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7年,分娩后移植肾失功,1年后行二次肾移植术。术后予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吗乙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肾功能正常。术后5 d患者出现突发尿少,移植肾区胀痛,群体反应性抗体(PRA)Ⅰ类分子升高至14.29%,供体特异性抗体(donor-specific antibody,DSA)阳性,血清肌酐(Scr)升高达606μmol/L,予血浆置换1次(血浆2 000 ml),置换后给予单剂利妥昔单抗500 mg静脉滴注,治疗18 d后复查PRA及DSA阴性,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患者随访至2011年6月,查PRA及DSA一直维持阴性,肾功能良好。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利妥昔单抗用于治疗肾移植术后AMR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术前预存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受者的肾移植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7~2019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术前DSA阳性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6例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DSA均阳性,其中3例为亲属来源受者,围手术期通过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丙种球蛋白及大剂量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等联合用药方案降低受者体内预存DSA。术后密切关注受者尿量、血肌酐及DSA动态变化。3例亲属肾移植受者中,1例受者术后13 d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升高,怀疑亚临床排斥反应,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2 d后尿量恢复,血肌酐降至正常水平;其余2例亲属肾移植受者均于术后2周尿量及血肌酐恢复正常水平,DSA降至低危水平。另3例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来源肾移植(中国Ⅱ类)受者,术前常规激素+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术,术后均发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导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通过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人免疫球蛋白、激素冲击等联合脱敏治疗后,受者体内DSA降低、排斥反应减轻,分别于术后15 d、35 d、27 d移植肾功能恢复。随访至今,6例DSA阳性受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中位血肌酐值104(80~131)μmol/L。我中心认为,预存DSA阳性肾移植受者经过有效的术前预处理及围手术期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移植效果;预存DSA阳性肾移植具有可行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17例肾移植受者进行手术前、后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强度动态监测,对PRA阳性受体进一步行抗HLA抗体分型并进行随访,观察PRA水平对移植物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517例中,术前PRA阴性者1336例,阳性者181例。术前PRA阳性受者和阴性受者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34.8%、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PRA阳性受者的移植肾1、3、5、8年存活率分别为94%、85%、73%和63%,术前PRA阴性受者相应为96%、87%、72%和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及移植6个月后PRA均为阴性的265例受者中,血清肌酐水平异常者仅占19.6%,而术后PRA转为阳性的57例受者中,血清肌酐异常者高达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前PRA阳性的53例受者中,有24例移植后PRA转为阴性,术后血清肌酐全部正常。结论术前筛查PRA可科学评估肾移植患者的体液致敏状态,为致敏患者选配合适供者;术后监测PRA可及时了解移植肾的免疫状态,有利于防治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4.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已经成为导致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C4d在管周毛细血管(PTC)部位沉积是肾移植体液免疫活跃的标志,单纯C4d阳性不能确诊为AMR,当临床上出现循环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病理特征和/或移植肾功能不全时必须考虑AMR。C4d和DSA检测阳性与移植物存活率下降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检测时就出现移植物功能不全者。本文主要围绕C4d和DSA检测在肾移植AMR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监测和移植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必要性。方法筛选51例术后产生新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n DSA)的受者,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及其结合C1q的能力,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对于符合AMR诊断的受者,比较分析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DSA类别、补体结合能力和移植肾病理组织Banff评分。对无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移植物进行Ka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在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中,HLA抗体的不同类别、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补体相关检测C1q结合力和C4d管周毛细血管沉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组织形态学损伤方面,两组在微血管炎、动脉内膜炎、肾小管-间质炎、移植肾小球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的Banff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受者移植物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稳定组,稳定组明显低于不符合排斥病理诊断的受者(P=0.002)。结论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抗HLA抗体和做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查非常必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AMR。