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危急的征象,心跳呼吸骤停后的心肺脑复苏是危重病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心肺脑复苏(CPR)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原发病、开始复苏时间、各种复苏措施是否及时、正确等。本研究分析了晋城市人民医院2004年12月-2007年3月入住ICU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并经心肺脑复苏的18例病人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析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不同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9例2018年10月-2020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心肺复苏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39例患者予以人工心肺复苏治疗,实验组40例患者予以心肺复苏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按压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相关指标水平.结果 在按压有效率上,实验组数据为97.50%,对照组数据为82.05%,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实验组数据为5.00%,对照组数据为7.69%,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相关指标上,两组PaO2(氧分压)、SaO2(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PaCO2(二氧化碳分压)、SP(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人工心肺复苏治疗而言,心肺复苏机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效果更加显著,按压有效率更高,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3.
喻中城  蒋健 《山东医药》1993,33(4):36-37
因心跳骤停,尤其是院前心跳骤停而采取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仍不高,最近有文献报道185例院前心跳骤停而急诊复苏病人,复苏成功者16例(9%),然而除1例持续昏迷外,其余均于住院期间死亡。立即进行现场抢救并及时转送医院复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在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急救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98例,均无心肺复苏的禁忌症,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观察组使用心肺复苏机持续复苏,对比两组患者的复苏抢救有效率,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83.67%,对照组患者急救有效率为65.3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2.24%,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1%,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肺复苏机复苏相比于徒手心肺复苏术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在调试合理、运用娴熟的情况下,心肺复苏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特别是需要长时间心肺复苏的个别病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10例)和常规组(1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静态顺应性、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比较常规组,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气道峰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机体代谢,减轻肺负担,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肺功能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程保温措施对于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我院ICU收治的院内心搏骤停、且行心肺复苏成功患者35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18例采用全程保温护理治疗(将中心体温降至32~34℃,并应用电脑降温毯维持24h),对照组17例采用传统的降温保温法(如头部冰帽.颈部、腹股沟冰敷)诱导降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24h、72h、1周的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复苏后的血乳酸水平以及6h、24h血乳酸清除率。结果:在心肺复苏术后7d,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APACHE评分低于对照组,24h后的血乳酸清除率观察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并配合积极的全程保温护理措施有利于促进心肺复苏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以及脑功能的改善,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对174例心跳呼吸骤停实施心肺复苏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复苏时机的早晚和规范化有很大的相关性;性别、年龄与心肺复苏成败无明显关系(P>0.05);心跳呼吸骤停者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复苏后存活时间较男性长(P<0.01).认为及时有效的规范化心肺复苏术、及早纠正低钾倾向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复苏成功后患者及时清醒和低血压改善直接影响脑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8.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常规对照组、参附治疗组,采用琥珀酰胆碱窒息合并冰氯化钾致大鼠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复苏后6h取标本,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呼吸心跳骤停大鼠心肺复苏CPR)后6h血清TNF-α、IL-1β、血浆可溶性ICAM-1和MDA含量较假手术组升高,但参附治疗组较常规对照组低。结论大鼠CPR后早期存在全身炎症反应,参附注射液能减轻CPR后全身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来院心脏呼吸骤停的8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9例均采用CPR model 心肺复苏,为实验组;其余38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能更好的改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但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影响诊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渭清  康津伟 《山东医药》2007,47(28):84-85
