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早期气管插管对其心肺复苏 (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生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 5 5例 ,根据CPR电除颤前或药物复苏前对患者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 2组 ,一组为气管插管加胸外心脏按压 ,称气管插管组 ;一组为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称非气管插管组。结果 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8例 ,成功率为 38 1% ,出院存活5例 (存活率为 2 3 8% ) ;非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 2 3例 ,成功率为 6 7 7% ,出院存活 18例 ,出院存活率为 5 2 9% ;2组复苏成功率和出院率相比 ,P <0 0 5 ,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不能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78例心脏骤停(CA)病人随机分为时机选择复苏组90例(A组)和常规复苏组88例(B组),比较两组复苏成功率.结果:A组CPR成功率48.9%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的19.3%,P<0.05.结论: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及心脏电击除颤需根据CA的不同病因及现场情形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吴晓  华薇  芮琳  李雪云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866-870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58例)实施CCP,间断组(66例)实施ICP。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连续组的初期ROSC率、初期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与间断组的CPR持续时间、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ROSC平均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1个月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PR启动时间、ROSC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均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CCP进行CPR的效果优于ICP,其能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心搏骤停到CPR实施时间间隔、CPR到ROSC时间间隔、胸外按压方式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细化心肺复苏( CPR)流程,对CPR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的影响。方法依据2010 CPR指南,制定细化CPR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的CPR流程,缩短CPR过程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选择2012-08~2013-11间124例心脏骤停患者为试验组,实施细化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CPR流程。选择2011-04~2012-07间122例心脏骤停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CPR流程。对两组患者CPR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72 h生存率及28 d生存率、28 d神经功能预后CPC评分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PR的除颤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28 d生存率及28 d神经功能预后CPC评分各项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72 h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化CPR流程,可缩短CPR的除颤期及气管插管期胸外按压中断时间,有效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连续胸外按压(CCP)和间断胸外按压(ICP)院前急救模式对院外心搏骤停患者抢救及预后效果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院前行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128例,根据抢救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CP组和ICP组,每组各64例。CCP组患者院前接受CCP模式抢救,ICP组患者院前接受ICP模式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转移到医院人数、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复苏成功率、出院存活人数以及远期预后质量。结果:ICP组患者的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明显低于CCP组(P0.01),ICP组患者的转运到医院人数、住院人数、ROSC人数及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CCP组(P0.05),ICP组患者的出院存活人数和1个月存活人数均明显高于CCP组(P0.05)。结论:院外及时行CPR抢救对降低心搏骤停患者死亡率以及提高预后质量尤为重要,其中ICP抢救模式对患者院前抢救效果和远期预后均优于CCP模式,提示增加胸外按压频率并不能提高心搏骤停患者抢救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胸外按压持续时间与心肺复苏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01—2018-06-30期间,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所进行的所有心肺复苏患者,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心搏骤停病因、胸外按压持续时间和心肺复苏结局,胸外按压持续时间指的是心肺复苏中一直无自主的颈动脉搏动且无可除颤心律出现的持续按压时间,心肺复苏结局包括有无自主循环恢复、是否存活出院以及是否为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存活出院,其中以是否为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存活出院为主要分析目标;统计分析胸外按压持续时间和心肺复苏结局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有4 843例心搏骤停患者,纳入1 39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530例(38.1%)患者恢复自主循环,49例(3.5%)存活出院,35例(2.5%)具有良好神经系统功能存活出院。胸外按压持续时间15min与结局差有显著性相关。结论:胸外按压持续时间超过15min的患者具有良好神经功能存活出院的概率为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外按压器械AutoPulse在急诊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发生心跳停止的病例,依据胸外按压方式分成徒手标准胸外按压组(42例)及器械胸外按压的AutoPulse复苏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给予100%纯氧通气;其他抢救措施如开放静脉通道、心电监护、电击除颤等依据2005 CPR指南进行.剔除20 min内自主循环恢复的病例,复苏超过20 min者取股动脉血,检测复苏前及复苏20 min后血气及N末端B型钠尿肽(NT-proBNP),并观察两组全部患者2 h及24 h的复苏成功率.结果 复苏超过20 min者,AutoPulse复苏组(29例)复苏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高于标准胸外按压组[28例,pH值:7.142±0.134比7.010±0.136,PaO2(mm Hg,1 mm Hg=0.133 kPa):71.92±9.59比65.61±7.66,均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NT-proBNP低于标准胸外按压组[PaCO2(mmHg):39.43±14.09比51.07±16.31,NT-proBNP(ng/L):548.18±256.93比699.40±303.35,P<0.01和P<0.05].AutoPulse复苏组2 h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标准胸外按压组[74.4%(32/43)比52.4%(22/42),P<0.05];24 h复苏成功率高于标准胸外按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43)比4.8%(2/42),P>0.05].结论 AutoPulse装置改善了心搏骤停患者的组织灌注,短期内对病情有一定改善,但对患者预后无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院前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460例,根据CPR时对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不同措施将其分为3组,A组210例,常规CPR时即盲插喉罩通气;B组40例,常规CPR时即行气管内插管;C组210例,常规CPR时以球囊面罩装置通气,转送至急诊科再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延迟时间5~15min。结果:插管所需时间:A组10.4±7.5s;B组96±25.7s;C组52±27.5s;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一次插管成功率:A组盲探下插入喉罩全部1次成功,成功率100%;B组插管1次成功28例,2次成功9例,3次以上3例,一次插管成功率70%;C组插管1次成功200例,2次成功10例,一次插管成功率95.2%;3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苏成功率:A组复苏成功41例,成功率19.5%;B组复苏成功1例,成功率2.5.