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临床病理特征与个体化免疫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科收治的32例肾移植术后经病理确诊的A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免疫干预措施,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定肾功能、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及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 A、Ig M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中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AMR)18例,慢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MR)14例;PRA阳性患者13例,其中8例(62%,8/13)为供体特异性抗体,5例(38%,5/13)为非供体特异性抗体。早期AAMR的主要病理表现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样改变,管周毛细血管炎及小球炎,动脉纤维素样坏死,C4d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呈线性沉积,免疫球蛋白或C3在动脉壁沉积。CAMR的病理表现为肾小球病样改变,PTC基底膜分层,动脉内膜纤维增厚,C4d在PTC弥漫沉积。经治疗,肾功能恢复正常20例(63%,20/32),肾功能稳定7例(22%,7/32),血清肌酐(Scr)呈缓慢升高5例(16%,5/32),其中2例(2/5)回归血液透析,3例(3/5)尚不需透析治疗,无1例死亡。治疗后血尿素氮(BUN)、Scr、PRA及血清Ig G、Ig A、Ig M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肾移植术后AMR可表现为AAMR或CAMR。AMR诊断的金标准是移植肾病理活组织检查,治疗AMR的关键措施是及时采取有效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可能机制,及其在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AHR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29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监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检查移植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C4d的沉积、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AHR诊断标准参照Banff 2005标准,并结合受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296例受者中,术后共有25例发生了AHR,发生率为8.4% (25/296).术前PRA阳性者和阴性者术后AHR的发生率分别为23.1%(6/26)和7.0%(1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AHR和未发生AHR受者的DSA阳性率分别为88.0%(22/25)和0.4%(1/271),出现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80.0%(20/25)和6.7% (4/60),两者间DSA阳性率和C4d沉积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或)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19例AHR被逆转,其余6例因治疗无效,发生移植肾破裂,导致移植肾被切除.结论 PRA和DSA在肾移植术后AH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术后应立即开始监测PRA和DSA,以达到预防、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AHR的目的,进而改善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前应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到的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及类别与术后早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0例术前致敏的肾移植患者资料,采用单抗原磁珠法检测术前DSA,分析术前预存的DSA抗体类别及荧光强度与术后早期AMR的关系。结果术前预存DSA患者22例,单纯Ⅰ类阳性患者9例,单纯Ⅱ类阳性7例,Ⅰ、Ⅱ类均阳性6例,其中10例(45.5%)发生AMR。比较AMR阳性组和AMR阴性组两组间Ⅰ类DSA MFI值,Ⅰ类强阳性DSA(MFI≥8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Ⅱ类DSA MFI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Ⅰ类强阳性DSA的7例患者中有6例(占85.7%)发生AMR,而术前Ⅰ类DSA轻、中度阳性(1 000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硼替佐米术前脱敏治疗用于1例高致敏二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1例移植前供体特异性抗体(DSA)阳性的二次肾移植患者,术前应用硼替佐米(1.3 mg/m~2,分别于移植术前13、10、6 d,皮下注射)加低剂量免疫球蛋白。术后采用他克莫司(FK506)+麦考酚钠+甲泼尼龙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患者血清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水平、FK506血药浓度、DSA滴度、C3d结合性DSA(C3d-DSA)滴度及移植肾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硼替佐米应用后随访12个月,Scr下降并稳定在130μmol/L,BUN维持在3.9 mmol/L,DSA水平明显下降,C3d-DSA阴性。术后4个月和9个月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测均为C4d阳性,提示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患者出现3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术前使用硼替佐米脱敏方案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受者体内DSA水平,避免高致敏二次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高致敏移植患者术前脱敏治疗可选择硼替佐米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随访中检测受者血清胱抑素C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SCys C)浓度检测能否作为肾移植受者随访中移植肾功能测定的理想指标.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接受长期随访的受者70例,于随访当日检测受者SCys C和血清肌酐(SCr)水平,同时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SCys C和SCr与GFR的相关性,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两者在诊断移植肾功能轻度损伤(GFR<1 ml/s)中的效果.结果 随访的肾移植受者中,SCys C和SCr与GFR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和-0.66(P<0.01).SCys C用于诊断移植肾功能轻度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PPV)均高于SCr.S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SCr(分别为0.935和0.877),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肾移植术后的随访中,受者SCys C与GFR的相关性比SCr更高,可作为评估移植肾功能的较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1.
