白质纤维形态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PSD)是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一种继发性抑郁。目前普遍认为,PSD可在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并且持续2周以上。卒中急性期PSD的发病率约为33%,慢性期PSD的发病率可高达66%[1-2]。目前对PSD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影像学研究相对匮乏。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 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梗死区下方的延髓、上方的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中央前后回皮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病例组各时间点梗死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各部位FA值的差异,计算FA比值(rFA),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脑桥梗死灶同侧的延髓、大脑脚、内囊后肢以及中央前后回皮质F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种降低的趋势在发病15 d时最为显著,180 d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发病15d时的rFA与90d、180d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能够早期检测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的Wallerian变性。发病早期病灶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的程度可预示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患者脑白质变化的特点及不同脑区DTI参数改变与认知的关系。方法对34例SIVD患者(SIVD组)及26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行DTI扫描,测量双侧前额叶、额叶深部、眶额内侧、下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白质及T_2WI高信号区、T_2WI高信号周围正常白质区的分量各向异性(FA)、主各向异性(P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对照组左侧前额叶白质PA值大于右侧,ADC值小于右侧。SIVD组双侧前额叶、双侧额叶深部、下额叶、眶额内侧的FA值及PA值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升高;双侧顶叶的FA值下降,平均ADC值升高;双侧颞叶、枕叶平均ADC值升高;左侧下额叶、眶额内侧白质的FA与PA值较右侧小;左侧下额叶ADC值较右侧大。病变区及病变周围区的FA和PA值小于正常区,ADC值大于正常区。前额叶FA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SIVD患者脑白质FA、PA和ADC改变具有区域选择性,前部及左侧脑区损伤明显,后部及右侧相对保留白质的完整性。DTI是研究SIVD脑白质损伤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患者弥散加权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的表现及各参数变化的临床评估.方法 选取侧脑室前角、侧脑室后角、半卵圆中心作为感兴趣区,测量24例脑白质疏松患者及8例健康志愿者的CT值、ADC值、DCavg值及FA值.结果 脑白质疏松患者与健康志愿组各参数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随着LA分级越来越高,ADC、DCavg值呈逐渐升高趋势,CT值、FA值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可以反映脑白质微结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老年血管性脑白质疏松认知障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浙江衢化医院和横店文荣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老年血管性脑白质疏松认知障碍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老年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蒙特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观察组MoCA评分和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额叶、枕叶、丘脑、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病变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颞叶、额叶、枕叶、丘脑、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AD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颞叶、额叶、枕叶、丘脑、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F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额叶、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ADC值与MoCA和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5)。额叶、侧脑室周围和半卵圆中心FA值与MoCA和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血管性脑白质疏松认知障碍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ADC值升高,FA值降低,ADC值和FA值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老年血管性脑白质疏松认知障碍的影像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不同时期扩散张量的变化规律,探讨脑梗死区的扩散张量及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内囊周围区脑梗死患者20例,分别于发病<7 d,15d,1、3、6个月进行5次DTI检查,测量各个时期脑梗死区相对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rFA),应用Fugl-Meyer量...  相似文献   

16.
欧阳锋  陈峰  刘涛  李建军 《山东医药》2011,51(25):46-4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价原发性侧索硬化(PLS)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例PLS、12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和15例体检健康者行常规MR和DTI扫描,观察其锥体束走行区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感兴趣区的平均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结果 PLS患者见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侧脑室周围白质沿锥体束分布的T2W I高信号2例,双侧内囊后肢后3/4处局限性T1W I略低信号及T2W I高信号2例;ALS患者及健康者双侧内囊后肢均呈局限性T1W I略低信号及T2W I略高信号。在内囊后肢水平,PLS、ALS患者的FA明显低于健康者,ADC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或〈0.01)。结论常规MR和DTI可为评价PLS患者锥体束损害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无法鉴别运动神经元病亚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联合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脑肿瘤位于或邻近手运动皮层功能区的右利手病人25例(脑肿瘤组),包括星形细胞瘤11例,脑膜瘤8例,转移瘤6例。所有病人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采用GE公司HDxt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颈联合线圈,于病人手术前行常规磁共振扫描、DTI及BOLD-fMRI扫描,分别采用SPM及Functiontool软件对BOLD-fMRI和DTI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得到相应的功能区激活图、FA图及DTI图。结果所有病人均良好显示手运动皮层激活区,激活范围呈斑点状弥散分布或受压缩小改变;就功能区激活强度而言,不同种类的肿瘤与正常人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病人均成功重建皮质脊髓束,根据与肿瘤的关系可以分为移位、浸润、破坏,其中表现为浸润及破坏17例,单纯移位8例;肿瘤完整切除率为92.00%,致残率4.00%。结论 BOLD-fMRI与DTI技术可在术前直观地展示脑肿瘤与相邻脑功能区以及白质纤维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可有效配合神经导航系统辅助肿瘤最大范围安全切除。  相似文献   

18.
魏璇  金国宏  李德刚  张国栋  李晓强 《山东医药》2012,52(16):15-18,103,10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DTT)在星形细胞瘤、脑膜瘤与转移瘤肿瘤实质区的应用价值,通过对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各向异性分数(FA)的测量分析,观察脑白质与纤维束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对3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转移瘤10例,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对应区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分析其ADC值和FA值的差异并观察3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星形细胞瘤、脑膜瘤或转移瘤患者组内肿瘤实质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的FA值分别为0.07±0.03、0.14±0.05、0.16±0.07,P<0.05。星形细胞瘤及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对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对侧正常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和转移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及FA值可用于鉴别脑内和脑外的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鉴别或转移瘤与脑膜瘤的鉴别,其中ADC值有显著的鉴别意义;DTT可清晰显示正常白质纤维束和肿瘤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术前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DKD的诊断价值。方法 高糖高脂诱导结合STZ腹腔注射成功建立早期DKD大鼠模型24只,按照病理分期分组为DKD I~II组10只,DKD III组14只,病理表现正常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NC)。比较各组体重、FPG、24 h尿量(24 h UV)、24 hUAlb及血肌酐(Scr)等。BOLD及DTI扫描后获取大鼠右肾皮质R2-star值(cR2-star)、髓质R2-star(mR2-star),皮质ADC值(cADC)、髓质ADC值(mADC)、皮质FA值(cFA)、髓质FA值(mFA)。结果 与NC组比较,DKD I~II、DKD III组FPG、24 h UV及24 hUAlb升高(P<0.05)。与NC组比较,DKD III组cR2-star、DKD I~II组mR2-star升高(P<0.05),DKD I~II、DKD III组mFA降低(P<0.05)。与DKD I~II组比较,DKD III组mR2-star、mFA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脊髓型颈椎病脊髓慢性损伤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E-EPI)序列对28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髓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析病变处信号特点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FA)值。结果所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能完成DTI检查,后处理图像颈髓显示清晰,无明显图像变形及伪影。18例(64.3%)表现为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的患者均出现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意义;10例(35.7%)颈髓病变T2WI高信号阴性患者中,3例(30%)病变处平均ADC值及FA值较正常值无明显变化;7例(70%)颈髓受压平面ADC值升高,FA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较常规MRI更早期而准确地诊断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慢性损伤,是一种显示脊髓型颈椎病颈髓病变和观察病变修复过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