%;C组复苏成功8例,成功率3.8%;A组与B、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与C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院前心肺复苏时,早期盲插喉罩通气具有操作快捷,可盲探插管且成功率高,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而早期气管插管需时长,一次插管成功率较低,不能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紧急心肺脑复苏(CPCR)探索一条更快捷、更有效、更易推广普及的气道开放方法,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方法 选择心跳、呼吸骤停需紧急心肺脑复苏的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喉罩-气管插管序贯性气道开放实施组和常规气管插管组,比较两组方法在心肺脑复苏急救中的时效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协调性、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实施组和常规组比较,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明显缩短,能较快改善脑缺氧,置人过程不影响胸外心脏按压,自主循环复苏成功率提高,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施组存活出院患者神经功能后遗症明显轻于常规组。结论 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可靠地早期开放气道,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按压的交互性,提高CPCR患者存活率,减少致残率,适合在CPCR中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序贯性气道开放对紧急心肺复苏及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呼吸、心搏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其存活率为5%~60%,复苏成功率的提高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尽早实施合理的心肺复苏(CPR),包括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建立循环及抢救药物的使用.气管插管作为CPR开放气道切实可行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插管困难的患者,有时需反复插管、费时颇长,无形中耽误了时间,且操作过程中有时较难与胸外心脏按压相协调.自《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0》中提出手法-简易球囊通气能达到同样通气效果后,我们尝试在心肺复苏开放气道过程中,规范化地对院内患者采用手法-简易球囊通气,待心跳恢复后再行气管插管术(序贯性气道开放术),并探讨序贯性气道开放是否能更合理地协调与胸外心脏按压的交互作用,以期提高CPR的成功率及对复苏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诊肺部疾病心搏呼吸骤停的特点、病因及复苏中采用早期气管插管,对46例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早期气管插管及相应的复苏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6例复苏成功40例,占86.95%;存活出院22例,占47.82%;(脑复苏成功20例,占43.48%).经统计学处理,复苏成功与否与复苏开始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有关.结论:慢性呼衰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栓塞是其主要原因.复苏开始的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是影响急诊复苏成功率及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3):5416-5418
对62例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实施准确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及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早期电击除颤,正确使用复苏药物,加强心脑复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心电监护。复苏成功16例,成功率25.80%,有效13例,占20.97%,总有效29例,占46.77%,无效(死亡)33例,占53.23%。准确的抢救配合和及时的护理干预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心肺复苏(CPR)愈早,成功率越高。心室颤动的复苏成功率高于心室静止,及早电击除颤对挽救患者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的救治策略及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至开始CPR≤5min的24例患者为早期组,〉5min的48例患者为晚期组。结果早期组24例中,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9%,有效11例(45%);晚期组48例中,有效10例(28%)。结论早期迅速的心脏按压、熟练快速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心肺复苏中气管插管和心脏电除颤的时机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呼吸心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与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早期能否果断及时准确地行气管插管开放气道和胸外心脏电除颤对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我院急诊科在院前及院内CPR抢救过程中早期应用抢救性气管插管及胸外心脏电除颤,并对插管及除颤顺序随病因不同作出先后选择,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胸外提-压法复苏对肺潮气量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于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当无条件即刻建立人工气道,尤其是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尚未实施前,尽早维持有效的肺通气极为重要。但目前有关心肺复苏(CPR)早期应急人工通气尚缺乏满意的方法。本研究中应用自行研制的杠杆吸盘式心肺复苏器,采用吸盘吸附胸廓主动提拉与按压相结合,即胸外提-压方法,对12例心跳、呼吸停止后的患者进行了潮气量的测定研究,为进一步探讨CPR早期新型通气方法和机制、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心肺复苏(CPR)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实施CPR抢救的患者120例,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短暂复苏率、家庭急救率、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率、医院救护率、肾上腺素使用量、CPR开始时间和CPR至短暂复苏时间。结果 成功组患者短暂复苏率为45.00%、家庭急救率为23.33%、气管插管率为81.67%、机械通气率为76.67%、医院救护率为86.67%,均高于失败组患者的18.33%、8.33%、55.00%、53.33%、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CPR开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量和CPR至短暂复苏时间均少于失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R患者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短暂复苏率、家庭急救率、气管插管率、机械通气率、医院救护率、肾上腺素使用量、CPR开始时间和CPR至短暂复苏时间,我们应该重视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实施抢救,才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心肺复苏(CPR)成功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我院256例接受CPR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合并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急诊ICU心肺复苏成功率46%。年龄、性别及复苏前心脏电生理状况对CPR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合并有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疝的CPR成功率下降。气管插管所需的时间越短,复苏成功率越高。结论:在急诊ICU内CPR的成功与患者原发病及合并症有关;与气管插管时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佛冈县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1014年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分为以下3类:自主循环未恢复(非ROSC)、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结果:佛冈县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42例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66.9/10万人口/年,心肺复苏后ROSC率为8.7%,存活出院率为1.1%。性别、发病地点及是否有目击者对预后没有影响。年龄小于60岁、目击者CPR、初始心律为室颤、初次用药时间与反应时间小于30分钟组,其ROSC与存活出院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组ROSC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出院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较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人心肺复苏团队在临床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3328例实施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SC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生于院内SCA复苏成功率高于发生于院外者(P<0.05);以急救团队进行复苏者成功率高于非团队复苏者(P<0.05);1医2护的3人心肺复苏团队完成高质量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的比率高于2人心肺复苏团队(P<0.05),但4人及以上心肺复苏团队完成高质量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的比率并不优于3人心肺复苏团队(P>0.05)。结论 1医2护配合的3人心肺复苏团队可较高质量完成新指南心肺复苏术操作要领,有利成功CPR,是一种较好的心肺复苏团队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