对174例心跳呼吸骤停实施心肺复苏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复苏时机的早晚和规范化有很大的相关性;性别、年龄与心肺复苏成败无明显关系(P〉0.05);心跳呼吸骤停者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复苏后存活时间较男性长(P〈0.01)。认为及时有效的规范化心肺复苏术、及早纠正低钾倾向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复苏成功后患者及时清醒和低血压改善直接影响脑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0例心肺复苏病人临床抢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20例心肺复苏病人的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抢救治疗措施.方法12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病例,对复苏成功、存活与自主循环恢复间期(ROSC)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关系进行分析,观察复苏成功率及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ROSC间期≤10 min抢救成功率为92.6%,存活率95.5%.MODS评分≤4分的存活率为95.3%.结论心脏骤停复苏起始早晚是病人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复苏开始越早,存活率越高;MODS评分越高者存活率越低;多脏器均衡支持疗法是减少MODS、复苏后综合征(PRM),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联合氨茶碱对老年呼吸、心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搏、呼吸骤停老年病人86例,根据药物使用的不同随机分为单独氨茶碱治疗组(常规组)44例和垂体后叶素联合氨茶碱治疗组(研究组)42例。收集并记录2组病人的临床基本资料,并对2组病人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心肺复苏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心脑血管类疾病是导致病人心搏、呼吸骤停的主要原因。研究组病人48 h存活率和出院后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呼吸及循环系统恢复所用的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复苏后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病人的心率、动脉血压、6 h尿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氨茶碱对老年呼吸、心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有明显疗效,可提高老年病人的存活率并改善病人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联合乌司他丁早期干预心肺复苏后综合征(PRS)的疗效.方法 选择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和对照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CRRT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白蛋白、血乳酸、APACHEⅡ评分、GCS评分、MODS累积脏器数等及14、30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白蛋白、乳酸水平均有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更明显.观察组A-PACHEⅡ评分、14 d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GCS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 CRRT联合乌司他丁对PRS的治疗有益,可以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但不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张萍 《实用老年医学》1999,13(5):261-261
为探讨老年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的抢救效果和特点,回顾性研究近12年我院ICU收治的26例老年患者心跳呼吸骤停病例的抢救过程,并对老年患者实施心肺脑复苏的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60~87岁,其基础疾病为:慢阻肺5例、冠心病4例、脑溢血5例、急性胰腺炎2例、胆道疾病4例、肠梗阻4例、外伤2例。所有病例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均在院内。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麻醉意外2例、严重创伤2例、严重心肺疾患17例、脑溢血5例。一旦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跳停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紧急气管插管治疗急诊重症监护室(ICU)脑血管意外呼吸心跳骤停的复苏效果。方法对我院急诊ICU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脑血管意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行气管插管的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min)和对照组(>6min)。观察组患者即刻插管治疗,对照组患者难度插管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且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紧急气管插管能够有效提升急诊ICU脑血管意外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及出院存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分析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与价值。方法以2015年5月至2019年8月为研究阶段,其中2017年1月我院引进心肺复苏机,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抢救;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未采用心肺复苏机。随机选取2个阶段各23名患者进行本次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收缩压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存活时间24h以及出院存活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在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过程中需要应用心肺复苏机来进行心肺复苏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抢救效果,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 ,将心跳骤停 10分钟以内的 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 4 0例 )和对照组 ( 35例 )。救治过程中观察组采用“弹丸”式静脉给药 ,对照组行一般静脉给药。结果观察组自主循环心律、呼吸、血压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认为“弹丸式”静脉给药操作简便、不影响心肺复苏操作 ,并发症少 ,是提高心跳骤停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随着心肺复苏术(CPR)的普及和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的复苏率明显提高,但仍有相当的存活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不能恢复正常生活,甚至意识不能恢复,最后死亡。所以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决定着患者是否生存及生存质量,是治疗的难点、热点,近年来复苏研究的目标则转向脑的研究。本文对脑复苏近年来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复苏成功与否决定着心肺复苏成功后病人的生存质量 ,所以 ,通常将心肺复苏与脑复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门综合学科——心肺复苏学。1  ICVD脑复苏时限和基础治疗措施心跳骤停后复苏的成功只是整个复苏过程中所要完成工作的一部分 ,因此复苏后的很多医疗、护理工作仍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 ,才能真正提高复苏预后效果。1.1 脑耐受缺氧的时限 目前脑复苏的时限是指允许脑细胞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和保存的最长缺血时限。多数认为在常温下脑部能耐受全脑缺血时间为 4~ 5 min,超过此界线 ,大脑则不可避免地发生严重的神经缺陷或 (…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尿激酶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因心跳呼吸骤停而进行心肺复苏后 ,溶栓治疗曾被列为禁忌证。其原因与心肺复苏导致可见或非可见性创伤有关。我们在充分评估病情 ,权衡利弊基础上 ,对 13例AMI患者在心肺复苏后施行了尿激酶 (天普洛欣 ,UK)溶栓治疗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3例AMI患者 ,男 12例 ,女 1例 ;年龄 48~ 6 7岁。 10例在入院后发生心跳呼吸骤停 ,3例于入院前发生 ,复苏成功后转入CCU病房。停搏时间平均 (3.1± 1.3)min。心室颤动 (室颤 ) 11例 ,心脏停搏 2例。方法 :在心电、血压监护下 ,使用下列心肺复苏方法 :(1)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