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分析近7年来阳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状况,为献血者招募及检测提供依据,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阳江市2011-2017年所有无偿献血者149899例进行抗–HIV筛查,筛查阳性标本送阳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确认。结果:14989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抗–HIV确证阳性48例,总阳性率为3.202,且近年以来的抗–HIV阳性率总体平稳;男女献血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5~44岁年龄组为感染高发年龄阶段,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结论:本市7年来志愿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状况较为严峻,必须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献血人群的甄别,采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检测试剂及检测技术,降低HIV经血液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安全输血和招募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法国伯乐,厦门新创的两种试剂进行ELISA方法的检测,对1种或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做双孔复试,1孔及1孔以上呈阳性反应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中心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进行确认。结果2005—2010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71999)份,初筛(548)例呈阳性,经确认阳性有(14)例。自2008年大连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青壮年。结论通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实现临床用血主要来自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目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大连市无偿献血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安全输血和招募无偿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法国伯乐,厦门新创的两种试剂进行ELISA方法的检测,对1种或1种以上试剂呈阳性反应的标本做双孔复试,1孔及1孔以上呈阳性反应者送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HIV中心实验室采用蛋白印迹方法进行确认。结果:2005—2010年共筛查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71999)份,初筛(548)例呈阳性,经确认阳性有(14)例。自2008年大连无偿献血人群中HIV感染呈上升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21-40岁的青壮年。结论:通过无偿献血的宣传和固定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固定的献血者队伍,实现临床用血主要来自固定无偿献血者的目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血液检测水平,保证血液质量。减少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摘 要目的:调查顺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特征及趋势变化,为献血者招募策略的调整、 制定提供数据基础,提高血液安全水平。 方法:选取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顺德地区 235416 例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 本进行 HIV 筛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核酸检测技术进行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存在任何一项有反应性的血 液样本,均需送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证实验。 结果:在 235416 例血液标本中,检出 HIV 确证 阳性标本 28 例,确证阳性率为 11.89/10 万。男性和女性分别有 27 例和 1 例,男性感染率(17.14/10 万)高于女性感染率 (1.28/10 万);首次献血者感染率(17.99/10 万)高于多次献血者感染率(8.19/10 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014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同性(男男)传播途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总体比例为 46.43 %(13/28)。 结论:顺 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 HIV 感染者,男性献血者、首次献血人群确证阳性率较高,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提倡血站在制定献血招募策略、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时应结合当地情况,从低危人群中招募无偿献血者。  相似文献   

5.
陈雅雯  许琳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111-11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中丙型肝炎病毒(HIV)、梅毒螺体(TP)混合感染的特点。方法:对88份抗HIV-1抗体阳性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CV抗体(抗-HCV),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RPR)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血清采用梅毒螺旋体血球试验(TPHA)确认梅毒螺旋体抗体。分析抗-HIV与抗-HCV及TP混合感染者的性别、年龄、感染途经的分布。结果:抗-HCV/抗-HIV混合感染率为36.36%(32/88),其中经静脉吸毒途经混合感染率为91.6%(22/24),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率为13.33%(8/60),两种感染途径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19.6233 P<0.005,小于35岁、大于35岁年龄组HCV/HIV混合感染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男性、女性HCV/HIV混合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差异。结论:静脉吸毒是爱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青壮年是爱滋病、丙肝、梅毒感染的主要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应用情况。