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BNP)、S100蛋白早期水平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程度的评定价值。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将该院收治的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术自主循环恢复的43例患者按格拉斯哥评分分为重度脑损伤组(12例)、中度脑损伤组(16例)和轻度脑损伤组(15例),另取14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12、24、48、72h血清BNP、S100蛋白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损伤患者血清BNP、S100蛋白浓度自主循环恢复后2、12、24、48、72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中度脑损伤组明显高于轻度脑损伤组(P<0.05),重度脑损伤组明显高于中度脑损伤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损伤患者血清BNP、S100蛋白浓度与格拉斯哥评分成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BNP和S100蛋白水平对于评价心肺复苏术后脑损伤程度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线粒体水平研究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保护复苏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交流电致颤法诱发大鼠心室颤动,8 min的室颤后开始包括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的心肺复苏,6 min后电击除颤.动物随机分为3组:(1)心肺复苏组;(2)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3)δ阿片受体拮抗剂+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δ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室颤前15 min预先给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者生理盐水在室颤5 min时给药.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复苏成功后6h处死动物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复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δ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完全取消其保护作用;和心肺复苏组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组相比较,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动物心肌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明显保存完好.结论:在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减轻复苏后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5.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7,(2)
目的:探究氢气对长时程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后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家猪电诱发室颤并维持10分钟后开始心肺复苏(CPR)。动物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ROSC后全程使用空气进行机械通气;氢气组ROSC后使用含2%氢气与21%氧气的混合气体进行通气,至复苏2小时(PR2h)改普通空气通气。动物复苏后持续监测心率、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参数6 h,分别在PR0.5 h、2 h、4 h、6 h检测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B的浓度。观察和评估动物复苏后24 h、48 h、72 h、以及96 h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生存结局。结果:氢气吸入组动物复苏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NSE、S100B的浓度较对照组更低,动物的生存时间以及24 h、48 h、72 h、96 h NDS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复苏后氢气吸入可以改善长时程心脏骤停家猪复苏后的脑功能和生存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在机械通气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RLE-6TN细胞和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ILI)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体外培养RLE-6TN细胞至传代稳定,建立大鼠VILI模型,机械通气4 h后取出肺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炎症因子浓度,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rp1)、细胞质中Drp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的蛋白含量,采用琥珀酸脱氢酶(SDH)试剂盒检测SDH活力,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建立大鼠VILI模型,机械通气4 h后,取出肺组织,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值(W/D),其余方法和体外实验相同。结果 体外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机械牵张引起RLE-6TN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线粒体ROS水平升高,MMP下降,线粒体形态异常、线粒体嵴模糊,Drp1表达增加和Mfn2表达减少。体内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机械通气引起大鼠肺组织病理结构改变显著,肺损伤评分、W/D比值、炎症因子表达、线粒体ROS水平均显著增加,M...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有所提高,但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是其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出现一系列程序化改变,如伴随细胞色素C缺失、活性氧增多等出现的氧化磷酸化功能下降、线粒体通透性改变及线粒体蛋白释放等,因此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线粒体功能够延长组织细胞的生命时间,从而代表了心肺复苏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长时程心脏骤停复苏家猪模型,探究长时程心肺复苏后家猪线粒体及其功能的变化。方法:通过右心室交流电致颤法建立长时程10分钟室颤家猪模型,将10头家猪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复苏组(ROSC组),Sham组不经历心脏骤停和复苏直接取材,ROSC组的动物经历10分钟未处理室颤和复苏后监测12小时后取材。检测两组动物的ATP水平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复苏后与Sham对比,ROSC的12小时心脏线粒体水平明显下降。线粒体超微结构显示复苏后12小时心肌线粒体广泛肿胀,体积增大,形状不一,肿胀严重者呈圆形;线粒体嵴部分断裂,结构不清晰,基质密度降低。结论:长时程心脏骤停复苏后家猪12小时后线粒体损伤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五十年代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技术引入后,心跳骤停的救治取得了较大进展,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然而,心跳骤停、CPR时机体经历了强烈的应激反应过程,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复苏后患者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昏迷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功能及病理组织学变化.方法:4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6只),假手术组(B组,6只),复苏组(C组,按ROSC后1 h、6 h、12 h、24 h、72 h各时点分5亚组,6只).分别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C组大鼠NDS评分降低,随ROSC时间延长,NDS水平逐渐上升,但72 h仍低于正常;大鼠ROSC后脑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24 h达高峰,各时点均高于B组(P<0.01);脑组织存在缺血性病理改变,神经元细胞坏死、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周水肿、尼氏体减少或消失,以24 h最明显,72 h损伤仍较重;体视学分析显示C组神经元细胞比表面、数面密度下降,平均体积增加(P<0.01).结论:大鼠CPR后出现神经元细胞坏死、脑水肿、整体行为学评分下降,存在脑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硝酸异山梨酯(isosorbide mononitrate,IM)对室颤型心脏骤停猪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的心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实验中心进行。20头五指山小型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 IM组(n =10)和对照组(n =10),通过程控刺激方法制作室颤型心脏骤停模型,制模成功后8 min 后行 CPR。IM组在 ROSC 即刻给予 IM [2μg/(kg·min)]6 h;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实验动物 ROSC 后24 h 内血流动力学及 ROSC 后72 h 心脏超声和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IM组和对照组 ROSC 几率相同;IM组平均动脉压(mmHg,1 mmHg =0.133 kPa)在 ROSC 后6 h (88.5±5.6 vs.87.8±6.0,P =0.790)与24 h (89.3±3.8 vs.86.9±5.0,P =0.245)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组心输出量(L/min)在 ROSC 6 h (2.40±0.17 vs.1.60±0.14,P <0.01)及24 h (2.49±0.12 vs.2.09±0.16,P <0.0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复苏后72 h IM组左心室收缩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0.67±0.08 vs.0.56±0.09,P =0.044);ROSC 72 h IM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对照组减轻。结论硝酸异山梨酯可以改善室颤引起的猪心搏骤停复苏后的心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蒿琥酯(ART)对猪心肺复苏(CPR)后心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国产健康白猪24头,体质量(36.63±2.55)kg,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n=6)、CPR组(n=10)、ART组(n=8)。CPR组和ART组采用电刺激诱发室颤9 min、CPR 6 min的方法制作心脏骤停复苏模型。Sham组不经历心脏骤停。在制作模型后5 min时,ART组静脉注射青蒿琥酯4.8 mg/kg,维持2 h。另外两组输注等量溶媒。分别于基线及复苏后1、2、4、24 h检测血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钙结合蛋白S100 B(S100B)水平。复苏后24 h实验猪安乐死,获取心脏及大脑组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与Sham组比较,CPR组血cTnI、CK-MB、NSE、S100B在复苏后1、2、4、24 h均明显升高(P<0.05);ART组血cTnI仅在复苏后4、24 h明显升高(P<0.05),CK-MB仅在复苏后1、2 h明... 相似文献
14.
