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患者经密切观察后表明,采用尿激酶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5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确切,值得被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阿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心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则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阻塞冠脉再通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阻塞冠脉再通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阿替普酶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和尿激酶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各5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通过对比发现,阿替普酶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显著,患者的冠状动脉再通率较高,并发症的发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应用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瑞替普酶(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合适剂量.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r-PAⅠ组(40例)、r-PAⅡ组(40例)和t-PA组(40例),r-PAⅠ组给予瑞替普酶5U+5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r-PAⅡ组给予瑞替普酶10U+10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t-PA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溶栓后2 h内心电图ST回落≥50%率及ST段完全回落率.结果 r-PAⅡ组ΣSTI回落≥50%的比率及完全回落的比率明显高于t-PA组、r-PAⅠ组(P<0.05);r-PAⅡ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达峰时间与r-PAⅠ组、T-PA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APTT值差异不明显(P>0.05);r-PAⅡ组胸痛症状缓解率及再通率较r-PAⅠ组、T-PA组显著改善(P<0.05);r-PAⅡ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r-PAⅠ组和t-PA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用r-PA静脉溶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PA剂量以10 U+10 U为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总结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采取早期阿替普酶溶栓进行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做好各项针对性护理工作。结果经过治疗和针对性精心护理后,40例患者平均治疗时间(22±3.5)天,治疗成功率达到92.5%(37/40),其中护理后可日常生活自理患者28例;相关并发症发生9例,经对症处理后逐渐好转;死亡1例。结论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护理工作,通过各项精心护理可明显提升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样本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瑞替普酶治疗,治疗组给予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CK(肌酸激酶)、cTnT(肌钙蛋白)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CK、cTnT和SOD的水平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突出,值的临床信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5.61%)显著低于观察组(92.68%,χ~2=4.479,P=0.034)。两组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83%)显著高于观察组(7.32%;χ~2=5.513,P=0.019)。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发病迅速,且致残和致死率较高的临床病症。其主要是局部脑组织受到突然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进而形成脑组织缺血和缺氧现象。ACI往往具有发病急促的特殊性和时效性,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抢救即危及生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提高抢救水平和缩短抢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尿激酶溶栓并发脑出血的主要因素。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尿激酶溶栓患者47例,按年龄分为A、B、C三组,A组<70岁19例,B组70~75岁21例,C组>75岁7例,观察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结果A、B二组各1例脑出血发生,CT检查均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C组则无。三组脑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尿激酶溶栓后脑出血并发症与年龄无关,可能与脑血管本身的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85例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尿激酶溶栓,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比较两组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变化、症状缓解率、再通率、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改善≥50%比例、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率、症状缓解率、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8%,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埂塞能够提高溶栓后2h心电图ST段改善效果和再通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近期预后,探讨其在基层综合性医院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4年9月在玉田县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根据治疗不同分为低剂量组60例(rt-PA 0.6mg/kg),标准剂量组57例(rt-PA 0.9mg/kg),对照为组70例(未行rt-PA,仅常规治疗)。系统采集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均完成28d及90d随访。以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为预后良好,分析各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院和28d随访时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vs 31.6%vs 18.6%,P=0.182;38.3%vs 45.6%vs 27.1%,P=0.092),低剂量组和标准剂量组90d时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0.0%vs 52.6%vs 32.9%,P=0.047)。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vs 10.5%vs 0%,P0.05);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随访90d时,低剂量组、标准剂量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vs 3.5%vs 4.3%,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d预后,降低患者残疾,但有一定出血风险,低剂量rt-PA较标准计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应用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7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7例采用瑞替普酶治疗,对照组37例采用阿替普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89.2%高于对照组75.7%,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4%低于对照组18.9%,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纤维化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AMI患者1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8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检测半乳凝素3(Gal-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脂联素等心肌纤维化指标及NF-κB、胱抑素C(Cys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等心室重构相关指标水平。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Gal-3、TGF-β1、CTGF、NF-κB、胱抑素C、MMP-9、FGF-23、左心室重构指数(LVRI)、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明显降低,而脂联素明显升高(P 0.05),且观察组Gal-3、TGF-β1、CTGF、NF-κB、胱抑素C、MMP-9、FGF-23、LVRI、LVMI、RVESV以及RVEDV明显低于对照组,脂联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94.32%vs 84.09%,P=0.03),MACE发生率略低(2.27%vs 6.82%,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接受丹红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抑制心肌纤维化以及心室重构进程,疗效显著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应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唯一获得批准的治疗方法,但在发病后3 h以上用药时,其疗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德国海德堡大学的Hacke领导的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ECASS)对卒中发病后3~4.5 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