方法:从维普、知网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2008年至2016年文献收集我国地区采供血机构近年开展NAT进行血液筛查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国内15个地区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NAT筛查技术主要有聚合链式反应(PCR)及转录介导的扩增反应(TMA)两种,其中5家采用单人份联检、检测模式,其余采用多人份联检模式,两种模式中组内各个血站的鉴别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17193人份EIA阴性检测标本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以HBV-DNA为主,占鉴别阳性标本的98.8%(853/863);单人份联检模式与多人份检测模式的阳性检测率无差异,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内采供血机构NAT技术血液筛查已逐渐成熟并普及,核酸检测对于HBs Ag(-)的HBV感染献血者的检出效果明显,合理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核酸检测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探讨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清学特征,为早期识别高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献血者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 2017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2 月于河南省漯河市采集的无偿献血志愿者血清样本共 24000 份,经 HIV 感染筛查, 最终筛检出阳性标本 120 份;其中 72 份经多次检测最终确诊为阳性作为窗口期标本,另 48 份经初次筛查即诊断阳性作为 初检阳性标本。比较 HIV 阳性与阴性标本、窗口期标本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人口学和血清学特征。对检出的 HIV 病毒 进行基因片段扩增和测序、基因亚型、HIV Lag 感染测试和耐药性分析。结果: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明 显高于阴性献血者,且离异率高,学历程度较低,务工率较高;HIV 抗原和抗体阳性率高,病毒载量高,与 HIV 阴性标本 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窗口期标本献血者 POL 基因扩增率、HIV–1 亚型 CRF01–AE 和 CRF07–BC 百分率、Lag 感染率较初检阳性献血者降低,但耐药性突变率增加,与初检阳性标本献血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论:HIV 阳性标本献血者中性工作者比例较高,对 HIV 窗口期与初检阳性标本进行 POL 基因分型、Lag 感染和耐药性分析,对降低输血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襄阳市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CV、HBV及梅毒(TP)状况。方法收集168例HIV感染者及356例普通体检人群血液标本,对其进行HCV、HBV及TP标志物检测,分别比较各项感染率;再对HIV感染者按感染方式分组比较各项感染率。结果 HIV感染者HCV及TP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体检人群(P均<0.01),而HBV感染率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途径感染HIV者,其HCV的感染率与经静脉吸毒感染HIV者HCV无显著性差异,但二者的HCV感染率均显著高于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其TP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非性传播感染组(P<0.01);HBV感染率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HIV感染者不同感染方式导致HCV及TP感染率不同,但对HBV感染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期间惠州市中心血站采集到的65806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开展NAT与ELISA检测,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ELISA检测阳性513份,阳性率0.78 %;ELISA检测结果阴性标本,核酸检测阳性59例,阳性率0.09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66.10 %,单试剂阳性标本与核酸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2.28 %,灰区阳性标本与NAT检测结果符合率为0。ELISA检测阴性标本NAT检测阳性数为59例,全为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经电化学发光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为52例是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7例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NAT检测同ELISA检测相比,假阳性率略低,ELISA检测漏检多为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NAT检测优于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胶体金法)用于献血者血液初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东莞市中心血站献血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共146953人次,其中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献血的为对照组(72164人次),初筛血液使用乙型肝炎试纸条,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献血的为观察组(74789人次),初筛血液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比较两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复检阳性率。结果:使用HBsAg/TP联合检测试剂初筛血液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复检阳性率从0.67%下降至0.53%;血液因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而报废的从0.66%下降至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HBsAg/TP进行血液初筛,操作简单、可靠,能大大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采血前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初筛对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统计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中心血库采集献血者资料12422份,比较ALT初筛前后血液报废率情况。结果:开展ALT初筛后,ALT报废率从开展前的3.57%下降至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前进行ALT初筛能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两种检测模式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的效果。方法:对广州血液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数、血液采集量和报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模式1和检测模式2阳性报废率分别是2.12%和1.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模式2能有效降低机采血小板的血液标本检测阳性率,提高血液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昌市结婚登记人群HIV流行情况,探讨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恢复强制婚检的必要性,为开展该人群HIV预防和母婴阻断提供依据。方法:按照《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用EusA法对5978例婚检人员进行H1V抗体检测,对初筛结果阳性的标本送艾滋病确认实验室进行确认。结果:HIV抗体初筛阳性人数16例,确认阳性人数为16例,确认阳性率为0.27%。其中男性9例,阳性率0.30%,女性7例,阳性率0.23%。汉族10例,阳性率O.22%,少数民族6例,阳性率0.41%。结论:在艾滋病高流行地区恢复强制婚检是有必要的,对预防、干预、阻断配偶间HIV平行传播,降低H1V母婴垂直传播,提高母婴阻断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州市人群中1150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检测结果,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本地区人群中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提供合理参考,改善HIV检测现状提供借鉴资料。