《临床急诊杂志》2017,(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中TLR4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野生型(WT:C3H/HeN)和突变型(TLR4-/-:C3H/HeJ)小鼠经静脉注射氯化钾诱导心搏骤停的方法建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A/CPR小鼠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TLR4和NF-κB分布并测定阳性反应的平均光密度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A/CPR脑损伤后脑组织TNF-α含量,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结果:在小鼠脑组织观察到WT脑组织中TLR4蛋白有增强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WT和TLR4-/-模型组NF-κB阳性细胞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LISA结果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WT和TLR4-/-模型组TNF-α含量明显升高,TLR4-/-模型组较WT模型组TNF-α含量较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模型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表达均增强,WT组ICAM-1的表达高于TLR4-/-组(P0.05)。结论:心搏骤停/心肺复苏脑损伤过程中TLR4蛋白激活表达可能作为重要炎性受体介导脑缺血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肾上腺素对心肺复苏后大鼠脑损伤研究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早期脑水肿与血脑屏障变化的特点以及肾上腺素对其的干扰作用。方法以SD大鼠建立心肺复苏模型,120只大鼠随机分成手术对照组(分气管切开后即刻,1/2、3、6、9h),肾上腺组(给药后即刻,1/2、3、6、9h),复苏组(分复苏后即刻,1/2、3、6、9h),检测各组脑组织水含量及EB含量,观察心肺复苏后各时点脑水肿及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大鼠注射肾上腺素后3min内均出现心率加快,同时并发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组1/2h开始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升高,6h已下降,9h已基本降至基线.肾上腺素组9h内均未出现EB含量升高.心肺复苏组于复苏后1/2h起就出现脑组织水含量的持续增加,与手术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均P〈0.01,和肾上腺素组比较6h开始才有显著差别,同时,心肺复苏纽6h后EB含量升高,与手术对照组比较均P〈0.01,与肾上腺素组比较6hP〈0.05,9hP〈0.01、相关分析发现,6h后EB舍量和脑水肿明显相关(r=0.832,P〈0.01)。结论应用肾上腺素的心肺复苏早期就出现脑水肿,开始以细胞毒性脑水肿为主,而后血脑屏障开放,促使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肾上腺素能一过性地促进细胞性脑水肿的形成,可能是心肺复苏早期细胞毒性脑水肿形成的主要因素,反复应用会干扰心肺复苏后早期脑水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n)技术和急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不断提高。可达40%。60%。但是,心跳骤停后,机体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血管活性物质都发生了剧烈改变。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机体有可能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vsl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进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h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称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MODS)。CPR患者发生PR-MODS,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出院率只雏持在2%~22%的水平。PR-MODS是复苏怠者ROSC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探讨其发病机制、病情演变及治疗对提高复苏的最终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脑出血后脑损伤的机制极为复杂,炎症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涉及到白细胞、巨噬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核转录因子(NF-κB)和白细胞介素等多种炎性细胞及因子。目前针对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环氧化酶(COX)抑制剂、MMP抑制剂、炎症细胞激活抑制剂、血管紧张素1(AT1)受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他汀类药物、干细胞移植等。文章就炎症在脑出血后脑损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南美和欧洲每年大约都有500000人接受心肺复苏,这其中有20%~ 50%的患者血流动力学能够获得稳定,但出院存活率仅为2%~15%,而40%~50%存活患者遭受永久的认知功能损害,例如记忆、注意力和执行功能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心肺复苏后持续的脑损伤.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和心肺复苏过程中,机体经历严重缺血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缺血-再灌注和应激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大量神经内分泌因子参与这一过程,使得脑细胞形态、功能发生变化1-2.因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心肺复苏后脑的复苏是关键,这也成为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超声心动图在人工机械瓣急性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李建蓉①赵中明周维新刘汉英杨浣宜本文分析6例人工机械瓣急性功能障碍病例的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资料,试图找出快捷诊断的特征性改变。1病例资料例1男,34岁。因外伤性三尖瓣腱索断裂换置Medtronic-hal瓣,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