动态监测血清胱抑素 C 评价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肾移植受者血清胱抑素C(Cys C)浓度以评估移植肾功能的改变. 方法 监测58例肾移植成功受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血清Cys C、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素氮(BUN)水平;并于术后第7天使用99mTc-DTPA测定受者肾小球虑过滤(GFR),比较其与上述四项指标的相关性.以GFR=1.5 ml/s为临界值,绘制ROC曲线,比较各项检测指标鉴别轻度与中重度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性能.计算受者不同时间段血清Cys C及SCr变异系数及其比值(R值). 结果 Cys C于术后第1天下降达48.1%,明显大于其他指标的下降幅度.血清Cys C、SCr、β2-MG和BUN与GFR相关系数依次为0.876、0.691、0.589和0.516.血清Cys C、SCr、β2-MG和BUN的诊断性能:敏感性分别为91.3%、87.2%、82.6%和87.0%;特异性分别为80.0%、69.2%、71.4%和42.9%;阳性预期值分别为82.0%、73.7%、74.3%和60.4%;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81、2.83、2.87和1.53;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0.828、0.803和0.765.SCr的变异系数显著小于Cys C(P<0.01),Cys C<2 mg/L的受者R值大多<1,Cys C>2 mg/L的受者,伴随Cys C水平升高,R值趋近于1. 结论 Cys C与GFR相关性最好;Cys C的诊断性能及准确性均优于其他指标,即使肾功能有微小损伤,Cys C也会有显著改变.因此,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Cys C对于及时判断移植肾存活及肾微小损伤时肾功能的改变优于其他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诊断和治疗.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间确诊的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病例3例.移植前受者均有HLA致敏史,其中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曾为阳性,但移植前已转为阴性,另1例移植前PRA-Ⅱ类抗体为强阳性.3例术前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均为阴性.移植后1周内均出现了抗HLA抗体水平的迅速升高伴急性移植肾功能衰竭.急性AMR确诊后采用反复多次血浆置换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或联用硼替佐米)治疗.结果 3例移植肾穿刺病理结果均符合急性AMR的诊断标准.1例因确诊时移植肾已破裂出血而切除移植肾;1例经4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抗体水平显著下降且病理损伤明显好转,于术后50 d移植肾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例经5次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联合硼替佐米治疗后无明显好转,于术后24 d切除移植肾.结论 HLA预致敏患者即使PRA移植前已转阴都属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AMR的危险人群,当出现移植肾早期原发性无功能或移植肾功能急剧下降时,及时检测HLA抗体水平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确诊急性AMR十分重要.血浆置换及丙种球蛋白(或联合硼替佐米)治疗是目前首选的方法,预后与干预早晚及病理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受者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DSA)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合理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疗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医院肾移植科285例首次肾移植受者,术后动态监测DSA水平,检测时间点为术后3,5,7,14,21,30,60,90 d.观察受者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HLA抗体类型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285例肾移植受者术后初筛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阳性率为22.11% (63/285),其中DSA阳性4例.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67% (19/285).HLA抗体阴性受者和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15% (7/222)和16.95% (10/5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91,P<0.05);4例DSA阳性受者有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抗体阴性、HLA抗体阳性且DSA阴性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和P=0.016).19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受者经甲泼尼龙、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或血浆置换等治疗后,15例受者成功逆转,1例死于并发症.结论 动态监测肾移植术后受者DSA水平,可预测移植肾功能状态,对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重要预警作用,有利于及时清除或降低DSA水平,对有效预防和及时诊治排斥反应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脏移植术后移植心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发生情况及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心脏移植的受者10例.术后受者移植心功能异常时,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2年和3年时进行移植心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共取得17份活检组织样本,进行常规病理学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2004年国际心脏和肺移植学会(ISHLT)的病理学诊断体系以及移植心AMR诊断体系进行病理学诊断.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0至+++予以分级.结果 10例17次EMB中,1次样本不合格,余16次EMB中,7例次诊断为C4d阳性AMR,3例4次诊断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2例次诊断为Quilty损伤.7例次AMR中,1例合并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余6例次均为单独发生.10例受者中,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亡,尸体解剖检查诊断为慢性排斥反应合并AMR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ISHLT分级3级).其移植心AMR组织学特征为局灶性至广泛性心肌间毛细血管内皮C4d阳性沉积.