方法:对2013年9月至2018年8月本地区内HIV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若初筛阳性,则用原试剂和另一厂家试剂复检,若仍为阳性或一阴一阳则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确证实验。结果:共11506例样本进行了HIV抗体检测,其中经复检和确诊HIV感染的,孕妇1例(0.32‰),普通人群4例(0.34‰),娱乐场所及男男行为26例(2.25‰)。性别分布上,男性30例,检出阳性率为2.60‰,女性10例,检出阳性率为0.87‰。结论:本地区HIV感染率较高,且具有明显的性别及工作消费场所差异。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娱乐场所从业人员高于普通人群,不洁性行为、血液暴露及母婴垂直传播仍是HI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提高社会人群HIV的检出率、针对三种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控制手段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73991例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研究,所选标本均经过血清学筛查结果为合格,对所选血液标本通过核酸检测技术检测。结果:73991例血液标本中,73914例血液标本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糖核酸(HIV–R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77例HBV–DNA阳性,无HIV–RNA阳性,无HCV–RNA阳性,阳性率为0.10%。结论: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核酸检测技术可以使病毒检出窗口期缩短,使临床输血安全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本地区住院者HIV抗体血清学检测,探讨HI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初筛阳性血清送HIV确证实验室确认。结果 3 a共检测住院者32 900例,HIV感染者34例,感染率为0.103%。检出男性感染者24例占71%,检出女性感染者10例占29%,HIV感染者男多于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住院者进行HIV抗体血清学检测非常必要,及时发现HIV感染者,对于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3种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HIV抗体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患者136例,其中HIV初筛阴性68例,HIV初筛阳性68例,用CLIA法、ELISA法及胶体金法检测HIV抗体,对其中一种方法检测出HIV抗体阳性的标本用其它两种方法同时复查,并送检HIV确证实验室用WB法(金标准)进行确证试验。结果:136例患者中,初筛阳性患者68例,以免疫印迹法检测作为金标准,确证阳性患者32例,其中ELISA初筛出36例,灵敏度100%,特异度96.2%,误诊率3.8%,漏诊率0,可用度0.94,可靠度0.96,kappa值为0.922,与WB法比较具有诊断一致性(P>0.05);胶体金法初筛出36例,胶体金法灵敏度100%,特异度96.2%,误诊率3.8%,漏诊率0,可用度0.94,可靠度0.96,kappa值为0.922,与WB法比较具有诊断一致性(P>0.05);CLIA初筛出64例,CLIA灵敏度100%,特异度69.2%,误诊率30.8%,漏诊率0,可用度0.58,可靠度0.69,kappa值为0.514,与WB法比较不具有诊断一致性(P<0.05)。以CLIA法血清HIV抗体S/CO≥1作为HIV初筛阳性的临界判断,对64例CLIA初筛阳性的患者分别用ELISA、胶体法及WB法进行复查,发现S/CO为1~10组,WB法、ELISA阳性符合率为0,胶体金法阳性符合率为13.3%;S/CO为11~50组,WB法、ELISA及胶体金法阳性符合率均为66.7%,S/CO>50组,WB法、ELISA及胶体金法阳性符合率均为100%;以WB法为诊断基准,三组随着S/CO越大,真阳性率越高,三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胶体金法复查初筛阳性的患者随着S/CO值越大,其阳性符合率越高,三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免疫检测方法检测HIV抗体各有优势,医院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检测方法,对初筛阳性的标本可采取另一种方法复检,相互结合,及时对患者做出诊断,采取措施保护职业暴露人员。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分析福建宁德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的核酸检测情况。方法:应用上海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 动核酸检测分析系统,对 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间福建省宁德市 2 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阴性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合格的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47863 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混检有反应性样本例数为 772 例,混检阳性率 1.6 %;混检阳性标本拆分单项检测有反应性样 本例数为 120 例,拆分阳性率 15.54 %;检测出有 120 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呈反应性,标本阳性率为 0.3 %,丙 型肝炎病毒(HCV)–RNA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RNA 的结果均呈非反应性;120 例核酸检测呈反应性样本中, 46 ~ 60 岁、首次献血及外地的样本阳性例数显著高于 18 ~ 45 岁、多次献血和本地样本阳性例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男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2016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宁德市 HBV 感染为常见的输 血传播疾病的主要风险,通过核酸检测可掌握HBV在本区域献血人群中的分布规律,增加血液筛查的检出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茂名市中心血站自愿无偿献血的90000份血液样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女性献血者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男性,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献血量200 mL的献血者血红蛋白检测不合格率与献血量400 mL的献血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第1次献血者与第2次献血者的血红蛋白检测不合格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硫酸铜比重法对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检测临床价值显著,可以为献血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献血者ALT初筛淘汰率及采血前后ALT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无偿献血者采血前ALT检测用干化学法初筛,计算初筛淘汰率,与ALT初筛合格后采血的复检阳性率做对比,同时对比干化学法与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的差别。结果:献血者ALT初筛淘汰率为6.87%;采血前ALT检测用干化学法初筛,合格后采集血液,采后ALT复检阳性淘汰率为1.72%。结论:应加强对献血者输血知识的宣传,加强采前征询,实施采前初筛,有效降低献血者ALT的不合格率,减少血液的报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