结论 AMR是心脏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EMB及其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早期诊断AMR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并分析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在高致敏受者肾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的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均应用IVIG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受者的抗体水平、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并结合文献资料对IVIG的应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应用IVIG前,18例受者中有2例PRA水平为100%,4例>70%、8例>50%、4例>30%,应用IVIG后所有受者PRA水平明显下降,其中2例受者转为全阴性,15例受者抗HLA-Ⅰ类和抗HLA-Ⅱ类抗体<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IVIG后肾移植效果良好,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8.5%,未出现移植肾的丢失.结论 应用IVIG能有效降低高致敏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联合应用生物抗体和免疫抑制剂可以使更多高致敏受者获得肾移植机会,并且术后应用IVIG具有抗排斥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群体反应性抗体(PRA)监测对预测肾移植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对高水平PRA受者的临床处理.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法)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的PRA水平,以PRA≥10%为阳性,10%≤PRA<50%为低致敏、PRA≥50%为高致敏,并对37例术前高致敏患者行血浆置换.结果 1527例肾移植受者中,PRA阳性350例(22.9% ),其中高致敏 94例(26.8% );PRA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21.1% )高于PRA阴性组(3.8% , P〈0.01), 术后PRA转为阳性组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PRA无变化组(P〈0.01),行血浆置换受者与未行血浆置换受者排斥反应发生率无差异(P〉0.05),接受过移植、多次妊娠、多次输血受者易致敏,HLA-A、B、DR配型错配抗原〉3个受者急性排斥的发生率(16.9% )明显高于错配抗原≤3个受者(1.7% , P〈0.01).结论 动态监测PRA水平有助于预测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受者HLA特异性抗体的监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对肾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微量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CDC)对897例例次肾移植受者的PRA进行动态监测。结果856例初次肾移植受者中术前PRA阳性者121例,占11%,而33例次2次移植和8次3次移植受者术前PRA阳性分别为58%和87%,与初次肾移植受者组比较,PRA阳性受者比例均显著增高(P<0.001)。PRA阳性组受者肾移植术后排斥发生率为40%,而阴性组受者仅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PRA阳性组受者的移植物存活率则明显低于阴性组(P<0.001),尤其是PRA>40%的高效敏受者的1、3、5年和7年多移植物存活率与阴性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4%、38%、57%和56%,均为P<0.001。ELISA法与CDC法的双盲试验发现,319份受者血清中CDC-PRA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分别为3.8%和3.1%。结论PRA是预测受者致敏状态的敏感指标,对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存活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肾移植受者发生抗体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AMR)时应用利妥昔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6月间5例发生AMR的肾移植受者的资料,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500 mg)进行治疗。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免疫诱导方案、免疫维持方案、移植肾功能、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5例治疗后移植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4例血肌酐恢复正常,1例血肌酐维持在300μmol/L左右。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治疗后移植肾C4d沉积明显减轻。随访6~12个月,1例发生巨细胞病毒血症,1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无受者发生严重感染,人/肾存活率100%。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移植术后AMR的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识别介导肾移植术后严重排斥反应的抗供者HLA抗原IgG类抗体的准确性,建立补体依赖-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Flow-CDC)实验方法。方法62例等待肾移植受者的血清,分别与33份供者淋巴细胞进行100次经典补体依赖微量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NIH-CDC)及Flow-CDC实验,依照受者移植前PRA分为PRA阴性组(25例)和PRA阳性组(75例),比较方法学差异;并观察5例PRA阳性受者的NIH-CDC、Flow-CDC及临床肾移植效果。结果PRA阴性组NIH-CDC与Flow-CDC均为阴性;PRA阳性组中,NIH-CDC阳性24例(32.0%),Flow-CDC阳性31例(41.3%),2种CDC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16)。100例CDC中,NIH-CDC与Flow-CDC结果吻合率93%,相关系数0.80。4例接受NIH-CDC和Flow-CDC均阴性的供肾PRA阳性患者,术后未发生排斥,近期效果良好;另1例PRA阳性患者接受了NIH-CDC阴性Flow-CDC阳性肾移植,术后发生加速排斥反应而丧失移植肾。结论Flow-CDC能特异性识别针对供者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敏肾移植受者脱敏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群体反应性抗体(PRA)>80%的高敏受者15例,采用血浆置换(PE)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行脱敏治疗,并连续监测抗体特异性,寻找HLA相容的供肾.结果:15例患者在(19.7±6.8)d内接受PE(5.4±1.9)次和IVIG(2.1±0.5)g/kg治疗后,Ⅰ类PRA下降(51.1±10.1)%,Ⅱ类PRA下降(29.2±13.1)%.采用脱敏治疗前血清作交叉配型均为阳性,治疗后血清交叉配型均为阴性.15例受者均接受肾移植术,术后未发生超急性排斥,2例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随访(23.8±11.0)月,移植肾功能均良好,Scr为(122.6±28.2)μmol/L.结论:采用PE/IVIG方法能有效地对高敏受者进行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